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浥池道上翻译及原文
【《渑池道上》原文】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
渑池:地名,在河南省渑池县西。
属:适逢,刚巧。
向:将近。
铃铎:原系在牲口颈下铃,此处代指“牲口”。
缣:细绢。
结络:捆扎用的绳网。
悉:全部。
塞:阻塞。
凌:升,登。
罗:分布,排列。
群:众人。
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翻译】
渑池途中,有一辆车载着瓮,阻塞在狭窄的路上。刚巧是天寒,人在冰雪上走很滑,进退都不能。天接近傍晚,官吏旅客成群结队,牲口有几千,排挤在装瓦瓮车子的后面,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个路客人叫刘颇,举着鞭子来到前面,问道:“车里的瓦瓮值多少钱?”回答说:“值七八千。”刘颇就打开袋子,拿出细绢,立即偿还给他。叫仆人上车,割断那些绑瓮的绳子,把瓮全部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轻了能够前进,众人叫嚷着向前走去。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翻译:在渑池的道路上,有一辆满载瓦罐的车子堵住了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险峻又湿滑,(车子)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但没有一点办法。(这时)有一个名叫刘颇的人(骑着马)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的瓦罐(一共)值多少钱?”(赶车的人)回答说:“共值七八千贯钱。”刘颇立刻打开行囊取出细绢交给那个赶车的人;又叫自己的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把瓦罐全部推到了山崖下。一会儿功夫,车身变轻能够前进了,大家轰然叫好而纷纷向前。
文言文养竹记中异之 是什么意思的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文言文《养竹记》的解释
白居易
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望采纳
求:文言文翻译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翻译: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扩展资料:
节选自白居易的《养竹记》,《养竹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全文语言浅显通畅,朴素自然,文字省净,意境新颖,极富哲理性,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对当时不注重培养人才,不知道爱惜人才的现实状况感到忧虑的心情。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翻译: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书判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才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家宅第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看到这里一丛丛的竹子,枝叶枯萎憔悴,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培植的。自从相国逝去,其他人借住这里,于是编制竹器的人砍伐它们,制作扫帚的人剪折它们。现在被砍割剩下的竹子高不过八尺,数目不满一百啦。又有普通的草木夹杂生长在它们中间,草木杂乱茂盛,都有了铲除掉竹子的想法。我叹惜它们曾经过德行高尚人的亲手培植,却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它们虽然被削剪摧残成这样,竹子的本性却还保有。(我)就(爱惜地)除掉茂盛的杂草,除去满地肮脏的粪土,疏松竹子间的泥土,再将竹子根部的土封培起来,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于是太阳出来时就有清凉的竹阴,风儿吹过竹子就会发出清新悦耳的声音,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唉!竹子是植物,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有和贤能的人相似的地方,而有修养的人懂得爱护怜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那些真正贤能的人呢?然而竹子对于一般的草木,如同贤 能的人对于凡俗普通的人。唉!竹子不能自己从一般草木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人才能赏识它们;贤能的人也不能自己从凡俗人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善于运用贤能的人才能赏识选拔他们。所以写作《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以此赠送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呀。
求采纳!
翻译: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书判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才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家宅第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看到这里一丛丛的竹子,枝叶枯萎憔悴,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培植的。自从相国逝去,其他人借住这里,于是编制竹器的人砍伐它们,制作扫帚的人剪折它们。现在被砍割剩下的竹子高不过八尺,数目不满一百啦。又有普通的草木夹杂生长在它们中间,草木杂乱茂盛,都有了铲除掉竹子的想法。我叹惜它们曾经过德行高尚人的亲手培植,却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它们虽然被削剪摧残成这样,竹子的本性却还保有。(我)就(爱惜地)除掉茂盛的杂草,除去满地肮脏的粪土,疏松竹子间的泥土,再将竹子根部的土封培起来,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于是太阳出来时就有清凉的竹阴,风儿吹过竹子就会发出清新悦耳的声音,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唉!竹子是植物,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有和贤能的人相似的地方,而有修养的人懂得爱护怜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那些真正贤能的人呢?然而竹子对于一般的草木,如同贤 能的人对于凡俗普通的人。唉!竹子不能自己从一般草木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人才能赏识它们;贤能的人也不能自己从凡俗人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善于运用贤能的人才能赏识选拔他们。所以写作《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以此赠送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呀。
求采纳!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文言文的养竹记中如是的翻译
“如是”一般译为“像这样”、“如此”,但要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这里译为”正因为这样”、“正因为如此”、“因为竹子有这样的好处”更适合。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一句中,“如是”,联系上下文,是说竹子”有像前面所说的功效“,”所以君子之辈多喜欢养竹子“。
《养竹记》原文及译文附下供参考: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