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郑当时传》翻译
原文《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译文:
郑当时,字庄,河南陈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了以后,也就归顺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给原来项羽的手下的那些下属称呼项羽是直接呼其名。但是郑君不遵守这个命令。汉高祖给那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封官为大夫,而驱逐了郑君。
郑当时喜欢行侠仗义,张羽有困难的时候,郑当时解救了他,于是郑当时的名气传遍了梁楚一带。汉景帝的时候,郑当时为太子舍人。每五天进行洗沐,经常在长安周边的驿站存置马匹,接待以前的朋友,请朋友们喝酒吃饭,从早到晚,一直到天明,恐怕招待不周、招待不好。郑当时喜欢黄老学说,他崇拜有能力水平的长者,唯恐见不到。他自己很年轻,官职也不高,但是他交游的人,都是他祖父辈年龄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被提拔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后来官至九卿,做了右内史。因为武安侯、魏其侯的立场问题,郑当时被贬为詹事,后来又提拔做了大农令。
原文: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郑当时做太史的时候,告诫他家的家人,“客人来了,不管贵贱,不要让人家在门口等。”招待客人时,对不如自己的职位高的人也非常尊重。郑当时非常廉洁,又不善于搞经营,全靠工资来接济照顾老朋友。他给别人东西,从来也不称量。每当朝见的时候,看到皇上很高兴,他就给皇帝谈论天下的人才长者。他推选的士人、官吏,曾回味他讲的话“认为他自己推荐的人都要比自己强”。没有推荐录用的人,还要照顾人家的情面。每当听到一句好话,他都呈报给皇帝,恐怕晚了。山东的士人官僚一次对郑当时非常敬重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原文
郑当时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原文《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曾经使张羽摆脱危难,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曾经使张羽摆脱危难,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崔子忠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译文
海鸥在小洲遇到巷燕。
巷燕对海鸥说:“我常常到你的家,你却不到我家,这是为什么?”海鸥回答:“因为我不喜欢依靠人啊,因而才这样”巷燕说:“我依靠人,所以狂风来时有屏障,寒冷大雨有遮蔽,烈日之下能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多么困苦啊。”海鸥回答:“我看似困苦,其实也有不困苦的一面,不像你,身在困苦之中却不知道。”巷燕说:“我之所以依靠人,是因为人喜欢我,你说我困苦,是不是嫉妒我啊?”海鸥反问:“你说说,人对我是爱还是厌?”巷燕回答:“人们对你不存在爱和厌。”海鸥说:“我自由自在不依人,所以人的爱憎无从说起。站在人类的角度看,因为没有爱,所以也没有憎。反过来说,被人爱也会被人厌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的人吃饭时,燕子造窝衔的泥落在饭汤里,此人大怒,把巷燕驱走了。这时,巷燕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思考海鸥的意思。
【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译文】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东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县学读书时,(家境)很贫穷。他写的文章很奇崛深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很洒脱地放弃科考离开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门土墙,(但是)洒扫得很整洁干净;冬天穿一件粗布袄,夏天穿一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袄,很勤勉劳作,(他的)三个女儿也能读书识字;虽然没有可以保证一日三餐的生计,但他很愉快。他善于作画,(常常)画一些与世隔绝之地的绝美之景,经常借助不俗的匠心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于画人物写真,没有不逼真的。当时身份尊贵的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欢饮酒,两三个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一起聊上一整天也不离开。很多士人从各地赶来,都仰慕他的为人,(但他)大多推辞不见。有人责怪他,他笑着说:“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视为私结朋党,东汉末年的历史可以借鉴。”后来果然有以搞“复社”建立党派的,可见他看问题的能力就是如此过人!他所作的诗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画而已。董其昌(谥号文敏)先生曾经称他的为人、文章、绘画,都不是近代以来所常见到的。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②,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③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④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⑤;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⑥。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⑦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⑧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⑨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崛奥:深奥奇崛。③荜(bì)门:即柴门。指用树编扎的简陋的门。④黾(mǐn)勉:勉励;尽力。⑤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⑥克肖:酷似。⑦尤:诧异。⑧季:此指东汉末年。⑨复社:明末文社。植党:结合党羽。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B.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C.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D.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谢( ) ②鲜( )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12.崔子忠的家庭状况如何?“晏如也”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13.选文交代“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9.B(2分) 10.①推辞 ②少 (2分)
11.翻译: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谈上一整天都不离开(2分)
12.家庭贫困,缺衣少食(1分)“晏如也”可以看出他生活乐观、安贫乐道的性格(1分)
13.从侧面烘托崔子忠为人独特、生性孤傲以及其文其画水平的高超(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
1.C
2. B
3. C
4. D
5.(1)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2分)(关键词是“然”、“礼”)
(2)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办法,您已经勤勉地实施了。(3分)(关键词是“所以……者”“既”、“勤”。翻译应在直译的基础上,把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1. C(“教训”:指通过教育来感化人。)
2. B(“颜色”:古代一般指脸色,现在多指色彩。)
3. C(③与坚持操守无关。④是为政的主导思想和做法。⑤只表现袁涣不炫示邀名。)
4. D(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B“审势度势”意为“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文中无此内容,且“乏则取之于人”也不能算“不拘细行”。C袁涣谈“兵”是从为政角度而非从军事角度,不能得出“通晓军事”的结论。)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袁涣,陈郡扶乐人。郡守任命他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法,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则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半入江南,魏了翁师李燔,得朱子所传。充国游氏祖孙父子宗之,事功名理,冠绝一代。"
游仲鸿著有《鉴虚集》,魏了翁序称赞日:"仲鸿气节烈烈",书失传。游似工诗善文,《宋诗纪事补遗》录其诗一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十篇。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
游仲鸿,字子正,果的南充人。淳熙二年进士第,初调犍为簿。李昌图总蜀赋,避免买买官,奇其才,说:“我负责供应多年,只有找到一士。”昌图召入,首先推荐的,提升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制置使赵汝愚一看见就知道尊敬他。?叙州蛮攻打犍为境界董,宇文宪将领合兵讨伐的,高仲鸿请求行为。问他的迹象,以州背着马直啊,于是派人告诉蛮说:“把俘虏就回到马直,否则大军到了。”蛮听从命令,高仲鸿接受他们的投降而归。
知道中江县,总领杨辅檄文到幕下。当时关内外营田共一万四千多顷,每亩仅输七升。仲鸿建议,请把兵应该淘汰的授予的土地,在赤登记,慢用几年,奢侈的人,耕田的人多,那么横征暴敛的赋税一切可以依次以减少。这样的辅助。?绍熙四年,赴召,赵汝愚在枢密,对高仲鸿直谅多闻,访问以蜀中利弊。光宗因久病不朝拜重华宫,高仲鸿送给你我书,说:“大臣事君之道,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以之。既然没有死,为什么不去?”
你我已经被任命为右丞相,以仲鸿长期交游,为了避嫌不使用。当初,你愚蠢的决策方法,知道阁韩青很辛劳,望您,你我不给。韩青方在朝中掌权,非常生气。监察御史胡的希韩青意愿,欺骗你我久存邪心,又对朝士中有推他的宗派,当初想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被他说写下他的名字就窜了凡攀附宰相本希望官爵,这人埋在六院且二年心迹可以察去世不写他的名字。
庆元元年,你我罢相,仲鸿任知洋州。提升利州路转运判官,多次触犯宣抚副使吴曦,王曦说仲鸿年老有病,朝廷命令换其他部。不久,王曦背叛,宣抚司幕僚薛丝带访仲鸿在果山,高仲鸿对着它哭,指向桌子上一本书给丝带说:“开禧三日正月到我死。”对家里人说:“曦逼迫我死,就填这一天。“当时宣抚使程松已经完全抛弃了他的军队逃跑,高仲鸿写信劝成都帅杨辅讨伐贼,辅不能用。到这时松到水果,高仲鸿说丝带说:“宣威肯留,那么我就把积蓄奉二万缗犒劳军队,护宣威的成都。”松不顾而去。不久,王曦杀。请求退休,嘉定八年去世,78岁。
《游仲鸿》文言文原文: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淳熙 二年进士第,初调犍为簿。李昌图总蜀 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昌图召入,首荐之, 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制置使赵汝愚 一见即知敬之。 ?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 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 升。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 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
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辅然之。 ? 绍熙四年,赴召,赵汝愚在枢密, 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
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初,汝愚之定策也, 知阁韩侂胄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侂胄方居中用事,恚甚。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又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 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庆元元年,汝愚罢相,仲鸿除知洋州。擢利路转运判官,数忤宣抚副使吴曦,曦言仲鸿老病, 朝命易他部。未几,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 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时宣抚使程松已大弃其师遁,仲鸿以书劝成都帅杨辅讨贼,辅不能用。至是松至果,仲鸿谓绂曰:“宣威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松不顾而去。未几,曦诛。乞休致,嘉定八年卒,年七十八。
这个文言文翻译以及答案说一下谢谢
原文翻译:
楚国姓和的人获得玉石胚子(从)楚国山中。拿着并进献她给楚厉王。楚厉王派玉器匠人辨别它,玉器匠人说:是石头。楚厉王认为和是个大骗子,于是(刖刑)砍了他的左脚。等到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和再一次拿着玉胚子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派玉器匠人辨别它,(玉器匠人)再一次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和是个大骗子,于是(刖刑)砍了他的右脚。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和才抱着玉胚子大哭,在楚山脚下,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了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个消息,派遣官员询问他原因。(官员)说:“天底下砍脚的人多了去了,你何故哭的这么惊天动地?”卞和回答说:我不是(哭)悲伤刖刑砍脚,(哭)悲伤的是宝玉被说成是石头,诚实的人被称为骗子,这才是我之所以哭的原因。楚文王于是派玉石匠人雕琢玉胚子,收获至宝,最终命名它:和氏璧。
1、及:等到。闻:听说。故:原因。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1)天底下(被)砍脚的人多了去了,你何故哭的这么惊天地泣鬼神?
(2)楚(文)王才派遣玉石专家雕琢它的(玉)胚子,收获至宝,继而命名它:和氏璧。
4、卞和是各幸运的人,捡到了璞;
卞和是个识玉的人,有专业知识。
卞和是个不幸的人,献璞不识货,被砍了脚。
卞和是个不放弃的人,献玉砍了左脚砍右脚。
卞和看重名节,比起自己的身体。
卞和幸运的因为自己的不幸,被青史留名。
和氏璧即后来完璧归赵的璧,秦灭六国后,和氏璧即被秦始皇得到,加工为传国玉玺。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秦灭,汉得。王莽篡汉称新朝,玉玺砸王莽掉了一角。后补金角。西汉末期黄金之乱,玉玺被孙坚所得。后来其子孙策拿玉玺换军队,创立了三国之东吴之基业。
翻译就省了,反正复制粘贴的,又有人回答了,大差不差我来做题目。
第一题:
1.及——等到。2.闻——听说。3.故——原因、原故。
第二题: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第三题:
1.天底下被罚刖(砍足)之刑的人很多了,(先生)您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2.(武)王于是派遣玉石工匠雕琢(和氏的)玉原石,果然得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翻译: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琢磨的玉石,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别它。雕琢玉器的匠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石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匠人鉴别它,(匠人)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以为卞和在说谎,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下哭泣,三天三夜,眼泪流尽后就用血代替眼泪继续流。文王听说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的这么悲伤啊?”卞和说:“我不是为了被砍脚而悲伤,悲伤的是它是宝石却被看作石头,坚定忠贞的人被认为说谎,这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派雕琢玉器的匠人雕琢玉璧,果然得到宝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及:等到 闻:听说 故:原因,缘由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天下受到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的这么悲伤啊?
文王派雕琢玉器的匠人雕琢玉璧,果然得到宝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卞和是一个具有真才实学,坚持真理,毅力超强,忠于国家的人
这文言文讲的就是和氏璧由来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有个和氏得到一块石头,他认定是宝石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招来管理玉石的官员问他是不是宝石,官员说是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和氏在诓骗他,砍了和氏左足,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又献,结果官员说是石头,楚武王又砍了他的右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和氏在楚山大哭3天3夜,流下血泪,楚文王把他招来对他说被砍掉足的很多,你为什么要这么悲伤,和氏说我不是悲伤足被砍,我悲伤的是宝石被污为石头,贞洁之士被污为诓骗之人,楚文王,找来玉匠,开凿这个石头果然得到了宝石,于是把这个宝石命名为和氏璧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1.找出文中描述观潮盛况的句子。答:“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2.翻译下列句子。
(1)大者五六幅,小者一两幅,已有挂红者。期间亦有小儿在潮内弄水。
译文:大的旗帜(有)十几尺宽的,小的旗帜(也有)二到五尺宽,已经有了身披红色的旗帜(准备下水)的弄潮儿。在这岸上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有几个少年却已在钱塘湖里玩水了。
(2)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译文:观潮人从江边到岸上一层层的密布着,是轿子和马都没有停顿的地方。
3.《观潮》描写重点在于观潮盛况中的军民同乐景象,本段文字的描写侧重是封建官吏乘观潮之机搜刮民膏,捞取钱财。你看“时也称众多赏月排会”,这时候百姓就有了许多被称作“赏月”的摊派,百姓们看个月亮也要叫你出钱。
1.安抚在浙江亭上看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2.(1)大船挂五六幅旗,小船挂一两幅旗。也有挂红旗子的。这中间也有小孩子在潮水中戏耍。
(2)江岸上的帐幕依次相连,轿子和木马都没有停驻的地方。
3.本段文字较为简略,描述了水手弄潮所用的棋子以及观潮的盛况。而周文中把弄潮而刻画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们艺高胆大的特点。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1.找出文中描述观潮盛况的句子。答案是“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2.翻译下列句子。
(1)答案是:大的旗帜(有)十几尺宽的,小的旗帜(也有)二到五尺宽,已经有了身披红色的旗帜(准备下水)的弄潮儿。在这岸上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有几个少年却已在钱塘湖里玩水了。
(2)答案是:观潮人从江边到岸上一层层的密布着,是轿子和马都没有停顿的地方。
3.《观潮》描写重点在于观潮盛况中的军民同乐景象,本段文字的描写侧重是封建官吏乘观潮之机搜刮民膏,捞取钱财。你看“时也称众多赏月排会”,这时候百姓就有了许多被称作“赏月”的摊派,百姓们看个月亮也要叫你出钱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一) 通假字:
通假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qū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fǔ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jǔ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核舟记》
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 修理、修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没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造化钟神秀 聚集 指一种计时的器具 《望岳》
词义转移 良多趣味 确实,实在 好 《三峡》
词义扩大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夕日欲颓 坠落 变坏 《答谢中书书》
词义消失 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观潮》
词义转移 海涌银为郭 外城 指一种姓氏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马 骑马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举枪 指一种体育器材 《观潮》
词义缩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 《观潮》
词义转移 江干上下十余里 岸,边 干燥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余拿一小船 撑,划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用毳衣炉火 火炉 炉子和火/炉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仍怜故乡水 爱 可怜 《渡荆门送别》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五)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倒装句:
(1)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语后置)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7) 吴儿善泅者数百。(定语后置)
(8)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9)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0)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1)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2)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