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刘显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一段古文 南史·列传第四十 刘显的那一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赞,号曰神童。族伯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州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郞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延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粱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

B.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

C.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造:制定

D.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六岁就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而无子嗣的族伯刘璩。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得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讼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

1.C

2.A

3.B

4.(1)刘显察看文字,渎起来不停滞,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2)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

译文

刘显,字嗣芳,是沛国相人。刘显小时候就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他,刘显被称为“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但没有儿子继承,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八岁。天监初,考中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

刘显涉猎广博并且对很多领域都通晓。当时任昉得到了一篇残缺的简书,但是是残缺的,文字脱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给很多人看,没有能辨识的。刘显看见以后,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

刘显母亲去世,服丧期结束后。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沈约当了丹阳尹,命令刘显驾车去那里。在座位上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沈约说:“我年老糊涂健忘,不能接受测问了;虽然如此,但是姑且试问几件,不能到十件。”刘显问了五件,沈约仅对上来2件。陆倕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排着席子说:“刘显可以称得上是奇异的人,就是我们家平原到到张壮武那里去,王粲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的对答。”刘显为名流推崇赏识就像这样子。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修筑国史,刘显当时兼职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兼职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曾经作《上朝诗》,沈约加了十分欣赏,当时沈约在郊外的房子刚刚建成,于是让擅长书法的人把这首诗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

刘显与河东裴子野等人一直宫中任职,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裴子野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刘显说:“黄狮子的卓越比不上白狮子的卓越。”魏国人进献古器,有突起的字,没人知道读什么,刘显查看文字,读起来没有停滞。考证年月,一字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刘显升职尚书左丞,还当了国子博士。那时候有僧人诉讼田地的案件,皇帝写了一个“贞”字。官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遍百官也没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就是人上人,就是让你把田给出家人。”皇帝因为嫉妒他的能力,驱逐了他。魏国的使者李谐来到梁国出使,听说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刘显当了平西府谘议参军,在平西府长时间不能施展抱负。大同九年在夏口去世,时年年六十三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①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①凌寒:冒着寒冷。

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

远望就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压不倒梅花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早春或初春)

(2)“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墙角 凌寒 数枝梅)

(3)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凌寒独自开)

2.★(风)

李峤

解①落三秋②叶,能开二月③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①解(jiě):离散。②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③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1)有人把这首诗作为一个谜语的谜面,那么它的谜底就是这首诗的题目,它应该是什么呢?(风)

(2)根据诗意,“开”是什么意思?(吹或催开,在春风的吹拂下,花儿绽开了。)

(3)根据诗意,在第四句的末尾填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斜)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写这首诗。(见)

3.★★★孤雁儿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②纸帐③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④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⑤,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版《宋词鉴赏辞典》中为“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①孤雁儿:词牌名。②藤床: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③纸帐: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做的帐子。④沈香:沉香。⑤三弄:笛子名曲《梅花三弄》。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并没有好兴致,反而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惆怅。由于没有续添香料,玉炉已经烟消烬冷浸透了寒气,他们伴配着我,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窗外风雨凄凄,更使我伤心倍增。可如今人去楼空,使人肝肠寸断。纵有满腔悲苦,却又向谁人诉说,又有谁来分担自己的哀痛呢?我折下了一枝梅花,想寄给所怀念的人,可是人间天上,都找不到可以寄予的那个人。

(1)上片中的哪一个诗句渲染了作者凄冷的心境。(沈香断续玉炉寒)

(2)全词以“___”为线索,叙述了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____,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绵绵长恨之中。(梅 折梅)

(3)从全词看,上片和下片各抒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憧憬的世界 下片:客观现实)

4.★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①小艇②,偷采白莲回。

不解③藏踪迹,浮萍一道开④。

①艇:船。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③不解:不知道;不懂得。④开:分开。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1)“不解”一词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2)首句中的两个“小”字起什么作用?

(3)诗中的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写出了“小娃”的天真、淘气?

(4)“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与前两句有着怎样的联系?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1)不知道

(2)为读者提供了可以想象的形象,也紧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到哪里去呢?

(3)偷、藏

(4)后两句是前两句的结果,前两句时候两句的铺垫。这样的描写,充满着无穷的趣味。“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了小娃的天真和淘气。

5.★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①田田:形容荷叶相连遮盖,层层叠叠,很繁茂。

这首诗的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1)解释“何”、“戏”在诗中的含义。(多么、嬉戏)

(2)下面是对诗歌中“莲”的赏析文字,模仿这种方法,以其他的诗词为例仿写一段话。

“莲”既描写了河中盛开的莲花,以“鱼戏莲叶”比喻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极其生动形象。在秀美的江南水乡背景中,采莲的男女主人公摇着小舟,自由歌唱纯美的爱情,那是一幅多么清新的图画啊!

6.★逢雪宿芙蓉山①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②远,天寒白屋③贫。

柴门闻犬吠④,风雪夜归⑤人。

①芙蓉山:地名。②苍山:青山。③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④犬吠:狗叫。⑤夜归:夜晚归来

远处青山迷蒙,我在风雪途中艰辛地跋涉着。天色已晚,在一山村人家投宿,只见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我在茅屋中已就寝,忽在卧榻上听到犬吠声不止,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1)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寒 白 贫)

(2)首句“日暮苍山远”中的“_____”点明时间,正是傍晚。“_______”,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日暮 苍山远)

(3)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时间顺序)

(4)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_____”,“_____”遥承“天寒”,而“_____”则与“日暮”衔接。

(白屋 风雪 夜)

7. ★鹿柴①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②闻人语响。

返景③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①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②但:只。③返景:夕阳反照的光。景,通“影”。

寂静的山林中杳无人迹,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夕阳反照的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又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1)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山 但闻)

(2)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3)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C)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8.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④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⑤思亲。

遥知⑥兄弟登高⑦处,遍插茱萸⑧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②忆:想念。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④异乡:他乡。⑤倍:加倍,更加。⑥遥知:远远地想到。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⑧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首句用“___”和两个“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独 异)

(2)“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倍)

(3)“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的具体内容了。

(遥知 忆 佳节)

9. ★赠汪伦①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送行者 乘舟)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抒情 深千尺)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4)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他说:“若说王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已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_____”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所以,“_____”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不及 桃花潭水)

10. ★题画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题画。即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它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根据诗歌的内容,把你想象的诗意,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出来。120字左右。

夕阳西下,晚霞笼罩着宁静的村庄,河边桃花灼灼,就像那绯红的轻云飘在上空,连那水里的倒影也是绯红一片!村落的小路上,一头老牛在悠然自得地甩着尾巴,向村子走来,它背上一只鸥鸟已睡着了,老牛的走动丝毫不影响鸥鸟的睡眠。那放牛的牧童到哪里去了呢?

11.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②被占③。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④?

①山尖:山峰。②尽:都。③占:占其所有。④甜:醇香的蜂蜜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是为谁辛苦忙碌?又是为谁在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1)诗中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称赞蜜蜂“占尽风光”,这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不论、无限、尽)

(2)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语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语是“___”。(成蜜 采得百花)

(3)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12.★★画鸡

唐寅①

头上红冠不用裁②,满身雪白走将来③。

平生④不敢轻⑤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①唐寅(1470—1522),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作诗画画都很精通,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六如居士集》。《画鸡》,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②裁:剪裁、制作。③走将来:走过来。④平生:平素。⑤轻:轻易。

头上戴的鲜红的帽子用不着去裁剪,全身穿着洁白的衣裳走了过来。平素从不轻易开口说话,但它一啼叫,千家万户就会把门打开。

(1)诗歌的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____的对比。这是古代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色彩)

(2)第一句“___”,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第二句“_____”,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3)第三句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为第四句作铺垫)

13.★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①酒旗②风。

南朝③四百八十寺④,多少楼台⑤烟雨中。

①山郭:靠山的城墙。②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③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④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⑤楼台:指寺庙。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南朝四百八十座佛寺,如今又有多少都掩映在这迷蒙的烟雨之中。

(1)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____”。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千里)

(2)首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特征?(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3)“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地形和风貌?

(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地招展。)

(4)一、二句写出的是“晴景”,三、四两句写的是“_____”?(雨景)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给人以怎样的意境?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14.★★春游湖

徐俯①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②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①这首诗在当时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赵鼎臣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师川是徐俯的号。②蘸:沾着水面。

(1)首句的提问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2)“夹岸桃花蘸水开”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3)诗题是“春游湖”,但是诗中并没有出现“游”字,说说诗歌是怎样表现“游”的含义的。

(1)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2)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视觉中觉得离花枝更近了。桃花倒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

(3)在“春雨断桥”的小溪上面,架着一条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能度过去。怎么办呢?凑巧得很,柳阴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游”更富有情趣了。前进中遇到了障碍,又在障碍中前进:这个“游”字就这样在“不度”和“撑出”中被表现出来了。

15.★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①迟日:出自《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表示恩爱的情侣。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1)诗歌以“___”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迟日)

(2)这首五绝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四句两两对仗)

(3)诗歌前两句组成了一幅粗线勾勒的才、大场景,并以“_____”、“____”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丽 香)

(4)赏析诗歌后两句。(60字左右)

煦暖的阳光下,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刘显,南昌人,生而膂力绝伦……翻译

翻译:刘显,南昌人,天生就臂力、体力异于常人,粗通一点学识,九年冬天,死于任上。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

刘显以为是有神人护佑,便拜别神像、恸哭而去,混迹于一帮牵夫里,为人拉牵帮佣,辗转经年,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寄居在一所寺庙里,靠打短工和偷吃庙里的供品维持生计。

人物简介

刘显(481——543)南朝梁诗人。字嗣芳。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幼聪敏,当世号曰神童。好学,博涉多通。仕梁初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历任尚书仪曹郎、步兵校尉、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出为寻阳太守,除邵陵王平西府咨议参军,加戎昭将军。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梁书》卷四O、《南史》卷五O。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刘显以为是有神人护佑,便拜别神像、恸哭而去,混迹于一帮牵夫里,为人拉牵帮佣,辗转经年,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寄居在一所寺庙里,靠打短工和偷吃庙里的供品维持生计。他把偷来的供品扣在一口大钟里,天长日久便被人发现了,他神奇的体力被人们以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做乱,巡抚张皋募兵平叛,在众人的劝说纵恿下,刘显应募投军,在首次战斗中,他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五六十人,并手擒三名首恶,后军继进,使这场叛乱一举荡平,刘显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一下子升为副千户。从此他一直身历沙场,七年之间凭了战功直升到总兵,其升迁之快,为历代武将中所罕见。

翻译一段古文 南史·列传第四十 刘显的那一段,翻译成现代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赞,号曰神童。族伯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州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郞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延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粱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

B.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

C.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造:制定

D.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六岁就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而无子嗣的族伯刘璩。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得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讼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

1.C

2.A

3.B

4.(1)刘显察看文字,渎起来不停滞,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2)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

译文

刘显,字嗣芳,是沛国相人。刘显小时候就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他,刘显被称为“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但没有儿子继承,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八岁。天监初,考中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

刘显涉猎广博并且对很多领域都通晓。当时任昉得到了一篇残缺的简书,但是是残缺的,文字脱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给很多人看,没有能辨识的。刘显看见以后,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

刘显母亲去世,服丧期结束后。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沈约当了丹阳尹,命令刘显驾车去那里。在座位上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沈约说:“我年老糊涂健忘,不能接受测问了;虽然如此,但是姑且试问几件,不能到十件。”刘显问了五件,沈约仅对上来2件。陆倕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排着席子说:“刘显可以称得上是奇异的人,就是我们家平原到到张壮武那里去,王粲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的对答。”刘显为名流推崇赏识就像这样子。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修筑国史,刘显当时兼职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兼职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曾经作《上朝诗》,沈约加了十分欣赏,当时沈约在郊外的房子刚刚建成,于是让擅长书法的人把这首诗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

刘显与河东裴子野等人一直宫中任职,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裴子野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刘显说:“黄狮子的卓越比不上白狮子的卓越。”魏国人进献古器,有突起的字,没人知道读什么,刘显查看文字,读起来没有停滞。考证年月,一字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刘显升职尚书左丞,还当了国子博士。那时候有僧人诉讼田地的案件,皇帝写了一个“贞”字。官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遍百官也没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就是人上人,就是让你把田给出家人。”皇帝因为嫉妒他的能力,驱逐了他。魏国的使者李谐来到梁国出使,听说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刘显当了平西府谘议参军,在平西府长时间不能施展抱负。大同九年在夏口去世,时年年六十三岁。

刘显,字嗣芳,是刘瓛同族的后辈.他爸爸叫刘鬷,字仲翔,看的书很多,为人也很正直,以儒家的社会准则为做人的标准.小时候被外公臧质养着.臧质家里很有钱,常常举办音乐会.臧质死后,刘鬷的母亲死后十几年,刘鬷一听到有人奏乐,就开始哭.在梁朝的天监年初期,死在晋安郡内史这个职务上.(晋安是古地名,在现在的福建东部与南部;内史就是郡王封国里的相,职务相当于郡太守;请注意,这一段南史记录有矛盾,据下文记载,刘显死于543年-南朝梁大同九年,所以与死在梁天监年代502年~519年互相矛盾了,也可能天监初年去世的人是指刘显的外公臧质)

刘显小时候就特别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赏识,说他是“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死后没有儿子继承,南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才八岁.本来刘显名叫刘颋,齐武帝认为“颋”这个字不太好认,于是让他改名为“显”.

到了梁朝的天监初年,刘显被举为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刘显知识面很广,任昉(当时著名的官员,也是文章大家)得到了一篇文章(以前文章是刻写在竹简上),但是比较残缺,文字零零碎碎,拿出来给所有人看,没有谁能知道是什么文章.刘显看了以后,判断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

丁母忧服丧三年(丁忧是古代制度:当父或母死去,必须立即辞去当前所有官职,回故乡服丧3年,以体现古人所推崇的“孝”).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后来,沈约当了丹阳尹,任命刘显为驾造.在一起闲谈,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沈约说:“我老了,打不上来人家的问题(自谦);虽然这样,你可以也问问我,别问10条以上.”刘显问了五条,沈约仅仅能对上来2条.陆倕在旁边听到,高兴的拍着桌子说:“刘瓛的族子让人无法和他相比,即便是我们家祖上平原内史陆机到洛阳拜见壮武郡公张华(陆机和兄弟陆云,是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 是西晋时的名人;张壮武就是西晋名臣壮武郡公张华), 还有王粲(三国时的荆州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拜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厉害的对话.”刘显被名流推崇赏识,就像上述这个样子.

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编修国史(即南朝齐国历史),刘显当时兼职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兼职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经常写上朝的诗,沈约看了十分欣赏,让写字好的人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后来,刘显又当过中书通事舍人,升职为骠骑鄱阳王记室,兼职中书舍人.后来为中书郎,还当中书舍人.

刘显与河东裴子野、南阳刘之遴、吴郡顾协 连任了好几届(中书舍人),一直跟随在皇帝身边,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顾协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刘显说:“黄狮子不如白师子罕见.” 魏国人(这里是指北朝的北魏)进献古器,有隐隐约约的字没人知道是什么,刘显以自己的考证读下来,没有停滞.考证年月,一字不差.梁武帝特别高兴.刘显升职尚书左丞,还当了国子博士.那时候有和尚向官员诉讼田地,皇帝写了一个“贞”字.司法部门不知道什么意思,问了所有人都不知道.刘显说:“写‘贞’字,就是让你把田判给和尚.” 皇帝(梁武帝萧衍,就是那个特别好佛的家伙)因此嫉妒他的能力(这一段有些类似曹操和杨修的故事,也是聪明猜字从而引起了当权者的猜忌),就把他调离中央. 后来,刘显当了云麾邵陵王的长史、寻阳郡太守. 魏国的使者李谐来到梁国(首都)出使,听说这件事, 悔恨自己没能见到刘显(因为刘已经去了外地). 感叹道:“梁国是要完蛋了! 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现在(厉害的人)都外调了, 内部就没有了这样的人才(处理政务)么?” 云麾邵陵王被换去镇守郢州,刘显当了平西府谘议参军,很长时间在平西府里郁郁不得志. 到了大同九年,刘显死在夏口,终年六十三. 他一生一共辅佐了两个王府王爷, 都遇到的是以骄慢著称的王爷, 当时的人们都很为他担忧, 而刘显却反而得到了这两个王爷的很好礼遇.刘显的朋友刘之遴启奏皇太子为他写墓志铭, 葬在秣陵县刘真长旧墓(位置附近,不可能使用同一个墓穴). 刘显的儿子是刘莠、刘恁、刘臻. 其中刘臻很早就有名望,他的事迹被记载在《北史》里面. (刘显自己入南史,他儿子却入北史,也算是一件有趣而奇怪的事)。

第一卷 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4、臧僖伯谏观鱼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第二卷 周文(《左传》)

1、郑子家告赵宣子 2、王孙满对楚子 3、齐国佐不辱命 4、楚归晋知罃 5、吕相绝秦 6、驹支不屈于晋 7、祁奚请免叔向 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9、晏子不死君难 10、季札观周乐 11、子产坏晋馆垣 12、子产论尹何为邑 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14、子革对灵王 15、子产论政宽猛 16、吴许越成

第三卷 周文(《国语》)

1、祭公谏征犬戎 2、召公谏厉王止谤 3、襄王不许请隧 4、单子知陈必亡 5、展禽论祀爰居 6、里革断罟匡君

7、敬姜论劳逸 8、叔向贺贫 9、王孙圉论楚宝 10、诸稽郢行成于吴 11、申胥谏许越成

第三卷 周文

《公羊传》 1、春王正月 2、宋人及楚人平 3、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弓》 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2、曾子易箦 3、有子之言似夫子 4、公子重耳对秦客 5、杜篑扬觯 6、晋献文子成室

第四卷 周文

《战国策》 1、苏秦以连横说秦 2、司马错论伐蜀 3、范睢说秦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颜斶说齐王 6、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庄辛论幸臣 9、触讋说赵太后

10、鲁仲连义不帝秦 11、鲁共公择言 12、唐睢说信陵君 13、唐睢不辱使命 14、乐毅报燕王书

《秦文》 李斯谏逐客书 《楚辞》 1、卜居 2、宋玉对楚王问

第五卷 汉文

《史记》 1、五帝本纪赞 2、项羽本纪赞 3、秦楚之际月表 4、高祖功臣侯年表 5、孔子世家赞

6、外戚世家序 7、伯夷列传 8、管晏列传 9、屈原列传 10、酷吏列传序 11、游侠列传序

12、滑稽列传 13、货殖列传序 14、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第六卷 汉文

西汉书 1、高帝求贤诏 2、文帝议佐百姓诏 3、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4、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5、贾谊过秦论(上) 6、贾谊治安策(一) 7、晁错论贵粟疏 8、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9、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10、李陵答苏武书 12、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13、杨恽报孙会宗书 东汉文 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后汉书 1、诸葛亮前出师表 2、诸葛亮后出师表

第七卷 六朝唐文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1、归去来辞 2、桃花源记

3、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陋室铭 杜牧 阿房宫赋

韩愈 1、原道 2、原毁 3、获麟解 4、杂说(一) 5、杂说(四)

第八卷 唐文(韩愈)

1、师说 2、进学解 3、圬(木字旁改提土旁)者王承福传 4、讳辩 5、争臣论

6、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7、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8、与于襄阳书 9、与陈给事书 10、应科目时与人书

11、送孟东野序 12、送李愿归盘谷序 13、送董邵南序 14、送杨少尹序 15、送石处士序

16、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7、祭十二郎文 18、祭鳄鱼文 19、柳子厚墓志铭

第九卷 唐文

柳宗元 1、驳复仇议 2、桐叶封弟辩 3、箕子碑 4、捕蛇者说

5、种树郭橐驼传 6、桎人传 7、愚溪诗序 8、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9、钴鉧潭西小丘记

10、小石城山记 1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1、待漏院记 2、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1、严先生祠堂记 2、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1、朋党论 2、纵囚论 3、释秘演诗集序

第十卷 宋文

欧阳修 1、梅圣俞诗集序 2、送杨寘序 3、五代史伶官传序 4、五代史宦官传序 5、相州昼锦堂记

6、丰乐亭记 7、醉翁亭记 8、秋声赋 9、祭石曼卿文 10、泷冈阡表

苏洵 1、管仲论 2、辩奸论 3、心术 4、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1、刑赏忠厚之至论 2、范增论 3、留侯论 4、贾谊论 5、晁错论

第十一卷 宋文

苏轼 1、上梅直讲书 2、喜雨亭记 3、凌虚台记 4、超然台记

5、放鹤亭记 6、石钟山记 7、潮洲韩文公庙碑 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剳子 9、前赤壁赋

10、后赤壁赋 11、三槐堂铭 12、方山子传 苏辙 1、六国论

2、上枢密韩太尉书 3、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1、寄欧阳舍人书 2、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1、读孟尝君传 2、同学一首别子固 3、游褒禅山记 4、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第十二卷 明文

宋濂 1、送天台陈庭学序 2、阅江楼记 刘基 1、司马季主论卜 2、卖柑者言

方孝孺 1、深虑论 2、豫让论 王鏊 亲政篇 王守仁 1、尊经阁记

2、象祠记 3、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1、吴山图记

2、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刘显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