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这篇文言文讲了什么?
成语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属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语气词。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求助将下面这一小段话翻译成文言文
愿汝志,坚且久;
莫随风,东复西;
光阴如逝水,人生苦勿勿;
逝水去不回,白头难少年;
以此下心意,步步趋高峰;
思且行,行则果;
心有志,志必成;
诚如吾曾言:君路君走,尔福尔受,日月星辰在天,未来宏愿在汝。
汝即恃此念,当有始有终,他言不足移汝志,他事不足动汝心,坚若磐石,韧如蒲丝,则事可济矣。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汝年尚轻,正当假此光荫以建功名,此圣人所谓谋事在人也。倘若心怀畏葸,迟疑不决,未免半途而废,中道夭折,负汝豆蔻青春,亦负吾曩日所托也。
汝即恃此念,当有始有终,他言不足移汝志,他事不足动汝心,坚若磐石,韧如蒲丝,则事可济矣。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汝年尚轻,正当假此光荫以建功名,此圣人所谓谋事在人也。倘若心怀畏葸,迟疑不决,未免半途而废,中道夭折,负汝豆蔻青春,亦负吾曩日所托也。
作者:流珠回复日期:2020-3-28 21:40:18 回复
3、蝶恋花·岳峰远碧
见说随帆瞻九面。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晓月渐飞金碧颤,晶光返射湘江练。谁遣迷云生绝巘?苍水仙踪,雾锁灵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
潇湘一带,自古钟灵毓秀、风光杰异,深得骚人词客之心。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范希文的《岳阳楼记》,孟襄阳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皆是脍炙人口、极见性情的诗文,足令青山添翠,流水生香。在这些骚人词客之中,最为后世缅怀不忘的也就是一人而已吧。那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屈原,其蕙衣荷裳、天然国色,应为我们最深的忆念。百之春,千之秋,有多少人爱其幽芳,感其精诚,怜其志节,悲其际遇。而屈子的潇湘,是一种浩浩无尽、怨慕交加的深情,如同湘君与湘夫人的相期相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斯人已逝,芳骨长存。公元十七世纪中页,在屈原的故乡又出现了一位爱国忧民、砥节砺行的高尚之士,他便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苍梧恨,竹泪已平沈。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朱祖谋在《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曾如此评叹。“字字楚骚心”,既点出了王夫之的生长之地,又肯定了船山词对屈原精神的继承。船山本人也在所著《楚辞通释·九昭》中写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序言:“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
对于博大精深的船山思想,笔者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难窥堂奥。然而每每读到这段序言,便禁不住为之潸然泪下。以船山之人品才华而有此坎壈身世,真不知是天降大任的煞费苦心呢,还是苍苍者天,嫉德折贤。
船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埋首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明亡后他也曾怒发冲冠,投笔策戎马,长歌扫暴秦。火热的抗争最终归于冰冷的失败。“苍天诺大,没处放英雄。”几经波折,在万不得己中,船山选择了归隐湘中、闭门著述这条道路。做词不是他的“专业”,只是寄志托情的暂时释放。但就我们一般读者来说,幸好有这些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暂时释放。读他的词,远要比读他那些江海其量、高山仰止的专著更易于走进他的内心……
这首《蝶恋花·岳峰远碧》是船山所写组词《潇湘十景词》之六。词前有段小序:“自衡阳北三十里,至湘潭南六十里,岳峰浅碧,宛转入望。”
小序说明了岳峰的地理位置。衡阳与湘潭之间,为岳峰,也就是衡山之所在。“见说随帆瞻九面。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这是一段美不胜收的航程。“随帆瞻九面”是泛舟衡山之下方能一见的特有景致。郦道元《水经注》有云:“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是说衡山被湘江环绕,其不同的侧面可任舟人在船行的不同角度观赏。所传非虚。词人立于船头,随着双桨的摇转赏看衡山投入波心的倒影,那一座座俊丽的峰峦竟象是一朵朵满开满放的水莲花。“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颇有一种民歌的欢快与清朗,比起李太白的“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来,前者是丽质天成的秦罗敷,后者则是风姿出尘的洛水神。
“晓月渐飞金碧颤,晶光返射湘江练。”此二句何其璀艳。晓月逐渐飞远,朝晖破天而来。金碧烁动,晶光流曳,湘江之上的晨景真是清新怡目,给人惊喜无限。对此美景,总会想到人生中一切积极的,值得追求与珍爱的事物。“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杜甫为普天之下胸怀大志的读书人道出了共同的心声,这也是船山一生的梦想与奋斗目标。然而时代与社会不再允许他做此美梦,江山看来虽无恙,难洗垢辱与蒙羞。
词由上片的秀润明丽转入下片的哀郁苍茫。“谁遣迷云生绝巘?苍水仙踪,雾锁灵文篆。”巘为峭拔的山峰。柳永词《望海潮》有云:“重湖叠巘清嘉。”叠巘是指重叠的山峰,而绝巘则指的是极高的山峰。乍一看,这两句词颇是难解。“迷云生绝巘,雾锁灵文篆”可能会令我们当今的读者如堕五里云中,感觉有些怪异。船山此处是化用了一个出自《吴越春秋》的典故,摘录原文如下:“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舜帝)使文命(文命为禹的本名)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釡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简单说来,《吴越春秋》中记载的是一个与大禹治水有关的传说。话说大禹在担任水利部部长后,成年累月地东奔西走,为着治水乏策而日夜愁得不可开交。某一天,他灵机触动登上了东岳衡山,且在山上梦见了一个着红衣绣的男子。这人自称是玄夷苍水使者,在他的点拨下,大禹在约定的黄道吉日再登衡山,果然如愿已偿地得到了金简玉字(船山称之为灵文篆)的治水秘笈。了解了这个典故再来说词,这就容易得多了。仰望岳峰,但见云环雾绕;极目湘水,更见一片苍茫。仙人无踪,天不助我,即使大禹再世,又怎能找到那出奇制胜的灵文宝篆,再一次地救国难、振家邦?
“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人间又退化到了黄河泛滥、混沌不堪的乱世。“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阏塞,四渎壅闭。”玄夷苍水使者隐身不现,层峦叠翠中,却依约浮映出了两位帝女的愁眉深黛。帝女是为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相传舜帝在南方巡游时,崩于苍梧之野。二妃闻知噩耗后赶至湘江,泪洒竹枝,印迹斑然。唐人刘禹锡曾写有一阙《潇湘神》以咏其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怨悱之情,深矣至矣。船山此处用典当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帝女自喻,倾吐自己对故国故君的相思与忠爱;二是借帝女的愁眉来表达自己对现世的忧虑,处江湖之远,却始终不能忘记烽火未靖、灾难重重的人间。
语文 文言文 翻译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当时是光荣的,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 这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部分,首先引用《诗经。小雅》,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接着提出遗书、遗物和遗教,表示对孔子的向往;最后通过反衬来说明孔子演说对后世的影响。赞语含蓄而有余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他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种记载地方政权始末,相当于国别史;一种是人物传记,相当于列传。本文属于后者。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为孔子六传,列入“世家”。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马、衣服、礼器,目睹了儒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能称作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后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