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
孔子在陈国时,有一只鹰坠在陈侯的庭院里死了。楛木做的箭射穿了它
的身体,箭头是用尖石做的,箭有一尺八寸长。陈惠公派人带着这只鹰,去
到孔子住的馆舍询问。孔子说:“这只鹰来得很远呢,它身上的箭是北方肃 慎氏制造的。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开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 道路,命令他们各自拿出本地的土特产进贡,使他们不忘记各自所从事的职 业。于是肃慎氏就向周天子进贡楛矢和石砮,箭长一尺八寸。武王为了公开 表明他使远方民族归附的威德,告示后人,让他们永远看到自己的权威,所 以在箭尾扣弦处刻上‘肃慎国进贡之箭’的字样,送给大女儿,并随嫁给虞 胡公而带到他所封的陈国。古时候,帝王把珍玉分给同姓,用来表示血缘的 亲近;把远方的贡品分给异姓,使他们不忘事奉天子。虞胡公是异姓,所以 把肃慎国的贡品分给了陈国。国君如派管事的去旧府里寻找,大概还能找 到。”陈惠公于是派人寻找,果然在用金装饰的木盒里发现了楛矢,像孔子 所说的一样。
陈蕃愿扫除天下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急急急 准确啊
翻译: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在祖河东担任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陈蕃传》作者范晔。
扩展资料:
陈蕃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
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被诬告罢官。
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年),升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
陈藩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陈蕃传》作者范晔。
译文
陈藩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注释
1、尝:曾经
2、处:居住。
3、庭宇:庭院以及屋舍。
4、芜秽:杂乱不堪。秽:多
5、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 郡:古代行政区域。
6、侯:拜访,问候。
7、谓:对......说。
8、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
9、处世:处理事务。
10、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 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
11、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志:志向。
12、甚:副词,很,非常。
13、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为:庭院中种桂,它的叶常绿。
出处:宋·苏轼《桂》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白话释义:
庭院中种桂,它的叶常绿。秋天时开花,或深黄,或者淡黄色。微风吹来,浓浓的香味扑鼻,人们都喜欢它的香气。花落了,取用和糖,装在瓶子里,虽然等的时间久但香气更强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6]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桂》,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你是说小古文《桂》的翻译吗?
桂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译文:
庭院中种桂,它的叶常绿。秋天时开花,或深黄,或者淡黄色。微风吹来,浓浓的香味扑鼻,人们都喜欢它的香气。花落了,取用和糖,装在瓶子里,虽然等的时间久但香气更强烈。
桂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译文:
庭院中种桂,它的叶常绿。秋天时开花,或深黄,或者淡黄色。微风吹来,浓浓的香味扑鼻,人们都喜欢它的香气。花落了,取用和糖,装在瓶子里,虽然等的时间久但香气更强烈。
翻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