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帝数岁文言文翻译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文言文中的“岁余”如何翻译?
一年多一点时间
例如: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岁余举进士。这里的“岁余举进士”就翻译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后就考进士”。
又例如《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502、2503页:“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这里可以翻译为:“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2020年
何晏七岁文言文翻译,妙在哪里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这句话也就是说何晏在七岁的时候,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魏武帝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住在宫里,就想收他做义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回答说:“这是我的房子”。魏武帝知道这件事,就让人把他送到宫外去了 。(古时候皇宫一般都是方形的,何晏的回答虽是事实,但曹操多疑的性格似乎听出了“言外之意”,认为何晏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当今学术界认为其实此时的何晏未必是七岁,应该为十岁左右。一方面说此时的何晏有野心,实在太牵强。另一方面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怀疑一个十岁的小孩,未免太夸张了点。何况实际上曹操是很喜欢何晏的。历史上何晏是个美男子,还有点自恋,不过政治上不太顺利,老是站错队,最后算是飞黄腾达了一把,但结局却很悲惨,被司马家几乎灭了门。好了,,再说就跑题了,,呵呵。
追问
单个字的注释
追答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行么
本文通过一则小故事塑造了何晏、曹操两个人物,并且各具特色。何晏“明慧若神”表现在以画地自处的方法表明自己不愿改姓的态度;曹操从原来对何晏“奇爱之”到“即遣还外”,表现了他处事果决的个性。前者表达了何晏尊重家族血统的心理。所以尽管篇幅甚短,但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何晏(1)七岁,明慧(2)若(3)神,魏武奇(4)爱之(5),以晏在宫内,因欲(6)以为子。晏乃(7)画地令(8)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9),答曰:“何氏之庐(10)也。”魏武知之(11),即遣还外。
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何晏“明慧若神”表现在以画地自处的方法表明自己不愿改姓的态度;曹操从原来对何晏“奇爱之”到“即遣还外”,表现了他处事果决的个性。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表现在以画地自处的方法表明自己不愿改姓的态度;曹操从原来对何晏“奇爱之”到“即遣还外”,表现了他处事果决的个性。前者表达了何晏尊重家族血统的心理。所以尽管篇幅甚短,但意味深长,值得玩味。何晏(1)七岁,明慧(2)若(3)神,魏武奇(4)爱之(5),以晏在宫内,因欲(6)以为子。晏乃(7)画地令(8)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9),答曰:“何氏之庐(10)也。”魏武知之(11),即遣还外。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杨继盛七岁失母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有删改)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二、翻译:
杨继盛七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都在读书,很是羡慕。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哥哥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放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这个地方汉人和番人杂居,习俗落后很少有人了解诗书。杨继盛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优秀的一百多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他卖掉所乘的马匹,卖出夫人的服装,买田资助这些学生。这个县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据,农民(只得)依赖二百里外的柴薪(生火做饭)。杨继盛召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毡帐,我们也舍得,何况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杨继盛,七岁母亲去世。继母很爱护他,让他去放牛。继盛路过村里的学堂,看见同龄的小孩子在读书,心里非常羡慕他们。于是把这个愿望对哥哥说了,请求让他去读书。哥哥对他说:“你还这么小,去学什么?”继母斥责道:“小孩子放牛的时候你又不说他小,读书反倒说他还小!”哥哥把这跟父亲说了,(父亲最终答应了),让他去学习,当是还得放牛。他十三岁的时候,才(正式)进学堂。家里贫穷,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参加乡试的时候中榜,最后在国子监研习学问。贬狄道典史。这里各种番,一般很少知道《诗》、《书》,继盛大简子弟弟秀的一百多人,访问三经师教的。卖所乘的马,从妇女服装,市田资助学生。县有煤山,为少数人所占据,人民敬仰柴二百里以外,继盛大召见番人告诉他,大家都佩服地说:“杨公就需要我们穹帐,也放弃了,何况煤山吗?!”外国人民相信爱的,叫“杨父”。
杨继盛,七岁母亲去世。继母很爱护他,让他去放牛。继盛路过村里的学堂,看见同龄的小孩子在读书,心里非常羡慕他们。于是把这个愿望对哥哥说了,请求让他去读书。哥哥对他说:“你还这么小,去学什么?”继母斥责道:“小孩子放牛的时候你又不说他小,读书反倒说他还小!”哥哥把这跟父亲说了,(父亲最终答应了),让他去学习,当是还得放牛。他十三岁的时候,才(正式)进学堂。家里贫穷,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参加乡试的时候中榜,最后在国子监研习学问。贬狄道典史。这里各种番,一般很少知道《诗》、《书》,继盛大简子弟弟秀的一百多人,访问三经师教的。卖所乘的马,从妇女服装,市田资助学生。县有煤山,为少数人所占据,人民敬仰柴二百里以外,继盛大召见番人告诉他,大家都佩服地说:“杨公就需要我们穹帐,也放弃了,何况煤山吗?!”外国人民相信爱的,叫“杨父”。
一、原文: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有删改)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二、翻译:
杨继盛七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都在读书,很是羡慕。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哥哥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放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这个地方汉人和番人杂居,习俗落后很少有人了解诗书。杨继盛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优秀的一百多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他卖掉所乘的马匹,卖出夫人的服装,买田资助这些学生。这个县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据,农民(只得)依赖二百里外的柴薪(生火做饭)。杨继盛召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毡帐,我们也舍得,何况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文言文中的岁字指什么?
1、岁星;木星。
《国语·周语》:“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译文:岁星所在的星次,则是我们周地的分野。
2、年。
《捕蛇者说》:“积于今六十岁矣。”
译文: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
3、年龄。
《促织》:“成有子九岁。”
译文: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
4、时间;光阴。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间消逝了,光阴是不等待人的。
5、年成;收成。
《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到你这里了。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白话版《说文解字》:岁,木星的别名。经过二十八星宿,走遍阴阳十二辰,十二个月一轮回。字形采用“步”作边旁,“戌”作声旁。古代律历典籍称代表五行的五星为五步。
相关词汇解释:
1、岁除[suì chú]
一年将尽,即一年的最后一天。
2、岁数[suì shu]
人的年龄:妈是上了岁数的人了。
3、辞岁[cí suì]
旧俗农历除夕晚上家中晚辈向长辈行礼,互祝平安。
4、千岁[qiān suì]
封建时代尊称王公等(多见于旧小说、戏曲):千岁爷。
5、初岁[chū suì]
指一年刚开始的时候。
文言文中的“岁”字指:
①<名>岁星;木星。《国语·周语》:“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②<名>年。《捕蛇者说》:“积于今六十岁矣。”
【又】〈名作状〉每年。《送东阳马生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③<名>年龄。《促织》:“成有子九岁。”
④<名>时间;光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⑤<名>年成;收成。《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除】年终;一年的最后的一天。
求“王戒七岁知苦李”古文的翻译
一、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二、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三、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2、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二、作品赏析
东晋宰相谢安在得知自己的部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后,虽然内心十分激动,表面上却不露声色,镇定自若,那种处事不惊、遇喜不露的风度,深为时人钦服。
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游戏,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来一个确实如此。
唯:只有。 此:这。 尝:曾经。 然 :如此,这样.
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