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何曾字颖考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晋书·何曾传》翻译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父亲何夔,是魏朝太仆、阳武亭侯。何曾少年袭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魏明帝做平原侯时,何曾为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为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曾向皇帝上疏请求整顿地方官吏,以安百姓(原文略)。不久,迁为散骑常侍。

宣帝司马懿将伐辽东,何曾向魏帝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以防意外(原文略),魏帝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后来出补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称誉。后征入朝中作侍中,母亲去世时,离职守丧。

嘉平年间(249~254),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朝野人士都惧怕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当时曹爽专权,宣帝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起来履行公事。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为母居丧不守礼制。何曾在文帝司马昭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卿放纵情欲违背礼制,是伤风败俗之人,当今忠贤之臣执政,对臣僚要根据名实综合考核,像卿这种做法,是不可提倡的。”事后又对文帝说:“您正以孝治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旁饮酒吃肉。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要让他污染华夏。”文帝说:“此人如此瘦弱多病,君不能看在我面上容忍他吗?”何曾又引经据典,指责阮籍,辞理很严厉。文帝虽然没有听他的,当时人们颇为敬畏他。

毋丘俭被杀,他的儿子毋丘甸、妻子荀氏应株连处死。荀氏的族兄荀岂页、族父荀虞都与景帝司马师有姻亲关系,共同向魏帝上表,乞求饶荀氏命。魏帝下诏让荀氏离婚。荀氏所生女毋丘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妻,也株连判死刑,因怀孕囚于监中。荀氏去信向何曾求情说:“毋丘芝囚在廷尉狱中,命运可知,死亡计日可待。我请求去做官婢,以赎毋丘芝一命。”何曾哀怜他们母女,上递状辞请求复议,朝廷议论都以为何曾的意见正确,于是修改了法律条文。何曾等语在《刑法志》中。

何曾在司隶任职多年,迁升为尚书。正元年间(254~256),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将要赴任,文帝让武帝司马炎、齐王司马攸送数十里。何曾为宾客准备了有太牢的丰盛宴席,侍从吏卒无不吃饱喝醉。武帝从何曾那里出去,又去拜访何曾的儿子何劭。何曾事先训诫儿子说:“客人一定会拜访你,你事先要做好周密准备。”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留在他住处很久,何曾严厉训斥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受到司马氏的器重。后来迁为征北将军,晋封为颍昌乡侯。咸熙初(264),拜为司徒,改封为朗陵侯。司马昭做晋王时,何曾与高柔、郑冲都是三公,入见晋王时,何曾独自下拜,以表示最高敬意,高、郑二人仅作揖罢了。

司马炎继承晋王位,以何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与裴秀、王沈等劝晋王称帝代魏。晋王受禅即帝位后,拜何曾为太尉,晋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武帝泰始初年(265),皇帝下诏(诏文略),任命何曾为太保。过了很久,又让何曾以太保本官兼司徒。何曾坚决辞让,皇帝不许,派遣散骑常侍以圣旨告谕,何曾才就职。后又进位太傅。

何曾因为年老,多次请求让位。皇帝下诏不许,并说:“..鉴于司徒所掌管的事务繁多,不可久劳老臣,现晋何曾为太宰,侍中如故。朝会时可佩剑、穿薄底鞋、坐轿子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的例子。赐给钱一百万,绢五百匹,八尺的床一张,以及与床相配套的帐、席、褥。府中置长史、掾属、祭酒及员吏,按旧制行事。所供给的亲兵官骑和从前一样。主管此事的人按典制依次配置,务求优厚完备。”以后每次召见,令其自带平时喜欢的饮食衣服器物,使两个儿子侍从。

咸宁四年(278),何曾死,终年八十岁。武帝在朝堂穿孝服哀悼,赐给棺材一副,朝服一具,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一百匹。将葬时让礼官议论何曾的谥号,博士秦秀提议谥为“缪丑”,武帝不采纳,下策命谥为“孝”。太康末年(289),何曾之子何劭自己上表改谥为“元”。

何曾性极孝,闺房私事也很严谨,从少年至成年,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自己南面而坐,妻子北面再拜,然后上酒,饮酒罢即出去。一年中如此见面应酬不过两三次。司隶校尉傅玄曾经撰文称赞何曾与荀岂页的孝行(傅文略)。

然而何曾又喜好豪华奢侈,衣食陈设务求奢华。帷帐车服都奢华绮丽到极点,膳食滋味超过帝王之家。平时在宫中与皇帝聚会,不吃宫中太官所设的饮食,皇帝常派人到他家取他喜欢吃的食物。蒸饼上不做十字样的花纹就不吃。他的伙食一天要花一万钱,他还不满意,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下边人呈报文书如用小纸,他就令记室不要上报。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武帝以为他是重臣,从不过问。

都官从事刘享曾上书弹劾何曾奢华,用铜钩和丝带拉车,在牛的蹄角上装饰美玉。后来何曾征召刘享作掾属,有人劝刘享不要应征,刘享以为何曾会秉公办事,不会借公事报私怨,即应召。何曾借一件小事,用棍棒把刘享痛打一顿,作为惩罚。此人表面宽厚而内心刻毒,多有类似这样的例子。当时司空贾充权势可与皇帝相比,何曾便低三下四,依附于他。贾充与庾纯因饮酒发生争执,何曾在评议这件事时,偏袒贾充而压抑庾纯,因而受到正直人士的非议。何曾有两个儿子:何遵、何劭,何劭嗣爵。

晋书何曾传文言文翻译,原文有删减

译文供参考: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父亲何夔,是魏朝太仆、阳武亭侯。何曾少年袭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魏明帝做平原侯时,何曾为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为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曾向皇帝上疏请求整顿地方官吏,以安百姓(原文略)。不久,迁为散骑常侍。

宣帝司马懿将伐辽东,何曾向魏帝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以防意外(原文略),魏帝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后来出补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称誉。后征入朝中作侍中,母亲去世时,离职守丧。

嘉平年间(249~254),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朝野人士都惧怕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当时曹爽专权,宣帝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起来履行公事。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为母居丧不守礼制。何曾在文帝司马昭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卿放纵情欲违背礼制,是伤风败俗之人,当今忠贤之臣执政,对臣僚要根据名实综合考核,像卿这种做法,是不可提倡的。”事后又对文帝说:“您正以孝治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旁饮酒吃肉。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要让他污染华夏。”文帝说:“此人如此瘦弱多病,君不能看在我面上容忍他吗?”何曾又引经据典,指责阮籍,辞理很严厉。文帝虽然没有听他的,当时人们颇为敬畏他。

毋丘俭被杀,他的儿子毋丘甸、妻子荀氏应株连处死。荀氏的族兄荀岂页、族父荀虞都与景帝司马师有姻亲关系,共同向魏帝上表,乞求饶荀氏命。魏帝下诏让荀氏离婚。荀氏所生女毋丘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妻,也株连判死刑,因怀孕囚于监中。荀氏去信向何曾求情说:“毋丘芝囚在廷尉狱中,命运可知,死亡计日可待。我请求去做官婢,以赎毋丘芝一命。”何曾哀怜他们母女,上递状辞请求复议,朝廷议论都以为何曾的意见正确,于是修改了法律条文。何曾等语在《刑法志》中。

何曾在司隶任职多年,迁升为尚书。正元年间(254~256),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将要赴任,文帝让武帝司马炎、齐王司马攸送数十里。何曾为宾客准备了有太牢的丰盛宴席,侍从吏卒无不吃饱喝醉。武帝从何曾那里出去,又去拜访何曾的儿子何劭。何曾事先训诫儿子说:“客人一定会拜访你,你事先要做好周密准备。”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留在他住处很久,何曾严厉训斥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受到司马氏的器重。后来迁为征北将军,晋封为颍昌乡侯。咸熙初(264),拜为司徒,改封为朗陵侯。司马昭做晋王时,何曾与高柔、郑冲都是三公,入见晋王时,何曾独自下拜,以表示最高敬意,高、郑二人仅作揖罢了。

司马炎继承晋王位,以何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与裴秀、王沈等劝晋王称帝代魏。晋王受禅即帝位后,拜何曾为太尉,晋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武帝泰始初年(265),皇帝下诏(诏文略),任命何曾为太保。过了很久,又让何曾以太保本官兼司徒。何曾坚决辞让,皇帝不许,派遣散骑常侍以圣旨告谕,何曾才就职。后又进位太傅。

何曾因为年老,多次请求让位。皇帝下诏不许,并说:“..鉴于司徒所掌管的事务繁多,不可久劳老臣,现晋何曾为太宰,侍中如故。朝会时可佩剑、穿薄底鞋、坐轿子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的例子。赐给钱一百万,绢五百匹,八尺的床一张,以及与床相配套的帐、席、褥。府中置长史、掾属、祭酒及员吏,按旧制行事。所供给的亲兵官骑和从前一样。主管此事的人按典制依次配置,务求优厚完备。”以后每次召见,令其自带平时喜欢的饮食衣服器物,使两个儿子侍从。

咸宁四年(278),何曾 死,终年八十岁。武帝在朝堂穿孝服哀悼,赐给棺材一副,朝服一具,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一百匹。将葬时让礼官议论何曾的谥号,博士秦秀提议谥为“缪丑”,武帝不采纳,下策命谥为“孝”。太康末年(289),何曾之子何劭自己上表改谥为“元”。

何曾性极孝,闺房私事也很严谨,从少年至成年,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自己南面而坐,妻子北面再拜,然后上酒,饮酒罢即出去。一年中如此见面应酬不过两三次。司隶校尉傅玄曾经撰文称赞何曾与荀岂页的孝行(傅文略)。

然而何曾又喜好豪华奢侈,衣食陈设务求奢华。帷帐车服都奢华绮丽到极点,膳食滋味超过帝王之家。平时在宫中与皇帝聚会,不吃宫中太官所设的饮食,皇帝常派人到他家取他喜欢吃的食物。蒸饼上不做十字样的花纹就不吃。他的伙食一天要花一万钱,他还不满意,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下边人呈报文书如用小纸,他就令记室不要上报。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武帝以为他是重臣,从不过问。

都官从事刘享曾上书弹劾何曾奢华,用铜钩和丝带拉车,在牛的蹄角上装饰美玉。后来何曾征召刘享作掾属,有人劝刘享不要应征,刘享以为何曾会秉公办

翻译以下文言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

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

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

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

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诙

翻译文言文

等等,尝试翻译一下。内容高深,有不足处请君自纠正。

timu:净业赋(并序)

作者:梁武帝

翻译:

年少时爱游山水,心中向往山谷。但是,身因俗事缠绕,不能达成。命运不许独行,心意不能放纵。因而入俗世,不得不担任帝王之事。当时变故多,世间路多堵塞不通。任事军旅,很难有安宁岁月。朝廷当时昏暗邪恶,下面属臣奸诈作乱。君子之道不行,小人之道便出现。(御刀、应敕、梅虫儿、茹法珍、俞灵韵、丰勇之,象这些人等,志公说的所谓乱带头惹事的人。志公就是佛门宝志,外形服饰多变,接待见人无固定方式。当时那些小人怀疑他对神有异行,于是关押在华林外阁。志公也发怒说道:“这是乱盖帽子,乱按名头。”)小人都各自依托权力,各自号令。或是威或是福,自由无原则,或生或杀张口说了算。所以忠良被屠杀而死,功臣受到无辜的连诛。服色看起来都一样,但却是分头各干各的,都自称帝主,让人喊至尊之称谓。再用诡诈阴谋,迷乱人心。不管白天黑夜,四处享乐,无视京都存在。富贵者穿棉衣死于路边,无子女哭。到月产子路边,母亲来不及抱。百姓惶恐,如断兽角。

长沙宣武王对国家有大功劳,按礼报则不报,反而是残酷迫害逼来。对于他的弟侄,一样受祸难牵连。朝廷然后又派遣桓神和杜伯符等六、七个职称轻的使者,指令到雍州,会诸位军师,想说谋划及害处,但众人心不一,因此事不成。后又派刘山阳,他十分进取,壮士如同大老虎勇猛,器甲非常精锐。君王亲属不协助,就想捆绑他杀戮。这些横暴事情,都是出自一群小人。畏惧、受压、待困三类人也不慰问,更何况要理会奸坏之人了?如同无声去死,给天下人笑话。不久,从山阳至荆州,被萧颖胄控制,然后马上派人通过驿站传讯,到达雍州。然后才猛然大叫,组建军队竖起旗帜,四方都同心,都响应。在齐永元二年正月,从襄阳出发。义勇之士如云般齐集,用帆船运人。然后是竟陵太守曹景宗、马军主殷昌等人,各自带领骑兵步兵,沿岸迎接。波浪逆向流动,也有四十多里,至朕所乘坐的船才停止。此时有一对白鱼,跳入船头,如同孟津盟会含义,事情的兆头象是幽冥协助回应。

如云运动,如雷震如风飞驰,郢城攻克,江州投降。亲戚兵马也听到信息离散,新亭的李居士以跪礼首归降。暴君独夫已经消除,苍生得到了安定。就想回去田园林中,任由情意释放在草地水泽中。但是下面有民心迫求,上面又畏惧天命,事情不由自己定,于是才敢接受大宝之位。就象走近深渊,行在薄冰上面,时刻想退位给有能力的人。如果他谦让,一定又会迅速溃败,不但是身死名受侮辱,也会让神灵界受连累。所以才作赋说:“日夜常思惟,循环亦已穷。终之或得离,离之必不终。负扆临朝,冕旒四海。昧旦乾乾,夕惕若厉。朽索御六马,方此非譬。”当世评论的人把朕比作商周的汤王、武王。但是朕比不上汤、武,汤、武也不能拿来比作朕。汤、武都是圣人啊,朕是凡人,这不能比较。不过汤王、武王君臣之间仁义不绝,然后才有南巢、白旗放逐的事情。朕君臣仁义都已经尽了,然后才扫定暴君,为天下除去病患。这是不同的事情,所以不能拿来相比。

朕是平民的时候,只知道礼义,不知道方向。只知道烹宰各类动物,接待宾客。来的是肉食,不知蔬菜味。等到登宝座,富有整个天下,远方的珍羞贡献相继到来,海内的异食没有不到,一方一丈之内都是放满,百味布满刀板。到吃时这才放下筷子,对着桌子流泪,恨不得将储藏的物品清理,白天黑夜都供养它们,那还有心去品尝这些膳食呢?因此就以蔬菜为食,不吃鱼肉。虽然是自己实行,不让外人知道,等到礼宴群臣的时候,菜膳按平常设置。吃蔬菜未成习惯,体质瘦弱,朝中列臣就有知道的人了。谢朏、孔彦颖等人,多次劝不吃素了,都是忠诚之至,但是不合朕心。朕又自己思考:得了天下不是自己的本来志向。杜恕曾说:“刳心掷地,数片肉耳,所赖明达君子,亮其本心。”谁又知道我不会贪图天下呢?只有做人所不能做的,才能让天下人知道我的用心。再隔断房间,不和妾,从人同屋居住,已经有四十多年了。有时身体出现小问题,就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病症原因。刘澄之说:“我的意见是因为饮食不对导致。”于是回答刘澄之说:“我是凡人,过于肥腻了。”刘澄之说:“皇上以前每日吃的,哪比得上今日吃的?”姚菩提含笑摇头说:“只有菩提知道。皇上房室生活过多,所以这样。”当时不久就不吃鱼肉,也开始了禁房事。以他们的智慧洞察不是随意的,水平也不是虚无的,所以就默然不说了,不再追问,就如此治理身体。刘澄之制酒药,姚菩提做丸,服了病还是加重。因为他们有所不知道的方面原因,就不再服用。因此一有病,就自己设计方子,不服用医生开的药,也有四十多年了。自己的修为原本就不是很精进,既然不吃动物肉,也不在惹来杀障;既然没有房事,所以也没有欲望的恶障。除去这两个障碍,意识就有点明亮。不管是佛书还是非佛教类经书,读了就可以理解醒悟。这样做以后,才知道归向哪里。《礼》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欲望动就是心有污垢,静下来才内心干净。外面动的停止,内心才明亮,开始自己有了觉悟,担忧烦恼也就无地方出现了。

于是写《净业赋》说此悟: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九)

文言文翻译

译文:

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告诫约束自己的子侄们,于是问道:“你们打算怎样做人行事,而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名声呢?”子侄们一时谁也没有回答上来,这时谢玄答道:“像芝兰玉树一样,且要让他生在阶前庭院中。”谢安听后非常高兴。

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与王珣一起被桓温召为掾吏,共同被桓温礼遇、器重。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当时许多人都不赞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细小事务,安排人也非常恰当。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于是朝廷如谢玄回朝。

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将军戴逯发动进攻。谢玄率领后军将军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于是他就潜在水中偷偷地过去,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敌军用丰厚的赏赐收买田泓,让他对彭城守军说“南来的援军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时,却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上诏命令谢玄为先锋,统领徐州、兖州、青州以及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各支军队,和他的叔父征虏将军谢石等抗击,军数八万人。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首战告捷,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拼一拼。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不能让他们上岸。我们人多,产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过河,等到他们过来了,我们再用铁骑数十万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给谢玄加授前将军、假节的称号,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赐给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希望对你有帮助。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著名军事家。

谢玄是宰相谢安之侄,自幼聪慧过人,与表兄谢朗一起,都被谢安所器重。谢安常告诫子侄,并问:“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唯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晋书 谢玄传》)。谢安听后很高兴。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谢安对此很是担心,但为了不让他伤心,于是便在一次和他作游戏的时候设法把香囊取到手中,把它烧掉,并劝说他以后别带这种东西,谢玄很听谢安的话,于是从此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谢玄长大后,显示出经国才略,朝廷几次召用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谢玄与王珣被大将军桓温召为掾吏,不久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

当时北方前秦最为强大,前秦王苻坚四处用兵,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商议要挑选一位能够防御北方的良将。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一向和谢氏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却十分高兴,他称赞道:“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晋书 谢玄传》)。而别人却不赞同郗超的意见,郗超又说:“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晋书 谢玄传》)。于是朝廷召谢玄回朝,任他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谢玄上任后,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然后他鉴于当时晋军缺乏战斗力的事实,招募勇士,组成“北府兵”。他所招募的人多是从北方逃来的农民,他们这些人背井离乡、历尽磨难,有北上抗敌、重返故乡的强烈愿望。经过一段时期的严格训练,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苻坚派军攻打襄阳(属今湖北省),但为晋军守将朱序所阻,顿兵城下,久攻不克。苻坚遂采纳兖州刺史彭超的建议,在襄阳以东开辟新的战场,进攻东晋江北各战略要点,威胁晋都建康,支援襄阳战场的作战。七月,令彭超都督东讨诸军事,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令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邹保率步骑7万攻淮阳(今江苏清江西)、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同时会梁州刺史韦钟进攻魏兴(今陕西白河东汉江南),以牵制西部东晋军。八月,彭超率兵7万攻彭城,晋沛郡太守、龙骧将军戴逯率众守城。晋廷又派右将军毛虎生率军5万镇守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抵御秦军。

太元四年(379年)二月,谢玄率万余人救援彭城,进驻泗口(今江苏清江西南,即古泗水入淮水之口)。谢玄欲派人潜入城内通知戴逯援军已到,部将田泓自请前往,却被秦军俘虏。秦军用重金贿赂田泓,让他宣传晋军已经失败,田泓假装答应。到城下时,田泓告诉城中守军:“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晋书 谢玄传》)田泓遂为秦军所杀。城中守军闻后,士气大振。当时彭超的辎重留在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亲率轻军进攻彭城。谢玄于是扬言要派后军将军何谦袭击留城,彭超闻后十分恐慌,放弃对彭城的包围,返回留城,护卫辎重。戴遁和彭城太守戴逯乘机率彭城人马,随同何谦合力突围,顺利撤出,戴遁带众随谢玄撤回广陵。

同月,彭超入彭城后,遂留治中徐褒守卫,继与俱难会师向南进军。四月,秦将毛当、王显率步骑2万自襄阳(今属湖北)出发,向东与俱难、彭超等人会合,进攻淮南。五月,俱难、彭超攻下盱眙,俘获晋高密内史毛躁之。秦军6万人将晋幽州刺史田洛围困于三阿(今江苏金湖东南)。晋廷极为震惊,速派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屯涂中(指安徽、江苏境内滁水流域)。晋右卫将军毛安之等率4万人屯堂邑(今江苏六合北)。秦将毛当、毛盛率骑兵2万袭击,毛安之等溃退。谢玄自广陵出发救援三阿。不久,秦军失败,退保盱眙。六月,谢玄与田洛率军5万进攻盱眙,俱难、彭超再次失败,退往淮阴。谢玄派何谦等率领水军乘潮而上,乘黑夜焚烧了前秦在淮水上铺设的浮桥,邵保战死,俱难、彭超仓皇北渡淮水。谢玄与何谦、田洛共同率军追击,与秦军在君川(今江苏盱眙北)决战,晋军大胜,俱难、彭超只身逃往北方。此次作战之后,朝廷论功封他为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

另:大小谢是指南北朝宋时的谢灵运、齐时的谢朓,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

(原文)琰访知盗杀,卒辞不食

(译文大意)崔琰访知此乃是盗杀,终究推辞不吃

(原文)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

(译文大意)过完年以后就六十岁了,而孝亲之思念更加严重了。

此文出自《魏书•孝感传•赵琰》:「年馀耳顺,而孝思弥笃。」

基本方法:直译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文言文翻译选自《晋书 何曾传》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父亲何夔,是魏朝太仆、阳武亭侯。何曾少年袭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魏明帝做平原侯时,何曾为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为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曾向皇帝上疏请求整顿地方官吏,以安百姓(原文略)。不久,迁为散骑常侍。

宣帝司马懿将伐辽东,何曾向魏帝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以防意外(原文略),魏帝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后来出补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称誉。后征入朝中作侍中,母亲去世时,离职守丧。

嘉平年间(249~254),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朝野人士都惧怕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当时曹爽专权,宣帝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起来履行公事。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为母居丧不守礼制。何曾在文帝司马昭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卿放纵情欲违背礼制,是伤风败俗之人,当今忠贤之臣执政,对臣僚要根据名实综合考核,像卿这种做法,是不可提倡的。”事后又对文帝说:“您正以孝治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旁饮酒吃肉。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要让他污染华夏。”文帝说:“此人如此瘦弱多病,君不能看在我面上容忍他吗?”何曾又引经据典,指责阮籍,辞理很严厉。文帝虽然没有听他的,当时人们颇为敬畏他。

毋丘俭被杀,他的儿子毋丘甸、妻子荀氏应株连处死。荀氏的族兄荀岂页、族父荀虞都与景帝司马师有姻亲关系,共同向魏帝上表,乞求饶荀氏命。魏帝下诏让荀氏离婚。荀氏所生女毋丘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妻,也株连判死刑,因怀孕囚于监中。荀氏去信向何曾求情说:“毋丘芝囚在廷尉狱中,命运可知,死亡计日可待。我请求去做官婢,以赎毋丘芝一命。”何曾哀怜他们母女,上递状辞请求复议,朝廷议论都以为何曾的意见正确,于是修改了法律条文。何曾等语在《刑法志》中。

何曾在司隶任职多年,迁升为尚书。正元年间(254~256),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将要赴任,文帝让武帝司马炎、齐王司马攸送数十里。何曾为宾客准备了有太牢的丰盛宴席,侍从吏卒无不吃饱喝醉。武帝从何曾那里出去,又去拜访何曾的儿子何劭。何曾事先训诫儿子说:“客人一定会拜访你,你事先要做好周密准备。”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留在他住处很久,何曾严厉训斥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受到司马氏的器重。后来迁为征北将军,晋封为颍昌乡侯。咸熙初(264),拜为司徒,改封为朗陵侯。司马昭做晋王时,何曾与高柔、郑冲都是三公,入见晋王时,何曾独自下拜,以表示最高敬意,高、郑二人仅作揖罢了。

司马炎继承晋王位,以何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与裴秀、王沈等劝晋王称帝代魏。晋王受禅即帝位后,拜何曾为太尉,晋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武帝泰始初年(265),皇帝下诏(诏文略),任命何曾为太保。过了很久,又让何曾以太保本官兼司徒。何曾坚决辞让,皇帝不许,派遣散骑常侍以圣旨告谕,何曾才就职。后又进位太傅。

何曾因为年老,多次请求让位。皇帝下诏不许,并说:“..鉴于司徒所掌管的事务繁多,不可久劳老臣,现晋何曾为太宰,侍中如故。朝会时可佩剑、穿薄底鞋、坐轿子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的例子。赐给钱一百万,绢五百匹,八尺的床一张,以及与床相配套的帐、席、褥。府中置长史、掾属、祭酒及员吏,按旧制行事。所供给的亲兵官骑和从前一样。主管此事的人按典制依次配置,务求优厚完备。”以后每次召见,令其自带平时喜欢的饮食衣服器物,使两个儿子侍从。

咸宁四年(278),何曾死,终年八十岁。武帝在朝堂穿孝服哀悼,赐给棺材一副,朝服一具,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一百匹。将葬时让礼官议论何曾的谥号,博士秦秀提议谥为“缪丑”,武帝不采纳,下策命谥为“孝”。太康末年(289),何曾之子何劭自己上表改谥为“元”。

何曾性极孝,闺房私事也很严谨,从少年至成年,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自己南面而坐,妻子北面再拜,然后上酒,饮酒罢即出去。一年中如此见面应酬不过两三次。司隶校尉傅玄曾经撰文称赞何曾与荀岂页的孝行(傅文略)。

然而何曾又喜好豪华奢侈,衣食陈设务求奢华。帷帐车服都奢华绮丽到极点,膳食滋味超过帝王之家。平时在宫中与皇帝聚会,不吃宫中太官所设的饮食,皇帝常派人到他家取他喜欢吃的食物。蒸饼上不做十字样的花纹就不吃。他的伙食一天要花一万钱,他还不满意,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下边人呈报文书如用小纸,他就令记室不要上报。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武帝以为他是重臣,从不过问。

都官从事刘享曾上书弹劾何曾奢华,用铜钩和丝带拉车,在牛的蹄角上装饰美玉。后来何曾征召刘享作掾属,有人劝刘享不要应征,刘享以为何曾会秉公办事,不会借公事报私怨,即应召。何曾借一件小事,用棍棒把刘享痛打一顿,作为惩罚。此人表面宽厚而内心刻毒,多有类似这样的例子。当时司空贾充权势可与皇帝相比,何曾便低三下四,依附于他。贾充与庾纯因饮酒发生争执,何曾在评议这件事时,偏袒贾充而压抑庾纯,因而受到正直人士的非议。何曾有两个儿子:何遵、何劭,何劭嗣爵。

何曾字颖考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