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宋洪迈《夷坚志》的文言文翻译

求翻译一段文言文,是洪迈的《夷坚志》的节选,书上给的标题《马诉冤屈》

刘承节奉命去担任官职,从浙江到江西,只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骑马上路。到了贵溪,中午在旅店停下车马,遇到几个客人也来投宿。刘承节箱子中大约有一百两银子,被客人偷偷看见了。那几个客人都是强盗,那天夜里携带着杖棒到刘承节屋子里。刘承节本来是参军的,手臂很有力,挥起刀砍断了他一条手臂,强盗们害怕就分散逃跑了。刘承节叫醒儿子和仆人起床,快速离去,然而在贵溪城外的高山下,又遇到了强盗,虽然和他们反抗搏斗,但是寡不敌众,连同儿子仆人死了。所乘的马在道路上来回走动,遇到主簿外出,马迎到他车前,弯下脚好像在跪拜。主簿为此感到奇怪,说:“这一定是有冤情要诉说。”于是就派遣几个人跟着马走,到了高冈的下坡上,马站住不再前进,看到满地血迹,三具尸体趴在洞穴里,肢体还温暖。主簿派人追访搜捕,不到一天强盗全都抓住了。

洪迈《夷坚志·成州团练使张锐》 译文

1、参考译文:

成州团练使张锐,字子刚,凭着高超医术而出名,居住在郑州。政和年间蔡鲁公的孙媳妇身怀有孕到产期时生病了国医都认为是阳证、伤寒担心胎儿流产不敢使用凉药。鲁公秘密写下书信邀请张锐前来张锐说:“婴儿在胞衣中长了十个月快要出生了有什么药能够伤害他呢!”按照平常的方法用药并且使药剂增加一倍半天后小孩子出生了病情也消失了。第二天产妇大泄不止咽喉红肿疼痛不能进食。各位国医张锐说:“不用担心我将让她在今天痊愈。”取出几十粒药丸使产妇吞下去咽喉的红肿立即消除腹泄也停止了。等到满月鲁公摆设宴席宴请张锐。鲁公亲自斟酒给张锐祝寿说:“您的医术通神我不可能明白。冒昧地问一下用一副药来治两种疾病是为什么呢?”张锐说:“这在医书上没有记载只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处置的。先前用的药是附子理中丸用紫雪包裹的。病人咽喉肿塞痹痛不是至寒的药就没有张锐大概是为慕容彦逢怀疑他求钱财而生气所以不辞而别。绍兴年间张锐到了四川王叔坚问他说:“您的医术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十治十愈吧?”张锐说:“不是的只能十人中治愈七八人。我的长子生病了诊断脉相察看气色都是热极之症让家人煮承气汤想让长子喝了它。快要灌饮的时候又心生怀疑这样反复好几次。就在要让长子喝的时候好像有人拉着我的手肘姑且端着杯子来等待。长子忽然颤抖盖上四五床棉被才安定下来大汗淋漓就像洗澡一样第二天就疾病脱体舒适多假如让我的寒药进了他的口我的大儿子就没命了哪里能说医术已到了奇妙的境地?世上的庸医学习医书还没有了解万分之一就很是满足。唉真的可怕啊!”

2、原文:

成州团练使张锐字子刚以医知名居郑州。政和中蔡鲁公之孙妇有娠及期而病国医皆以为阳证伤寒惧胎之堕不敢众医交指其疵且曰:“二疾如冰炭又产蓐甫尔虽扁鹊复生无活理也。”锐曰无庸忧将使即日愈取药数十粒使吞之咽喉即平泄亦止逮满月鲁公开宴请锐为客公亲酌酒为寿曰:“君之术通神吾不敢知。敢问一药而治两疾何也?”锐曰:“此于经无所载特以意处之。向者所用乃附子理中圆也裹以紫雪耳。方喉闭不通非至寒药不为用遗之。慕容彦逢为起居舍人时母夫人病亦召锐于郑至则死矣。时方暑锐欲入视慕容不忍意其欲求钱乃曰:“道路之费当悉奉偿不烦入也。”锐曰:“伤寒法有死一昼夜复生者何惜一视?”不得已延入锐揭面帛注视呼仵匠语之曰:“若尝见夏月死者面色赤乎?”曰:“无。”“口开乎?”曰:“无。”“然则汗不出而蹶耳不死也无亟敛。”趋出取药命以水二升煮灌病者戒曰:“善守之。”至夜半大泻则活矣。锐舍于外馆。一家尽喜。敲门呼锐锐应曰:“吾今日体困不能起然亦不必起明日方可进药也。”天且明径命驾归郑。慕容诣其室但留平胃散一贴而已。母服之数日良愈。盖锐忿求钱之疑故不告而去。绍兴中入蜀王“公之术古所谓十全者几是欤?”曰:“未也谨能七八耳。吾长子病诊脉察色皆为热极命煮承气汤欲饮之。且饮复疑至于再三。将遂饮有如掣吾肘者姑持杯以待。儿忽发颤悸覆绵衾至四五始稍定汗下如洗明日而脱然。使吾药入口则死矣安得为造妙? (节选自宋·洪迈《夷坚志》)

跪求洪迈的《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版的TXT版,就是有夷坚支甲——夷坚三志已部分的

夷坚志.txt 文件大小:529.34 K

http://vdisk.weibo.com/s/FbIl7fxZpQYlZ

续夷坚志.txt 文件大小:72.69 K

http://vdisk.weibo.com/s/FbIl7fxZpQYmG

点击下载链接,弹出页面点下载,不用注册也可以下载的

以‘建炎庚戍胡骑犯江西’开头的是夷坚志的哪一段

出自恶人大细胆

昔在乡间,常见泼妇骂街,每咒骂人的都是些不治之症,凶悍之气洋溢,然而当自己遇到什么天灾人祸之事,则惊恐异常,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便有“恶人大细胆”的俗语。后来又见些不肖男子,常于家中打骂老婆,如仇敌一般,一旦走到外面,却又往往成为取笑和欺辱侮的对象。胆之大小以及凶残与懦弱,本来就是形与影相随。譬如野兽,生吞活剥,一旦捕入牢栏,只有哀号而已。老虎虽称百兽之王,驯服之后,在皮鞭指挥下,也干些杂技之类的活儿。本来,它很容易就可以咬断训兽员的喉咙,但此时已经丧失勇气。

宋朝以后到封建社会的结束,汉族人大抵处于被侵略的地位,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时间长于汉族统治少数民族的时间。人口既然比少数民族多,为何又吃败仗?宋洪迈《夷坚志》云:“建炎庚戌胡骑犯江西,郡县村落之民望而畏之,多束手毙。间有奋不顾身者,则往往得志焉,虽妇女亦勇为之。”既然“奋不顾身”可以“得志”,则说明“胡骑”不是无懈可击的,而“郡县村落之民望而畏之,多束手毙”也就说明了失败的原因是懦弱,而这种懦弱是本族统治者长期镇压造成的。

元明以后,侵略汉人的还有倭寇。万历《粤大记》云:“先是壬子岁初,倭寇初犯漳、泉仅二百人,其间真倭寡,皆闽浙通番之徒髡头以从”。倭寇初来之时,村民大概也是“望而畏之”,被捕后剃去头发,派在前面冲锋。他们以为只有倭人可怕,自己乡亲却易与。明人《泾林续记》载:万历丁未腊月,交夷二百人袭破钦州,“虽有卫官,俱慑伏莫敢动”。后来才出动了五万军队,搞了四个月,没有抓到一名盗匪,只能以无辜百姓充当,报说“斩首一千八百有余,生擒一百五十名口”。这些人便与那些在外受气,回家打自己老婆的男子相差无几。

满人入关,杀人如麻,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人的《扬州十日记》写道:“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敢逃者。”“南人”温顺如羊羔,旗军凶猛如豺狼。二百年后,这些官军又在外国人的炮声中屁滚尿流,又当别论。

《清稗类钞》载:“外国人恒讥吾国之外交,为儿戏之外交。英使威妥马尝曰:‘总理衙门大臣,皆喃喃学语之小儿耳,击之则号哭,抚之又骄惯。左手打之,右手摩之,乃对中国外交家之善法也。’某为驻日公使时,各国公使玩弄之,弹某之面曰:‘贵公福人福相,尊面之滑润尚如婴儿。’又牵其朝珠曰:‘贵公使有此奇宝,宜终日玩不释手,如小儿之得食物也。’驻华俄使与总署王大臣往还,每投赠金钱为礼物,语人则曰:‘今日又投若干钱,与小儿买馍馍矣。’”“击之则号哭,抚之又骄惯”,真是至理名言。“击之”其胆则小;“抚之”其胆则大,撒起娇来,弄不好又做起“天朝大国,地大物阜”的梦来。

吾邑有许多炮楼,是半个世纪前遗下的旧物。现在,新建的洋楼多起来,淹没了炮楼,人们也忘记了它存在的意义。小时听老人讲,日本人进入吾邑时,人数并不多,其中真日本的少,东北人充当的多。只消一个人,持着一支枪,走遍一个镇,家家关门上锁,噤若寒蝉,连狗都不敢吠。又说日本人枪法准,只把枪一抬,人就应声倒地,举同乡××人为例,就是被子弹击中,肠子流出来而死的。这些故事大约并不可信,因为我所见的乡民,不乏一言不合,拨刀(枪)相向,最后进了医院或太平间的人,大抵是勇猛有余而驯良不足。至于对待外来之人,示以威武,投以拳脚,也常可略尽地主之谊。有一回的夜晚,我在街边小摆摊吃夜宵,人行道上有二位外省民工走着,后面开过来一辆摩托车,载着三个小青年,鸣了喇叭,嫌外省人避得慢,停了车,冲过去一顿拳打脚踢,“呯呯”地响。那外省人挨打之后,不敢回手,逃在一旁,几个青年于是得胜而去。又有一回,我在家中闲暇,忽听得楼下人声嘈杂,推窗一看,原来是一乡民在殴打一外省籍的环卫工人,那人倒在地上,紧紧抱着乡民的脚。周围站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交通为之堵塞。

野蛮与懦弱,胆大与胆细,都是愚昧的结果。恶人就是愚昧的人。愚昧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动物性。一次得手,便趾高气扬;一旦失败,又抱头鼠窜。后来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则是偏执一端,要么是捧上天去,要么又踩在脚下。可悲的是愚昧既未去除,而这一思维方式又继续在运用。

谢民师名举廉,新干人,博学工词章,远……的文言文答案.

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人,博学精通诗词文章,远近跟从他学习的达数百人。谢民师在自己家里设讲席,每天上座讲书一段。讲完后,学生们各自来请教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谢民师有问必答,从来不倦怠。每天置办时令水果两盘,讲完了,同学们就吃水果茶食,然后退去。苏东坡自岭南回来,谢民师把书及旧作放在袖子里来拜见,苏东坡看完后,大加称赞。对谢民师说:“先生的文章,正象上等的黄金,所以看完你的文章要还你十七贯五百黄金。”于是,留下来跟他交谈一整天。谢民师著书极多,现在,他的族人摘录苏东坡的语句为他的书籍起名为《上金集》,只是著书中的一部分。曾有书稿几册,在他的女婿陈良器处,我跟从陈良器学习,多次得到机会读他的文稿。

北宋元丰八年(1085),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省新干县)溧江乡凰山村谢民师、谢世充兄弟,随同父亲谢懋、叔父谢岐,一同进京会试,一门四人同中乙丑科焦蹈榜进士,可谓龙腾虎跃,凰翥凤翔,而让乡里光鲜异常,新淦增色不少。

凰山村,距新干县城约北向二十里,离溧江乡西向约十里。地处赣江东畔,村落京九铁路、105国道西侧。交通发达,天地开阔。

父子兄弟齐登龙虎榜的消息,震惊朝野,轰动天下,史家称为宋代“文林四谢”。文林,指文士之林。又谓众多文人聚集之处,后泛指文坛、文学界。

“文林四谢”之首当推谢民师,据《龙云集》卷二四《诸公纪赠四谢诗序》、《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四四、《江西诗征》卷一三、《上金集》、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一○等载:

谢举廉,字民师,江西新干县溧江乡凰山村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性情温良,崇尚才学。宋元丰八年(1085)与其父懋、叔岐、弟世充为同第乙丑科进士,时称“四谢”。初官吉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1100),为广州推官,政和间(1111——1118),知南康军,著有《蓝溪集》(已佚),《全宋诗》收集其《西捷口号》、《浴日亭》、《戏题指纹斗牛图》和一诗句,清同治《新淦县志》卷八有传。

推官,官名。唐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宋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诸州亦置,称军事推官。南康军,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治所今星子县。

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载:“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人,博学工词章,远近从之者尝数百人。民师于其家置讲席,每日登座讲书一通。既毕,诸生各以所疑来问,民师随问应答,未尝少倦。日办时果两盘,讲罢,诸生啜茶食果而退。东坡自岭南归,民师袖书及旧作遮谒,东坡览之,大见称赏。谓民师曰:‘子之文,正如上等紫磨黄金,须还子十七贯五百。’遂留语终日。民师著述极多,今其族摘坡语名曰《上金集》者,盖其一也。尝有稿本数册,在其婿陈良器处,予省从良器学,屡获观焉。”

谢民师知识渊博,工诗词文章,追随者甚多,学生竟达几百人之多。他在家中设立讲坛,每日上台讲学。问有所答,诲人不倦,课余还给学生提供茶果。

谢民师仰慕苏东坡,不仅经常有书信来往,而且还亲自到谪所儋州面见,他对苏东坡虚心请教,也关怀备至。《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东坡表白个人文学创作见解的一篇重要文章,而《答谢民师论文帖》也已成为具有相当高,聚文物、收藏、学术、艺术价值于一体的传世尺牍。

苏东坡北归时,途经新淦,谢民师带着平日的作品去拜见他。苏东坡看后大加称赞,说他的文章如同上等紫磨黄金,因此还说要十七贯五百文交阅读费。后来其家族根据苏东坡的意思,将谢民师诸多文集之一命名为《上金集》。其它稿本数册,存放在其女婿陈良器处。“陈良器,好施食。绍兴十一年(1141),子爟为婺州武义尉,迎之官,尝同至郡,忘携食盘,行次夜梦旧友夏、吕二人者来,曰:‘连日门下奉候不见。不知乃在此。’觉而言之,方审其故,亟就邸中施焉。右四事皆陈爟说。”(见宋洪迈《夷坚志全集》)

同据《独醒杂志》卷二载:“江西自国初以来,士人未有以状元及第者。绍圣四年,何忠孺昌言始以对策居第一,里人传以为盛事。故谢民师有诗寄忠孺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盖记时人之语也。”

新淦何忠孺中状元后,谢民师特作诗寄去祝贺,说万里之行他已迈开千里马的第一步,千百年来他开创了‘破天荒’的记录。“破天荒”从此成为常用成语。

何忠孺初授承事郎、签书武宁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官至工部侍郎。据《独醒杂志》卷八载:“何忠孺昌言,新淦人,绍圣四年(1130)进士第一。徽宗朝,累迁为给事中。张商英罢,蔡京复用,遂以散官出,居闲十有余年,物论归之。渊圣即位,复召用,除兵部侍郎,太子詹事。未几,金人再犯京师,二圣北狞,太子、诸王、宰职、侍从皆从,而昌言逃匿太子宫沟中,偶得不行。张邦昌僭号,因更其名。及隆佑垂帘,始欲复旧,而人言已不可掩,恚愤成疾而死。”

又据《独醒杂志》卷三载:“东坡北归至岭下,偶肩舆折杠,求竹于龙光寺。僧惠两大竿,且廷东坡饭。时寺无主僧,州郡方令往南华招请。未至,公遂留诗以寄之,诗云:‘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江西十八滩。’谓赣石也。东坡至赣,留数日,将发舟,一夕江水大涨,赣石无一见。越日而至庐陵,舟中见谢民师,因谓曰:‘舟行江涨,遂不知有赣石,此吾龙光寺谶也。’民师问其故,东坡因举以诗之本末。”

苏东坡谪满回京,来到大庾岭下龙光寺落轿,讨了二两根竹竿做轿杠,寺僧还留他吃了饭,故赋诗一首,送给不在家的住持,以表感谢。说龙光寺的竹竿,我要带回去,让万人观看,因为竹竿中流出来的水,是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曹溪的,就是一滴水也可以淹没江西十八滩赣石。六祖慧能曾在曹溪宝林寺演法,因而出名,故每一处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听后让人超凡脱俗。

没想到,苏东坡到了江西之后,真的一夜江水大涨,将赣石全部淹没了。到了吉安后,苏东坡在船上将所发生的事情全部告诉了民谢民师。还说自己并不知道真有赣石一说,结果却应了赠龙光寺诗之谶。

曾敏行(1118—1175),字达臣,号独醒道人、浮云居士、归愚老人,吉州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与胡铨、杨万里、谢谔相友善,以病废不能仕进,遂专意学问,亦工画草虫,著《独醒杂志》十卷,杨万里为之序,周必大、尤袤诸人为之跋。该书记录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杨万里在《曾达臣挽词》中评价他:“议论千千古,胸怀一一奇。非关时弃我,不肯我干时。老鹤云间意,长松雪外姿。平生独知命,冷眼看人痴。”

(二)

谢民师的诗格调高,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五十四宋朝杂记上宋朝杂记上、宋不著撰人(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同载,佚名《漫叟诗话》谢举廉诗载:“谢举廉,字民师,余建中靖国中,与同寓兴国寺,诗律尤古,尝记其有《西捷口号》云:‘圣明陛下如先帝,辟国谋臣似召公。不遣毛嫱嫔漠北,只将魏尚守云中。百年境土逡巡复,万里窠巢指顾空。今日版图非昔日,玉关西有岭名葱。’章端明《西捷乞致仕》云:‘虎头壮士雪髭须,欲灭西羌更胁胡。先遣槛车传妹勒,却分裨将定天都。莫年投笔真男子,得意归田亦丈夫。饱食自惭还自责,一亳曾有报君无。’”

西捷,即北宋西夏平夏城之战大捷。北宋元祐元年(1086)夏崇宗李乾顺即位,母梁太后摄政,不断对宋用兵。绍圣四年(1097),宋哲宗赵煦在好水川修筑城防,号平夏城(今宁夏固原西南),以遏制夏军南下。次年十月,梁太后率夏军四十万进攻平夏城,连营百里,用名叫“对垒”的特造攻城器械高车,俯视城中,土填壕城,以接近城垣,并用飞石激火,昼夜强攻十四日,不能破城,夏军粮草不济,适风沙又起,攻城械具受损,梁太后被迫退兵,宋军以轻骑夜袭夏军,获大胜,并俘西夏统军嵬名阿埋、监军妹勒都逋,于是西夏上表求和。口号,古诗的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亦是颂诗的一种,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先帝,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父亲,在此特指宋神宗赵顼。辟国,开国;建国。召公,即召康公,姓姬名奭,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毛嫱,春秋时期越国的绝色美女,相传为越王爱姬。《韩非子》有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同为“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嫔,指帝王的女儿出嫁。漠北,指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位于蒙古高原,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魏尚,西汉云中太守。镇守边疆,屡建奇功,誉满朝野。可是在请功时,因差六颗敌军的头颅,被下狱。不久边塞军情紧急,中郎署长冯唐谏汉文帝释放了魏尚,官复原职,立即出镇边疆。因匈奴畏惧魏尚,从此不敢再来冒犯,因此边陲又安定起来。云中,云中郡,汉置,治所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唐置云州,后改曰云中郡,旋复为云州,宋曰云中府。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迟疑不敢向前的样子。窠巢,鸟兽栖身处。指顾,手指目视;指点顾盼。玉关,玉门关。葱,葱岭,西周穆天子命令御者造父驾八骏,率六师,到瑶池(今新疆昆仑山上的天池)拜会西王母,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来到了一个地方,这儿没有半点沙漠的痕迹,山上长着参天的大树,地上铺满可供人食用的绿葱,穆天子问造父:“这叫什么地方?”造父灵机一动回答说:“国君,这儿叫做葱岭!”致仕,也称休致,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端明,端明殿学士,指章楶。章楶(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知陈留县,历任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哲宗时改知渭州,有边功,建中靖国元年(1102)七月,以端明殿学士除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谥庄简,改谥庄敏,《宋史》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二首。北宋杰出军事家,在西北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彻底扭转了宋夏战争的格局。用兵战术,防守反对一味“坚壁清野”进攻,主张“筑垒加浅攻”战略上要求兵以利动,要求战争为国家利益服务。用兵是很灵活,几次浅攻后会突然来一次深入,西夏名将妹勒、阿埋(平夏城战役实际指挥者)就是因麻痹大意被宋军俘获。妹勒,即妹勒都逋,西夏监军,名将。西夏西寿统军嵬名阿埋、监军妹勒都逋,屡屡入侵宋朝,章粢了解到西寿保泰军司内部空虚,完全可以偷袭,恰恰在此时,嵬名阿埋等人以放牧牛羊为名,进入宋朝边界地区,章楶派遣大将折可适率领二千精兵,轻装前进,分路进入西夏本土,趁夜进入嵬名阿埋的卧室,生擒了二人及其全部家属,还俘虏西夏士兵三千余人、牛羊十万余头,取得了巨大胜利。阿埋,即嵬名阿埋、西夏都统军,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弟,善用兵,又熟习边事。梁太后重又摄政。八年三月,梁太后又点集“河内、西凉府、罗庞岭及甘、肃、瓜、沙州民,十人发九,齐赴兴州,议大举”。令都统军嵬名妹精嵬、副统军讹勃遇领兵数万进攻环庆,抄掠淮安镇,被宋朝守将张守约合诸路兵掩击,夏将败死。

《西捷口号》大意是,圣明的皇上犹如汉文帝,开国的谋臣好似周朝召康公。不再派遣美如越王爱姬毛嫱的绝色美女去出塞和蕃,而只让象守卫云中郡的汉云中太守魏尚将帅去保卫边疆。近百年来他们在边境国土上往复巡逻,使万里之外的敌酋的指望顾盼成为空想。今日祖国的版图已今非昔比,玉门关西边已有了一座大山名叫葱岭。

谢民师《戏题指纹斗牛图》云:“左者前其角,右者后其足,浼君双指螺,战此两觳觫。草长水远日悠悠,不向桑间自在休。蜗头尚可屠蛮触,壁上从今斗二牛。”

指纹,即指纹画。浼,污染。双指,即右手食指和中指。螺,指纹,有斗、箕之别。圆形为斗,条形为箕。觳觫,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桑间,桑林中。蜗,蜗牛。屠,同徒。蛮触,比喻因小事争吵的双方。《庄子·则阳》寓言:古时触氏的在蜗牛左角上,蛮氏在蜗牛右角建国,两国常为争地而战,遗尸成万。

《戏题指纹斗牛图》大意是,左边先画牛的角,右边后画牛的脚。蘸上墨沾染了您二指的指纹,画出这二牛相斗全身颤抖。青草长溪水遥日悠悠,不到桑林中去好好休息。蜗牛一样大的头却还在无缘无故地因小事相争,因为墙壁上从此有了在相斗的二只牛。

谢民师为广州推官时所作《浴日亭》云:“粕粕太阳精,浴以沧溟水。光润无纤滓,畏爱从此始。”

粕,糟粕。精,精华。沧溟,大海。纤滓,固体中的纤维,液体里下沉的杂质。光润,富有光泽,细腻光滑。畏爱,敬佩爱戴。语出《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浴日亭》大意是,处于混沌中的太阳焕发出精华,沐浴在苍茫的大海中。从此光彩夺目,洁净无瑕,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读此可以想象,那美奂美轮、金轮神圣的太阳,浴沐在浩瀚的大海之中,也接受排污去垢的洗礼。

浴日亭,始建于唐朝,原在南海神庙旁山丘上,公元1053年重建。“扶肴之口,黄木之湾”看日出,曾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苏东坡也曾在浴日亭登临观日,并写下《南海浴日亭》诗一首:“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二人立意不尽相同,表达的心声自然不同,境界却相同,博大,高远。

(三)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春,苏东坡遇赦从儋州北归,谢民师闻讯,致信苏东坡,盛情相邀,希望北归途经新淦时,勿忘泊船停留,苏东坡当然欣然复信应诺。

新淦县尹张好古久慕苏东坡大名,早就盼望有机会一睹文豪风采。得知苏东坡北归与文友谢民师相约途中,将经新淦小憩消息后,即吩咐列队河边,夹道远迎。

正值阳春三月,南门外湄湘河段岸边站满了当地文人和百姓。晌午时分,一艘画舫由赣江缓缓驶进了湄湘河。

待画舫停泊石桥旁时,恭候多时的张好古和谢民师趋步迎上,拱手施礼,互致问候。接着张好古令侍从在船舱摆酒设宴,为苏东坡接风洗尘。

席间,宾主有礼,频频举杯,风雅极尽。酒过三巡,谢民师捧出一扎诗词文稿,请苏东坡赐教。阅后苏东坡赞叹不已:“民师诗文,自然辞达,行云流水,品之如上等紫磨金。”

张好古说:“久仰苏学士学富五车,诗文盖世,今日相见,三生有幸!卑职冒昧打扰,有劳苏学士不吝赐墨,为石桥题字,我等不胜荣幸!”谢民师非常赞同:“石桥便民出行,此乃造福百姓之举,苏学士赐字,幸甚!幸甚!”

南门大石桥,始建于元祐八年(1093),绍圣三年(1096)秋竣工。桥面宽阔,车水马龙,下有三拱,泄洪畅通,上有长亭,卫以栏楯。昔日“春夏暴溢,壅不得泄,桥辄就圮”之险状况,已得到彻底改变。

听罢张好古介绍,苏东坡感慨说:“为官一任,造福百姓,此乃天职。老夫遇赦北归,重获自由,日后为官,定当勤政勉职,施惠于民。”

苏东坡随即移船石桥中拱,提笔在石头上写下“惠政”二个大字。后又将“惠政”二字铭刻于石。“惠政桥”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

由于谢民师,苏东坡在新淦留下“惠政桥”美名和墨宝。又由于谢民师,苏东坡为天下留下了《答谢民师论文》文学高论,以及《答谢民师论文帖》书法精品。

《答谢民师论文》是苏东坡表白个人文学创作见解的一篇重要文章。其内容为答复谢民师关于写作上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表述了他对文章写作、遣词达意的见解,并以此阐明艺术传达的规律:一是“言之不文,则行而不远”;二是要“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总而言之,为“文”,“达”二字。

至于写作艺术的传达,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使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艺术要传达“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才能“文理自然”。说的是艺术传达要讲求方法,主张以平和的言辞来抒情达意,同时也批评了汉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只在雕篆上下功夫的作法。现在看来,这些见解都是十分精当的。

而其《答谢民师论文帖》,则书法老劲,鲜有变幻,刚毅奔放,却与丰厚凝重结合,为欣赏者创设了“无意于佳乃佳”之境。“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澹,似欹而正,似曲而直,字形稍扁,轻重有致。”苏功坡也自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答谢民师论文》,是苏东坡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所书,即苏东坡逝世前一年的五月,由儋州(海南岛)遇赦北上,九月路过广州之时。谢民师以诗文求教离开广州后,他在途径广东清远峡山寺时,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书扎。

苏东坡在信中说:“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东坡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大意是,近来只能奉献久违了,实在不好意思接受你这么殷切问候,具体审视自己的生活情况,以及精力、体力都还好,感到慰藉很深。我天生性格刚直,头脑简单,学识迂腐,才能低下,又因坐罪而被贬谪多年,不敢再自称什么绅士风度。从海南北归后,看望了平生的亲人旧友,却心中惘然,晃如隔世之人,况且与身边左右一起,没有一天的闲雅,而敢于去追求正常交往吗?数次得你光临,特别倾心如故,幸运非常,而且大喜过望,不可言表。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你所书写的理论文章以及诗、赋、杂文,现都已看熟透了。大略印象,犹如天上行云和江河流水,起初虽然没有固定的实质性问题,但是能常行走于所应当中行走,亦常中止于所不可中而止步,文理通顺而自然,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孔子说:“言辞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又说:“言辞达意就行了。”言辞中止于表达了意思,即怀疑似无文采,却完全不是这样的。追求事物的奥妙,如系捕风捉影,能够使这个事物完完全全使人心中明白者,大概上千万人中也难得遇上一个。而且何况能使人从内心明白,又能通过语言表白,并与行为实践者吗?这可谓是辞能达意。言辞能完全充分表达,则文章就有不可超越其实用价值了。

“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扬雄喜欢运用难于理解的深奥词语,认为文章太浅显而易懂的说法,如若正确言说,则是人人都知道了。这正是所谓雕刻虫篆字体的,他的《太玄》、《法言》,都是此类作品。而他唯独后悔的是作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终身从事雕虫篆字,而唯独只改变改变其音节,便谓之为经典,这可以吗?屈原所作《离骚经》,大概却是风骚典雅的再度演变,虽然如此,可与日月争光了。可以其好似是赋,而谓之为雕虫篆字吗?假使贾谊去见孔子,则登堂入室,绰绰有余了。然而以赋鄙视他,以至于与司马相如属于同一类!扬雄的荒谬,如此可比的就甚多。可以与有智慧者进行讨论,而很难与庸俗之人言说啊。因为讨论文章而偶而触及这些。

“欧阳文忠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欧阳修说:“文章如真金美玉,市场上才有其一定价值,并非凭能说会道可以嘴巴来评定其贵贱。”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岂能有裨益于身边的人,感到惭愧恐惧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东坡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东坡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已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所索要的海宁硖石西山南麓惠力寺“法雨堂”三字,我本不善于书写大字,强行所书终归不太好,又因舟船中受到场所局限而难于书写,故未能如你所愿。然而我刚过临江军,当前往游览。或许僧人想有所纪念,定当会作数语留在寺院之中,以慰藉大家思念亲人之意。今日已到峡山寺,稍停片刻即将离去,就越走越远了。惟一希望你万万要时时自我珍爱。

在此,苏东坡主要阐述关于文学创作经验的二个问题。一是提倡“文理自然”,即内容要淳朴、明了,境界要幽雅、醇厚,情趣要静谧、宜人,手法要清新、传神;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追求文学创作的美感,艺术的最高境界,并反对华艳不实,以及“好为艰深之辞”的文风。二是赞成“辞达”,即首先如孔了所言,辞能达意,再在此基础上,在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特征的同时,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学创作要反对刻板、僵硬。

(五)

谢民师对苏东坡仰慕已久,在知南康军时,一得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遭到沉重打击而消极颓废时,恰逢时值金秋,枫红菊黄,他触景生情,便将苏东坡“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改成“来年好景君须记,还是橙黄橘绿时”,并附上短信,一并寄给素昧平生的苏东坡。

苏东坡收到此信后,即领悟了个中情由,进而击掌叹息,因而一扫阴霾晦气,连道:“难得,难得!”于是当即就回了一信:“某启。辱手简,不吝赐教,备增感慰。某谪居粗遣,废弃之人,每自嫌鄙,况于他人。近稍能饮,不烦念及,未缘会见,万万以时自爱。”

人在最困难的时刻,能得到别人的宽慰和支持,是在雪中送炭,是旱逢及时雨。从此,他们之间书信不断。除了相互问候外,还互赠诗文,共叙友情。

宋绍圣四年(109),朝廷以“讥刺先朝”再度将苏东坡贬谪南荒儋州(今海南岛),此为苏东坡晚年最为凄惨的遭遇。此前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爱妾、晚年唯一伴侣即已病逝惠州,今又遭逢新的打击,这使得苏东坡悲痛欲绝。由此他抱着此去无回、必客死他乡的沉痛心情来到儋州。

苏东坡的重重不幸遭遇,使得在广州任推官的谢民师,深感忧虑和不安。以致每天早晚烧香拜佛,祈求苏东坡逢凶化吉,早脱灾难。谢民师更想和苏东坡见上一面,给予安慰。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如愿,他在儋州面谒了仰慕已久的苏东坡。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苏东坡在危难之际,为有这样的知己,自然不胜感慨,也就从此心有慰籍。这种心情从他给谢民师的多封回信中,可略知一二。如在《与谢民师推官之一》中说:“某启。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缁衣之心,尚余此耳。蒙不鄙弃,赠以瑰玮,藏之巾笥,永以为好。今日遂行,不果走别,愧负千万,谨奉手启代违。”

几年下来,谢民师与苏东坡的友谊与日俱增,从互通书信,嘘寒问暖,到谈诗论文,切磋文法,彼此交流创作体会,成为推心置腹的文友。

那著名的《答谢民师书》,是苏东坡与谢民师之间真挚友情的充分表露。既表达了苏东坡对谢民师文学才识的推崇,也表达了苏东坡对文学创作特殊规律的总结和大胆探索,还体现了他那“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自然奔放的艺术风格。这封信,在苏东坡一生文学创作中,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谢民师与父亲、叔父、弟弟中同科进士,一喜;交上苏东坡这个大文豪朋友,诗文又被苏东坡喻为“紫磨黄金”,二喜;让苏东坡给家乡留下“惠政桥”名胜古迹,三喜;通过双方互动,让苏东坡创作了《答谢民师论文帖》文章、书法的千古名篇精品,四喜。

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人,博学工词章,远近从之者尝数百人。民师于其家置讲席,每日登座讲

书一通。既毕,诸生各以所疑来问,民师随问应答,未尝少倦。日办时果两盘,讲罢,诸生啜茶食果而退。东坡自岭南归,民师袖书及旧作遮谒,东坡览之,大见称

赏。谓民师曰:‘子之文,正如上等紫磨黄金,须还子十七贯五百。’遂留语终日。民师著述极多,今其族摘坡语名曰《上金集》者,盖其一也。尝有稿本数册,在

其婿陈良器处,予省从良器学,屡获观焉。

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人,博学精通诗词文章,远近跟从他学习的达数百人。谢民师在自己家里设讲席,每天上座讲书一段。讲完后,学生们各自来请教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谢民师有问必答,从来不倦怠。每天置办时令水果两盘,讲完了,同学们就吃水果茶食,然后退去。苏东坡自岭南回来,谢民师把书及旧作放在袖子里来拜见,苏东坡看完后,大加称赞。对谢民师说:“先生的文章,正象上等的黄金,所以看完你的文章要还你十七贯五百黄金。”于是,留下来跟他交谈一整天。谢民师著书极多,现在,他的族人摘录苏东坡的语句为他的书籍起名为《上金集》,只是著书中的一部分。曾有书稿几册,在他的女婿陈良器处,我跟从陈良器学习,多次得到机会读他的文稿。

文言文妙手救生翻译

原文出自南宋洪迈《夷坚志》中的故事。即:

原文内容:

朱新仲,祖居桐城,时亲识间一妇人妊娠将产。七日而子不下.药饵符水.无所不用.待死而已.

名医李几道.偶在朱公舍.朱邀视之.李曰、此百药无可施.惟有针法.然吾艺未至此.不敢措手也.遂还.

而几道之师庞安常.适过门.遂同谒朱.朱告之故.曰、其家不敢屈先生.然人命至重.能不惜一行救之否.安常许诺.相与同往.才见孕者.即连呼曰.不死.令家人以汤温其腰腹间.安常以手上下拊摩之.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其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而不知其所以然.安常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胃.不复能脱.故虽投药而无益.适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令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至此.新仲说.

原文大意:

朱新仲,世代居住在桐城,当时亲友中有一孕妇妊娠将要产子,然而生了七天也没有生下来。药物和辟邪的符水,以及各种方法没有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好等死了。

名医李几道,偶然来到朱家,朱新仲邀请他探视病人。李几道看后说:“这种难产没有药能医治,唯有针炙法能治,然而我的技艺不好,不敢着手处理”,于是离开了朱家。

而几道的师傅宠安常,恰好登门,于是与几道一起拜见朱新仲。朱新仲告诉了宠安常,他家有难产的情况,说:“不敢委屈先生,但是人命关天,先生一行能否救救病人?”

庞安常承诺抢救病人,一起同往。刚一见到孕妇,庞安常立即连声呼喊到:“还没死”,让家人用热水温暖孕妇的肚子,庞安常也用手上下抚摸。孕妇感觉到肚子稍微疼痛,呻吟中生一男孩,母子都平安无事。她的家人惊喜拜谢,敬重庞安常就像神仙一样,却不晓得其中的原因。庞安常说:“孕妇所生的男孩已经生出了胞胎,他的一只小手抓住母亲的肠胃,再也不能脱出,所以用药是没得用的。刚才,我隔着孕妇的肚子扪出男孩的手所在的位置,用针炙针他手的虎口,男孩感觉疼痛立即松手,所以立即生出,没有其他方法。”随后,派人抱男孩探视,男孩右手的虎口上昭然有针痕迹印,其中的奥妙就在这里。朱新仲讲述。

宋洪迈《夷坚志》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