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邯郸市沿309国道东行30华里,便来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肥乡。那么肥乡之名是怎么来的呢?这与2020多年前为使国富民强而锐意改革,为忠君护主而甘洒热血的一代圣相肥义有关。
肥义,战国时期赵国相国,曾事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是赵武灵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当时各国图强,纷纷进行改革,魏国有李悝改革,楚国有吴起改革,秦国有商鞅变法,齐、燕等国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改革使这些国家实力逐渐强盛,特别是秦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面对这种历史背景,赵武灵王认识到改革则国兴,守旧则国亡。于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变穿宽袍大袖为束身胡服,变战车陷阵为骑马射箭。
这是战国历史上推行较晚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但改革受到赵国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群臣皆不欲”的局面。赵武灵王问肥义怎么办好,肥义回答说:“我听说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如果要改变旧制,实行胡服骑射,就不必顾虑旧势力的非议。自古风俗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从前舜和禹都曾向苗、倮部落学习过一些习俗。所以,大王不要有什么顾虑。”同时,肥义积极为改革出谋划策,帮助赵武灵王做公子成、赵文等保守派代表人物的工作。由于得到了肥义的大力支持,更坚定了赵武灵王的改革决心。最终,在肥义辅佐下,赵武灵王排除一切干扰阻挠顺利完成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又先后灭了中山,退了三胡(林胡、楼胡、东胡),修筑长城,开辟疆域,进一步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赵国历史进入最辉煌时期,成为东方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雄居战国“七雄”之列。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为专志于军事,废太子章而立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任肥义为相国。肥义又担负起辅佐赵惠文王的重任。长子安阳君赵章对废长立幼之举怀恨在心,与其相田不礼勾结在一起,企图伺机谋权夺位。赵国太傅李兑察觉到公子章的阴谋,向肥义提醒说:“安阳君强大而骄横,党羽甚多,且心怀叵测。田不礼刚愎自用,知进而不退。二人互相勾结,野心不小,其祸事不远。你重任在肩,祸必先及,不如假称有病,传政于公子成,可以自保。”肥义说:“主父把大王嘱托于我,拜为相国,称可安抚社稷。今未见祸事,而先避让,势必为世人所笑”拒绝了李兑的劝说。
肥义对公子章的图谋不轨也有所察觉,听了李兑之言,于是对近侍臣高信说:“今后若有求见君王者,必先告我”公元前295年,赵主父、赵惠文王、安阳君赵章同游沙丘宫(在今广宗县),三人各住一处。赵章与田不礼感到“大王出游兵马不济”,密谋叛乱,决定先发制人。他们设下伏兵,派使者假称主父有病要见赵惠文王。肥义怀疑有诈,便按照事先的安排对惠文王说:“让我先去看个虚实,如没有什么变故,大王方可前去”。随后带数名随从出宫,至中途,被伏兵误以为赵惠文王杀死。肥义虽然遇难,但却为赵惠文王赢得了反击的时间,勤王之师及时赶到,扑灭了赵章点燃的叛乱之火。
肥义死后,赵惠文王为褒扬肥义的忠烈事迹,将赵都邯郸以东作为肥义的封地。肥义忠君护主的忠烈事迹,“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的改革精神,为后世所称道。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在肥义被杀516年以后,人们为褒奖他的忠烈,在置县时,将其封地置为一县,取名肥乡,意为肥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