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文翻译
姚弋仲,南安赤亭羌族人。年少就英武坚毅,不谋划经营产业,只把收容贫苦抚恤孤弱作为要务,大家都既敬畏他又亲近他。永嘉年动乱,向东迁徙到榆眉,用布包着婴儿背在背上跟从他迁徙的戎夏等民族的民众有几万人,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
后来晋豫州刺史祖约来投奔石勒,石勒依礼优厚的对待他,姚弋仲呈上奏章说:“祖约为害晋朝,逼死太后,对国君不忠,可是您宠幸他,我担心奸邪之风,祸乱的萌发,这是它的开始啊。”石勒认为他的意见很好,后最终杀死了祖约。
石勒死了以后,石季龙掌权,想起姚弋仲的话,就将秦、雍等地的豪俊迁徙到关东。
等到石季龙废掉石弘自己称王,姚弋仲借口生病不去朝贺。石季龙多次召见,才赴朝,脸色严厉地对石季龙说:“为什么石勒握住你的手臂把石弘托付给你,你接受托付竟然反过来要篡夺王位呢?”石季龙畏忌他的刚强正直,因而没有责怪他。迁任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性格清正俭朴,为人耿直,不修饰自己的官仪,多次呈上正直的言论,没有什么顾忌的,石季龙非常器重他。朝廷里面重大的议决,他没有不参与决断的,公卿也畏忌他而推重他放低自己的身份。武城左尉,是石季龙宠幸的姬妾的弟弟,曾经侵扰他的衙署,姚弋仲逮捕了他,列举他欺压威胁的情状,下令叫手下人杀了他。左尉叩头谢罪,头都流血了,手下人也谏劝,才没有杀他。他的刚正、坚毅,都是像这之类的。
石季龙末年,反叛的太子侍卫梁犊在荥阳打败李农,石季龙非常恐惧,快马急招姚弋仲。姚弋仲率领他的部属八千多人驻扎在南郊,自己轻骑赶到邺。当时石季龙病了,不能及时召见姚弋仲,属下把他带到领军省,赏给他自己吃的精美食物。姚弋仲发火不吃,说:“召见我讨伐叛贼,难道是来讨食物的吗?我不知道皇上是死是活,如果让我见一面,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属下把这话告诉了石季龙,才引他去觐见。姚弋仲责备石季龙说:“你的儿子死了才开始发愁吧?竟然愁到生病的地步。儿子小的时候没有让品行端正的人好好辅佐,以致让他们自己残杀。你的儿子自己也有过失,责求他的手下过于严厉,所以反叛了。你长期生病,所立的儿子又小,如果不勤查,天下一定会乱。应当忧虑这个,不要烦劳担心叛贼了。梁犊等人因为有想要回到故地的想法,所以一起做了奸邪的叛贼,所做的事凶残狠毒,这是注定会被擒获的。我请求以死效命做一回前锋,让我一举而结束叛乱。”姚弋仲性情率直,习惯对别人无论地位高下都用你称呼,石季龙宽容他也不责备他,在座上就拜授他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给他铠甲战马。姚弋仲说:“你看老羌我可以击溃叛贼还是不能?”于是在庭中披上铠甲跨上战马,鞭马向南奔驰,没有辞别就出门了,于是消灭了梁犊。因为功勋加封可以持剑步行上殿,进朝堂后不用趋行,晋封西平郡公。
石祗与冉闵交战,姚弋仲命其子姚襄率兵救援石祗,出发前姚弋仲告诫其子姚襄说,你的治军带兵才能十倍于冉闵,如果此战不能生擒这个贼首,就不要再来见我。姚襄在常卢泽大败冉闵,胜利而归。姚弋仲因为姚襄没有抓住冉闵,于是打了他一百军杖。
最后一段讲了马和罗这个人,本为姚弋仲部下,但是背着他投奔了张豺,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张豺被败,马和罗欲重新归降姚弋仲,部下们都劝姚杀之,但姚惜马和罗之才,复用其为参军,姚弋仲的宽厚用人之道就是这样(让人叹服)啊。
姚弋仲,是南安赤亭羌人。他的祖先是有虞氏的后代。从小英武刚毅,不经营产业,只致力于收容救济贫困的人,众人都畏惧而又亲近他。永嘉之乱时,向东迁移到榆眉,戎夏有几万携带子女跟着他迁徙的人。
后来,晋豫州刺史祖约来投奔石勒,石勒以礼对待他。姚弋仲上疏劝说:“祖约残害晋朝,逼死太后,对主上不忠,而陛下尊宠他,我担心奸乱之祸由此而生。”石勒认为他说得对,最后终于诛杀了祖约。
石勒死后,石季龙掌权,想到姚弋仲的话,就迁徙秦雍豪杰之士到关东。
等到季龙废掉石弘自立,姚弋仲假托有病不去祝贺。季龙多次召见他,才前往,(姚弋仲)严肃地对季龙说:“怎么可以握住手接受托付,却反过来夺取王位呢!”季龙畏忌他的强势、正直而不责罚他。弋仲性情清廉、俭朴、耿直,不重视服饰仪表,多次进献直言,无所避忌,季龙十分器重他。朝中商议大事,都有他参与决断,公卿也都畏忌而对他谦让。武城左尉,是季龙宠姬的弟弟,曾经侵扰姚弋仲的部属。姚弋仲拘捕了武城左尉,列举他胁迫的罪状,命令近侍杀了他。武城左尉叩头到流血,近侍劝说,才作罢。
季龙末年,梁犊在荥阳击败了李农。季龙很恐惧,急召姚弋仲。姚弋仲率领其部众八千余人驻扎在南郊,骑马来到邺地。当时季龙正生病,没有及时见姚弋仲,让人把他引入领军省,赐给他自己吃的东西。姚弋仲发怒不吃,说:“召我来杀敌,难道是来寻饭吃的吗!我不知主上存亡如何,如果能见一面,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季龙身边的人把这话告诉了季龙,季龙这才召见了他。姚弋仲指责季龙说:“你儿子死了,发愁吗?至于生病吗!你儿子小时没有让正直的人辅佐教育,以致他们互相残杀。你的儿子也有过错,责求下属太过分,所以下属反叛。你病了很久,立为太子的儿子又太小,如果你的病不好,天下一定产生祸乱。应当担忧这事,不必烦心忧虑贼乱。梁犊等利用众人思归之心,共行奸盗,所到之处残害百姓,这是必定要被擒获的。我请求当前锋效死力,一举成功。”姚弋仲性情狷狂、直率,对人无论尊卑都以“你”相称。季龙宽恕了他,不加责怪,就在座位上授予他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的职位,赐给他铠甲战马。姚弋仲说:“你看老夫能不能破贼?”于是在庭中披甲上马,催马南驰,不告辞就出征了,就消灭了梁犊。
石祗与冉闵相互攻打,姚弋仲派遣自己儿子姚襄救援石祗,告诫姚襄说:“你的才能比冉闵高十倍,若不擒获斩首,不要再来见我。”姚襄在常卢泽进败冉闵,大败冉闵而归。姚弋仲生气姚襄没有擒获冉闵,打了他一百棍。
姚弋仲部下马何罗博学有文才,张豺辅佐石世时,马何罗背叛了姚弋仲归依张豺,张豺任用他为尚书郎。张豺败落后,马何罗又归附姚弋仲,(人们)都劝姚弋仲杀了马何罗。姚弋仲说:“现在正是招纳奇才之时,应当接受他的才力,他不足以成为祸害。”姚弋仲让马何罗担任参军。
姚弋仲(280—352)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原籍南安赤亭(今陇西)。西晋永嘉六年(312)率部众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建城于陇上。姚弋仲乃姚苌之父。东晋明帝太守元年(323)投赵,屡立战功,拜安西将军、六夷大都督、豫州刺史。东晋咸和八年(333)率部迁于清河,后赵石泓拜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平襄县。后赵亡归晋,东晋永和七年(351)封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轼骑大将军、大单于、高陵郡公。有42子,随其南征北战于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为建立后秦基业打下基础。殁后,其灵柩为前秦苻生所得,以王礼葬于冀之狐槃(新兴镇姚谢家坪)。后来,子姚苌称帝,建都长安,追谥父为帝,庙号始祖,墓为高陵,“置园邑五百家护陵。”
文言文《相濡以沫》全文是什么意思?
白文翻译:
意思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相濡以沫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出自出处 《庄子·大宗师》。
扩展资料:
文章全文: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注释:
(1)濡:沾湿
(2)沫:唾沫
(3)呴:张口呼吸;嘘气。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意思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相濡以沫 xiāng rú yǐ mò
1、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2、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贾人渡河文言文翻译
翻译:
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
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远远地看着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扩展资料:《贾人渡河》原文: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
《贾人渡河》选自《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还著有《诚意伯文集》。
刘伯温(1311年-1375年),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人渡河
《贾人渡河》译文:
济阴郡的商人,渡河时船沉了,(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哭喊着。有个渔夫驾着船去救他,还没到他身边时,商人就急忙喊道:“我是济水边上的世家大族,你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把他救上陆地以后,商人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
渔夫问他:“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那商人马上生了气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之内能有多少收入呢?而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金子,还觉得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触礁又翻了,而这时那位渔夫也在那里。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呢?”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站在那里看着那条翻了的船往下沉,终于(船)沉了下去。
《贾人渡河》原文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选自《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还著有《诚意伯文集》。刘伯温(1311年-1375年),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文章简析
《贾人渡河》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给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 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旁观者明哲保身,指手画脚,不愿救死扶伤,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
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
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然而,渔夫也做得太绝,他不应该见死不救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决定。
参考资料:贾人渡河 百度百科
翻译:
1、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2、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3、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著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於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著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於河水之中了。
扩展资料
①贾人渡河是一个历史典故,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渔者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告诉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
②原文: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原文今译】
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故事点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一些人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最终遭到灭顶之灾;渔者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
【寓言意义】
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然而,渔夫也做得太绝,他不应该见死不救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决定。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给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著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於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著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於河水之中了
文言文浥池道上翻译及原文
【《渑池道上》原文】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
渑池:地名,在河南省渑池县西。
属:适逢,刚巧。
向:将近。
铃铎:原系在牲口颈下铃,此处代指“牲口”。
缣:细绢。
结络:捆扎用的绳网。
悉:全部。
塞:阻塞。
凌:升,登。
罗:分布,排列。
群:众人。
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翻译】
渑池途中,有一辆车载着瓮,阻塞在狭窄的路上。刚巧是天寒,人在冰雪上走很滑,进退都不能。天接近傍晚,官吏旅客成群结队,牲口有几千,排挤在装瓦瓮车子的后面,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个路客人叫刘颇,举着鞭子来到前面,问道:“车里的瓦瓮值多少钱?”回答说:“值七八千。”刘颇就打开袋子,拿出细绢,立即偿还给他。叫仆人上车,割断那些绑瓮的绳子,把瓮全部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轻了能够前进,众人叫嚷着向前走去。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翻译:在渑池的道路上,有一辆满载瓦罐的车子堵住了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险峻又湿滑,(车子)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但没有一点办法。(这时)有一个名叫刘颇的人(骑着马)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的瓦罐(一共)值多少钱?”(赶车的人)回答说:“共值七八千贯钱。”刘颇立刻打开行囊取出细绢交给那个赶车的人;又叫自己的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把瓦罐全部推到了山崖下。一会儿功夫,车身变轻能够前进了,大家轰然叫好而纷纷向前。
文言文翻译谢谢!
我必须说,你给的分数太少了,所以我随便翻翻
康保裔,是北宋的一个将领,河南洛阳人。爷爷叫康志忠,后唐长兴年间,在攻打汴梁时挂了。父亲叫康再遇,是龙捷指挥使,当年跟太祖打李筠,也挂了。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官至东班押班,他爹挂了之后,就顶了他爹的职,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第二年,又去打广阳,俘敌千余。开宝年间,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就升官做了日骑都虞候,后来又转做龙卫指挥使、登州刺史。端拱初年,官拜淄州团练使,把定州、天雄的军队都调遣使用。再后来又在代州、深州都干过,还做过高阳关的副都部署、马军都虞候、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并赐上等俸禄奉养老母。不久后官至彰国军节度使,官拜并代都部署,后来要调往天雄,并代州官上书请求康保裔留任,皇帝很欣慰,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之师参与战斗,当晚会师,约契丹人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身衣服跑了算了,康保裔说:“大难当且,我不会临阵脱逃的。”于是就开战。打了两天,干掉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所以康保裔像他爷爷、老爸一样,也挂了。
当时皇帝大臣们都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所有人震惊难过,皇帝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明为内园副使,幼子康继宗为西头供奉官,孙子康惟一作监主簿。康继英等奉旨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还封赏我们,我们真是谢谢您啊!”说完就眼泪鼻涕一大把哭得爬不起来了。皇帝很可怜他:“你爹是因我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他爹、他爷爷,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挂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康保裔的母亲八十四岁了,皇帝专门派遣使者前去慰劳,赏了白金五十两,封为陈国太夫人,康保裔的老婆早死了,也追封为河东郡夫人。
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宾朋,擅长骑谢,箭无虚发。曾经一张弓放了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没人不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曾经拿公款数十万犒劳军士,花完了就自己卖掉家私来偿还公款,后来皇帝知道了,就给他的军队增加了军饷。
康继英当官一直当到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治军严苛严,家事恭俭,死的时候,手头都没什么余财。
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军高阳关先锋和行营副都部署了点帮忙,后来跟契丹兵一战,康保裔全军覆没,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杀到寅时,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全军已经七零八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逃了出来,张凝想要想皇帝上书请求褒奖将士,李重贵叹曰:“主帅都挂了,我们这些小喽啰还想请功,哪有这么没脸没皮的。”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李重贵后来官至郑州、播州防御使,后来又做到左羽林军大将军。张凝升官为殿前都虞候,死后又被追赠为彰德军节度使。
原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翻译: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kuò,箭的尾部),再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
柳浪闻莺各位芝麻竭诚为您解答
您的采纳是我们坚持百度的动力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濡什么意思(在文言文里)
名
(1) 古水名。
濡,濡水,出 涿郡故安,东入 涞。——《说文》
(2) 在河北省。
(3) 尿。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史记》
(4) 通“儒”。儒士,学者。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少以濡术。——《尉卫卿衡方碑》
(5) 假借为“堧”。空地。
自以城池道濡麦。——《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动
(1) 沾湿。
不濡其翼。——《诗-曹风-候人》
春雨露既濡。——《礼记-祭义》
濡濯弃于坎。——《礼记-丧大记》
今客贤濡。——《史记-扁仓传》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注:济:水名,源出河南济源县王屋山,古时与黄河并入海,今下游古道为黄河所夺
(2) 又如:濡墨挥毫(用毛笔蘸墨写字或作画);濡笔(沾墨于笔);濡栉(沾湿梳篦);濡染(沾染);濡缕(沾湿一缕);濡褐(沾湿马衣);濡溺(沉浸,沉溺);濡濡(湿润;沉湎);濡渥(湿润);濡浃(沾润);濡沫(用唾沫来湿润);濡沃(滋润);濡如(雨露润滋);濡化(滋润化育);濡泽(沾、润)。
(3) 迟缓;滞留。
是何濡滞也。——《孟子》
(4) 又如:濡迟(迟滞;缓慢);濡需(苟安一时);濡迹(滞留)。
形
(1) 湿的。
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韩非子》
(2) 缓慢的。
云精无永滞,水碧岂惭濡?——南朝 梁? 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
(3) 通“软”。柔顺。
羔裘如濡。——《诗?郑风?羔裘》
以濡弱谦下为表。——《庄子?天下》
(4) 又如:濡忍(柔顺,容忍);濡弱(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