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竿入城》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着拿杆子,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杆子,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没有办法了。一会儿,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的事情多了而已,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字词注释:
鲁:鲁国,在山东。
执:拿。
有......者:代词,可以译为“有一个……的人”
初:开始时。
之:代词,指长竿
不可入:不能进入(城门)。
亦:也
计无所出:计:办法。指想不出办法。
俄:不久,一会儿。
老夫(第三声):老人。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至:来到。
非:不是。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名词作状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截:截断
但:只,只是。
何:为什么。
以锯:以:用,用锯子。
中:从中间。
截:截断。
而:连词,表顺接,然后。
遂:于是,就。
之:代词,指竹竿 。
依:依照。
入:进入。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顽猴见巧”文言文的翻译?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群猴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
有一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
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视于我,以至于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
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去后就拜董梧为师,改掉了他的傲态,抛弃了淫乐,告别了荣华显耀,三年后全国的人都称赞他。
延展阅读:
顽猴见巧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节选自《庄子·徐无鬼》)
二、释义: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群猴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视于我,以至于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去后就拜董梧为师,改掉了他的傲态,抛弃了淫乐,告别了荣华显耀,三年后全国的人都称赞他。
文言文翻译: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 又喜将军之去 计必乘轻骑来见 将军因此执之
选自三国志 庞统法正传
“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
译文:
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
原句: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译文:
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
求文言文翻译
庆历中,劫盗张海横行数路,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朝廷大怒。时范文正公在政府,富郑公在枢府,郑公议欲诛仲约以正法,范公欲宥之,争于上前。富公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不诛,郡县无复肯守者矣。闻高邮之民疾之,欲食其肉,不可释也。”范公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此法所当诛也。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小民之情,得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理必喜之,而云欲食其肉,传者过也。”仁宗释然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既而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方欲举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它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终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自安,范公出按陕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遶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宋仁宗庆历年间,强盗张海横走了路,将经过高邮。知军晃仲约度不能抵御,对军队中富户出金帛,买牛酒,派人迎接慰劳,并且送给他。海高兴就走,不算残暴。事情上报,朝廷非常愤怒。当时范仲淹在政府,富弼在枢密院,郑先生提议处死晁仲约用正方法,范公想原谅他们,争夺在皇上面前。富弼说:“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不住,而使百姓凑钱给他,法所要杀的;不杀,郡县不再肯守的了。听说高邮的人民憎恨的,想要吃它们的肉,不可放弃的。”范公说:“郡县的兵力足以防御,遇上贼不到,然后又给他,这种方法所要杀的。现在没有军队和武器高邮,虽然仲约的意义应当努力战斗,但事情有可宽恕,杀了他恐怕不是法律意思。小民的感情,得到凑钱出财物,而免于杀掠,管理一定会很高兴的,但说要吃它们的肉,传授的人错了。仁宗释放地跟着走了”,仲约因此免于一死。
不久,富弼生气地说:“现在患法不举,正想举法,而多方阻挠的,如何整部?”范公私下告诉他说:“祖宗以来,从来没有轻易杀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事,为什么要轻易破坏的?并且我与您在这,同事之间,同心的人有多少?虽然上面的意思也不知道所确定的,而轻引导君主诛杀臣子用,其他天手滑,虽然我们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富公始终不这样认为。等到二公事迹不安,范公出京巡按陕西,富公外出视察河北,范公就自己请求守边。富公从河北回来,到建国门,不允许进入,不知道朝廷的心意,不能入睡整夜彷徨,遶床叹息说:“范六丈,圣人的!”
1.十三岁时就能够织白布,十四岁就做了裁缝
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流倒影在水中
涕;
3.(我)面对这张纸留下了眼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4.眼里留下了眼泪,(哭的)鼻涕流了一尺长
王;
1.(如果我)三十天之后还没回来,就请立太子为国君
3.妃子,小人,王子,皇孙
4.等到政府的军队平定了中原,在祭拜我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
小编就这个能力了,希望能帮上你!!
宋朝时,强盗张海带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且很优厚地对待他。张海很高兴,直接离去没有施加暴行。
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当时范仲淹在政务府办公,富郑公在中枢府办公,富郑公商议着想要诛杀仲约,范文正公想要饶恕他,为了争议而进见仁宗。
富公说:“盗贼公然行动,守城的大臣不抵抗,不防守,却要百姓捐出金钱去慰劳贼兵,按律法应当诛杀;不杀,郡县将没有愿意守卫的人了。听闻高邮的百姓忌恨晁仲约,想吃他的肉,难以消除恨意。”
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即使晁仲约按道义应当抵抗或者防守,但是情有可原,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而且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按理说一定很高兴。传言百姓想吃晁仲约得肉,是谣传的人的过错。”仁宗听后,消除嫌隙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晁仲约因此免掉死罪。
不久,富公生气地说:“如今担忧法度不能推行,却又多次破坏它,要凭什么治理民众?”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况且我和你在这里,同僚之间,同样心意的人有多少?虽然圣上的意思还不知道怎么决定,但是轻率地引导圣上诛戮大臣,他日手滑(就是诛杀大臣手顺了),即使是我们也不敢自保啊。”
富公到底不认为是对的,等到二公的功绩不安稳,范公出使去巡视陕西,富公出使去巡视河北,因为范公自己请求戍守边疆,富公从河北返回(京城),到了国门,被拒绝进入,不能揣测到朝廷的心意,连续几晚彷徨着无法入睡,围着床转,叹息着说:"范仲淹是圣人啊。"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级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
过去很早的时候,(天地)四方的柱子倒塌了,九州裂分开来,苍天不能全部盖住(大地,古谓天圆地方,天似穹庐遮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完承载地上的万物;大火猛烈燃烧而不熄灭,洪水四处泛滥而不停息,凶猛的野兽吞吃善良的人类,阴狠的禽鸟捕杀老人和小孩。正因为这样,女娲烧炼五色彩石来修补青天,砍断大龟的腿来重树(天地)四方的柱子,杀死黑色的巨龙来拯救冀州(的百姓),积攒芦苇烧成的灰来平息肆虐的洪水。苍天修补好了,(天地)四方的柱子整治好了;肆虐的洪水干了,冀州(的祸乱)平息了;凶狠的野兽死了,善良的百姓由此繁衍生息了。
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
-----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
古文中“见”字的翻译有哪些?
见: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见:视也。——《易·乾》见龙在田。——《礼记·大学》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有被的意思,原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出自屈原《离骚》。
见还有看见、拜访等意。
听说;听见;听到。《国语·周语中》:“王见其语,召 原公 而问之, 原公 以告。”
古文中的生僻字翻译多要基于平时积累,以及字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句通顺靠语感翻译。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情见势屈
见
③彗星见于东方
④旧时茅店社村边,路转溪头忽见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
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①—④句:匕首、情、彗星、茅店都是“见”的主语,主语是事物(念xiàn)
⑤—⑦句:牛羊、南山、日,其实都可做“见”的主语,只是要换一下位置而已,主语也是事物(念xiàn)
由此得出,当事物名词能做“见”的主语时,一般读“xiàn”,“出现”“显现”之义。(当然念jiàn,“看见”之义时,主语一般就是“人”了)
不经一番“寻与思”,哪能“分得如此清”——记住:我们要多去查寻、多加思考、寻找规律、归纳总结。只有如此,我们将逐个解决思索之迷团,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基本字义
1.
看到:看~。罕~。~
微知
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
在某处
,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详细字义
〈动〉动词已经有人说了
〈名〉
1.
看法,见解
[opinion]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助〉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be+
过去分词
]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
柳宗元
《
柳河东集
》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
李朝威
《
柳毅传
》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形〉
1.
现有的
[
av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2.
明显的
[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3.
〈方〉∶每
[every]
贤弟
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
4.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5.
另见
xiàn
当的文言文翻译
dāng
①<动>对着;面对。《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又:“木兰当户织。”
②<动>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③<介>在;在……时候(地方)。《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五人墓碑记》:“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④<动>担当;担任。《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⑤<动>承担;承受。《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⑥<动>忍受。《水浒传》:“四下里无半点去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⑦<动>执掌;主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相见。”
⑧<形>相当;对等。司马迁《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⑨<动>判决;判罪。《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
⑩<动>抵敌;抵挡。《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⑾<动>遮挡;遮蔽。《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⑿<副>应当;应该。《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àng
①<形>合适恰当。《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采草药》:“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②<动>适合;适应。《促织》:“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③<动>当作。《战国策·齐策》:“安步以当车。”《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④抵押。《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⑤<动>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
⑥<动>抵得上;够得上。《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⑦<形>本(地);同(一天)。《智取生辰纲》:“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⑧<名>器物的底部。《韩子非·外储说右上》:“尝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