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
原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i,践踏)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
书;听完,就默记在心.晚上回家,忘了牵牛.------父亲愤怒地打了他,但不久又像以
前一样了,母亲说;“儿子是这样一心一意,何不听凭他去干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
家投靠和尚庙而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的膝盖上,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
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做的偶像,狰狞凶恶十分可怕;王冕一个小孩,
就像没看见一样镇定.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全部
朝三暮四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编辑本段]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他家养了一大群猕猴,养猕猴的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猕猴们也能够懂得狙公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猕猴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说:“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足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吗?”猴子们听了都顺从了,感到很高兴。
[编辑本段]注释:
狙(jū):猴子。
损:减,减少。
充:满足。
俄:俄顷,不久,表示时间短暂。
驯(xùn):驯服,顺从。
诳(kuáng):欺骗,瞒哄。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芧(xù):橡实,猴子的食物。
解:理解。
宋:宋国。
(朝)三:三颗。
众:所有的。
皆:都。
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地:趴在地上。
皆喜而伏地: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朝三暮四: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家口:家中的人
俄而:不久
匮:缺乏,贫乏
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朝山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汉语成语。
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专一。
望采纳,谢谢你。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文言文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白水,指惠州白水山。[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文言文翻译器 【师旷问学】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 (2)安敢戏君乎( )
(3)如日出之阳( ) (4)臣闻之( )
10.将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1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9.(1)向 (2)戏弄,欺骗 (3)像 (4)听说
10.解析:先补上省略成分。
参考答案:借着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好呢?
11.“暮”指晚,因为他年已七十,担心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
12.解析:从人物语言分析其心理。
参考答案:学习没有时间的早晚,活到老,学到老。
13.辨析古今异义字,写出古义和今义。
(1)强使顿之
(2)宣两手据地
(3)妻子对哭
(4)或问
解析:注意积累文言文实词,从古今义加以对照。
答案:(1)古义:叩头;今义:停顿。
(2)古义:按,撑;今义:依据,根据。
(3)古义:妻子和儿子,是两个词;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4)古义:有的人,有的事;今义:或者,连词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 向 ) (2)安敢戏君乎( 戏弄,欺骗 )
(3)如日出之阳( 阳光 ) (4)臣闻之 ( 听说 )
10.将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点上蜡烛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更好呢?
1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暮”指晚,因为他年已七十,担心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
1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告诉我们要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时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