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左右的文言文带翻译
原文: 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或出处:《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或注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清源
凡河川,其源也清,其流也浊,然后泥沙俱在,不入海不得清也。
观今世,学说纷杂,清浊混流,非慧眼无以见之,非清心无以明之。
呜呼,人心之险,过于山川,以清为浊,以邪为正,世间乱象,不亦自苦自受乎?
儒释道三家之学,本自天人合一,全人一身,唯心可与天合,三学皆可明心,皆可见性,却为世人所弃,悲乎?
今日之时,作黄钟大吕之声,正国学之本,在于你我;作祛邪之良药,解百姓苦忧,在于你我;正本清源之功,在于你我而利在千秋。
诸君子,此时不明,更待何时?
文言文中以字怎么翻译?
动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
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以色列的简称。如:阿以战争
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此 ”字用文言文翻译有哪几种意思?
(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1. 代词,这, 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后汉书》
这样,这般。 天何为而此醉。庾信《哀江南赋》
这里,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
2 副词,相当于“乃,则”。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礼记》
此 大多翻译为 这。
不过略有差异, 比如 “此所以 ......也” 这就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