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宋史贾易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徐元杰传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宋史徐元杰传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签书镇东军节判官厅公事。

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奏否泰、剥复之理,因及右辖久虚,非骨鲠耆艾,身足负荷斯世者,不可轻畀。又言皇子竑当置后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计。时谏官蒋岘方力排竑置后之说,遂力请外,不许,即谒告归,丐祠,章十二上。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辞。差知安吉州,辞。召赴行在奏事,辞益坚。

淳祐元年,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魁八人斩之。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输苗听其自概,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尝进仁宗诏内降指挥许执奏及台谏察举故事为戒,语多切宫壶。拜将作监,进杨雄《大匠箴》,陈古节俭。时天久不雨,转对,极论《洪范》天人感应之理及古今遇灾修省之实,辞益忠恳。

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元杰时适轮对,言:「臣前日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臣奏陛下出命太轻,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尽大臣之礼,玉音赐俞,臣又何所容喙。今观学校之书,使人感叹。且大臣读圣贤之书,畏天命,畏人言。家庭之变,哀戚终事,礼制有常。臣窃料其何至于忽送死之大事,轻出以犯清议哉!前日昕庭出命之易,士论所以凛凛者,实以陛下为四海纲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纲常者也。自闻大臣有起复之命,虽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人心天理,谁实无之,兴言及此,非可使闻于邻国也。陛下乌得而不悔悟,大臣乌得而不坚忍?臣恳恳纳忠,何敢诋讦,特为陛下爱惜民彝,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议。未几,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起复之命遂寝。

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特拜工部侍郎,随乞纳,诏转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

先,元杰未死之一日,方谒左丞相范钟归,又折简察院刘应起,将以冀日奏事。是夕,俄热大作,诘朝不能造朝,夜烦愈甚,指爪忽裂,以死。朝绅及三学诸生往吊,相顾骇泣。讣闻,帝震悼曰:「徐元杰前日方侍立,不闻有疾,何死之遽耶?」亟遣中使问状,赙赠银绢二百计。已而太学诸生伏阙诉其为中毒,且曰:「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于是三学诸生相继叩阍讼冤,台谏交疏论奏,监学官亦合辞闻于朝。二子直谅、直方乞以恤典充赏格。有旨付临安府逮医者孙志宁及常所给使鞫治。既又改理寺,诏殿中侍御史郑采董之,且募告者赏缗钱十万、官初品。大理寺正黄涛谓伏暑证,二子乞斩涛谢先臣。然狱迄无成,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赐谥忠愍。

(简译)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自幼聪颖,读书日数千言,每次冥思精搜索。听说陈江文蔚讲书铅山,实际上是朱熹门人,过去的老师。后师从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签书镇柬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

嘉熙二年,征召为秘书省正字,迁任校书郎。奏好坏、剥复的理,通过和右辖久虚,不是刚直高龄,我可以承担这个世界的,不可轻易给。又说皇子赵应当设置后以及早立太子,请早定大计。当时谏官蒋岘方力排站在后面的说法,于是极力请求到外,不允许,就请假回家,丐祠,章十二上。三年,为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有病推辞。差知道安吉州,辞。召前往行在奏事,言辞更加坚定。

淳元年,差知南剑州。在峡阳寇作,活捉首领八人杀了他。我释放不追究。老人有时相互说:“诸侯不来,我们这些鱼和肉了。于是郡有延平书院,率领郡博士在学生亲自为他们讲说。民众诉讼,率叫到以理化教,多感高兴而去。输苗听他的自我概,全郡的。母丧离职,众人拦在路上跪着留。服丧完毕,授官侍左郎官。对敌对国家担心,请以国家为中心。说钱塘暂住,骄奢莫还,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次进入研究,一定要事先斋戒。仁宗下诏曾经进内降指挥允许执奏及台谏官推举故事为戒,对很多切宫壶。任命将作监,进杨雄的《大匠箴言》,陈述古节俭。当时,天很久不下雨,转回答,深入探讨《洪范》天人感应的道理及古今遇到灾害反省的事实,言辞更加忠诚。

丞相史篙之父丧,有诏令起用,朝廷内外没有敢说,只有学校叩宫门力争。元杰时正好轮对,说:“我以前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重新起用史篙之,我上奏陛下出命太轻,别人说不可能阻止抑制。陛下自己完全是陛下的礼仪,大臣自杀大臣的礼节,玉音赐给俞,我又如何容嘴巴。现在看学校的书,让人感叹。况且大臣读圣贤的书,敬畏天命,害怕别人说的话。家庭的变化,悲伤结束,礼制有常。我估计他何至于忽然送死的大事,轻出以侵犯清建议吗!前几天听庭出生命的改变,士论之所以凛凛的,实在是因为陛下为天下纲常的主,大我身任道德规范,扶翊纲常的原因。自从听说大臣有恢复的命令,虽然不知道他躲避到怎么样,凡是有父母之心的人不会失去声音泪水,这是真为什么会这样?人心天理,谁是没有的,说到这,不能让邻国知道啊。陛下怎么能不悔悟,大臣不能而不坚忍?我恳切效忠,怎么敢诋毁,特别是陛下爱惜百姓的法则,为大我爱惜名誉节操罢了。“疏出,朝野传诵,皇帝也察觉到他的忠诚,每次从容地询问天下大事,以席益重申以前的建议。不久,夜降御笔罢黜四不才台谏,恢复的命令就睡。

元老旧德依次召,元杰也兼右司郎官,任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代理中书舍人。杜范到相,再延商议军国大事。写至少几十,所说的话都是朝廷大政,边境远虑。每当裁决书到国家忧伤之处,就停笔流泪,书就随删改草稿,虽然你没有知道的人。六月初一,轮当侍立,因为突然生病请假。特授工部侍郎,随着请求纳,下诏转一官退休。夜里四更时。于是士兵。

先,元杰没死的一天,正在拜左丞相范钟回家,又写信察院刘应起,将以希望天奏事。这天晚上,不久热大作,第二天早上不能到朝廷,晚上麻烦越来越严重,指甲忽然裂开,以死。朝廷官员和三个学诸生去吊唁,相视惊哭。逝世的消息,皇帝害怕说:“徐元杰前天才侍立,不知道有病,怎么死的很快吗??他急忙派使者询问情况,赐赠银绢二百计。不久,太学的学生直接告诉他是中毒,并且说:“过去我有倾君子的,不过让他自己死在蛮烟瘴雨之乡,现在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的朝廷。望着奋发睿断,大明典刑。于是三学诸生相继叩宫门诉冤,台谏交疏上奏论,监学官也应该拒绝向朝廷报告。二儿子正直诚实、正直请求以抚恤充赏格。有圣旨给临安府到医生的孙子志宁和经常给使者追究。不久又改理寺,诏令殿中侍御史郑采董的,而且有人告发给络钱十万、官初品。大理寺正黄涛对伏热证,二儿子乞斩杀涛道歉在我。然而监狱一直没有成功,海内外人士的损伤,明帝追念不已,赐给官田五百亩、络钱五千给他的家。赐谧号忠愍。

《百度文言文翻译》

宋史张士逊传文言文翻译

张士逊,字顺之。祖裕,尝主阴城盐院,因家阴城。士逊生百日始啼。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改秘书丞、监折中仓,历御史台推直官。

译文:张士逊,字顺之。祖父张裕,因曾主管阴城盐院,而定居阴城。张士逊生下来不会哭,百日后才开始啼哭。淳化中,高举进士,后调任郧乡主簿,旋迁射洪令。继调任郪县令,因为为官清廉治理有利,老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拦着他的马不让他走,最终只好六人射洪县令。

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

译文:黄河在棣州泛滥,张士逊诏唤大家迁徙到阳信去,议论的人担心粮食太多(难以搬运),都认为不能搬迁。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约公元992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土逊前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土逊撒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

(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土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宋史贾易传文言文阅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弟辙蚤应制科试/文缪不应格/幸而滥进/与轼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 B.弟辙蚤应制科试文/缪不应格/幸而滥进/与轼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 C.弟辙蚤应制科试文/缪不应格/幸而滥进与轼/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 D.弟辙蚤应制科试/文缪不应格/幸而滥进与轼/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 4.A(原文标点:弟辙蚤应制科试,文缪不应格,幸

而滥进,与轼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昀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冠,这里指冠礼。它是我国古代的男子成年礼,一般在二十岁进行加冠礼。 . 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卒,《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5.D (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一项是(3分)( )

A.幼年贾易能够体谅家庭的困难,理解妈妈的辛苦,难能可贵。七岁的他能勤俭节约,妈妈给他的钱,他不忍心花一个,每隔十天,又还给妈妈。 B

.贾易断案,不拘泥于法令,而是能够考虑人情。他说:“人情在什么地方,法令也就在什么地方。”这种审案方式,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C.贾易议事不避权贵。他曾弹劾吕陶,并旁及文彦博、范纯仁。他的这次弹劾后来发展到令文彦博自感不安,最终竞辞去宰相的重任。

6.C(文彦博辞相,并不是因为这件事。)

D.贾易的弹劾也有不当、受时人非议之处,对于苏轼所奏西湖水灾严重,贾易带领属僚枉加批评。未达目的他更加非议。此举为人鄙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儒者不闲法令,岁议案,唯求合于人情。 7.(1)自称是读书人不精通法令,每年审议案件,只看是否合乎人之常情。(‚闲‛、‚岁‛、‚议案‛,各1分,句意2分)

(2)宣仁后怒其讦,欲谪之,吕公著救之力,出知怀州。

(2)宣仁后对他的攻击行为很生气,想贬谪他,吕公著极力挽救,(贾易)出京知怀州。(‚讦‛、‚谪‛、‚求之力‛,各1分,句意2分。)

宋史尹洙传文言文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叙燕》说:

战国时代,燕国最弱。两汉的叛将,占领燕地借助外邦,也不能守住自己,以东汉末年公孙瓒那么强大的势力,最后仍被袁绍制服,唯独慕容氏乘石虎叛乱,才兼并了赵国。虽胜败的战术不同,但大概地论说强弱,燕地不如赵地。赵、魏统一,那么燕就更加不能抵挡。唐朝三大强盗连续作乱长达一百多年,但外敌不曾越过燕地侵犯赵、魏,可见燕地能独立应付外敌。自燕地落入契丹之手,契丹的势力日益强大。显德时期(954~959),虽收复了三关,但尚未全部收复燕南土地。本朝初期,燕州开始与并州联合,势力更盛,然而朝廷只派了些次要部队防御。我军征伐蜀国和吴国,泰然不顾两河地区,这很明显是因为赵、魏两地足以制约它。并州的敌寇被扫平后,将全国精锐部队全部用来专门对付契丹,也不能夺取尺寸的土地,不久曾用百万之众驻扎在赵、魏一带,但到敌人撤退时却不敢抗击,世人多怪罪他们不出战。但我军负守城之责,有内顾之心,打起仗来不一定会胜,如果不胜的话就非常危险,所以干脆不出战未尝是错。

分析当时的弊病,在于兵力没有分开。设若将兵分为三路,在必争之地扎营,分出一部分兵力迷惑敌人,设下圈套以等待敌人进入。边境堡垒向来坚固,派民众守住,使敌军顿驻在坚固的城堡之下,再乘机前后夹击,就没有不会打胜的了。大概我军兵力不分开会有六大弊病:一是假如敌人蓄足勇气来对待战争,我方便没有其他的抵抗阻击了;二是我军人多就会士兵散漫;三是前代善于统兵的将帅必须问士兵的多少,而今派一个中等才能的人就可全部统率他们;四是倘若大军失败,敌人就会长驱直入而没有其他顾忌;五是一旦委托重兵给边疆,朝廷根本就会虚弱,小人就容易乱说;六是虽将军事大权委托给守将,但又不无怀疑,于是再命显贵大臣监督,大军的进退都由两人商量决策,这样我军就不能灵机应变。如果我军兵力分散开来就能将弊端全部改掉,这就会有六大好处。

胜败是兵家常有的结果。倾尽国内的力量来攻击外国,一旦失败就会把所有的东西都丢掉,苻坚的淝水之战、哥舒翰的潼关之战就是这样。可见制服敌人关键在智谋而不在人多。将赵、魏和燕南,加上山西,那人民的力量就足以守卫,军队的力量也足够打仗。如果分别派人统帅一方,将领能够独立决断,那么即使一方军队失败,其他部队还在奋战,哪里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呢?所以军队虽在外失败而国内根本没有动摇,这是好的失败。从前六国各自有地几千里,军队在秦国失败,可散去后又再振作,打了几百仗还没打到自己首都,这是对国家最坚固的守卫。陈胜、项梁率领关东民众,早晨失败晚上便灭亡,这是因为他的势力是刚形成的。以全天下的广大来谋自己国家的利益,不如坚守自己千里国土,而利用刚形成的力量,侥幸一次战争的胜利,难道不令人疑惑吗?战争消弭已很久了,士大夫读书学习,说百世都不会再使用战争,不是极荒诞的人不会再谈起战争。然而战争果被废除则已,倘若后世又使用战争,那么借鉴古人能多少使后世君主明白些,所以我特记载了他们的胜败。

《息戍》说:

国家放弃朔方,西边军队不出兵已三十年,但仍在千里边境设亭障,派驻重兵守戍。虽有些外族部落屡次侵扰,但立即被平定,然而国家屯兵戍守的费用,也已很多了。西戎侵犯,远从周朝就开始了,西汉的先零,东汉的烧当,晋代的氐、羌,唐代的秃发,历代都侵犯我国,是国家的大患。各朝兴师平寇,都有成功,但因战争把中国拖累得疲惫不堪的,要以东汉一朝为最,当时费用常以亿为单位来计算。汉孝安帝时期,羌人反叛达十四年,中国的费用达二百四十亿。永和(136~141)末年,又经历了七年对羌人的战争,费用达八十多亿。而到段纪明,一年用去五十四亿,才基本上将反叛的羌人剪灭干净。如今西北泾原、宁、秦凤、延四军的统帅,拥有守戍的兵卒十多万。一个兵每年的供给费用,不下二万,骑兵与杂兵,按中等计算,只总计供给费用,赏赐不包括在内,以每人十万计算,每年费用为二十亿。自灵武停战撤兵以来,共计费用六百多亿,是以前朝代的几倍了。和平时期的屯兵守卫,尚且还如此,以后即使有其他地方的警报,西北的守军也一天都不能撤去,这十万军队,只有增加而没有减少的时候。国家用高利润来召募商人买进粟米,倾尽四方的物资,但无水漕的运输,靠人力拉运来的粮食物资,也不过能供应边陲几个郡的守军罢了。年成并不常是丰收的,而国家对边防军的供给是经常、固定的,近年也曾稍有匮缺。倘若外敌乘我国饥荒,我国必须接济军队,而这些军粮给饷应当由关中地区提供,这样我们还没交战西部边陲就已困难危急了,这不值得考虑吗?

考察唐代的府兵,上等的州一千二百人,中等州一千人,下等州八百人。当今为计,不如征募壮年百姓当兵,依照唐代设置州府,就会大大减少军队数量。而今日边境地区虽有乡兵制度,但只在极边远的几个郡施行,那里百姓户籍很少,不足以防备外敌。估计京兆西北的几个郡,大郡户籍可能有十多万户,按中等家庭出半个人当兵计算,应可得到六七万兵卒。征收他们各种实物赋税而不要改用其他东西来代替,如赋名叫帛赋的就不改收五谷,畜养马的人又可免去他的杂徭役。人民以受到宗族的庇护为荣幸,会乐意登记户籍。农闲时讲习军事,推举有武艺者做什长、队正,盛秋时候按时检阅,经常演习就像敌人来了一样。用关内、河东的优秀士兵教练他们,全部撤消京师的禁卫军,严格选择守将,分开他们所统领的地区范围,让他们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让他们分别统领一部分军队就不会使军权太大,而让他们有专制独立的决策权就会使将帅们更加勉励奋战,加强守备,熟悉形势,储备的粮食多,教练的士兵精锐,使外敌无机可乘,不战而惧。《兵志》所说的“不靠他们不来,靠我有了准备”,这便是国家取胜的方法吧?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赵元昊反叛,大将葛怀敏征用尹洙任经略判官。尹洙虽是由葛怀敏征辟,但更被韩琦赏识。不久,刘平、石元孙战败,朝廷用夏竦做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任副职,仍用尹洙做经略判官。尹洙几次上疏论述战争,请求皇帝在便殿召见二府的大臣商议边疆大事,并讲求本朝开宝(968~976)以前用兵作战的历史经验,特别作出英明的决策,来加强对边疆的谋划。又请求裁并国内的栅亭堡垒,招募士兵,减少骑兵,增加步兵。又上奏卖爵的令文。当时皇帝下诏询问攻守的计策,夏竦提出了两条计策,命韩琦同尹洙上京奏给皇帝。皇帝采取了夏竦进攻的计策,任命尹洙为集贤校理。尹洙于是赶赴延州谋划出兵,但范仲淹持不同意见。回到庆州,正遇上任福在好水川战败,尹洙因此派出庆州部将刘政的精锐部队几千人,赶赴镇戎军救援,还未到,敌人已撤走。夏竦上奏弹劾尹洙擅自发兵,尹洙被降职做濠州通判。当时舆论说任福的失败,是由于参军耿傅督战太急躁。后得了耿傅的信,内容是告诫任福,叫他保持镇定,不要冒险轻进。尹洙因为耿傅是一个文官,没有军事责任而死在战场上,又被当时人冤枉,于是写了《悯忠》、《辨诬》两篇文章。

不久,韩琦任秦州知州,征用尹洙任秦州通判,尹洙后又加级为直集贤院。他上奏说:

“汉文帝是个品德盛美的君主,但贾谊议论当时的事情形势,还说可为此恸哭。汉武帝在外制服四方夷狄,加强君主威严,但徐乐、严安还用陈胜灭秦国、六大臣篡夺晋王主权作为他的告诫。这两个皇帝不讳言国家危乱灭亡,所以子孙能保有天下做皇帝十多代。秦二世时,关东强盗兴起。有人告诉他人民正在造反,秦二世大怒,将报告者交给官吏处治;有人说现在已将造反的人驱逐逮捕尽了,不必担忧,秦二世才高兴。隋炀帝时,四方军队都起来叛乱,他周边亲近的大臣都隐瞒盗贼的数目,不将实情报告给他,有说盗贼很多的人,都受到诘难。这两位皇帝讳言国家危乱灭亡,所以秦朝、隋朝的宗庙社稷没几年就成为废墟。陛下看今天国家的政治,与汉文帝时期比如何?在军事武力制服四方夷狄方面,与汉武帝相比如何?我国的根本是仁义道德,陛下的仁慈友孝和爱民,诚然是秦、隋的万万倍。然而今日西有不臣服的外族,北有强大的邻国,并不只是平日街巷中小盗贼的形势。

“自西夏反叛朝廷命令四年以来,边塞苦于频繁的骚扰,内地疲于远距离输送军粮。军队长久在外而得不到休息,最终会有人乘军队疲累时起来作乱。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当这个时候,陛下应当夙夜不停地担忧警惕,以便防备事变和堵塞祸源。陛下向臣下请教咨询边疆的事,又能容纳直言,前朝的君主,在勤劳宽大方面,没有谁能超过陛下。然而没听说您为社稷宗庙担忧,为国家危亡恐惧,这就是贱臣感到愤慨和愁闷不已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如今命令经常更改,恩宠太滥,赏赐也没有节制。对这三点,应小心警惕,事情都在于陛下的行动,并非有难以改变的情势。然而因循不改革,那形势就会日益变坏。臣说陛下不为社稷宗庙担忧、不为国家危亡恐惧,就是因为这个。

“命令,是君主用来取得下属信任的东西。从前在民间,朝廷降下一道命令,都会肃敬地看阅;如今则不是这样,而是互相私下议论,以为不久就会更改,后来果然如此,这就使命令日益被下面人民轻视。命令被轻视,那朝廷就没人尊重了。又听说群臣中有人进献忠心的谋划,陛下开始很听信;后又有一人阻扰,便改变了主意。忠心说话的人认为皇上的信任不能有始有终,便很怀疑、否定自己的计谋,以为它没有益处,这就是命令多次更改的弊病、坏处。

“爵禄的赏赐,是陛下所拥有的权柄。近来外戚、大臣以及读书士子,有人利用谒见的机会来谋求皇上的恩泽,这种从宫中直接向下施予爵禄恩泽叫作‘内降’。臣听说唐朝政治衰落时,有时母后专制,有时后妃把持朝政,建树恩惠私植党羽,名叫‘斜封’。如今陛下威严的权柄来自自身,有才德的外戚、内臣,应当与大臣们正式讨论然后提拔,何必要承袭唐朝‘斜封’的弊病呢?而且如果大臣们顺从这种现象,就会败坏陛下的纲纪;如果不顺从,就又会阻塞陛下仁德的声音。败坏纲纪,是忠臣不忍做的;阻塞皇上的声音,则又使威严的权柄被上级大臣轻视。而且公正不阿地为国尽力,是朝廷对大臣的要求。如今皇上自己因私情阻挠他们,而又要求大臣不徇私情,难啊。这就是恩宠太滥的弊病。

“赐予,是国家用来奖励功臣的手段。近年来,对妃嫔、伶官、太医之类,赐予过于丰厚。民间传言,国库中的金银玉帛,都是祖宗一代代积累聚成的,陛下使用它,不很爱惜,如今所存无几了。离宫廷遥远的人,诚然不会知道国库丰盈或匮缺的数量,只看到向民间索取的日益繁多,就知道国库的储蓄不丰厚。臣也知道自从派军队守卫西疆,国家开支费用逐渐增加,国库的积蓄,未必都被赐予占用,然而下层民众不能一家一户地被晓谕,他们只会看着陛下的行为处事而被感召行动罢了。往年听说边疆将领王王圭,因奋力打仗被赏赐黄金,民众就无不高兴服从;有时看见唱戏跳舞的人得到的赏赐太丰厚,就往往会愤恨叹惜。人民的情感不可不考察。这就是赐予不加节制的弊病。

“臣所论述的三件事,都是人人共知的,但皇上的心腹大臣只知阿谀奉承而不讲这些,一直拖到今日。当今不独四方外国为患,而且朝政日益腐败但陛下不能觉察,人心日益危急但陛下不知道。所以臣希望先改正朝廷内部,再去改正外面边疆。然后忠心的计谋就会逐渐被进献,纲纪渐渐树立,国家费用逐渐充足,战士的心就会逐渐奋起。边境的祸患,大概也就平息了。只有深刻地考察秦、隋厌恶听忠言所以灭亡的教训,从远古学习汉代君主不忌讳讲国家危亡因此维持统治的经验,日益革新盛美的品德,让民众改变当初的看法,那么全天下就幸福极了。”

宋仁宗赞许而采纳了他的意见。

尹洙改任太常丞、泾州知州。以右司谏、渭州知州身份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正遇上郑戬任陕西四路都总管,派遣刘沪、董士廉营建水洛城,以连通秦、渭一带的援兵。尹洙认为以前我军屡次被敌人困住,正是由于城寨太多而兵力分散。如今又增建城寨,这样不行,于是上奏请停建。当时郑戬已解除四路都总管职务,却上奏请求让刘沪仍旧督修水洛城。尹洙感到不平,派人再召刘沪,刘沪不来;又命张忠前往代替他的职务,刘沪也不接受。于是下令要狄青将刘沪、董士廉逮捕交给官吏治罪。郑戬不断上奏请求治他的罪,朝廷最终将尹洙调到庆州并建了水洛城。后又调任晋州知州,升任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潞州知府。遇上董士廉上京上书控告尹洙,皇帝下诏派御史刘前往审讯,没有发现其他罪错。但尹洙因为手下将领孙用由军校补任边塞将官,从京城借高利贷作路费来上任,没有钱还债。尹洙爱惜他是个有用的人才,担心他会因犯法而撤职调走,曾借公费为他还债,结果又被认为是尹洙自己借去,被治罪贬官,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嘉(1056~1063)年间,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

文言文 宋史贾涉传的翻译

拷贝自 新浪博客

今晚翻译印证一下。

民族英雄贾涉应融入古都文化旅游

唯慧居士

南宋153年的历史,从军事方面说,是抗金抗元的历史。期间涌现了宗泽、李纲和“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诸多民族英雄。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要么出现在南宋初期高宗(公元1127~1162)年间,要么出现在南宋末期恭帝(公元1274~1276)、端宗(1276~1279)年间,这两头加在一起,不到50年,在其余的100多年的历史中,还有哪些民族英雄在抗金抗元前线浴血奋战?《宋史》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尤其在南宋都城杭州的古都遗存史迹上很难找到印记。

贾涉就是被遗忘的民族英雄之一。

贾涉(1178~1223),字济川,浙江天台人。其父贾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及第,任秘书郎,官至汉州太守,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受迫害致死。贾涉泣诉10年申冤成功,恩荫世禄进士,历任高邮尉、万安丞、宝应令、真州通判、大理司直兼知盱眙军、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淮东置制司、太府少卿兼置制副使、淮东置制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吏部侍郎等职。因带病征战,辛劳过度,在回师途中,病殁于杭州黄鹤山,终年46岁。死后被诏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理宗时晋赠魏国公。

1141年“绍兴和议”和1165年“宋金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划定的边界为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南宋北金共存,期间,虽互有袭扰摩擦,但没有规模化的战事,宋金两国间维持了约40年的相对和平。也就是说,采取“以土地换和平,以称臣纳岁币换和平”政策后,高宗后期,经孝宗(1162~1189)、光宗(1189~1194),到宁宗(1194~1224)嘉定(1208~1224)前期,宋金间南北对峙,相安无事。

宁宗嘉定十年(1217)四月,金以宋拒纳岁币为由,渡淮南侵,攻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再攻樊城(今湖北襄樊)、枣阳(今属湖北)、光化(今属湖北),还自陕西发兵攻四川。被宋京湖、江淮、四川制置使赵方、李珏、董居谊率部击退。六月,宋下诏伐金,并传檄诏谕中原官吏军民。自此,金、宋连年交兵。在这个时候,贾涉上书朝廷请缨,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开始了驰骋疆场的军事生涯。

其时,金人对山东等地百姓压迫奴役过甚,不断激起民变,以杨友、刘全、李全为首的山东红袄军,以石珪为首的涟水义军,以葛平、杨德广为首的山阳义军等民间抗金武装应运而生。

身为宝应令的贾涉给朝廷上疏:“降附踵至,而金乃请和,此正用高澄间侯景遣策,恐山东之祸必移于两淮。况金人所乏唯财与粮,若举数年岁币还之,是以肉啖馁虎,啖尽将反噬。至若忠义之人源源而来,不立定额,自为一军,处之北岸,则安能以有限之财应无穷之须?饥则噬人,饱则用命,其势然也。”建议朝廷吸取南北朝时东魏摄政王高澄处理尾大不掉的侯景所用策略的经验教训,主张在坚决伐金的同时,招安义军。

建议得到宋廷采纳,宁宗起用贾涉,先任真州通判,改大理司直兼知盱眙军。嘉定十一年(1218),通过招安,宋廷收编红袄军和涟水军、山阳军,组成了山东“忠义军”。

嘉定十二年(1219)春,金左副元帅仆散安贞统兵攻宋。金军进入淮南,宋廷为之震动。贾涉临危受命,出任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贾涉命忠义军李全、李福配合作战,在于化湖陂杀金将数人,大败金兵于曹家庄。

嘉定十三年(1220)闰三月,金分兵入侵光、黄、濠、盱眙、徐、扬、真等州,建康震惊。同时,由于金人离间,忠义军石珪、葛平、杨德广所部哗变,渡过淮河,攻占淮州。朝廷派忠义军李全所部抵御叛军,但控制不住,情势十分危急。

身处最前沿的贾涉一方面向各州派遣忠义军与驻地正规军一起抵御金兵,一方面传檄石珪等叛军首领,希望他们分清敌我、廓清时势,明确转达朝廷的意旨是逆祸顺福、迷途知返、不计前嫌。而且,贾涉轻装简从,亲至叛军统帅驻地山阳晓谕。感贾涉之诚,杨德广出城相迎,伏地请罪,发誓改过自新。

贾涉说到做到,对参与史称“南渡门之变”的葛平、石珪、杨德广归正官兵既往不咎,待之以诚,使誓死抗金的队伍一下子扩充了约5万人。宋金对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宋军的大逆转。

为了防止忠义军再度叛乱,贾涉整顿忠义军,把石珪部、葛平杨德广部、陈孝忠部、季先部、夏全部分到两地屯扎,裁减了老弱残兵3万多人,只保留了精干官兵5万多人。时江淮正规军常屯量为7万人,以之牵制忠义军。此举,既整肃了忠义军,增强了忠义军的战斗力,又为朝廷节省了军费开支“十之三四”。朝廷分江淮为三司,贾涉为淮东置制司。

金仆散万忠、卢国瑞统兵10万大肆进犯江淮,同时故伎重演,计诱石珪。贾涉洞悉军机,调兵遣将,把石珪与夏全、时青调向濠州(今安徽凤阳临淮镇),分派陈孝忠守徐州,季先、葛平、杨德广赴滁州,李全、李福绕到敌后,形成口袋阵。不数日,各路忠义军先后报捷,李全活捉了金军统帅万忠。此后六七年来,“金人不敢窥淮东”。

贾涉乘胜扩大战果,命李全率万人出击山东,攻取金国南大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和北宋失地密州、潍州(今山东诸城、潍坊),迫使金宁海州(今山东牟平)太守王琳和青州(今山东益都)太守张林请降,很快收复了金国统治的登、莱、济、沂等州,紧接着,原属金国的恩、博、景、德、邢、梁等十几州相继降宋。

贾涉继而一方面传檄中原:“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一方面勉励忠义军诸将,同心协力,谋取尚未收复的北宋州郡。宁宗大慰,升贾涉为太府少卿、置制副使,旋又升任淮东置制使兼京东、河北兵马节制使。

嘉定十四年(1221),金10万余兵马犯淮西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淮西帅赵善湘向朝廷请援。丞相史弥远调贾涉忠义军驰援。淮东援军未到淮西之前,赵善湘派往蕲州驰援的主将徐晖带兵临阵脱逃,致使蕲州、黄州相继失守。淮西帅赵善湘姑息徐晖,不敢问责。贾涉闻之大怒,请令斩徐晖于军前,众将无不畏惧,个个舍命奋战,军威大振,保全战时的淮西门户安庆。

贾涉指挥的李全忠义军,与京湖置制使赵方指挥的赵范、赵葵宋军,互为犄角,连战皆捷,再乘胜追击金兵至下湾渡,“尽淹金人于淮水”。贾涉升迁为吏部侍郎。

嘉定十六年(1223),因操劳过度,贾涉患病,加之朝廷骄纵李全,对忠义军的节制难度极大,于是再三请辞。金兵复来,分三路渡过淮河犯宋。贾涉不得不带病投入战斗。贾涉大胆任用降宋的原金国骁将“赛张飞”张惠率领的“花帽军”御敌,大败金人。金军首领李术鲁答哥溺死于淮河,金兵死者约两千员。

在班师回朝,临近临安城时,贾涉心力体能耗尽,殁于余杭黄鹤山。宁宗大恸,赠贾涉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着归葬于故乡天台的龙山。因贾涉子女年幼,又赐其遗属一座宅第于临安城武林门外卖鱼桥旁(今杭州市拱墅区贾家弄)。

为彰显贾涉的功绩,理宗(1224~1264)选贾涉的女儿贾蓉为贵妃,荫封其子贾似道为嘉兴司仓,晋赠贾涉魏国公。

以上史实,《宋史》都做了比较全面的记载。由于贾似道在理宗开庆(1259)和景定(1260~1264)年间以及度宗(1264~1274)年间权倾朝野,懈怠政务,成为《宋史》认定的南宋覆灭罪魁祸首,贾涉的功绩随之被抹煞而沉寂。《宋史》是后人编纂的,编纂者出于对贾似道的仇恨,不可能为其父贾涉歌功颂德的,因此,《宋史》关于贾涉的记述真实可信,不会带有任何水分。

从这些记述不难看出,贾涉是南宋宁宗年间涌现的为数不多的抗金英雄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为南宋理宗40年余的边疆稳定、安居乐业奠定了基础,也为理宗后期宋蒙联手灭金创造了条件,堪称南宋鼎盛时期最突出的民族英雄。

如今,“中兴四将”和“宋末三杰”,都被后人建祠立庙祀奉,此前的李纲、宗泽和同朝的赵方、李珏、董居谊等也都在各自的镇守处建有纪念馆祠,唯纪念贾涉事宜无人问津。这不符合史迹保护和发掘的基本原则。在南宋的都城追古论今,贾涉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应该融入杭州的南宋古都文化和旅游文化之中。

何况从南宋消亡的主要原因分析,贾似道的过错所起的作用微乎极微。有史学家认为,南宋亡于经济破产。四川的人口占南宋五分之一,30%的税收出于天府之国四川,但这些税收很少能够缴纳到中央,大部分用于本地军费。四川在蒙古不断攻袭的40余年中,人口凋亡,十不存一,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宋廷为了维持四川的防御,势必要从其他地方的税收中调剂入川。除此之外,两淮、荆襄战线也需要大量军费。而理宗后期,官吏中饱私囊,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收入,贾似道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打算法、公田法、经界法等,终因积重难返,回天乏力。为了满足军费开支,朝廷不得不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进一步衰败。经济崩溃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这样说,没有为贾似道翻案的想法,只是希望追寻真实的历史轨迹。尊重历史,开拓未来,是传统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到贾涉,建议杭州市人民政府在贾家弄或黄鹤山建设一处纪念设施。地处余杭星桥与江干丁桥之间的黄鹤山,人口居住逐渐集中,已经具备开辟成旅游休闲区的条件,如果加入“贾涉牺牲处”这一历史文化内涵,景区的形象一定会更加丰满。

高中文言文 《宋史·贾易传》翻译

《宋史·贾易传》翻译:贾易,字明叔,安徽无为人.七岁就成为单亲孩子.母亲彭氏,通过织布维持家里的开支,每天给贾易十钱(古时货币单位,不知换到现在相当于多少),让他去读书.贾易不舍得花一分钱,每十天就把钱积一起还给母亲.到过了二十岁,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常州的司法参军(就是官衔).认为自己为读书人懂法例,不能把法令法规闲置做摆设,新年开始讨论整顿监狱(或译为刑法更为贴切),只求法令要符合情理,因而说:“情理若与法令相存,法令反而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到他调离常州时,县中已经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

宋史贾易传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