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高考文言文翻译时间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怎么搞定?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有: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扩展资料:

文言文/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高考文言文翻译怎么做!!!!!!如何提高文言文的做题水平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学文言文首先别怕,你要知道,这也是你的母语。

其次要做好积累,重要的虚词的用法含义一定要熟悉,课文中一些比较特别的实词也要做好积累,最好是全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考前看起来很方便

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这灰常重要,学一门语言,必须先建立语感,早读课一定要利用好,要放开声音读

最后,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记得要字字落实,这样才不会漏点,恩,我承认我内涵了

就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BS楼下粘贴复制也不说出处。。。。

几个高中文言文实词翻译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1.爱

ài

〈动〉

(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love]

惠,爱也。——《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韩非子·五蠹》。

又如:爱幸(喜爱宠幸);爱乐(喜爱);爱敬(亲爱恭敬;喜爱敬重);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

男女间有情 [love]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战国策·齐策》。

又如:爱色(喜欢女色)

喜好 [like;be fond of]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袁枚《祭妹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爱玩(爱好玩赏。后用以指爱好的玩物或对游玩的喜好)

爱护 [care for]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好自将爱,一年便健。——《三国志·方伎传》。

又如:爱人以德(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帮助他人);爱物(爱护万物)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 [be apt to;be in the habit of]。如:爱发脾气;爱下雨

爱惜,珍惜 [treasure;cherish]

爱莫助之。——《礼记·表记》。注:“犹惜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苏轼《留侯论》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不爱死,义也。——柳宗元《驳复仇议》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爱身(爱惜生命,贪生怕死)

舍不得;吝惜 [stint grudge]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爱吝(爱惜,吝啬)

贪 [be greedy for]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宋史·岳飞传》

友爱 [friendly affect]

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

怜悯、怜恤、同情 [take pity on]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名>

(形声。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同本义 [Bi,five hundred families]

鄙,五酂为鄙。——《说文》

采邑;小邑 [city;small city]

辩其邦国都鄙。——《周书·职方》。注:“邑曰鄙。”

四鄙入保。——《礼记·月令》。注:“界上邑。”

又如:鄙野(郊外偏远的地方);边鄙残破

边邑;边境 [border]

群公子皆鄙。——《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注:“边邑也。”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蜀之鄙有二僧。——清·彭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鄙疆(边境);鄙县(边鄙小县);鄙邑(边城)

郊野;郊外 [outer suburbs;outskirts]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鄙生(乡野儒生)

--------------------

bīng

<名>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arm;weapon]

兵,械也。——《说文》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army;troop]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

gǎi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change]

改,更也。——《说文》

又如:改容加饰(改变神气而加以奖饰);改适(改嫁);改教(改任执教);改律(改变法规);改视(改变看法;另眼相看);改节(改变节操)

改正;纠正 [correct]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改励(改过自勉);改悟(醒悟改过);改悛(改悔)

修改;修订 [revise]。如:衣服太大,往小里改一改;改作文;改文章;改纂(改写);改笔(指修改后的文字)

-----------------------------

ruò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be obedient to]

若,顺也。——《尔雅·释名》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如同;像 [like; as if]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择菜 [trim vegetables]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引申为选择 [choose]

《晋语》秦穆公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同,相当 [be equal to]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国语》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match]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诺,应允,后作“诺” [promise]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对付,处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

ān

〈形〉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

安,定也。——《尔雅》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安逸,安乐 [easy]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论语·学而》。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安详,从容不迫 [composed]。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安宁 [peaceful]

毅良久稍安。——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缓慢 [slowly]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

bèi

<名>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表面 [surface]

-----------------------------

bèi

<动>

(形声。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同本义 [back towards]

倍,反也。——《说文》

倍正南方。——《周髀算经下》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传》

背弃;背叛。后作“背” [abandon;betray]

无倍畔之心。——《汉书·贾谊传》

又如:倍畔(同背叛);倍上(背叛尊上)

通“背”。违反;违背 [violate]

倍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

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管子·任法》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加倍,照原数等加 [double]

为近利市三倍。——《易·说卦》

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

又如:倍日(一天时间当两天用);倍半(超出一倍和仅有其半。谓一多一少,差距甚大);倍多(成倍增加)

通“背”。背诵 [recite from memory]

郑注:“倍文曰讽”。——《周礼·大司乐》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韩信《韩滂墓志铭》

又如:倍文(背诵书文);倍讽(背诵);倍读(背诵)

--------------------------------

běn

<名>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书册,本子 [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

bìng

<名>

(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同本义 [be seriously ill]

病,疾加也。——《说文》

又如:病革(病势危急将死);病亟(病革)

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 [illness;sickness;disease]

君之病在肌肤。——《韩非子·喻老》

性伤谓之病。——《荀子·正名》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史记·留侯世家》

又如:病笃(病势沉重);病疽(毒疮类疾病);病困(受疾病的困扰);病革(病势危急将死);病亟(病革)

缺点,毛病,瑕疵 [fault;defect]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唐·韩愈《原毁》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宗臣《报刘一丈书》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又如:病累(指文章中有瑕疵或累赘的字句);语病;通病(一般都有的缺点);毛病(缺点);弊病(事情上的毛病;弊端)

疾苦,痛苦 [hardships;painful;sufferings]

长其孤,问其病。——《国语·吴语》

1. Love 2. low(鄙这里的话,一般跟鄙人,比较谦虚底下的简称) 3. Soldier 4. To change 5. If 6. On 7. Was 8. Times 9. capital 10. Disease

高考文言文翻译时间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