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句文言文
原文:“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翻译:开初,虞公的弟弟虞叔有宝玉,虞公向他求取。他不肯拿出来,不久又后悔这件事,他说:“周人有谚语说道:‘平民百姓本来没有罪,身怀宝玉就是罪。’我何必用这宝玉,难道要用它招惹祸患吗?”于是就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他索取宝剑。虞叔曰:“这是贪得无厌。贪得无厌,有一天祸患会降到我头上来。”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奔到共池。
(原文)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
(译文)有人非议他的短处,他也从不反击,表情上显出自己不足的样子,非议之声也逐渐穷尽。
此文出处:《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性谦恭笃慎,宫府小吏,呼召对问,皆为抗礼。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
原文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夫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赵且伐燕的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孰计之也。”王曰:“善。”乃止。
注释: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且——将要。
伐——讨伐。
燕——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方——正。
曝——音pù,晒的意思。
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禽——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翻译: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鷸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文言文《赵且伐燕》
问题一:翻译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问题二:【惠王最后之所以停止‘伐燕’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从“鹬蚌相争“的故事中明确了燕赵斗争的害处和联合抗秦的策略意义。
问题三:现有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就是出自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