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吴兢传文言文翻译

求翻译 文言文

这两句话出自曾巩《瀛州兴造记》,以下是译文,后附《瀛州兴造记》全文及其详细注释和译文,均为原创,供你参考。

【原句】

1、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2、公开示便宜 使有攸处 遂行仓库 经营盖障。

【译文】

1、(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旧貌(原先的样子)。

2、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注释】

详见后附部分的详细注释。

附录:

瀛州兴造记

曾巩

【原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注释】

1、《瀛州兴造记》:曾巩,生于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时为实录检讨官。神宗二年(1069)出为越州通判,转知齐州、沧州等地。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为史馆修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其古文理论主张先道而后之,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但讲究法度。曾巩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风格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明。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点”。曾巩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与其文似。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曾巩所作《瀛州兴造记》记述了古瀛州熙宁六年七月大地震后的修建情况,其文叙而严谨,朴实无华,是研究河间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曾巩曾巩任沧州知州。此前曾巩先后在齐、襄、洪、福等许多地方任知州,颇有政声。曾巩在来沧州任职之前就对河北,特别是沧州一带的百姓给予了殷切的关注。那是在熙宁元年(1068)的时候,河北数十州连续发生地震,楼宇、民居大多倒塌,死伤的人很多。受灾最严重的是瀛州(今河间)一带。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发生了水灾。当时还在京都的曾巩作《救灾议》,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规大力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的建议。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职,曾巩通过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灾的情况,写了《瀛州兴造记》,记述了瀛州知州李肃之在大地震时的救灾表现。当时,瀛州发生地震,谣言四起,民众惊恐欲逃。知州李肃之派人到各处安抚劝解,制止了传言。他命令军队加强警备,维持治安。结果,全城“人无争偷,里巷安辑。”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粮食物资暴露在外面。李肃之亲自指挥查看,使粮食物资得到妥善处理。曾巩的文中说,李肃之“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由于曾巩的推介,李肃之受到了朝廷嘉奖。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封、广东潮州等地也发生了地震,其历时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实属罕见。比起历年的自然灾害,《宋史》对这次灾难用了较为详尽的笔墨:“熙宁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须城、东阿二县地震终日,沧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是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声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沧州地震,涌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属。是月,潮州地再震。是岁,数路地震,有一日十数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与大地震先后相伴的,是大水。河水漫出,冲毁了河堤,流入了州郡。瀛州乐寿、沧州南皮、清池以及阜城等都遭受了水灾。3、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定、冀两州地置,治赵都军城(隋置河间县,即今河北河间市)。唐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博野、肃宁、高阳、蠡县、献县、河间、大城等市县地。4、坏:指(房屋)倒塌;坍塌。5、城郭:亦作“城廓”。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脩为备,供有嘉菜,于是日满。”孔晁注:“廓与郭同。”《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孔颖达疏:“城,内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许秋垞《闻见异辞·返魂奇事》:“但觉飘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见城郭宫殿。”后泛指城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宋苏轼《雷州》诗之六:“杀牛挝鼓祭,城郭为倾动。”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六:“二十八日早,宜昌各要地遍树汉帜,城郭人民为之一新。”6、慰晓:也说晓慰。劝说安抚。《后汉书·陈禅传》:“北匈奴入辽东……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郡。”7、讹言:谣传。《史记·赵世家》:“六年,大饥,民譌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旧唐书·杨虞卿传》:“其年六月,京师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8、出走:出奔;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9、李肃之(1000——1081),字公仪,河南濮阳人。按照宋朝的官制,知州的任期最长三年,而1068年,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赶上了那场罕见的灾难。耳边有沉闷的声音从大地的胸中传出,大地摇晃着,哗啦啦房屋倒塌的声音,人们奔走呼救的声音。还没来得及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大雨如注。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官舍衙门也倒了。河水裹着泥浆四处泛流。刚刚平息的的大地忽然又摇晃起来,原来是余震发生了。李肃之,这位68岁的老知州侥幸自己还活着。眼下,他得赶紧想办法处理眼前这乱七八糟的局面。他把自己的人马清点了一下,迅速把他们分成几路,让他们去安抚灾民。当务之急,是住的和吃的。灾民们没有地方住,赶快就地取材,给他们搭建茅屋。没有粮食吃,打开公家的粮仓,赈济灾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稳定。他下令严儆盗窃,如若发现,以军法从事。李肃之整天在泥淖中呼来奔去。很快,百姓安然了,社会安定了。瀛州,这个与辽国毗邻的军事重地,避免了地震之后有可能发生的内忧外患。李肃之一下子觉得自己更加苍老了。但他不能歇口气。县城原来是土城,城门狭窄简陋。地震中,土城毁了,必须重建。不然,辽国的大军一旦打过来,就会如履平地。李肃之边着手救灾,边着手重建。瀛州的百姓们都投入了重建家园的浩大工程。大家齐心协力,把旧的城门进行了扩建,城内铺设了南北若干里的甬道,原来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通途。修建后的河间城,周十五里,高三丈三尺,广一丈五尺,还建起了4600间用于作战的楼屋。从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李肃之和官兵百姓们一起奋战,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瀛州,这座高阳关的重要城池,从灾难的废墟上,挺立出了一座“高广坚壮”的新城。老百姓和士绅们感念李知州的恩德,表示要把李知州的事迹刻于石碑上,让他的事迹永垂青史。而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弟正跟随着李肃之,在写给曾巩的书信中,堂弟情不自禁地说起李知州。曾巩了解了情况,于是写下了《瀛州兴造记》。神宗皇帝也由此了解了李肃之的“先进事迹”。不久,李肃之迁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10、暴露:露在外面,无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施二》:“僧房数十间,强半倾圮,佛像暴露,钟鱼阒寂。”11、仓储: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或其他物资。《宋书·刘真道传》:“建忠将军吕训卫仓储以侯王师。”《南史·沉攸之传》:“廪财悉充仓储。”12、库积:库存物资。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望见千余人持火炬以俟,上驻跸曰:‘何用此为?’国忠对曰:‘请焚库积,无为盗守。’”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13、无所:没有什么。14、覆冒:蒙盖;掩蔽。《汉书·谷永传》:“黄浊四塞,覆冒京师,申以大水,著以震蚀。”《晋书·天文志上》:“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员则俱员。”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15、开示:指明。《后汉书·马援传》:“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16、便宜: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汉书·刘敬传》:“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17、有攸:即有所。有什么。18、经营:筹划营造。《书·召诰》:“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经营然后知干桢之克立也。” 李轨 注:“言经营宫室,立城郭,然后知干桢之能有所立也。”19、盖障:指作遮盖用之物,如帐篷之类。20、称是:谓与此相称或相当。唐袁郊《甘泽谣·红线》:“明日遣使赍缯帛三万疋,名马二百疋,他物称是,以献于嵩。”《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三年》:“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胡三省注:“言他物与布金银钱绢相称也。称,尺证翻。”《金史·仆散忠义传》:“今已许宋讲好,而屯戍尚多,可除旧军外,选马一万二千,阿里喜称是。”21、授兵:古代藏兵器于国,有战事经祭告后发给兵士。《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孙诒让正义引惠士奇曰:“古者兵器藏于国,有事而后授兵,既事复还兵。”22、里巷:街巷。23、安辑:安定。《汉书·王莽传上》:“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宋曾巩《救灾议》:“疆内安辑,里无嚣声。”《明史·凌云翼传》:“成化中韩雍经略西山颇安辑,惟东山瑶阻深箐剽掠,有司岁发卒戍守。”24、通使:互通使节。25、城壁:城墙。《新五代史·杂传·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至城下坚如铁石,凿不能入。”26、楼橹:亦作“楼樐”。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橹,置于塞上,以拒匈奴。”27、寝弛:废弃。28、兴坏起废:指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29、重困:谓加重困苦。《史记·平准书》:“冶铸煑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汉书·武帝纪》:“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无令重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耻之心毁也。”30、旁路:邻近的路。路,宋代行政区划名。31、羡卒:古代正卒以外的兵卒。《周礼·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唐贾公彦疏:“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余皆为羡卒。”宋苏轼《天子六军之制策》:“夫千乘之积,虽为七万五千人,而有羡卒处其半焉。”32、备河:防备河患。33、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34、战屋:即战棚。宋曾巩《瀛州兴造记》:“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35、狭陋:窄小粗陋。《梁书·郑绍叔传》:“绍叔宅巷狭陋,不容舆驾。”36、斥大:开拓;扩大。《新唐书·郭孝恪张俭等传赞》:“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宋欧阳修《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乃度地于府之西偏,斥大其旧居。”宋陆游《严州重修南山报恩光孝寺记》:“广灵菴,庆历中始斥大之为广灵寺。”37、圮坏:毁坏;废弛;坍塌。《魏书·礼志三》:“于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礼俱损,丧纪圮坏者,深可痛恨。”宋曾巩《瀛州兴造记》:“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明史·循吏传·王源》:“城东有广济桥,岁久半圮坏,源歛民万金重筑之。”清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武清县学宫圮坏,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38、缮理:修理;修缮。《后汉书·郎顗传》:“自顷缮理西苑,修复太学。”《新五代史·杂传七·张全义》:“及梁太祖劫唐昭宗东迁,缮理宫阙,府廨仓库,皆全义之力也。”39、故常:指旧貌。宋曾巩 《瀛州兴造记》:“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40、周览:遍览;巡视。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清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水师提臣关(关天培)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随时会同邓(邓廷桢)等覈实办理。”41、听断: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汉书·叙传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42、燕休:闲居;休息。《后汉书·百官志三》:“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别主上林苑有离宫燕休之处。”宋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明高启《生白室记》:“君好学善辩,尝燕休是室之中。”43、高廪:高大的粮仓。44、宾属:僚属。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文武宾属,俯首听位,各执其职。”《新唐书·循吏传·何易于》:“刺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45、士吏:士人官吏。46、宁宇:指固定的住所。宋曾巩《瀛州兴造记》:“賔属士吏,各有宁宇。”《明史·李化龙传》:“野多暴骨,民无宁宇。”47、甬道:这里指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张守节正义引应劭曰:“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裴松之注:“今魏武不筑垣墙,但连车树栅以扞两面。”《三国演义》第五八回:“贼若来时,陈兵于甬道外,内虚立旌旗,以为疑兵。”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凡圣躬拜献登降,均由甬道步行咫尺。”48、污淖:泥淖。49、夷途:坦途。50、落成:古代宗庙、宫室盖好时所行的祭礼。始成的意思。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51、以谓:以为;认为。52、不累数稔:不经过几年。53、城垒:城池营垒。汉桓宽《盐铁论·繇役》:“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前蜀韦庄《过内黄县》诗:“云中粉堞新城垒,店后荒郊旧战场。”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煞风景》:“目击煞风景者四事……一金山筑城垒。”54、逾时:一会儿;片刻。55、经理:经营管理;处理;治理。56、劝督:劝勉督促。《后汉书·刘虞传》:“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57、敏:奋勉;努力。58、得宜:得其所宜;适当。《史记·秦始皇本纪》:“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59、当理:合理。《汉书·叙传下》:“不疑肤敏,应变当理;辞霍不婚,逡遁致仕。”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公平》:“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清周亮工《书影》卷十:“此说当理而核,荆公、山谷二公皆有辩,不及之也。”60、摧败:折损;损坏。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张鳞定摧败,折角反矜怜。”宋苏轼《御试重巽申命论》:“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摧败草木,而天下不以为怒。”宋沈括《梦溪笔谈·权智》:“岁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61、寇难: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62、御备:防备。《北齐书·慕容俨传》:“俨随方御备,瑱等不能克。”《旧唐书·朱瑄传》:“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郓。三四年间,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御备殚竭。”前蜀杜光庭《录异记·忠》:“长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来逼,须有御备。”63、构筑:构造建筑。64、失方:指不合方略,不合规制。65、刻石:也说勒石。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行郡县, 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清龚自珍《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湾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66、著:使显著;显扬。67、从父兄:即从兄。堂兄。《汉书·刘贾传》:“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北齐书·尧雄传》:“雄从父兄杰,字寿。”宋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颜真卿)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从,叔伯关系的。68、适:正好;恰好。69、以书:犹移书,指写信。70、属:通“嘱”,嘱托。71、俾:使。72、来世:后世;后代。《书·仲虺之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台(yí),我。唐韩愈《答张籍书》:“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清黄景仁《城南晚步》诗:“无为末士感,永贻来世嘲。”73、知:了解。74、是邦:古代诸侯的一个封国。亦指一方。《论语·公冶长》:“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晋书·礼志上》:“王者以天下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无废于二京也。”唐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诗之三:“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宋张载《横渠易说上·否》:“古之人,一邦不治,则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则止有隐耳。”

【译文】

熙宁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严重。这一天地震两次,百姓之中谣传将要发大水,于是百姓都非常震惊争相要出逃。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派人到处去劝说安抚,谣传才消失。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财物都暴露在外,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或其他物资,都没有什么东西蒙盖。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大雨停止,用石来计算粟米的数量,一共筹集到一百三十万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资的数量也与此相当,这都是各处搜集起来没有毁掉的物资。当初地震发生的时候,先生命令给士兵发放武器时刻保持警戒防备维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瀛州北边自从与契丹通使以来,城墙高台等防御守城的装备,都废弃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装备。先生因为瀛州经历灾变之后,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于是就向朝廷请求,民力可以从邻近地区多余的士卒中征取,赈灾的费用可以从防备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万钱从真定购买木材真定。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后,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在城墙的上面建成御敌的谯楼,战棚一共四千六百间。原先的时候,瀛州的正门,缺点在太过窄小粗陋,到这时才扩建变大了。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为原先的样子。巡视全州,官员听讼断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粮食都有高大的粮仓储藏,其他财货也都有深库储存,官府僚属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余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让人去除泥淖,就成为坦途。这些事务从七月庚子日开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后一共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苇木瓦,前后也有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灾变的开始时期,财物匮乏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缺乏,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但是达到开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完成难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奋勉。他的事迹被上报给朝廷,有诏令嘉奖他。

过去郑国国都发生火灾,相国子产拯救火灾补建毁坏的房屋,处理得非常得当,史官据实记载了下来。卫国有狄人攻败的灾难,卫文公修治卫国的城市宫殿,合乎当时的规制,诗人作诗歌颂他的事迹。现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与郑国国都发生火灾、卫国遭遇敌人侵犯的国难没有不同。而李肃之先生所进行的防备措施以及各项构造建筑工程也很合宜,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记载显扬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参与军政事务,在李肃之先生的幕府,(亲身见到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写信来,嘱托我记下他的事迹。我不能推辞,所以就为他写下了这篇记,也是想使来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经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如此勤勉。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言文吴兢秉笔直书的翻译

武则天晚年有两个宠臣,一个叫张昌宗,一个叫张易之。二张恃宠骄横,宰相魏元忠很气愤,就对武则天说他们是小人,不该把他们留在身边。

二张知道了这件事,担心武则天死后,魏元忠要处置他们,因而对魏元忠怀恨在心,便诬陷魏元忠有不忠于武则天的谋议。武则天遂下令逮捕了魏元忠。

为了置魏元忠于死地,张昌宗暗地里诱逼凤阁舍人张说,让他出面作证,就说自己亲耳听到过魏元忠的言论,事成之后,报以美官。张说当时就答应了。

一天,武则天传召张说。在他进宫之前,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璩劝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可万万不能伙同小人陷害君子呀!”张说听从了宋璨的话。

在武则天问及此事时,张说如实禀告,说自己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不忠于武则天的话,是张昌宗逼迫他让他诬陷魏大人。结果,魏元忠得以免死,张说被流放岭南。

文馆学士吴兢在撰写《则天实录》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一段历史事实。

武则天死后,张说又回到朝中。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张说一直担任宰相等要职,并兼修国史。他看到这段记载后,觉得尽管符合事实,但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就动了改史的念头。

张说知道这是吴兢写的,却故意说:“刘五(即史学家刘知几)太不相容了!”

吴兢站起来说:“这本是我写的,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么能错怪死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与他在一块工作的史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

后来张说又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答应,他说:“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笔法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吴兢不改史

《资治通鉴》

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张说(yuè)使证魏元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句句翻译太麻烦,很对不起。

大意是修史的吴兢秉笔直书,不乱改史实

《旧唐书》李轨传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

李轨字处则,是凉州姑臧县人。略知书籍,颇有智辩。其家以财富称雄于边郡,喜好周济别人,受到乡人称赞。隋大业年间,补任鹰扬府司兵。薛举作乱于金城郡时,李轨与同郡人曹珍、关谨、梁硕、李斌贝、安仁等人商议说:“薛举残暴凶悍,其兵必来侵扰。

郡吏软弱胆怯,不足以议大事。今应同心尽力,占据河右,以观天下变化,岂能束手让妻子儿女为人所掠呢!”众人同意这个计划,议定一同举兵,然而无人敢任首领。曹珍说:“我闻知谶书说,李氏当称王于天下。

如今李轨有贤能,岂非天意吗!”于是共同降阶拜见以听命李轨。安仁在夜间率领胡人进入内苑城中,树旗大呼,李轨集聚众人加以响应,收捕虎贲郎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于是自称河西大凉王,署置官属,全都依照开皇旧例。

起初,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达度阙设内附朝廷,保其部落于会宁川中,到此时自称可汗,降于李轨。关谨等商议尽杀隋官,分其家产。李轨说:“各位既已推举本人为主,就应听我约束。如今以义起兵,意在救乱,杀人取财是贼寇行为,怎能取得成功呢?”

便任命谢统师为太仆卿,韦士政为太府卿。时逢薛举兵前来侵犯,李轨派遣将领击败于昌松,斩首二千级,其余全被俘虏,李轨放还其众。李斌贝说:“如今竭力奋战而俘其众,又纵还以资助敌方,不如全都坑杀为妥。”

李轨说:“不能这样做。如天命归我,应擒其主子,此辈士卒皆为我有。不然的话,留此又有何用?”于是遣返其俘虏。不久,攻拔张掖、敦煌、西平、木包罕等郡,尽有河西之地。

武德元年(618),高祖正要谋攻薛举,派遣使者前往凉州,下达玺书慰劳结好,称李轨为从弟。李轨大喜,派遣其弟李懋入朝。高祖拜李懋为大将军,送还凉州,下诏鸿胪少卿张俟德持节册拜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给予羽葆鼓吹一部。

时逢李轨僭称帝号,建立纪元年号为安乐,命其子伯玉为太子,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攻陷河州。俟德到达后,李轨召集部下商议说:“李氏据有天下,是历运所属,已经占据京邑。一姓不可竞立,如今除去帝号,东向接受册封,行吗?”

曹珍说“:隋亡天下,英雄竞起,称王称帝,瓜分鼎峙。唐国自保关中、雍州,大凉自处河右,何况已为天子,怎能接受别人的官爵呢?如非要以小事大,可依照萧察旧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李轨接受这个意见,便派伪尚书左丞邓晓来朝,奉上文书自称“从弟大凉皇帝”。

高祖发怒说:“李轨称我为兄,这是不愿臣服啊。”囚禁邓晓而不遣还。起初,李轨以梁硕为谋主,授职吏部尚书。梁硕有谋略,众人怕他,梁硕见从前西域迁来的胡人种族繁盛,曾劝李轨加以提防,因而与户部尚书安仁交恶;

李轨之子仲琰曾问候梁硕,梁硕不为他起身,仲琰很是反感。于是一起诬陷梁硕。李轨不察实情,持毒于其家杀害梁硕,由此故人渐渐心怀疑惧,不为轨所用。当时有胡巫妄言“:天帝将派遣玉女从天而降。”便招集兵士修筑楼台以候玉女降临,靡费钱财甚多。

时逢年饥,以致发生人吃人之事,李轨尽其家资予以赈济,仍不足供给,便商议开仓发粮,曹珍也劝他这样做。

谢统师等人是从前的隋官,内心不附李轨,常常引进群胡结为党羽,排挤其用事旧臣,想因此事离散其众,便当廷诘难曹珍说:“百姓饿死者尽是弱而不任事的人,壮勇之士终不为此困顿。况且仓储粮食要备意外之需,岂能胡乱施惠于弱小之人呢?

仆射如想附合下情,就不是为国考虑了。”李轨说:“对。”便关仓而不发粮。其部下更加怨恨,都想叛亡而去。那时安修仁之兄兴贵本在长安,自己上表请去凉州招慰李轨。

原文:

李轨,字处则,凉州姑臧人。略知书,有智辩。家以财雄边,好赒人急,乡党称之。隋大业中,补鹰扬府司兵。薛举乱金城,轨与同郡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等计曰:“举暴悍,今其兵必来。吏孱怯,无足与计者。

欲相戮力,据河右,以观天下变,庸能束手以妻子饵人哉?”众允其谋,共举兵,共降拜以听命。自称河西大凉王。武德元年冬,轨僭称尊号,以其子伯玉为皇太子,长史曹珍为左仆射。谨等议尽杀隋官,分其产。

轨曰:“诸公既见推,当禀吾约。今军以义兴,意在救乱,杀人取财是为贼,何以求济乎?”会薛举遣兵来侵,轨遣将败之昌松,斩首二千级,悉虏其众,轨纵还之。李赟曰:“今力战而俘,又纵以资敌,不如尽坑之。”

轨曰:“不然。若天命归我,当禽其主,此皆我有也;不者,徒留何益?”遂遣之。未几,悉有河西。初,轨以梁硕为谋主,授吏部尚书。硕有算略,众惮之,尝见故西域胡种族盛,劝轨备之,因与户部尚书安修仁交怨;

又轨子仲琰尝候硕,硕不为起,仲琰憾之。乃相与谮硕。轨不察,赍鸩其家杀之,繇是故人稍疑惧,不为用。属荐饥,人相食,轨毁家赀赈之,不能给,议发仓粟,曹珍亦劝之。

谢统师等故隋官,心内不附,每引结群胡排其用事臣,因是欲离沮其众,乃廷诘珍曰:“百姓饿死皆弱不足事者,壮勇士终不肯困。且储廪以备不虞,岂宜妄散惠孱小乎?仆射苟附下,非国计。”轨曰:“善。”乃闭粟。下益怨,多欲叛去。会修仁兄兴贵本在长安,自表诣凉州招轨。

此文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李轨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

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

一般认为,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

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翻译:

李轨字处则, 是凉州姑臧县人。略知书籍, 颇有智辩。其家以财富称雄于边郡, 喜好周济别人, 受到乡人称赞。隋大业年间, 补任鹰扬府司兵。薛举作乱于金城郡时, 李轨与同郡人曹珍、关谨、梁硕、李斌贝 、安修仁等人商议说:“薛举残暴凶悍, 其兵必来侵扰。郡吏软弱胆怯,不足以议大事。今应同心尽力, 占据河右, 以观天下变化, 岂能束手让妻子儿女为人所掠呢!”众人同意这个计划, 议定一同举兵, 然而无人敢任首领。曹珍说:“我闻知谶书说, 李氏当称王于天下。如今李轨有贤能, 岂非天意吗!”于是共同降阶拜见以听命李轨。安?仁在夜间率领胡人进入内苑城中, 树旗大呼, 李轨集聚众人加以响应, 收捕虎贲郎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 于是自称河西大凉王, 署置官属, 全都依照开皇旧例。

起初, 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达度阙设内附朝廷, 保其部落于会宁川中, 到此时自称可汗, 降于李轨。关谨等商议尽杀隋官, 分其家产。李轨说:“ 各位既已推举本人为主, 就应听我约束。如今以义起兵, 意在救乱, 杀人取财是贼寇行为, 怎能取得成功呢?”便任命谢统师为太仆卿, 韦士政为太府卿。时逢薛举兵前来侵犯, 李轨派遣将领击败于昌松, 斩首二千级, 其余全被俘虏, 李轨放还其众。李斌贝 说:“ 如今竭力奋战而俘其众,又纵还以资助敌方, 不如全都坑杀为妥。”李轨说:“ 不能这样做。如天命归我, 应擒其主子, 此辈士卒皆为我有。不然的话, 留此又有何用?”于是遣返其俘虏。不久, 攻拔张掖、敦煌、西平、木包罕等郡, 尽有河西之地。武德元年( 618 ) , 高祖正要谋攻薛举, 派遣使者前往凉州, 下达玺书慰劳结好, 称李轨为从弟。李轨大喜, 派遣其弟李懋入朝。高祖拜李懋为大将军, 送还凉州, 下诏鸿胪少卿张俟德持节册拜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 给予羽葆鼓吹一部。时逢李轨僭称帝号, 建立纪元年号为安乐, 命其子伯玉为太子, 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 攻陷河州。俟德到达后, 李轨召集部下商议说:“ 李氏据有天下, 是历运所属, 已经占据京邑。一姓不可竞立, 如今除去帝号, 东向接受册封, 行吗?”曹珍说“: 隋亡天下,英雄竞起,称王称帝, 瓜分鼎峙。唐国自保关中、雍州,大凉自处河右, 何况已为天子, 怎能接受别人的官爵呢? 如非要以小事大, 可依照萧察旧例, 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李轨接受这个意见, 便派伪尚书左丞邓晓来朝, 奉上文书自称“ 从弟大凉皇帝”。高祖发怒说:“ 李轨称我为兄, 这是不愿臣服啊。”囚禁邓晓而不遣还。

起初, 李轨以梁硕为谋主, 授职吏部尚书。梁硕有谋略, 众人怕他, 梁硕见从前西域迁来的胡人种族繁盛, 曾劝李轨加以提防, 因而与户部尚书安修仁交恶;李轨之子仲琰曾问候梁硕, 梁硕不为他起身, 仲琰很是反感。于是一起诬陷梁硕。李轨不察实情, 持毒于其家杀害梁硕, 由此故人渐渐心怀疑惧, 不为轨所用。当时有胡巫妄言“: 天帝将派遣玉女从天而降。”便招集兵士修筑楼台以候玉女降临, 靡费钱财甚多。时逢年饥, 以致发生人吃人之事, 李轨尽其家资予以赈济, 仍不足供给, 便商议开仓发粮, 曹珍也劝他这样做。谢统师等人是从前的隋官, 内心不附李轨, 常常引进群胡结为党羽, 排挤其用事旧臣, 想因此事离散其众, 便当廷诘难曹珍说:“ 百姓饿死者尽是弱而不任事的人, 壮勇之士终不为此困顿。况且仓储粮食要备意外之需, 岂能胡乱施惠于弱小之人呢? 仆射如想附合下情, 就不是为国考虑了。”李轨说:“对。”便关仓而不发粮。其部下更加怨恨, 都想叛亡而去。

那时安修仁之兄兴贵本在长安, 自己上表请去凉州招慰李轨。高祖说“: 李轨据有河西, 连结吐谷浑、突厥, 如今起兵讨伐尚且感到为难, 单使去说能臣服他吗?”兴贵说:“ 李轨的确盛强, 如用逆顺祸福的道理开导他, 应该听从。如凭借险固而不服从的话, 臣世代是凉州望族, 了解其士民, 而且修仁受到李轨信任, 职掌枢密者有数十人, 如等候嫌隙以谋图取事, 没有不成功的。”高祖表示同意。兴贵到达凉州, 李轨授以左右卫大将军之职, 因空询问兴贵自安的办法。兴贵回答说“: 凉州僻远,财力不足,虽有雄兵十万, 而土地不过千里, 又无险固可守。还与戎狄接壤, 戎狄心如豺狼, 不与我们同族同类。如今唐家天子据有京师, 略定中原, 每攻必下, 每战必胜, 有天命护佑。如举河西版图东归朝廷, 虽是汉代窦融也不足与我们相比。”李轨默然不答, 过了好一会儿才说:“ 从前吴王刘濞统率江左之兵时还称自己为东帝, 我今据有河右, 不能称为西帝吗? 唐虽强大, 能把我怎么样? 您不要为唐引诱我了。”兴贵害怕, 假装悔谢说:“ 我私下听说富贵不居故乡, 如穿绵绣衣服走夜路。如今全族子弟蒙受信任, 怎敢怀有他心!”兴贵知道李轨不可说服, 便与修 仁等人暗引诸胡兵马围攻其城, 李轨率步骑兵一千人出战。当初, 薛举柱国奚道宜率领羌兵投奔李轨, 李轨答应任命他为刺史而未兑现, 道宜怨恨, 因此共同攻击李轨。李轨兵败入城, 引兵登上城墙守卫, 以等待外援。兴贵传言说:“ 大唐天子派我来取李轨, 不服从者罪及三族。”因此各城将士都不敢出动。李轨感叹地说:“ 人心已失, 天亡我啊!”携同妻子儿女登上玉女台, 置酒告别故国。修仁抓获他后送往京师, 被斩首于长安。李轨从起兵到灭亡为时三年。下诏授予兴贵右武侯大将军, 封为凉国公, 赐予丝帛一万段; 修仁为左武侯大将军, 封为申国公; 分别给予田宅, 并食实封六百户。当时邓晓闻知李轨失败, 入朝恭贺高祖。高祖说:“你称臣于李轨, 出使来此, 闻其灭亡, 而没一点哀容, 竟然手舞足蹈来讨我欢心。你不尽心于李轨, 怎能尽节于我呢?”于是废弃他而不予录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896934.html

这个最后一段是简化了,不是新唐书的原文,但你对应句子可以摘出来吧。而且那个回答的内容是《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4册2382页,也是原文的解释不是简化那段的解释。

求翻译 文言文

吴兢传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