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啊!!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因迁从简太子洗马,知简奉礼郎。蒙正至洛,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子孙环列,迭奉寿觞,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注释】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过都,留判尚书都省,请知郓州。陛辞论天下事。”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周文致仕陛辞。成祖赐坐与语。”2、肩舆:亦作“肩轝”“肩舁”。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唐白居易《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道:‘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这里是动词,乘坐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布,肩舆径至扬州听事。”《新唐书·李叔明传》:“(叔明)后朝京师,以病足,赐锦辇,令宦士肩舁以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帝举族出封丘门,肩轝至野。”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叉着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新唐书·礼乐志九》:“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舃,解剑,升。”《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帝自端门入,升殿,群臣顿首谢罪。”5、因:趁机。6、远人: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安宾客,以说远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领达于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别将》:“朕闻德教加于四海,则远人斯届。”《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帝谓蛮众攻夺常事,执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远人心。”7、请和:求和。《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执之。”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说,交涉之道犹未起也。”8、弭兵: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9、省财:节省财用。10、惟愿:只希望。11、以百姓为念: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纳: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诗集见示,予小献刍荛,太史深为嘉纳。”13、因:于是。14、迁:升迁。15、亲旧:犹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新唐书·崔祐甫传》:“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耶?’”16、环列:围绕布列。《隋书·音乐志中》:“九关洞开,百灵环列。”金元好问《李参军友山亭记》:“九山环列,颍水中贯。”清严遂成《孱陵吊孙夫人》诗:“妹也女中一人杰,侍婢明妆剑环列。”17、奉寿觞:即称觞举寿,同“称觞上寿”。 举杯饮酒,表示祝寿。汉崔寔《四民月令》:“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陈书·侯安都传》:“明日,安都坐于御坐,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北史·宇文护传》:“每四时伏腊,武帝率诸亲戚,行家人礼,称觞上寿,荣贵之极,振古未闻。”18、而后:以后。19、后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玄注:“后土,土神也。”《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汉书·武帝纪》:“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陛下)前年祈后土,人获大穰。”20、第:府邸;住宅。21、锡赉:赏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旧唐书·郭暧传》:“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锡赉珍玩,不可胜纪。”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享千钟厚禄,锡赉天厨。”清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念其远道输忱,从优锡赉。”这里指赏赐之物。《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锡赉,皆缄封不启。”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纪其旬宣,颂其燕喜福禄,而侈大其受命于王,车旗之庶、锡赉之多者,古之宾客,用拜辟席,择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这里指很多。23、由是:从此。24、见知:受到知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见知王荆公,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谀,初不及文字间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嵩阳守重庆,铜梁大司马张襄宪公佳胤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25、廷评:亦作“廷平”。即廷尉平。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称左右平,秩六百石。东汉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事。魏晋以后不分左右,直谓之廷尉评。北魏、北齐及隋各设廷尉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至炀帝及唐太宗时复置评事,属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汉书·刑法志》:“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晋潘岳《闲居赋》序:“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北史·元顺传》:“时三公曹令史朱事录书高阳王雍,雍欲以为廷尉评,频烦托顺不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吐彩凤。”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二》、《通典·职官七》。26、名位: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人皆谓其寒薄,独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极,但禄气不丰耳。’”27、勋业:功业。《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唐李颀《赠别张兵曹》诗:“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于身,勋业皆其末迹也。”28、供给: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供给军之求索。”《史记·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差》:“诏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所须。”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这里指指生活所需之钱物。唐杜甫《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满大哥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清焦循《忆书》六:“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29、入相:入朝为宰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惟公与兄子文瑞公,相继皆以是入相,天下以为荣。”30、致仕: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31、知人: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宋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清钱谦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32、类:大抵;大都。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
【译文】
景德二年(1005)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轿子到东园门,命两个子叉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趁机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节省财用,这是从古到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不过我)有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所以圣人办事从来不谋私利,教人总是以身做则,对待万物乃是顺应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去看待而不是按主观愿望去折腾它们,有所作为也不去大做文章,取得成功也不把功劳居为己有。事实上,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功劳也离不开他们,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景德二年(1005)春天,吕蒙正上表请求辞官回洛阳。到朝廷告辞那天,坐轿到东园门,命令他的儿子扶着他到宫殿,对皇上说:“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于是升任他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吕知简为奉礼郎。
吕蒙正在洛阳,有园亭花木,每天与亲戚朋友宴会,子孙环列,经常向他敬酒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上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祀祠后土,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给他很多财物。皇上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夷简从此被皇上知道。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事奉廷评、太祝。”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这个儿子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令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同学,供给很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
景德年间,第二年春田,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轿子来到东园门,命两个儿子搀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并说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并节省粮草,这是从古至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能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很开心的样子。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但是我有个侄子吕夷简,正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译文】
景德二年(1005)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轿子到东园门,命两个子叉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趁机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节省财用,这是从古到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不过我)有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文言文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1、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3、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4、周郑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5、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6、言出即行,方得人心
灌将军名夫,是颍阴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张孟,曾做过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得到宠信,被推举为官,做到二千石级别的高级职务。所以,他后来就冒用了灌家的姓氏,叫做灌孟。吴、楚反叛时,颍阴侯灌何任将军,隶属太尉周亚夫。他请求任命灌孟做他的校尉。灌夫也以统领一千人的小军官的身份与父亲一同前去。灌孟年纪已老,他当上校尉是经过颍阴侯再三请求方才得到太尉同意的,灌孟因此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常去冲击敌军最坚固的阵地,终于在吴军中战死。军法规定,父子一起从军的,如有阵亡,未死的可以陪同阵亡者的遗骸归乡。灌夫却不肯随父亲的灵柩一起回乡,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愿意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在军中招募了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等到走出营垒的大门,大家都不敢再前进了。只有两个人以及灌夫属下的军奴十余个骑兵冲入吴军营垒中,一直攻到吴军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数十人。无法继续前进,又掉头折回来,跑进汉军营垒,随他同去的军奴全部战死,只有他和自己的战马一道归来。灌夫身上大的伤口就有十余处,幸亏当时恰巧有极为贵重的好药,因此才免于一死。等到灌夫伤口稍稍愈合,又向将军请战说;“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去一次。”将军对灌夫的勇气和精神很钦佩,深恐他在吴军中战死,就报告了太尉,太尉坚决阻止他再去。吴国的叛乱平定后,灌夫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喜欢借酒使性,不爱当面阿谀奉承别人。对贵戚中有权有势、地位在他之上的人,不仅不愿意多加礼敬,反而总要设法压倒他们;对一般的士人地位在他之下的,愈是贫贱,他愈是恭敬,以平等的礼节与他们交往。在大庭广众之中,灌夫常常喜欢表彰奖掖后辈。因此,士人都很称颂他,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辞赋和经术,却爱好施行侠义,打抱不平,讲信用,守诺言。与他交往的人,尽是些能力出众却不守法度的豪强。灌夫家产累积达数千万之巨。每天的食客常有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为了垄断水利田园,灌夫家族及宾客争权夺利,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小孩子们在儿歌中唱道:“颍水清清,灌家安宁;颍水浊浊,灌家灭族。”
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然而却没有权势,那些卿相、侍中一类有官位的宾客越来越少。等到魏其侯失去了权势,也很想依靠灌夫整一整那些以前巴结他而后抛弃他的人,而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与列侯、宗室有个交往,抬高自己的身价。两人相互援引借重,来来往往亲密的像父子一样。彼此非常投契,非常要好,没有一点嫌忌,只恨相识得太晚了。
灌夫的姐姐死了,灌夫为她服丧。一天,灌夫去拜访丞相,丞相慢悠悠地说道:“我本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的,可惜恰巧碰上了你在服丧。”灌夫说:“将军肯屈驾光临魏其侯家,我灌夫岂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让我告诉魏其侯做好请客的准备,将军明天早上早早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把邀请武安侯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魏其侯。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许多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屋,早早地布置起来,直到天明。天蒙蒙一亮,魏其侯就让门下的人在宅前等候。但一直等到中午,丞相还是没有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了这事了吗?”灌夫心里很不高兴,说:“我虽在服丧,但仍然答应陪他来赴会,他应当前来才是。”于是,灌夫驾了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答应灌夫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而已,根本没有真要去的意思。等到灌夫找上门来,丞相还睡着没起来。于是,灌夫进去见他,说:“昨天幸蒙将军答应到魏其侯家去做客,魏其侯夫妇置办了酒宴,从一大早到现在,都还没敢动一口呢!”武安侯作出惊讶的样子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酒,忘掉了跟你说过的话。”武安侯就让驱车前往魏其侯家,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气愤。喝酒喝到将醉,灌夫起舞助兴,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然不肯起身,灌夫便在席间的谈话中讲了冒犯丞相的话。魏其侯就把灌夫扶走了,向丞相赔礼道歉。丞相就在魏其侯家喝酒,一直喝到夜里,欢欢喜喜地尽兴告辞而去。
7、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是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是等着父母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是不能使教育有效果。”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8、背诺之人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著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於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著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於河水之中了。
9、上方山记
一
从乌山口起,两边凌乱的山峰约束成一条窄窄的山涧,游人行于其中如同在胡同中一般,一路上陆续有村庄、麦田、林间小屋连绵不断。往地里送饭的妇女和牧童隔着篱笆惊诧地偷看,村子里的狗吠叫着迎接游人。到了接待的寺庙,寺庙两边的山壁高耸入天,中间一条缝隙,起初我怀疑这缝隙是猿猴的洞穴或是蛇进出的通道,或许有别的路径能到达山顶,不知到身体要从这中间过去。在前引路的僧人进入缝隙,我们赶紧跟着进去。到了这里有人仿佛在盒子中行走,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看太阳,一会在东边一会在西边。脚跟一会高一会低,才感叹这座山峰的奇异,另一座又跳了出来。走一会歇一会,到达了欢喜台。回头看看,好像螃蟹在谭底爬行,从井中汲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它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栏杆都具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承接黄色的基座。我不能一一详细记录。
二
从欢喜台沿台阶向上,经过九次折返,共三百多级台阶,才登上昆卢顶。顶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庙,各种色彩交错缤纷,嵌入岩石的边沿,庵寺都十分精美绝伦,栽种着各种花卉及竹子,好像江南人家的别墅。此时正值牡丹盛开,院院又红又香,沾染熏香了游人的衣服。寺僧争着摆设供案,山肴野菜,新摘下的就可以煮食,味道芳香脆美。唯独不设茶水,冲泡黄苓芽代替,味道也很好。夜晚住在寺院方丈室,共睡一床的还有王则之黄昭素。昭素鼾声如雷,我一夜不能入睡。
三
昆卢顶的右边有一道陡泉,望海峰的左边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很高,一个老僧人说山峰后有一个云水洞,相当奇异深邃。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带着其他人去。我们两手都拄着拐杖,内衣鲜明整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发笑。到了山腰稍微休息了一会,而先前所说的一百二十座寺庙意义都可以看清。我上了摘星岭,抬头看峰顶,及其高峻陡峭,回头看不到其他众人,就独自到峭壁下休息。这时一个东西攀附着藤萝迅速跑来,敏捷得像猿猴一样,到了面前发现他脸面黑魆魆的,削瘦的像鬼一样,我不觉心惊肉跳,毛发全竖了起来。一问原来是个僧人。他说话不很清楚,但给我指了指他的住处。我跟着他走,来到一个小山洞,洞里石床冰冷,我在那坐了一会,僧人给我端来黄茅汤,我喝完留下钱就离开了,他也没有行礼相送。众人登上山峰后都大呼累了,都倒上满满的酒。黄昭素在石壁上题上自己的名字。弯弯曲曲地走了约一顿饭的时间,一共上下坡了四五回,才到达云水洞的洞门。进洞几丈后,有一个穴孔非常狭窄,像坛子口,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进的去。到这里我们才点起篝火,一望没有尽头,正想放开脚走,才几十步,又忽然狭窄起来。走过这一段路就看见岩石仿佛美玉堆叠在一起,看了令人心襟动摇,以为不在人间。又看见好像黄龙白龙在山壁上,又有个大水池,有龙在池边盘踞,张牙舞爪,卧佛、石狮、石烛都很逼真。岩石层叠好像楼阁,有僧人取来石头相互撞击,有的像钟声,有的像鼓声。又有一块大石头,叫做须弥,用烛火照着看它都看不见它的顶。又有的像大小雪山,寒冷的水从上面飞溅下来像雪花一样。其他各种形状的不能完全记下来。它们大概都是水珠淋落在石头上几千年才积累而成的。仆人到这里都惊恐的大叫。我恐怕他们惊起了龙神,急忙斥责制止。不能制止就让他们诵“阿弥陀佛”。篝火快烧完了,我们只能愁闷而回。将要出洞的时候,我让仆人敲下了一块石头,正好可以做砚台。每次拿出来给客人看,客人没有不惊叹说是昆仑山上的美玉的。
四
从云水洞回来后,我们众人都仰卧在一个床榻上。吃完饭,我说:“陡泉非常近,为什么不去看看呢?”大家都说好。我们就相互搀扶着沿着山涧走。一顿饭的功夫就到了。石壁耸立起一百多丈,呈淡黄色,平坦光滑又有光泽,中间又有各种色彩。石壁上又有岩石,有的像帽子,有的像柱子。一直盯着看好像要落下来似的,让人头晕目眩。山壁半腰有一处,石头高峻聚集成一个小普陀,适宜供奉观音大士。陡泉就在这个石壁下,停止的水深而清澈。寺里的僧人说:“以前有人用这水煮腥臭的东西,泉水就消失了。直到诚心的道歉,才又涌出来像以前一样。所以传说乘坐圣泉。”我带有天池茶,让僧人汲来泉水煮茶,每人喝了一杯,在石头上铺上毡子,狂欢到夜深才回去。
10、断桥 没有找到相关的文言文
11、日喻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盘、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12、天目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大多数偏僻的山都是荒凉的;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缺陷。
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潺潺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第一绝。石头的颜色苍翠温润,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绝。即使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很精美,这是天目山的第三绝。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第四绝。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棉花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隐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值得让你们一看,怎么办?”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大笑着告别了。
袁宏道的《上方山记》只找到第二段的译文,所以一三四段都是我自己尝试翻译的,也许有不尽准确的地方。断桥能否提供原文呢?
恰逢此时,东越降服之邦多次反复,朱买臣于是说:"过去东越王住在保泉山,一个人守住了险要之地,数千人也攻不上去。现在听说东越王更换迁徙住处向南而行,距离泉山有五百里,住在大泽之中。现在派兵乘船渡海,直接奔向泉山,排列好战舰和士兵,向南方席卷而进,可以消灭他们了。"皇上拜朱买臣为会稽太守。皇上对买臣说:"富贵之人不回到故乡,就如同穿着锦绣衣裳在夜晚行走,现在你怎么样啊?"朱买臣磕头辞谢。皇上下诏让朱买臣回到郡国,给他整治楼船,准备粮食、饮用水和作战器具,等到诏书到达,军队和他一起前进。
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左传》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秦师骄狂、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又巧设谜局,引人入胜。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远、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同样作者的用意在于战争胜负的原因,对于真正过程则尽量略写,未冲淡主题。
文言文翻译大全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少年时以清苦自立。当时的县令齐罗死亡,没有亲属收殓埋葬,杜纂自己出资把他埋葬。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郡中推举他为孝廉,被补为豫州司士。
逐步提拔为积弩将军。率领兵众到淮,迎接投降之民杨箱等人。修筑建立楚镇,招徕收纳山蛮李天宝等五百户人家。跟随征战新野,授骑都尉。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民众归降,派杜纂到广陵去安慰刚依附的人,用田粮赈济他们。随征新野,等到南阳平定,因功封井陉男爵,赏给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绸帛散发给好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种公田,随时供应军中消费。授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并能享有清白的名声。又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队前线,招降抚慰叛变的氐族人。回来后,授于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遇上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许久以后,授伏波将军。延昌年间,京师饥荒,下令杜纂监督京中开仓库赈济民众粮食一事。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劝督农桑,亲自检察巡视,勤劳者就赏给物品布帛,懒惰者加以谴责和责罚。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很有恩情可载。回朝后,以原将军授任益州刺史。没有防御边疆的威信和谋略,氐族人纷纷反叛。因百姓失和被召回。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扬杜纂的品德政绩,乞求派他重新到郡任职。皇帝下诏同意了。孝昌年间,被葛荣包围逼攻,杜纂交出郡城投降了葛荣。葛荣派杜纂到信都安抚军民,都督李瑾想斩杀他,刺史元孚认为杜纂有仁德,把他放回去了。杜纂出了信都,他又劝葛荣用水灌城,葛荣便用杜纂做常山太守。到郡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杜纂以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被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永熙年间,追赠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是这个吗?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少年时以清苦自立。当时的县令齐罗死亡,没有亲属收殓埋葬,杜纂自己出资把他埋葬。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郡中推举他为孝廉,被补为豫州司士。
逐步提拔为积弩将军。率领兵众到淮,迎接投降之民杨箱等人。修筑建立楚镇,招徕收纳山蛮李天宝等五百户人家。跟随征战新野,授骑都尉。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民众归降,派杜纂到广陵去安慰刚依附的人,用田粮赈济他们。随征新野,等到南阳平定,因功封井陉男爵,赏给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绸帛散发给好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种公田,随时供应军中消费。授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并能享有清白的名声。又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队前线,招降抚慰叛变的氐族人。回来后,授于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遇上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许久以后,授伏波将军。延昌年间,京师饥荒,下令杜纂监督京中开仓库赈济民众粮食一事。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劝督农桑,亲自检察巡视,勤劳者就赏给物品布帛,懒惰者加以谴责和责罚。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很有恩情可载。回朝后,以原将军授任益州刺史。没有防御边疆的威信和谋略,氐族人纷纷反叛。因百姓失和被召回。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扬杜纂的品德政绩,乞求派他重新到郡任职。皇帝下诏同意了。孝昌年间,被葛荣包围逼攻,杜纂交出郡城投降了葛荣。葛荣派杜纂到信都安抚军民,都督李瑾想斩杀他,刺史元孚认为杜纂有仁德,把他放回去了。杜纂出了信都,他又劝葛荣用水灌城,葛荣便用杜纂做常山太守。到郡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杜纂以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被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永熙年间,追赠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是这个吗?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少年时以清苦自立。当时的县令齐罗死亡,没有亲属收殓埋葬,杜纂自己出资把他埋葬。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郡中推举他为孝廉,被补为豫州司士。
逐步提拔为积弩将军。率领兵众到淮,迎接投降之民杨箱等人。修筑建立楚镇,招徕收纳山蛮李天宝等五百户人家。跟随征战新野,授骑都尉。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民众归降,派杜纂到广陵去安慰刚依附的人,用田粮赈济他们。随征新野,等到南阳平定,因功封井陉男爵,赏给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绸帛散发给好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种公田,随时供应军中消费。授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并能享有清白的名声。又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队前线,招降抚慰叛变的氐族人。回来后,授于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遇上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许久以后,授伏波将军。延昌年间,京师饥荒,下令杜纂监督京中开仓库赈济民众粮食一事。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劝督农桑,亲自检察巡视,勤劳者就赏给物品布帛,懒惰者加以谴责和责罚。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很有恩情可载。回朝后,以原将军授任益州刺史。没有防御边疆的威信和谋略,氐族人纷纷反叛。因百姓失和被召回。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扬杜纂的品德政绩,乞求派他重新到郡任职。皇帝下诏同意了。孝昌年间,被葛荣包围逼攻,杜纂交出郡城投降了葛荣。葛荣派杜纂到信都安抚军民,都督李瑾想斩杀他,刺史元孚认为杜纂有仁德,把他放回去了。杜纂出了信都,他又劝葛荣用水灌城,葛荣便用杜纂做常山太守。到郡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杜纂以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被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永熙年间,追赠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