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一、意思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二、表达的思想
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说明大的东西都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三、分句解释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
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九层高台都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都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扩展资料
1、李耳《老子》第64章 全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释义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扩展资料
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累土:土堆。
道理:
①说明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②说明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任何事业都是从小事做起,离开了小事,亦无伟业可言。)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译: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毫末:细小的萌芽。
2、累土:堆土。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此句出自于《老子》第64章,原文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毫末:细小的萌芽。
2、累土:堆土。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译: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毫末:细小的萌芽。
2、累土:堆土。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发生变故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化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变化还没有发生时,采取预防要在祸患未发作之前。合抱粗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第一步的跨出。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蛮干,必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抗拒某事物的发展,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逞权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事物的发展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慎始,做事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加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纠正众人所犯的错误。辅助万物依照本性去自然发展而不强加干涉。
合抱之木 老子 译文
见《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中文:要两个人才能抱起来的树木,(也)是由一颗小树苗长成的
一千里长的行程(路程),也是从一步一步开始走下来(过来)的
英文: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miles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