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后汉书卷六十二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郑太传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

司农郑众的曾孙.

年轻时有才略,灵帝末年,郑太知道天下会乱起来,暗暗地交结豪杰.

家里很富有,有田四百顷,但是经常还没有饭吃,名声很大,山东一带都知道他.

开始举为孝廉,三府征召,公车征,都不就.

大将军何进辅政后,征用名士,任郑公业为尚书侍郎,升侍御史.

何进准备诛杀宦官,想召并州牧董卓为帮手.

郑公业对何进道:“董卓强暴残忍,不讲义气,他的野心很大.

如果把朝政借予他,授予他大事,会大逞凶欲,危害朝廷.

您以亲德的重位,有辅导帝王主持国政的权威.

承意独断,诛除有罪,真不应假董卓的力量作为后援啊.

并且事久变生,殷鉴不远.”又为何进陈当务之急的几件事.

何进不能用,于是弃官走了.

对颍川人荀攸说“:何公不好辅佐啊.”何进不久被杀害,董卓果然作乱.

郑公业等与侍中伍琼、董卓长史何..共同说董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

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讨论,发大兵讨伐义兵,百官不敢违反董卓的意旨.

郑公业担心董卓兵多了,就会更加骄横,凶恶不易控制,独说:“治国在有德,不在于兵多.”董卓不高兴,说“:照你这样说,兵没有用吗?”郑公业害怕起来,于是言不由衷地 编了一套假话,对董卓说“:我不是说兵没有用,是说山东不足以用大兵而已.

如果不相信,可以为您大概说一说.

现在山东合谋,州郡连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

然而自从光武以来,国家平安无事,老百姓生活富裕,对于战争久已淡忘了.

孔子说道:‘不教育人民战争,而使他们去战,这是抛弃人民.

’所以他们的人虽然多,不足以为害,这是一.

您出身西州,年轻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名震当世,人人害怕您,服从您,这是二.

张孟卓是东平的忠厚长者,眼睛也不乱看一眼.

孔公绪清谈高论,不偏不倚.

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打仗的经验,临阵决战,不是您的敌手.

这是三.

山东的人才,从来不勇敢.

没有孟贲那样的勇敢,庆忌那样的敏捷,没有聊城那样坚固的防守,张良、陈平那样的谋略,不可任以偏师,要求成功.

这是四.

即使有可任用的人,也是尊卑不分,国家的爵位不给他们,他们依恃人多,依恃力量,会各自独立不前,坐观成败,不肯同心协力,一起同进同退.

这是五.

关西各郡,大都熟习军事,近年以来,多次与羌作战,妇女还戴戟持矛,带弓负矢,何况以壮勇的军士,抵挡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呢!胜利是必然的.

这是六.

并且天下的强勇,老百姓所怕的,有并、凉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您拥有他们,作为爪牙,有如驱虎兕以赴犬羊,所向无敌.

这是七.

又您的将帅都是中表亲戚,是您的心腹,跟随很久,有恩有信,忠诚可任,智谋可恃.

以团结一致的部队,当散乱之敌,正如猛风扫枯叶.

这是八.

我们知道战争有三亡,用乱攻理的亡,用邪攻正的亡,用逆攻顺的亡.

现在您治国平正,讨灭宦官,忠义已立.

用此三德,对彼三亡,奉朝廷之命,讨伐有罪,哪一个胆敢抵御!这是九.

东州郑玄学问包括今古,北海邴原清廉正直,都是儒生所宗仰的,群士的楷模.

他们的各将,如果向郑玄、邴原询问计划,就能够知道哪个强,哪个弱.

从前燕、赵、齐、梁不是不强盛,终究被秦国灭亡;吴、楚七国不是兵不多,终究在荥阳被周亚夫打败.

何况现在德政昭彰,辅佐贤良,郑玄、邴原难道会赞成他们的谋划,制造叛乱,助长寇害吗?一定不会的.

这是十.

如果我所说的,有一点点可以采纳,就是不征兵以惊扰天下,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为非作歹.

不弃德恃众,自己亏损威重.”董卓才高兴了.

以郑公业为将军,使他统率各军讨击关东.

有人对董卓说“:郑公业智谋才略过人又与外寇结谋,现在给他军队,就是帮助了他的党羽,我认为是可怕的.”董卓于是收还了给郑公业的军队,任他为议郎.

董卓迁都长安,天下饥荒动乱,士大夫多不得活命.

但郑公业家里有余财,天天招引宾客大会作乐,他所救活的人很多.

他与何..、荀攸共同谋划诛杀董卓.

事情泄漏出去,何..等人被捕,郑公业则脱身自武关逃走,东归袁术.

袁术上奏任他为扬州刺史.

没有到任,在路上死了,年四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七》翻译

Word looking back, is JingZhao Gui under. Han emperor, the sweat flat when emperor in the state county officials. WangMang reigned government period, called up every time going. Home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money, reclusive up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raises a gender, generosity. Each year when the car is least white-gloved pull into the field and waiting for work to console them. Those who fall for lazy people embarrassed to see wang Dan, have to strive, encouraging yourself. So the whole cities all follow each other, and became very rich. Those frivolous, cunning, played about and lusty, decadent become the person suffering, is their fathers know, let they punish him. If there is a dead people to subsidies, wang Dan HuLing personally. The house of the dead, are WangDanLai do, the neighbor were used to it. Do this ten ?

管晏列传第二翻译史记卷六十二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车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南史列传第六十二崔慰祖文言文翻译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郡东武城人。父崔庆绪,永明年间,为梁州刺史。

崔慰祖初出仕为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嗣。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应当不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丁。”崔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丫母亲的劝告。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弦说:“他们如果有了这些器具,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回来;如果他们没有这些器具,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

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数量达到几十套,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

崔慰巡任垃童工抚军墨曹行参军,转刑狱,兼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担常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朔日望日就不来拜见。建武年间,有韶要求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了崔显回和芒厦人塑坠扰,并为硕学。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跳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朋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有关地理方面的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而且精通熟悉,满座宾客都赞不绝而且心服口服。谢跳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过如此。”

崔慰祖出卖自己的住宅,标价四十五万,买者说:“能否减点价?”崔慰祖说:“我实在比韩{继更惭愧些,不许有两种价格。”买者又说:“那你先标价四十六万,待我间时你可减让一万给我。”崔慰祖说:“这样做就是伙同你一块去欺骗别人,这哪里是我的本心呢?”

崔慰迟年轻时和侍中辽祀很有交情,等到江担显贵了,常来邀他去作客,但崔慰祖不去。崔慰巡和丹阳县回非常要好,崔慰光依凭墓应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前一天,对崔慰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病死。

崔慰巡着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酉置时止的人物,为四十卷,尚有一半没有完成。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可迁、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事二百余件,放在厨房的竹筐中,你可以收检好记写下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还不完备周详,你可抄写好几遍,付给护军的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夤、刘洋、裴揆等人。”又吩咐说“让棺材直接靠近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座”。死时年纪三十五岁.

后汉书 卷六十六(关于王允)翻译

你要的是这段吧:

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祖先世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人郭林宗曾看到王允而认为他奇特,说:“王生一日千里,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于是跟他结交。十九岁,担任郡吏

当时小黄门晋阳人赵津贪婪横行放纵,是全县的大祸害,王允追捕杀了他。但是赵津的兄弟巴结谄媚宦官,趁机诬陷上诉,桓帝震怒,征召太守刘顼,关进监狱处死。王允护送灵柩回到平原,守丧整整三年,然后回到家中。再次回去任职,郡中有个叫路佛的人,从小没有好的名声行为,但是太守王球却征召他要让他任职,王允违抗王球意旨坚决不同意,王球愤怒,拘捕王允打算杀了他。刺史邓盛听到后派出驿车征召王允担任别驾从事。王允因此知名,而路佛因此被废弃没有任用

王允从小追求大节,立志建立功业,经常温习诵读经籍史传,早晚演练骑马射箭。三公一起征召他,因司徒测试成绩最佳担任侍御史。中平元年,黄巾贼人起兵,被特别挑选担任豫州刺史。征召荀爽、孔融等人担任从事,上书任用禁锢的党人。征讨攻击黄巾军分部,大败贼人,跟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等一起接受几十万人归降。在贼人营中找到中常侍张让的宾客的书信,信中跟黄巾贼人勾结来往,王允彻底揭发这些阴谋,写成文书上报。灵帝发怒责备张让,张让叩头认错,到底没能治张让的罪。张让心怀怨恨,假藉事端中伤王允。第二年,就把王允逮捕入狱

遇上赦免,又重新担任刺史。十天之内,又因其他罪名被捕。司徒杨赐认为王允一贯高尚,不想让他受到拷打羞辱,于是派人劝解他说:“先生因为张让的事,所以一个月裹两次被捕

他们险恶阴谋无法估量,希望您采取保全自己清白的大计。”另外一些喜好意气用事的从事们,一起流着眼泪捧着毒药送给他吃。王允厉声说:“我是国君的大臣,得罪了国君,应当被处极刑来向天下人认罪,难道能够自己喝药自杀吗!”扔掉杯子起身,走出去上了囚车。到了廷尉那裹,皇帝身边侍从全都催促处决他,朝廷大臣没有一个人不叹息。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起上书为他求情说:“君主自我反省,忠臣就竭尽忠心;君主待人宽厚,义士就慷慨正直。因此孝文帝接纳冯唐的意见,晋悼公宽恕魏绛的罪过。王允经过特别选拔担负重任,诛杀叛逆安抚顺民,不到一个月,州中太平安宁。正想要上报他的功勋,请求加以封赏,却因为他办事不合适,被判处以极刑。罪过轻微处罚严酷,有负众人期望。臣子等人身居宰相职位,不敢沉默不语。确实认为王允应该受到公正的评判,从而宣扬忠臣忠贞的诚心。”奏章上呈,王允获得减免死罪。这年冬天大赦天下,只有王允单单不在赦免之列,三公又全都替他申辩。到了第二年,才得到释放。这时宦官横行暴虐,得罪他们一点就被处死。王允担心不能幸免,于是改名换姓,在河内、陈留之间流浪

到灵帝逝世,才到京城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想要诛杀宦官,召唤王立跟他一起谋划,请他担任从事中郎,调任河南尹。献帝登上皇位,任命他做太仆,又调任守尚书令。初平元年,接替杨彪担任司徒,仍然担任守尚书令

到董卓迁都到翅生时,王龛收集兰台、石室中最重要的图书秘籍跟随过去。到了长安之后,全都分门别类上呈。又汇集汉朝历年规章应当继续采用的条文,一起全都奏上。经典图籍全都保存下来,王垒有大贡献。当时董卓还留在洛阳,朝廷政治大小事务,全部交给王允处理。王允克制自己伪装真心,经常奉承巴结董卓,董卓也跟他推心置腹,没有产生怀疑,所以他能够在危乱之中扶助维护王室,大臣君主朝廷内外,没有人不仰仗他的

王允看到董卓祸害深重,篡权叛逆的阴谋已经显露征兆,就秘密地跟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全之苤等人谋划共同诛杀董卓。于是上书让护羌校尉握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强瑞担任南阳太守,一同率兵从武关出发,用讨伐袁术作为名义,实际上打算分兵征讨董卓,然后拥护天子回到渔阳。董卓感到怀疑制止了他,王允于是征召士孙瑞进京担任仆射,杨瓒担任尚书

二年,董卓回到长安,记录入关的功劳,封王允为温侯,赏赐食邑五千户。王允坚决辞让不肯接受。士孙瑞劝告王允说:“保持谦逊自我约束,应该符合时势。先生跟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被封侯,却独自一人表现出崇高的节操,难道是跟人和睦相处的做法吗?”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见,接受了两干户的封赏

三年春天,接连下了六十多天雨,王允跟士孙瑞、杨瓒登上高台请求上天止住阴雨,重新计划先前的计谋。士孙瑞说:“自从年底以来,太阳不出,阴雨连绵,月亮走进执法星,彗星不断出现,白天黑夜阴阳颠倒,腥风秽雾交相侵蚀,这是上天显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实在不能再等待拖延了,先生请考虑动手。”王允同意他的意见,于是暗中结交董皇的部将吕布,让他做内应。正好董卓进宫庆贺,吕布趁机刺杀他。记载在《董卓传》

王允一开始打算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劝他这样做。后来自己又疑惑不定说:“这些人没有罪过,只是跟随他们的主子罢了。现在要是把他们称为罪恶叛贼再特别赦免,正好是让他们自己产生疑虑,这不是用来安定他们的办法。”吕布又想要把董卓的财物分赏给公卿将领,王允又没有听从。王允又一贯轻视吕布,只把他当一个剑客看待。吕布也自负他的功劳,经常自夸自擂,既然感到失意,渐渐心中不平

王允性情刚正疾恶如仇,当初担心董卓的狠毒凶残,所以卑躬屈节图谋大事。董卓被消灭之后,自己认为不再有祸患灾难了,到皇帝新旧交替时,他常常缺少温顺柔润的脸色,主持正义坚守大节,不做权宜之变,因此部下群臣不太依附他。

董卓部下将领以及在官位上的人大多是凉州人,王允打算解散他们的军队。有人劝告王允说:“凉州人一贯害怕袁氏而敬畏关东。如今要是一旦解散他们的军队,就一定会人人感到自己危险。可以让皇甫义真做将军,前往统率他们军队,就让他们留在陕地来安抚他们,再慢慢跟关东协商谋划,来观察他们的变化。”王允说:“不能这样。关东起义的部队,全都是我的部下。如今要是占据险要驻扎在陕地,虽然安抚了凉州,但是使关东产生了疑虑,根本不能这样做。”当时百姓谣传说,大概要诛杀所有凉州人,于是他们互相恐吓骚动。那些在关中的人,全都率领部队守卫自己。还相互传告说:“丁彦思、蔡伯哩仅仅因为跟董公亲近,尚且一起被牵连判罪。现在已经不赦免我们,还想要解散我们的军队,我们今天解散了军队,明在就一定又会成为别人盘中的鱼肉了。”董卓部下的将领李催、郭汜等人原先率领部队驻扎在关东,由于感到自己不安全,就合计谋划叛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走。吕布在青琐门外勒住战马,招唤王允说:“先生能够逃走吗?”王允说:“要是得到上天保佑,在上能够安定国家,遣是我的心愿。要是不能如愿,那就舍身为国而死。天子年幼,倚靠的就是我罢了,遇到灾难苟且偷生,我不忍心这样。替我尽力报谢关东各位先生,勤奋努力一心为国。”当初,王允任命同郡人宋翼担任左冯翊郡守,王宏担任右扶风郡守。造时三辅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军队粮食富足充实,李催等人想要立刻杀了王允,但是担心这两郡起兵征讨,就先征召宋翼、王宏。王宏派使者对宋翼说:“郭汜、李催因为我们俩人带兵在外,所以没敢危害王公

我们今天应征前往京城,明天全家都要被杀害准备怎么办呢?”宋翼说:“虽然是福是祸难以预料,但是皇上的命令是不能回避的。”王宏说:“举义军队情绪激昂,目的就在铲除董卓,更何况他的党羽呢!要是率兵共同讨伐国君身边的恶人,山东一定会响应的,这是转变灾祸成为福运的办法。”宋翼不愿意。王宏不能独自行事,只好跟他一起应征,被交给廷尉审判。李催于是拘捕王允以及宋翼、王宏,一起诛杀他们

王允当时五十六岁。大儿子侍中王盖、小儿子王景、王定以及家族中十多个人全都被诛杀残害。只有他哥哥的儿子王晨、王陵得以逃脱回到家乡。天子感到悲痛,百姓垂头丧气,没有人敢收殓王允的尸体,只有他的老部下平陵县令赵戬抛弃官职为他安葬

王宏,字长文,从小有胆气勇力,不拘小节。当初担任弘农太守,考察发现郡中有贿赂宦官买得爵位的人,即使他的官位已经做到二千石,也全都逮捕拷打刑讯,于是诛杀了几十个人,威名震动相邻郡县。原先跟司隶校尉胡种有矛盾,到王宏被关进牢狱中时,胡种于是催逼赶紧杀掉他。王宏临死时责骂说:“宋翼这个小傻瓜,不能跟他商议大事。胡种把别人的祸患看成欢乐,灾祸也要找上他。”胡种后来睡觉时总是梦见王宏用大棍子打他,于是得病,几天后死去

后来迁都到许都时,皇帝思念王允的忠贞节气,下令把他重新改葬,派虎贲中郎将手捧符策前往吊唁祭奠,赏赐给束园实物,赏给原来官职的印信绶带,送回家乡郡中。封他的孙子王墨为安乐亭侯,赐给食邑三百户

士孙瑞,字君策,扶风人,很有才干谋略

士孙瑞因为王允一个人独自占据征讨董卓的功劳,所以推掉功绩没有封侯,因而幸免于难。后来担任朝廷三老、光禄大夫。每次三公位职出现空缺,杨彪、皇甫嵩全都让位给士孙瑞。兴平二年,跟随皇上到东方出巡回来,被乱兵杀害

赵戬,字叔茂,长陵人,禀性质朴正直足智多谋。初平年间,担任尚书,主管选举人才。董卓多次想要让他私下安排职位,赵戬全都坚决拒绝没有听从,并且言辞严厉怒容满面。董卓恼怒,把他召来想要杀掉,众人惊恐害怕,而赵戬却神色安详。董卓后悔,认错释放了他。长安变乱时,他寄身到荆州,刘表礼遇接待。到曹操平定荆州,就征召他,拉着赵戬的手说:“遣憾我们见面太晚。”最后在任相国钟繇长史时去世

论曰:士人虽然要靠正直立身,也还要靠谋略来建功。像王允拥戴董卓来利用他的权势,等待可利用的时机来惩处他的罪行,到这个时候,天下的灾祸都得到解决。一直不把别人的猜疑当作顾忌的原因,是知道自己是本着忠贞正义的诚心。所以拥戴董卓不算违背正义,占据权势不算是冒犯朝廷,等待时机不算是阴险狡诈。到他谋略成功意志实现,也就在正义的道路上获得成功了

赞曰:陈蕃庭院肮脏,立志澄清天纲。人谋虽合事理,恶运却不妥当。说看到国运将灭,怎么不说消亡?子师图谋救国难,隐藏心意屈气节。诛杀元凶立功,自身死于余孽。时运有高低,办事有巧拙。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在典,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出使到外国而未受到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那块的氏璧。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渑池之会)结束之后,就回到本国,(赵王)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忍受(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的屈辱!”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他的门下客人都对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我们实在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翻译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书名:后汉书 作者:范晔

上一页 回目录下一页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

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去职还乡里。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

师宗之。及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之变,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

府房植举淑对策,讥刺贵幸,为大将军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称

为神君。顷之,弃官归,闲居养志。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年六十七,建

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二县皆为立祠。有子八人:俭、绲、靖、

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

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

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靖有至行,不仕,年五十而终,号曰玄行先生。

淑兄子昱字伯条,昙字无智。昱为沛相,昙为广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恶,

志除阉宦。其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昱后共大将军窦武谋诛中官,与

李膺俱死。昙亦禁锢终身。

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

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

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

臣闻之于师曰:“汉为火德,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故其德为孝,其象在

《周易》之《离》。”夫在地为火,在天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

夏则火王,其精在天,温暖之气,养生百木,是其孝也。冬时则废,其形在地,

酷烈之气,焚烧山林,是其不孝也。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夫

丧亲自尽,孝之终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得即去,殆非所以增崇

孝道而克称火德者也。往者孝文劳谦,行过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此当时之

宜,不可贯之万世。古今之制虽有损益,而谅暗之礼未尝改移,以示天下莫遗其

亲。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

厚之俗,以应乎下。传曰:“丧祭之礼阙,则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众矣。”

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春秋传》曰:“上之所为,民之归

也。”夫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故加刑罚;若上之所为,民亦为之,又何诛焉?

昔丞相翟方进,以自备宰相,而不敢逾制。至遭母忧,三十六日而除。夫失礼之

源,自上而始。古者大丧三年不呼其门,所以崇国厚俗笃化之道也。事失宜正,

过勿惮改。天下通丧,可如旧礼。

臣闻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

后有礼仪。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

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夫妇之道,所谓顺也。《尧典》曰:“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降者下也,

嫔者妇也。言虽帝尧之女,下嫁于虞,犹屈体降下,勤修妇道。《易》曰:“帝

乙归妹,以祉元吉。”妇人谓嫁曰归,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春秋》之

义,王姬嫁齐,使鲁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于诸侯也。今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

以妻制夫,以卑临尊,违乾坤之道,失阳唱之义。孔子曰:“昔圣人之作《易》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睹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今观法于天,则北极至尊,四星妃后。察

法于地,则昆山象夫,卑泽象妻。睹鸟兽之文,鸟则雄者鸣鸲,雌则顺服;兽则

牡为唱导,牝乃相从。近取诸身,则乾为人首,坤为人腹。远取诸物,则木实属

天,根荄属地。阳尊阴卑,盖乃天性。且《诗》初篇实首《关雎》;《礼》始

《寇》、《婚》,先正夫妇。天地《六经》,其旨一揆。宜改尚主之制,以称乾

坤之性。遵法尧、汤,式是周、孔。合之天地而不谬,质之鬼神而不疑。人事如

此,则嘉瑞降天,吉符出地,五韪咸备,各以其叙矣。

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

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

所由来也。众礼之中,婚礼为首。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

事之降也。阳性纯而能施,阴体顺而能化,以礼济乐,节宣其气。故能丰子孙之

祥,致老寿之福。及三代之季,淫而无节。瑶台、倾宫,陈妾数百。阳竭于上,

阴隔天下。故周公之戒曰:“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时

亦罔或克寿。”是其明戒。后世之人,好福不务其本,恶祸不易其轨。传曰:

“截趾适屦,孰云其愚?何与斯人,追欲丧躯?”诚可痛也。臣窃闻后宫采女

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复在其外。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征

调增倍,十而税一,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百姓穷困于外,阴阳隔塞于

内。故感动和气,灾异屡臻。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

合。一曰通怨旷,和阴阳。二曰省财用,实府藏。三曰修礼制,绥眉寿。四曰配

阳施,祈螽斯。五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

约之礼为其节也。《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春秋传》曰:“唯器与名

不可以假人。”《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尊卑之差,上下

之制也。昔季氏八佾舞于庭,非有伤害困于人物,而孔子犹曰“是可忍也,孰不

可忍。”《洪范》曰:“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凡此三者,君所独

行而臣不得同也。今臣僭君服,下食上珍,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者也。宜略

依古礼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严督有司,必行其命。此则禁乱善俗足用

之要。

奏闻,即弃官去。

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

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

以为俗。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

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后公车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及进败而诏命

中绝。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

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

九十五日。因从迁都长安。

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

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

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

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兄子悦、彧并知名。彧自有传。

论曰: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及董卓当朝,

复备礼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

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

夷则濡迹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迹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

观其逊言迁都之议,以救杨、黄之祸。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

屈”,道故逶迤也。

悦字仲豫,俭之子也。俭早卒。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

人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灵帝时阉官用权,

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唯从弟彧特称敬焉。初辟镇东将军

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累迁秘书监、侍中。

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

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既成而奏之。其大略曰:

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

前监既明,后复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

致政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

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夫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

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

得充其求矣。是谓四患。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

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人不畏死,不可惧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虽使契布五教,皋陶作士,

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人,野无

荒业,财不贾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是谓养生。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化者,必乎真定而已。故在上者

审定好丑焉。善恶要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惑诈伤,

以荡众心。故事无不核,物无不切,善无不显,恶无不章,俗无奸怪,民无淫风。

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

民志平矣。是谓正俗。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

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化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

刑,况于辱乎!若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

君子之涂。是谓章化。小人之情,缓则骄,骄则恣,恣则怨,怨则叛,危则谋乱,

安则思欲,非威强无以惩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备,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

则寄之内政,有事则用之军旅。是谓秉威。

赏罚,政之柄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人主不妄赏,

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

立矣。是谓统法。

四患既蠲,五政又立,行之以诚,守之以固,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

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肃而成,不严而化,垂拱揖让,而海内

平矣。是谓为政之方。

又言:

尚主之制非古。厘降二女,陶唐之典。归妹元吉,帝乙之训。王姬归齐,宗

周之礼。以阴乘阳违天,以妇陵夫违人。违天不祥,违人不义。又古者天子诸侯

有事,必告于庙。庙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君举必记,善恶成败,无不存焉。下及士庶,苟有茂异,咸在载籍。或欲显而不

得,或欲隐而名章。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宜于今者备

置史官,掌其典文,纪其行事。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以弘法教。

帝览而善之。

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

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其序之曰:

昔在上圣,惟建皇极,经纬天地,观象立法,乃作书契,以通宇宙,扬于王

庭,厥用大焉。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亦惟厥后,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

焉: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日著功勋,五曰表贤能。于是天

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备矣。世济其轨,不陨其业。损益盈虚,与

时消息。臧否不同,其揆一也。汉四百有六载,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

之洪业,思光启乎万嗣。圣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顾后,是绍是继,阐崇大猷,

命立国典。于是缀叙旧书,以述《汉纪》。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

以观矣。

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卒。

韩韶字仲黄,颍川舞阳人也。少仕郡,辟司徒府。时,太山贼公孙举伪号历

年,守、令不能破散,多为坐法。尚书选三府掾能理剧者,乃以韶为赢长。贼闻

其贤,相戒不入赢境。余县多被寇盗,废耕桑,其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甚众。韶

愍其饥困,乃开仓赈之,所禀赡万余户。主者争谓不可。韶曰:“长活沟壑之人,

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太守素知韶名德,竟无所坐。以病卒官。同郡李膺、

陈寔、杜密、荀淑等为立碑颂焉。

子融,字无长。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声名甚盛,五府并辟。献帝初,至

太仆。年七十卒。

钟皓字季明,颍川长社人也。为郡著姓,世善刑律。皓少以笃行称,公府连

辟,为二兄未仕,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同郡陈寔,年不及皓,皓

引与为友。皓为郡功曹,会辟司徒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卿者?”皓曰:

“明府欲必得其人,西门亭长陈寔可。”寔闻之,曰:“钟君似不察人,不知何

独识我?”皓顷之自劾去。前后九辟公府,征为廷尉正、博士、林虑长,皆不就。

时,皓及荀淑并为士大夫所归慕。李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学慕古,有退让风,与膺同年,俱有声名。膺

祖太尉修,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复以膺妹妻

之。瑾辟州府。未尝屈志。膺谓之曰:“孟子以为‘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弟何期不与孟轲同邪?”瑾常以膺言白皓。皓曰:“昔国武子好昭人过,以致怨

本。卒保身全家,尔道为贵。”其体训所安,多此类也。

年六十九,终于家。诸儒颂之曰:“林虑懿德,非礼不处。悦此诗书,弦琴

乐古。五就州招,九应台辅。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皓孙繇,建安中为司隶校尉。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

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

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

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乃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

近闻者,咸叹服之。

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

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

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

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伦谓众人言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

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期丧去官。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

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

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所拘。”司官闻

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意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

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

乃请囚焉。遇赦得出。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

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

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

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

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

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

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

之。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谢

使者曰:“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

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

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有六子,纪、谌最贤。

纪字元方,亦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及遭

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党禁解,四府并命,无所屈就。遭父忧,

每哀至,辄欧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

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董卓入洛阳,乃使就家拜五官中郎将,不得已,

到京师,迁侍中。出为平原相,往谒卓,时欲徙都长安,乃谓纪曰:“三辅平敞,

四面险固,土地肥美,号为陆海。今关东起兵,恐洛阳不可久居。长安犹有宫室,

今欲西迁何如?”纪曰:“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宜修德政,以怀不附。迁移至

尊,诚计之末者。愚以公宜事委公卿,专精外任。其有违命,则威之以武。今关

东兵起,民不堪命。若谦远朝政,率师讨伐,则涂炭之民,庶几可全。若欲徙万

乘以自安,将有累卵之危,峥嵘之险也。”卓意甚忤,而敬纪名行,无所复言。

时议欲以为司徙,纪见祸乱方作,不复辨严,即时之郡。玺书追拜太仆,又征为

尚书令。建安初,袁绍为太尉,让于纪;纪不受,拜大鸿胪。年七十一,卒于官。

子群,为魏司空。天下以为公惭卿,卿惭长。

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

同时旌命,羔雁成群,当世者靡不荣之。谌早终。

论曰: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

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唯陈先生进退之节,

必可度也。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

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

赞曰:二李师淑,陈君友皓。韩韶就吏,赢寇怀道。太丘奥广,模我彝伦。

曾是渊轨,薄夫以淳。庆基既启,有蔚颍滨,二方承则,八慈继尘。

说真的,如果直接看都看不懂,为何要看?部分字不懂可以上来百度查 来知道问,全部都难读通,就建议你算了,别看了。

后汉书卷六十二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