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
江天一传原文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江天一传译文编辑本段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天一虽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受到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作好防守的打算。适逢张献忠攻破了武昌,总兵官左良玉向东逃跑,他部下那些广西土司的军队在半路上发生叛乱,所经过的地方放火抢劫。将要到达徽州时,徽州人非常震惊恐惧。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天一。天一佩腰刀,裹头巾,黑夜里骑着马,率领一批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叛乱的广西土司军队在祁门进行激战,杀死了叛兵一大半人,夺取了他们所有的牛马和兵器,徽州城依赖这次战役而得以平安。
清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在此之前,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筑关口,多派兵驻守,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另外从新岭进攻。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了。
清军的主将悬赏捉拿天一非常急迫。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天一说:“你以为我怕死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家被杀!”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金声看着他说:“文石,你还有老母亲在,你不能死。”江天一笑着辞谢道:“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到了南京,总督洪承畴想不问罪,江天一昂起头来说:“我为你考虑,还是把我杀了的好;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了那里,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向南面一拜再拜,拜完,坐下来受刑。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叹流泪的。过了几天,天表去收殓天一的尸体,把他安葬了。而佥事金声也是在这一天被杀害的。
当广西土司的叛兵被江天一杀伤之后,凤阳总督马士英非常恼怒,向皇帝上奏章揭发徽州人拦杀官军的罪状,想致佥事金声于死地。江天一为此带着申辨金声无罪的奏章,赴朝廷递呈上;又写了《吁天说》,流着眼泪向掌权大臣申诉,这件事情才得以弄清楚。自从清兵与明王朝开战以来,前后训练乡兵三年,都在佥事金声的幕府中。当时,幕府中众多侠义之士号称精通兵法的有上百人,而金声只是推重天一,凡对内对外的机密大事,都取决于天一。后来天一竟然与金声同时牺牲。象天一这样的人,即便是古代义烈之士,也没有能超过他的。我是在翁汉津那里得知江天一的生平事迹的,于是替他写了这篇传记。
汪琬说:正当前朝的末期,新安的士大夫尽忠而死的有汪伟、凌駉与金声三人,而只有江天一是以生员的身份为国殉难的。我听说江天一游经淮安,淮安有个姓冯的民妇,割下自己的肝脏救活了她的婆婆,江天一得知后便请了许多有名的人写诗作文来表彰她,还想上奏章给朝廷,最后没有成功。这个人喜欢奇特、崇尚气节大致就象这样。天一本来名景,另外还自号“石嫁樵夫”,这也是翁汉津说的。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60余日,后乞病归。
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的散文疏畅条达。他主张才气要归于节制,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所谓"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答陈霭公书二》)。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认为"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于俗学而已矣"(《跋王于一遗集》)。这种观点,偏于正统。他的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的影响,而近于南宋诸家。计东为作《生圹志》,则以为"若其文章,溯宋而唐。明理卓绝,似李习之(翱);简洁有气,似柳子厚(宗元)"。《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绮里诗选序》、《江天一传》《书沈通明事》等文是其代表作。
汪琬亦能诗,以清丽为宗,成就及影响不如其文。 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包括诗10卷、文40卷。 注释编辑本段 江天一传①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尝语④人曰:“士不立品者⑤,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一⑥。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以居⑨。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14)。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15)。而会张献忠破武昌(16),总兵官左良玉东遁(17),麾下狼兵详于途(18),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首(19),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于祁门,斩馘大半(20),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21),州县望风内附(22),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23),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24)。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25),诸县皆有阻隘可恃(26),而绩溪一面当孔道(27),其他独平迤(28),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29)。”遂筑丛山关(30)。已而清师攻绩溪(31),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32),间出逆战(33),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34),而别从新岭入(35),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36)。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37),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38),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也(39)?我不死,祸且族矣(40)。”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41),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42)?公幸勿为我母虑也(43)。”至江宁(44),总督者欲不问(45),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46)。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47),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48)。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49),疏劾徽人杀官军状(50),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51),诣阙上之(52),复作《吁天说》(53),流涕诉诸贵人(54),其事始得白(55)。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56),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之(57)。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58),新安士大夫死忠者(59),有汪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60),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61),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62),欲疏于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63)。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稼樵夫,翁君汉津云。
注释注释⑴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
⑵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⑶具:通“俱”。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⑷立品:树立良好品德。语;对……说
⑸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⑹试:指童生岁试。
⑺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⑧败:破、坏。
⑻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此作动词用。
⑼暴(pù铺):通“曝”,晒。
⑽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⑾敝盖:破伞。
⑿自若:自如,像平常一样。
⒀金佥事: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崇祯间进士,授庶吉士,辞归,后授山东佥事,未就。清兵南下,于家乡起兵守御,相持累月,失败被俘,被杀于南京。休宁与歙县同属徽州府,故称“同郡”。知:赏识。
⒁为守御计:作防御的打算。(16)会:逢、遇。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率军破武昌,时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
⒂左良玉:明末为总兵,驻军武昌,崇祯十六年以缺粮就食为名,移兵九江,沿途掳掠。事载《明史》本传。然《明史》、温睿临《南疆逸史》两书《金声传》,谓金声率徽州民击破的是凤阳总督马士英的黔军。此传所记,可能是传闻之误。
⒃狼兵:以广西东兰、那地、南丹等地人组成的军队。该地少数民族强悍善斗,历史上称狼人,亦作俍人。明后期,该地土司兵可由朝廷调用,世称狼兵。(参看《明史·兵志三》、清陆次云《洞溪纤志·狼人》)□:同“哗”,哗变之省文,指军队叛乱。
⒄□(mò末)首:以巾裹头。□,头巾。
⒅斩馘(guó国):杀死杀伤。馘,原意为作战时割下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诗经·鲁颂·泮水》:“在泮献馘。”郑玄笺:“馘,所格者之左耳。”(21)江南大乱:指清兵渡江,南京弘光小王朝覆灭。
⒆内附:归附本方,指降清。汪琬为清朝官员,故如此说。
⒇唐藩:明唐王朱聿键。弘光王朝覆灭后,原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唐王为帝,改元隆武。古代称分封各地之王为藩王。朱聿键八世祖为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分封于南阳,藩号为唐。
(21)监纪推官:明代无此官名。推官为府级掌刑狱的官。当时,唐王政权遥授金声为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提督南直军务。这里所谓“监纪推官”,当为其属下掌监察司法之官职。
(22)形胜之地:地势险要的地方。《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秦地带山河,得形势之胜便也。”(26)阻隘:险阻要隘。
(23)孔道:通道。
(24)平迤(yí夷):平坦。
(25)相犄(jī机)角:相互牵制,攻击敌方。《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犄之。”犄,捉住脚;角,抓住角。后遂以“犄角”喻从不同方向辖制、攻击敌人。
(26)丛山关:在绩溪县北。
(27)已而:不久。
(28)援兵:引兵。陴(pí皮):城上矮墙,也叫女墙。
(29)逆战:迎战。
(30)少骑:少数骑兵。骑,一兵一马之合称。缀:牵制。
(31)新岭:在休宁县南。
(32)大帅:指清派往攻击金声义军的总兵张天禄。购:悬赏捉拿。
(33)嘱:托付。
(34)知天一者:指知道江天一之为人的清官兵。(39)若:你。
(35)祸且族:将遭灭族之祸。族,灭族。《书经·泰誓上》:“罪人以族。”孔安国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36)女:通“汝”(42)焉:哪里。逃其难:指遇难而逃。
(37)幸:敬词。
(38)江宁: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今南京。
(39)总督:指洪承畴。洪承畴原为明三边总督,被俘降清,顺治二年,以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不问:不问罪。
(40)通济门:南京城南面偏西之门,当时为刑场。
(41)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谥号。
(42)瘗(yì意):埋葬。
(43)马士英:明天启间进士,崇祯末官兵部侍郎,总督庐州凤阳道军务,曾遣使者征调贵州兵抵抗农民军。
(44)疏劾:上疏弹劾。状:情状、罪状。
(45)贲(jī机):携带。
(46)诣阙:到朝廷上。
(47)《吁天说》:传主所写的说明真相的文字。吁天,向天呼吁。
(48)贵人:指朝廷中权贵。
(49)白:澄清冤诬。
(50)号知兵者:号称懂兵法之人。
(51)无以尚之:没有人超过他。尚,通“上”。
(52)胜国:已亡之国。《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胜国,亡国也。”谓为今国所胜之国。此指明朝。(59)新安:古新安郡,即徽州。死忠者:为国家而死者。
(53)汪公伟:汪伟,休宁人,崇祯末官翰林院检讨,李自成破北京,自缢死。凌公駉(jiōng,迥平声):凌駉,休宁人,崇祯末官兵部主事;弘光朝,巡抚河南,守归德,清兵破城,自缢死。
(54)刲(kuī亏)肝活其母:割下自己之肝为药,治好婆母之病。此显然是不经之传说。
(55)征:征集。表章:表彰。章,通“彰”。
(56)好奇尚气:喜做非常之事,崇尚气节。类如此:如同这样。
赏析
表现了江天一不计贫贱的秉性以及为读书为乐的超然心态。
Laughed, saying: "For what working with people who fled their hard almost? Public Xingwu as Wumu consider also!"
文言文 徐谦尊传 译文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翻译)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名谦虚,字玄开始,吴起县附学生凡是你天资聪敏,读书观大致,古代侠义刚烈之士,好施舍,同情地答应了。里有争议,一定要登门征曲直,你一句折断了。家已落,你想方设法使秦国美味,故乡望您以前可能与几个朋友山水间二十多年。一切徭役都自身经营管理的,不以科兄弟。你的伯父性格刚强卞,你工作的更加谨慎。季读书,你不因为贫穷所以竭尽全力做帮助。
明末赋税加重,首犯的人往往倾家荡产,你陈述利弊上巡抚张公,你看,赞赏说:“这真是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设置工程田给各甲,到现在我还吃什么好处。崇祯末年,旱灾和蝗灾相连,百姓饿死的人在路上,你每年减少粮食来帮助家乡,又劝帮助有能力的家庭,救活了很多人。我兄弟有年老而孤独的生活的二十年,死后葬而每年举行的,你的朋友黄某父子死不是我,留下两个寡妇一女,你悉心保护他,因为他的女儿字你侄子,所以黄氏终身不知道有我多少的痛苦,黄的婚姻我喜欢豪言壮语,忽然遭受大灾难,你营救了他们为家破。他教儿子把亲贤友善为第一要务。改朝换代○三初,州郡望人忠义之士大多土地开垦邓尉山、太湖中,你是打算放弃馆资喝活不厌倦,不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初一丙戌之间,盗贼大起。你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一方、每次听说盗贼就会挺身而出,纠里中的壮士为防守。贼大遗憾,最终杀了你。乡里人都哭泣流涕说:“这个人死,我们没有什么侍奉您了。”
有人说:你古游侠之类的。魏禧说:游侠士以好义乱国,你以仗义庇护民众,这是不一样的。兴盛的时代,上洁净自己磨治以利其下,下尽职责以供他上,上下安心,而盗贼不作。其衰落的,大官吏贪婪放纵武威以监督其下,小官吏晙剥削百姓,自己的生活以奉上,百姓无所依靠。在这时候,千家之乡,老房子的聚集,如果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急需一方的,那么穷百姓的饥寒有所帮助,大军大举进犯有恃无恐,不愿意失去自己突然被盗贼。又或者畏惧威严感怀,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他的人。所以乡里有好义人,足以补充朝廷的统治,救宰相有部门的失误,而有功于人民。如果徐君的,他们也许在这方面和?唉,这不仅仅是徐氏的说法。
(选自《魏叔先生文集》,有删节)
《百度翻译》供你参考。
张溥抄书文言文的白话翻译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扩展资料: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
作者简介:
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溥抄书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扩展资料: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你们读是读了,如果能象张溥那样精读、细读,那么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指日可待!
主人公简介:
张溥(pǔ)是明末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毅宗崇祯十四年,年四十岁。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 (1631)进士,后改庶吉士。
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著有《七录斋集》15卷、《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等;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均《明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在明崇祯初年组织“复社”,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编辑过《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并加了评述,发表过不少新鲜的见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溥抄书
【原文】
《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扩展资料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所撰《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
《五人墓碑记》赏析
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体现在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上。
一、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古代的墓碑记属于杂体,常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二、成功地运用了层层对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描绘得更为突出鲜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溥
原文
张溥年幼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从此也。……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文言文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透天玄机
此书系铁冠僧人与伯温先生对话。名曰《透天玄机》,又名《铁冠数》。以二元推算一万五千年,二百七十劫数。尽天地之气运,绕轮—周,治乱兴亡,颇著神验。元代末年,刘伯温出游于华山至空峰幽谷洞中,见一道人,号曰虚灵子,即铁冠僧人玄真。乃隆德僧人,能经养精练气详识三元之气数。周天之劫数。祸福吉凶,盈虚清长及一切天文地理、阴阳顺逆。无不通晓。伯温跪立告曰:“弟子好学,忽迷心窍,不知吉凶。愿释为师,祈指妙理玄机,与人推算得失。僧人曰:尔乃文曲降世,辅佐紫微。吾指明实理,慎之切勿汇漏。”伯文拜而受之曰,僧人以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逆顺,星斗分野,并推算中外华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尽教于伯温。
正文
伯温问曰:“何为三元劫数。”
僧人曰:“三元者,九宫之中总元上三元,中三元,下三元,共合三元。—万五千年为一元。一元运五会,五会运六劫,五百年一遭天地九宫运气。即十二支辰运气。即天地亦不能逃此劫数。
上三元乃五宫黄道为统;中三元为八宫白道为统,下三元二宫黑道为统。九宫者,即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蓝九紫也。五宫乃中央定位,运行八方天道也。所以为上元之首。二宫乃神位昏临之地也,所以为下元之首。八宫乃太阳照临之处,人道也,所以为中元之首。
三元与支辰为会,会尽则天地气数亦尽。除子丑二辰乃天地开辟之时也,人物尚无,三元至寅时,方有九宫纯与三元为会。
上上元甲子黄道主事,正交寅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静定,日长夜短,人生毛角,寿延
。千百岁,不争不分,人物浑浑,此太古人也。
上中元甲子白道主事,正交卯时,这一万五干年内气运主静,天道行授,人身长丈余,寿延千至六七百岁,营巢穴居,无衣无食,此上古人也。
上下元甲子赤道主事,正交辰时,这一万五千年,气运正动,水火用事,人身长丈余,寿延六百岁至三四百岁。有母无父,物产始分,此中古之人也。
上中元甲子黄道主事,正交巳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正动,生识生知,人身长八九尺,寿延一百三十岁,地平天成,五伦始判,此守息之人也。
中中元甲子紫道用事,正交午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极动,百物俱备,人身长五六尺,寿及百岁至七八十岁,有名有利,巧变百出,此奔波之人也。
中下元白道主事,正交未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乱动,百物消乏。人长四五尺,寿延六十至四十岁,嗔贪迷恋,礼:
乐丧失;此沉迷之人也。
下上元甲子黑道主事,正交申时,长三四尺,寿延四五十岁,百事奸贪,并无法纪,此遭劫之人也。
下中元甲子碧道主事,正交酉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乱动,星斗散沉,人长三四尺,寿延三四十岁,衣食颠倒,寒暑无时,此鬼形之人也。
下下元甲子绿道主事,正交戍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将灭,日月无光,人长二三尺,寿延二三十岁,犹如一狗,出入畏忧,多黑少白,此蝼蚁之人也。
至亥时,则三元气绝。只有支辰余气连络不绝。
至子时,则一气生,阴阳定位,星斗生 光,复返原始。二气包罗万象。
丑时转运,三元会辰,再生圣人,治化世界。上上元甲子复来,天气运日三分。一万五千年为循环之理,周而复始。五百年乃三元运会之劫数,三十次,皆三百六十数,俱是阴阳之理。”
伯温曰“不知数更变乎?”
道人曰:“五百年乃三元定数,紫微临辰,其中或三百年一变,此应群煞兆乱。国运人事之劫兆,三元正会之数也,而所主乱者,诸天凶天也。
伯温曰:“今在何会之中,气运如何?”
道人曰:“赤地冲天,地鸣天崩,牛生两尾,日月并行。木上挂曲,即真主也。”(1)吴地黄冠,霞光万道,族旗下界,收留抚
:养。(2)先有五瘤使者应此劫数,传播瘟疫,人人遭难,乌梅可解,乱世妖之拾起首,有两丁运马,火虎出世,黑猿领兵,金枪出现,木钟自鸣。尔乃登州指行,候赤气冲天,方可指行。石人二眼,二足乃起兵之时也。”
伯温曰:“紫微起兵,元人如何?”
道人曰:“元乃光明佛转世也。应善善而去,有人追赶至黑 水,一河有角端,且一统化佛也。太平三百载,只有二百余年,
万子万孙之年(3),人口吐火,鼻内生烟。拳中走马,男穿女衣, 江山又变矣。 注: 1 指束太祖应运品生,开创大明之兆。 2
指明大祖(朱元璋)之发迹于掸门乙。 3 明末代皇帝崇祯系万历帝之孙也。
伯温曰:“万子万孙何为江山三百载也?”
道人曰:‘万乃国号帝之孙也,斯时群魔下界,劫贼为害,万物乘变,瘟疫流行,家头戴侍郎帽,户户手执枪刀棍,草寇纷扰,各据一方,先逢两丁金克木,后是壬年火克金。”
伯温曰:“应何地何兆?”
道人曰:“东方星象映天宫,遍地天泽起妖风。天下人民死如阜,白浪冲破白虎天子不非凡、煞星下界三十年。八牛曳粮无气力,能死人民有千万。口中口,莫良斗,一万子孙遍地走。黄虎出世满江红,白蛇尸骨喂饿狗。甲申之年尽灾侵,木子登传不知魂。两眼只做观日月,日月无当昏星斗。
伯温曰:“帝将如何下落?”
道人曰:“马嵬坡下血淋淋,大风吹过五花门。大哭一声天色变,(注:1至此亡矣。)
八牛曳倒犬都钟。赤足散发归梅山,尸骨遍野入山林。
伯温曰:“此人在位几年?”
道人曰:“日月垂落李村头,十八孩儿坐幽州。门前一马入金殿,拍手哈哈三春秋。有一裹脚鬼,天门头上一个嘴。②勾引北方百万兵,扫灭群鬼生后悔。(3)遍地开红花,
绝是哭声里,太平人两个。但等果子来。
伯温曰:“帝历时几代?”
道人曰:“争争争,休休休,二人挂命在树头。琵琶立在中华地,富贵在洪州。二人五代水清时(1)三人间眠将于指,不指东。不指西,一指秦人个个啼。
注: ① 指崇祯自绝于煤山事。 ②指吴三桂。 (3) 吴三桂初借清兵,后又悔,随反清。
伯温曰:“秦人道此劫难几年几载?”
道人曰:“一二水起火当先,黄金烧在火里边。坤地起道楚地乱,秦地人民死万千。一人头上生火草,整顿军马入秦川。头上开口不说讨,口里还有一火天。处处烟尘无定局,送还玺宝到长安。
伯温曰:“煞应起落俱应在何年?”
道人曰:“天开一口是冤仇,引动八牛破幽州,燕赵卫地人民苦,二八春秋此时休。龙飞来楚地乱,火蛇出来是根由。黄马到处遭荒乱,土羊为害天地愁。这些离乱最可伯,山西猿猴破口言。虎人骑白马,红火炼黄牛。猿在后,猴在前,水火既济四十年。古月还照中华地,星移斗转错天盘。猴在后,猿在前,水火既济兔月圆。何人换星斗,口上口,天上天。
伯温曰:“秦人复兴,汉又如何?”
道人曰:“无杀汉,留一半,八牛奔,子孙窜。至此只有三人,改姓杀入外夷,三百年, 子孙入中华,乱无天下。”
注:(1)指清朝死亡。
伯温曰:“何此何以了结?”
道人曰:“若说了,还未了,一人白马献白宝。; 南人北,人南,两个人头生一草,换斗又移星。天下难太平,前后一头算,中间五百年。”
伯温曰:“此又是何人起落?”
道人曰:“若问起事何年何地,戊戌初地风巳酉,煞星猛虎下秦州。六爻分封动,但看月中圆。扁里扁,圆里圆,两个鹦鹉一处眠。去了口上口,还有天上天。天师同人才出现。天地戊申八方难,人人遭此劫,个个染黄泉。
欲免刀兵厄,去向海底民。动动海底虎, 腾云上九天。 人能解此语,
便做大罗仙。两睛愆奇,怪异多端,死尸遍野,白骨如山,奔走天地,怨气冲天,人畜遭殃,户户何安?九女一夫,无日安然。
金鸡叫鸣天下乱, 黑狗东方血水流,乌猪后是糟糠食,杀的人马血染河甲子年中日月现,八水悠悠追五胡。”
伯温曰:“长安运气如何?”
道人曰:“北方黑煞,扫去群鬼,不多一年周甲子,
静里忽然动干戈。中中甲子百年尽,一元再现照大罗。有个口上口,天上天。代代儿孙乱江山,到了虎头岁,无有丰收年。大旱三年,大涝三年,三年黎民遭涂炭。:
府县贪官到处有。诸煞各据一方,杀得血流漂杵,白骨如山,真主出现,人人归顺泾渭两岸。
伯温日:“至此何人应位?”
道人曰烟尘摈控唯生愁,六:“六十年光一旦休。诸方共扶真命主,紫罗照在地上头。二十八宿来羽翼,九暇星君献智谋。八牛纵有千斤力,不免还元三百秋。
伯温问:“紫微降在何方?”
道人曰:。大都世乱巳久,只在龙蛇盘寻,孟家生赵家居,牛栏门前问真主,寅卯起,辰巳行,不在阴阳不在合,混乱乾坤木虎身。上生一果,只见东方象水红,人人躲八难,八难鬼神愁,强横当道,扰乱江山。”
伯温问曰:“又有谁人振兴?”
道人曰:“明灭元时元灭明,杀戮又被三子更,二千同人休作走,一二木人将子生。
杀星下界乱天盘。阴雨连月,昼夜不眠。当苗无子,父北南子,人人起首,个个争先。奇奇怪怪,生育各所,皆四海之距,蓬莱山,四望山,牛头山,瓜浮山,突子山,七山生出各种异物,助将兴兵,争夺汉位。一统李子传一十二帝,太平大禅,相传乐业。然久散必聚久聚必散,此循环之理也。四代之后,群煞入会,扰乱天下,争夺分袭,恐作一十二国也,子志之勿忽。”
文言文翻译 求准确翻译!!!谢谢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风阳、庐州一带。每次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程骏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南北朝、程姓
程骏,字驎驹,本广平曲安人也。六世祖良,晋都水使者,坐事流于凉州。祖父肇,吕光民部尚书。
骏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昞,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昞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谓昞曰:"今世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弗可以经世,骏意以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若爽性则冲真丧。"昞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沮渠牧犍擢为东宫侍讲。
太延五年,世祖平凉,迁于京师,为司徒崔浩所知。高宗践阼,拜著作佐郎;未几,迁著作郎。为任城王云郎中令,进箴于王,王纳而嘉之。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曰:"夫君之使臣,必须终效。骏实史才,方申直笔,千里之任,十室可有。请留之数载,以成前籍,后授方伯,愚以为允。"书奏,从之。显祖屡引骏与论《易》、《老》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又问骏曰:"卿年几何?"对曰:"臣六十有一。"显祖曰:"昔太公既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而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六韬》之效。"
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显祖许之,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加伏波将军,持节如高丽迎女,赐布帛百匹。骏至平壤城,或劝琏曰:"魏昔与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今若送女,恐不异于冯氏。"琏遂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从者酒食。琏欲逼辱之,惮而不敢害。会显祖崩,乃还,拜秘书令。
初,迁神主于太庙,有司奏:旧事庙中执事之官,例皆赐爵,今宜依旧。诏百僚评议,群臣咸以为宜依旧事,骏独以为不可。表曰:"臣闻:名器为帝王所贵,山河为区夏之重。是以汉祖有约,非功不侯。必当属有命于大君之辰,展心力于战谋之日,然后可以应茅土之锡。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徒见晋郑之后以夹辅为至勋,吴邓之俦以征伐为重绩。周汉既无文于远代,魏晋亦靡记于往年。自皇道开符,乾业创统,务高三、五之规,思隆百王之轨,罚颇减古,赏实增昔。时因神主改祔、清庙致肃,而授群司以九品之命,显执事以五等之名。虽复帝王制作,弗相沿袭,然当时恩泽,岂足为长世之轨乎?乖众之愆,伏待罪谴。"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骏又表曰:"《春秋》有云:见有礼于其君者,若孝子之养父母;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所以劝诫将来,垂范万代。昔陈恒杀君,宣尼请讨,虽欲晏逸,其得已乎?今庙算天回,七州云动,将水荡鲸鲵,陆扫凶逆。然战贵不陈,兵家所美。宜先遣刘昶招喻淮南。若应声响悦,同心齐举,则长江之险,可朝服而济;道成之首,可崇朝而悬。苟江南之轻薄,背刘氏之恩义,则曲在彼矣,何负神明哉!宜义檄江南,振旅回旆,亦足以示救患之大仁,扬义风于四海。且攻难守易,则力悬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虑。今天下虽谧,方外犹虞,拾夤侥幸于西南,狂虏伺衅于漠北。脱攻不称心,恐兵不卒解;兵不卒解,则忧虑逾深。夫为社稷之计者,莫不先于守本。臣愚以为观兵江浒,振曜皇威,宜特加抚慰。秋毫无犯,则民知德信;民知德信,则襁负而来;襁负而来,则淮北可定;淮北可定,则吴寇异图;寇图异则祸衅出。然后观衅而动,则不晚矣。请停诸州之兵,且待后举。所谓守本者也。伏惟陛下、太皇太后,英算神规,弥纶百胜之外;应机体变,独悟方寸之中。臣影颓虞渊,昏耄将及,虽思忧国,终无云补。"不从。
沙门法秀谋反伏诛。骏表曰:"臣闻《诗》之作也,盖以言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关诸风俗,靡不备焉。上可以颂美圣德,下可以申厚风化;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此古人用诗之本意。臣以垂没之年,得逢盛明之运,虽复昏耄将及,犹慕廉颇强饭之风。伏惟陛下、太皇太后,道合天地,明侔日月,则天与唐风斯穆,顺帝与周道通灵。是以狂妖怀逆,无隐谋之地;冥灵潜翦,伏发觉之诛。用能七庙幽赞,人神扶助者已。臣不胜喜踊。谨竭老钝之思,上庆国颂十六章,并序巡狩、甘雨之德焉。"其颂曰:
乾德不言,四时迭序。于皇大魏,则天承祜。叠圣三宗,重明四祖。岂伊殷周,遐契三、五。明明在上,圣敬日新。汪汪睿后,体治垂仁。德从风穆,教与化津。千载昌运,道隆兹辰。
岁惟巡狩,应运游田。省方问苦,访政高年。咸秩百灵,柴望山川。谁云礼滞,遇圣则宣。王业初定,中山是由。临幸之盛,情特绸缪。仰歌祖业,俯欣春柔。大哉肆眚,荡民百忧。百忧既荡,与之更初。邕邕亿兆,户咏来苏。
忽有狂竖,谋逆圣都。明灵幽告,发觉伏诛。羿浞为乱,祖龙干纪。狂华冬茂,有自来矣。美哉皇度,道固千祀。百灵潜翦,奸不遑起。奸不遑起,罪人得情。宪章刑律,五秩犹轻。于穆二圣,仁等春生。除弃周汉,遐轨牺庭。周汉奚弃?忿彼苛刻。牺庭曷轨?希仁尚德。徽音一振,声教四塞。岂惟京甸,化播万国。
诚信幽赞,阴阳以调。谷风扇夕,甘雨降朝。嘉生含颖,深盛熙苗。鳏贫巷咏,寡妇室谣。闻诸《诗》者,《云汉》赋宣。章句迥秀,英昭《雅》篇。矧乃盛明,德隆道玄。岂唯雨施?神征丰年。丰年盛矣,化无不浓。有礼有乐,政莫不通。咨臣延跃,欣咏时邕。谁云易遇?旷龄一逢。
上天无亲,唯德是在。思乐盛明,虽疲勿怠。差之毫厘,千里之倍。愿言劳谦,求仁不悔。人亦有言,圣主慎微。五国连兵,逾年历时。鹿车而运,庙算失思。有司不惠,蚕食役烦。民不堪命,将家逃山。宜督厥守,威德是宣。威德如何?聚众盈川。民之从令,实赖衣食。农桑失本,谁耕谁织?饥寒切身,易子而食。静言念之,实怀叹息。昔闻典论,非位不谋。漆室忧国,遗芳载臭。咨臣昏老,偏蒙恩佑。忽忘狂瞽,敢献愚陋。
文明太后令曰:"省诗表,闻之。歌颂宗祖之功德可尔,当世之言,何其过也。所箴下章,戢之不忘。"骏又奏《得一颂》,始于固业,终于无为,十篇。文多不载。文明太后令曰:"省表并颂十篇,闻之。鉴戒既备,良用钦玩。养老乞言,其斯之谓。"又诏曰:"程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又门无侠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
性介直,不竞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乃遗令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昔王孙裸葬,有感而然;士安蘧嘧,颇亦矫厉。今世既休明,百度循礼,彼非吾志也。可敛以时服,器皿从古。"遂卒,年七十二。初,骏病甚,高祖、文明太后遣使者更问其疾,敕御师徐謇诊视,赐以汤药。临终,诏以小子公称为中散,从子灵虬为著作佐郎。及卒,高祖、文明太后伤惜之,赐东园秘器、朝服一称、帛三百匹,赠冠军将军、兖州刺史、曲安侯,谥曰宪。所制文笔,自有集录。
骏六子,元继、公达、公亮、公礼,并无官。
公义,侍御史、谒者仆射、都水使者、武昌王司马、沛郡太守。公称,主文中散、给事中、尚书郎。并早卒。
公礼子畿,字世伯。好学,颇有文才。荆州府主簿。
始骏从祖弟伯达,伯达名犯显祖庙讳。与骏同年,亦以文辩。囗沮渠牧犍时,俱选与牧犍世子参乘出入,时论美之。伯达早亡。
弟子灵虬幼孤,颇有文才,而久沦末役。在吏职十余年,坐事免。会骏临终启请,得擢为著作佐郎。后坐称在京无缌亲,而高祖知其与骏子公义为始族,故致谴免。至洛无官。贫病久之,崔光启申为羽林监,选补徐州梁郡太守,以酗酒为刺史武昌王鉴所劾,失官。既下梁郡,志力少衰,犹时为酒困。久去官禄,不免饥寒,屡诣尚书乞效旧任。仆射高肇领选,还申为著作郎,以崔光领任,敕令外叙。
恪尽职守文言文 崇祯末,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翻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