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害群之马”的翻译
解 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出 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并且叩头谢恩,称牧童为天师。
文言文“害群之马”怎么翻译?
《害群之马》原文如下:
黄帝将(1)见(2)大tài】隗【weǐ】(3)乎具茨(4)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cān】乘,张若、謵【xí】朋前马,昆阍【hūn】、滑稽【gǔ jī】后车;至于襄城之野(5),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6)遇牧马童子,问涂(7)焉,曰:“若(8)知具茨之山乎?”曰:“然(9)。”“若知大隗之所存(10)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11)!非徒(12)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3)。”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mào】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1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5)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16)!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17)!”黄帝再拜稽【qǐ】首(18),称天师而退。[1]
注释:(1)将:打算。(2)见:拜访。(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5)襄城:今河南襄城县。野:远郊为野。(6)适:恰巧(7)涂:通“途”,即路。(8)若:你。(9)然:是的,表应答。(10)所存:所在的地方(11)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的。(12)非徒:不但,不只。徒:仅仅(13)为天下:治理天下。(14)辞:谢绝。(15)夫:发语词(16)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奚:何,什么。以:有。异:不同。乎:相当 于“于”、“与”、“跟”(17)而已:罢了。(18)稽首:叩头。
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求翻译《害群之马》文言文:
【译文】
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恰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黄帝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说:“这孩子真与众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儿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小孩儿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掉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向他问路:“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吗?”
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那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拒绝了。黄帝又问了一遍。孩子说:“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文言文-害群之马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叩头。
害群之马
有个牧马的小孩说:“治理天下国家的事情,有什么稀奇,难道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吗?也不过是驱除一切对马群有害的东西罢了!”
这是《庄子·徐无鬼》篇的一段话,原文是: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成语“害群之马”,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这句成语和《庄子》原文的意思却有些不同。原文说的是“去其害马者”,而成语变作“去其害马”的意思了。我们现在习惯所说的“害群之马”,是说为害马群的坏马,用来比喻为害人群的坏人。
我只能答那么多.抱歉!!
关于文言文害群之马的翻译
原文
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5)焉,曰:“若(6)知具茨之山乎?”曰:“然(7)。”“若知大隗之所存(8)乎?”曰:“然。”黄帝曰:“异哉(9)小童!非徒(10)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1)。”小童辞(12)。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3)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4)矣。”黄帝再拜稽首(15),称天师而退。[2]
注释
(1)将:将要。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涂:通“途”,即路。
(6)若:你。
(7)然:是的,表应答。
(8)所存:所在的地方。
(9)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的。
(10)非徒:不但,不只。
(11)为天下:治理天下。
(12)辞:谢绝。
(13)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奚:何,什么。以:有。异:不同。乎:相当 于“于”、“与”、“跟”。
(14)而已:罢了。
(15)稽首:叩头。
(16) 适:适合。
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少年说:“治理天下的人,这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而退去。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宇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叩头
文言文害群之马翻译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 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liáo):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ù):同“诉”, 毁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谥景,鲁国大夫.④夫子:这里指季孙.⑤惑志:疑惑之心.⑥肆诸市朝:肆,陈列死尸, 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与朝廷,这里指街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 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 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读解: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螳臂挡车,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