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钟雅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钟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钟雅年少丧父,爱好学习而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被任命为汝阳令,后入朝担任佐著作郎。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而复职。钟雅躲避战乱东渡长江之后,元帝司马越任命他做丞相记室参军,升任振威将军。过了不久,转任尚书右丞。
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世系的辈数,对于京兆府君来说应当是玄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兄弟,是从祖父。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称为世宗,并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进入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皇上下诏说:“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沿袭的失误。采取重孙的名义称号,可以历代共用这个称呼,不须更改。至于称呼伯祖确是不妥,按钟雅上奏的意见。”钟雅转任北军中候。钱凤作乱,钟雅被加封广武将军,率领将士们驻守青弋。
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而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编集合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
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钟雅上奏弹劾说:“梅陶没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舞艺伎争奇斗艳,丝竹管弦之音,传播到大路上,应该对他加以放逐罢免,以整肃王法。请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
穆后临朝处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谴责梅陶的罪。钟雅公正执法,制裁纠正违反法令的行为,百官都畏惧他。苏峻叛乱,皇上诏令钟雅做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来抵抗苏峻。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
有人对钟雅说: “见到条件许可就进取,知道有困难就退却,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诚实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敌包容,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乱不能纠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写历史的竹简到来了。”
庾亮临走时,回头对钟雅说:“之后朝廷的事我衷心托付给您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您应当期望有收复国土的功劳阿。”到了苏峻强逼迁都时,皇帝车驾前往石头城,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
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李世民选择晋书来写史论,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
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1、作者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例的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3、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4、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
钟雅,字彦胄,颖长社人。父钟毕,任公府掾,早年死去。钟雅年少丧父,好学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任汝阳令,入朝为佐著作郎。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毕丧期而复职。束海王司马越引请他为参军,升任尚书郎。
避乱东渡昼红,五童以他为丞相记室参军,升任堕进内史、振威将军。过了不久,授散骑侍
郎,转任尚书右丞。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几世,对于京兆府君当为玄
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昆弟,是从祖父。景皇帝自因功德而为世宗,并非因伯祖而登位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诏曰:“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的失误。取义于重孙,可
以历代共用其名,不须更改。称伯祖不妥,按所奏更正。”钟雅转任北军中候。大将军王敦引请
为从事中郎,补任宣城内史。钱凤作乱,钟雅加任广武将军,率领士卒驻守青弋。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集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钱凤被平定后,钟雅任尚书左丞。
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钟雅
弹劾说:“我听说放勋去世,八音遏绝,虽在凡人庶民,犹能三载不作乐。自那时以来历代相
同。肃祖明皇帝逝世以后,丧期当以来月为止。
圣主穿缟素之服,悲泣临朝,百官哀痛,不见欢容。梅陶没有大臣忠心仰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声舞伎争奇斗艳,丝竹之音,在大路上流传,应该对他加以放黜,以整肃王法。请求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穆后临朝,特地恕免而不问其罪。钟雅执论公正,对悖乱的行为绳之以法,百官都畏惧他。北中郎将刘遐死去后,他的家兵作乱,诏令堑麸讨伐他们,以钟壅监征讨军事、假节。事平之后,钟雅任骁骑将军。
苏峻之难,诏令钟雅为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抵抗苏峻。钟雅因兵力较少,不敢进击,撤退返回。任侍中。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有人对钟雅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亮直,必定不相容于寇敌,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以待毙呢?”钟雅说:“国乱不能匡正,君危不能救难,各自遁逃以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直书历史的竹简来了。”庾亮临走时,回首对钟雅说:“后事我衷心托付给你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你应当期望有克敌复兴之功呵。”钟雅说:“希望足下不愧为荀林父。”苏峻强逼皇帝迁往石头时,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后来因他家中贫困,诏赐布帛百匹。
有道文言文翻译!急求!
汉代司马迁撰写,褚少孙补充。司马迁的事迹具体地记录在《汉书》本传里。关于褚少孙,根据张守节《正义》里引用张晏的说法,认为他是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代元、成间博士。又引用《褚家传》,认为褚少孙是梁代宰相褚大弟的孙子,汉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县(今属江苏),求教汉朝大儒王式,所以被称为先生。两者的说法不一样。然而宣帝末年距离成帝初年不超过十七八年,它们相距也没有很远。司马迁《自序》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认为总共为一百三十篇。《汉书》本传说他缺少十篇,有记录但没有书。张晏做注认为司马迁死后,丢失了《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刘知几《史通》则认为十篇并没有写成书,只是有所记录而已,驳斥张晏的说法,认为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现在考证《日者》、《龟策》二传,有“太史公曰”,也有“褚先生曰”,这是补充残稿的明证,从而能知道刘知几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汉志•春秋家》记载《史记》有一百三十篇,没说到有缺少,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官本已经采用褚少孙所延续的文章,合为一编。
看《日者》、《龟策》二传都有“臣为郎时”之类的话,这必定是曾经经过上奏、进谏,所以有这样的称语。这上面的“褚先生曰”等字,大概是后人追加、题写的,以用来与别的区别开来。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的话。又记载《公孙弘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的话。
焦 竑《笔乘》记载《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的话。都不是司马迁所来得及见到的。王懋竑《白田杂著》也说《史记》止于纪年而无年代的名称,现在的《十二诸侯年表》 上面列有一行记载庚申、甲子等字样,是后人增添的。那么《史记》不只是有所散佚,并且有所窜改。年代久远,现在也不能考证。然而字句窜乱有时不能避免,至于全书则仍旧是司马迁的原本。焦竑 《笔乘》根据《张汤传赞如淳注》,认为补充《史记》的人有冯商、孟柳。又根据《后汉书•杨 经传》,认为曾经删掉司马迁的文字十余万字,认为现在的《史记》不是本来的书,并非是它的实际。《史记》自从晋、唐以来,传本没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唐代开元二十三年敕升《史记・老子列传》在《伯夷列传》之上。钱曾《读书敏求记》说尚有宋刻,现在并没有见过。南宋广汉张材又曾经在编辑的时候去掉了褚少孙所续,赵山甫又病诟它的不完整,采用了褚少孙的文字在别刊附入。现在也都没有见到其本。世所通行的只有这个版本而已。至于伪孙奭《孟子疏》所引用的《史记》“西子金钱事”,现在本来就没有。大概是宋代的人假托古书,而不是现在的版本的缺漏。又《学海类编》中记载了伪洪遵《史记真本凡例》 一卷,猜测原书刊登的时候经过了削减,称它就是迁藏在名山的旧稿。这件事跟梁鄱阳王《汉书真本》 相类似,都很荒诞不足以作为依据。给《史记》做注的人,现在只有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个人尚且存在。这些注刚开始的时候各自为一部书,到了北宋的时候才合并成一编。明代国子监印刷的版本,颇有窜改、减少。南监本至用司马贞所补充的《三皇本纪》放在《五帝本纪》之上,失去了原来的风貌。(这句我也不是很会翻)然而汇合群说,检索寻找比较容易, 所以现在记录合并之本,以便观览。仍另外记录了三家之书,来保存它的完整版本。
全手打,全自翻,有所不足,请见谅。
初各为部帙,北宋始合为一编。明代国子监刊版,颇有刊除点窜。南监本至以司马贞所补《三皇本纪》冠《五帝本纪》之上,殊失旧观。然汇合群说,检寻较易, 故今录合并之本,以便观览。仍别录三家之书,以存其完本焉。
文言文翻译,知道的进~~~~~~
【王濬破吴】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濬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 吴军以为这些障碍晋军难以清除,未派兵把守。王濬水军顺利地扫除水中障碍,继续进军。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初五,又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等,继而进逼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王濬占乐乡,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王濬占乐乡后,为争功,竟上报朝廷,谎称他已得孙歆之头。但孙歆已为杜预部所擒,王濬不知。后来杜预把孙歆活着送往朝廷,洛阳人大笑不已,一时成为笑柄。 司马炎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于二月十八日进一步调整了部署:命王濬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晋书·武帝纪》)。同时命杜预南下,并分兵1万人给王濬,7000给唐彬;命胡奋攻克夏口后分兵7000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给唐彬,以加强顺流直下的兵力。并提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濬自出兵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顺江而下。王戎即自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二城降。王戎又遣参军罗尚、刘乔会同王濬攻克武昌,吴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投降。至此,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于是,顺流鼓棹,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 王濬率水陆军于三月十四日自武昌东下顺流到达牛渚。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徐陵督陶濬向孙皓自请亲率水军2万迎战,士卒闻知当夜逃溃。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资治通鉴》·卷八十一),进至建业。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文请降:“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河,与魏乖隔。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还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晋书·王濬传》)。 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
王濬共攻克四州,四十三郡,俘获人口五十二万三千,兵员二十三万,战功卓著。至此,吴国灭亡,三国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鲁漆室女】
鲁漆室女,是鲁国漆室氏之邑的女儿。超过了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嫁人。当时正是鲁国穆公执政时代,穆公年纪老了,太子又还小。鲁漆室女为此靠着柱子长啸,在旁的人听到这悲愤的啸声,没有一个不为之感伤的。她邻居家有个妇女平常跟她玩在一起,对她说:「你的啸声听起来为什么这样悲惨!你是想出嫁了吗?我给你找个好配偶。」漆室女嗟叹道:「唉!从前我还认定你很明智,现在看来你是没有什么见识的。我难道是因为未嫁人感到不快乐而悲伤吗?我是担忧着鲁君老、太子幼的事啊!」邻妇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该操心的国家大事,和我们妇女有什么关系呢?」漆室女说:「不是这样。这不是你能知道的。以前晋国有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菜园里,不料马脱逃奔跑,将菜园里的葵菜全都践踏死了,使我家一年到头吃不到葵菜。又有一次,邻居家的女儿私奔,跟着别人逃走了,她家里的人请我哥哥前往追赶,途中正碰上因久雨涨水,落入水流中淹死,使我终身失去了哥哥。我听说过,河水润泽九里地,就有三百步潮湿的面积。现在鲁君年老惑乱,太子年幼无知,在无知和惑乱之间,奸恶欺诈的事就会不停发生。鲁国一旦有了什么灾祸,君臣也好,父子也好,都会遭到耻辱,还会祸及百姓,我们妇女能独自平安地逃过吗?我正担忧此事,你竟然认为妇女与国事无关,这是为了什么?」邻妇道歉说;「你能考虑国事,我是比不上的。」三年之后,鲁国果然有了内乱,齐国、楚国乘机进攻,使鲁国连年受到侵扰,鲁国的男子都被派上战场作战,而妇女却担负了输送货物的任务,得不到修养生息。君子说:「漆室女是深谋远虑啊!」
【野宾】
王裕养了一只顽皮的猴子,名字叫“野宾”。野宾很通人性,(每次)喊它,它都会回应,但又非常顽固恶劣,最后被(王裕)在它身上做了记号后把它放回山林。两年之后,王裕中途经过汉江一带的地方,野宾(看见王裕后)在一群猴子中走了出来,到(王裕的)马跟前。王裕喊它“野宾”,野宾都有所回应,最后它悲怆地连叫了几声离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