翻译文言文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
打开窗来看,(两边)雕刻的栏杆可以互相望得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苏、黄共阅一手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这个人脸上很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的声音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该是苏轼游览赤壁的情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推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文章取自《核舟记》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清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tǎn)胸露(lù)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shǔ)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 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字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各自的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苏东坡的左膝,黄庭坚的右膝),隐藏在画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腹,抬头仰望,他的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竟然)可以一粒粒清楚地数出。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成的。啊!这技艺也真神奇啊!
字词解释
1.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 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3.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4. 为:做,这里指雕刻。
5. 器皿:指盛东西的日常用具。盆,碗一类的东西。
6.以至:以及。
7.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势:(木头的)形状。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形:(物品的)形象。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8. 尝:曾经。
9. 贻:赠。
10. 余:我。
11.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2. 约:大约。
13. 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4.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
15.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6. 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7. 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8.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颜料。糁:涂。
21.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22. 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长胡须。
23.居:处在。
24.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执:拿着。
27.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8. 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 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 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 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5.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 不属(shǔ):不相类似。
37. 卧右膝:卧倒右膝。
38.诎:通“屈”,弯曲。
39.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4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1.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2. 楫:船桨。
43. 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4. 椎髻: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5. 衡:通“横”,横着。
46.攀:扳着。
47.啸呼:大声呼叫。
48.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9.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50.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50.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1.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附于子之后。
52. 了了:清清楚楚。
53. 墨:黑。
54. 篆章:篆字图章。
55. 丹:朱红色。
56. 为:刻有。
57.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58. 简:挑选。同“拣”,挑选。
59. 修狭:长而窄。
60.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1. 技:技艺。
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担任并州的司法参军事,有同样在府中的法曹郑崇质,他的母亲年老而且又生病了,当时郑崇质被派往边远的地方当差。狄仁杰说:“太夫人有病而郑崇质远出值班,怎么能让他在万里之外为不能探望母亲而忧愁呢。”于是叫来长史蔺仁基,让他代替崇质前往。当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相处像以前那样好了。
狄仁杰担任并州的司法参军事,有个同在并州府中的司法官郑崇质,(他的)母亲年老而且又生病了,(郑崇质)要被派往边远的地方。狄仁杰说:“老夫人有病而你远出办事,怎么还能留给母亲对儿子万里之外的担忧呢。”于是拜访长史蔺仁基,让他代替崇质前往。当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相处像以前那样好了。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的狄仁杰担任并州的司法参军事,有同样在府中的法曹郑崇质,他的母亲年老而且又生病了,当时郑崇质被派往边远的地方当差。狄仁杰说:“太夫人有病而郑崇质远出值班,怎么能让他在万里之外为不能探望母亲而忧愁呢。”于是叫来长史蔺仁基,让他代替崇质前往。当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相处像以前那样好了
文言文翻译(具体)
疱夫原文:昔有疱夫,甚迂。于市市鸡记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疱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疱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疱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已乃是。"
译文: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治驼原文
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治管保早上治好晚上就像箭一样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就马上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啊!
一生之计在于勤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时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知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张浦与“七录斋”【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1) 嗜学: 酷爱学习(2)名:命名,题名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不过对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劳逸结合。 用力多着收功远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背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释文:司马光少年时,记忆和提问都不如人家。大伙儿在一起听讲学习,兄弟们都能熟读背诵了,外出游玩休息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坐在屋里,放下窗帷反复读诵,直到都能背熟才算数。肯多用功夫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他能够多遍准确无误地背诵,记得牢固,才能终身不会忘掉。司马光曾经说过:“读书不可以不能背诵。有时骑马外出途中,有时深夜不能入睡(失眠)时,就不妨回忆某些文章,研究其意义,能这样,所得的好处是很多的。”
为者常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所以就达到了。"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矢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
译文2: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顾荣贻炙古文的译文是什么?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宴邀赶赴宴席。(在宴席上)他发觉上肉的仆人的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他吃。同席的人都讥笑他。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拿着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后来遇到战乱,顾荣渡过长江南下,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旁边帮助(他)。顾荣对此感到奇怪,后来问会这样的原因,原来是(当年)接受他烤肉的人。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宴邀。他发觉仆人对烤肉的神色。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他吃。同席的人都笑他。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拿着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后来遇到战乱,顾荣渡江,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旁边帮助他。顾荣对此感到奇怪,后来问会这样的原因,原来是当年接受他烤肉的人。
文言文翻译成中文
读不懂?不会吧,这么白话版的。
一看就没有半点文言水平,修辞和格律更是初中生级别,若不是以文言文外壳蒙人,真不知那人怎好意思用此种东西当情书的,若真以文言标准观之,此文诚可谓之贻笑大方。
实在看不懂我再帮你翻译发你信箱算了。
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
译文: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用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你以前对我的接济,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原文: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极不敢忘,幸被误恩,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扩展资料:
本文选自文章《李文定报德》。《李文定报德》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李文定报答故人恩情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应当懂得包容,知恩图报。
李文定公叫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
李春芳性恭谨,治谕平恕,被时人比作李时。才虽不及,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这篇文言文出自明朝李春芳的《李文定公贻安堂集十卷.李文定报德》。
全文白话翻译如下: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用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你以前对我的接济,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
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扩展资料:
《李文定报德》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李文定报答故人恩情的故事。从《李文定报德》可以看出李文定知恩图报,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姓李的书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
李春芳生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1月14日),嘉靖十年(1531年),李春芳中举人。中举后勤学不倦,先后拜欧阳德、湛若水等大儒为师,又“请益”于王艮,受学于丁养晦。
李春芳为人恭敬、谨慎,从不气势凌人。在政府任职,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嘉靖时宰相李时;他的才能本就不及李时,但廉洁过于李时。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
译文: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
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用来报答他的恩情。
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你以前对我的接济,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
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出自明朝李春芳的《李文定公贻安堂集十卷.李文定报德》
扩展资料:
从《李文定报德》可以看出李文定知恩图报,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姓李的书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
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
书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
《李文定公贻安堂集十卷》是书为白棉纸印本,行格疏朗,内有多处补版,并出自不同人之手。较稀见,著录仅此版本一部。
作者李春芳(1510-1584),字子实,号石麓,扬州兴化人。明朝内阁首辅,最初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
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嘉靖二十六年擢进士第一。以修撰超授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参预机务。性恭谨,治谕平恕,隆庆初拜首辅,旋进吏部尚书。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文定报德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http://www.ruiwen.com/st/upload/ruiwen-202003110304-768030-18046.doc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姓李的书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书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书生送到上任的地方。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以前接济我,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
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翻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