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中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在线翻译
没有这样的在线翻译网站。
流行语翻译成文言文的句子:
1、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2、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3、你这么吊,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4、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5、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6、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7、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家安得有此事。
8、我的膝盖中了一箭
翻译:流年不利,飞矢中膝。
9、备胎
翻译:章台之柳,已折他人;玄都之花,未改前度。
10、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翻译:我执子手,子挈资斧。
文言文《刮目相看》的翻译
刮目相看
(
guā
mù
xiāng
kàn
)
解释: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应去掉旧的看法。)
(离别几天后就应该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他。)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时期,吕蒙是吴国有名的大将军,因为家里很穷,没有办法让他念书,所以,常常被人笑说吴国的吕蒙只不过是会打仗而已,其实也没多了不起。为了这句玩笑话,他一直非常生气。
有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拥有很高的权力,如果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还希望你可以多读点书。」刚开始,吕蒙还说自己太忙,想要推掉孙权的要求,最后受到孙权的鼓励,奋发图强。后来,当他和鲁肃一起讨论军事的时候,鲁肃不免觉得吕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跟过去完全不同。吕蒙听到鲁肃的话,也高兴地说:「只要过了三天,人也是会变的,应该要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啊!」
起初,孙权对蒙说:你当今是个有权的人,不可以不学习!,蒙以军中事务繁忙而推辞.权说:我怎么想让你成为博士啊?只要看一下就可,见识一下过去的事情罢了.我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好处.蒙马上就学习.
当肃来到迅阳,和蒙商议国事,大惊道:你今天的才能,不是从前的吴国啊蒙了!蒙说:士别三日,就该擦亮眼睛重行看待他的才能!
因为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因为用文言文可以翻译为盖、以。
以:
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白话释义:因为贪婪而奴役百姓。
盖:
因为,由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白话释义: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组词如下:
以:以后、以前、以为、以往、给以、以及、难以、以上、以下、足以、以来、予以、以致、以便、以期、以免、加以、以内、以外、借以、以还、以次、以太、以降、是以、无以、以资、以此、以是、以故、
盖:掩盖、膝盖、覆盖、华盖、盖饭、盖碗、涵盖、盖头、翻盖、遮盖、铺盖、冠盖、修盖、海盖、涂盖、蒙盖、盖的、金盖、黄盖、盖娅、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组词解释:
1、以后:比现在或某一时间晚的时期。
巴金 《探索集·怀念烈文》:“这以后又过了两个月,在 上海 出版的十三种期刊,被国民党政府用一纸禁令同时查封了。”
2、掩盖:隐瞒。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妙在四行树接叶交柯,把 苏堤 笼成一条绿荫掩盖的巷子。”
3、以内:在一定的数量、时间、处所、范围的界限之内。
曹禺 《日出》第一幕:“请你慎重地考虑一下,最好在二十四小时以内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4、翻盖:翻造。
《西游记》第四九回:“我因省悟本根,养成灵气,在此处修行,被我将祖居翻盖了一遍,立做一个水鼋之第。”
5、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或特指某一时间)的一段时期。
刘大白 《成虎不死》:“ 成虎 ,一年以来,你底身子许是烂尽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会烂的。”
1.缘yuán
例:唐杜甫《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因 yīn
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3.以 yǐ
例:《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
4.维 wéi
例:《晏子春秋•外篇下七》:「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麀,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盖、以。
一、盖拼音:gài
释义: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
2、伞:雨盖。
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
4、压倒,超过:盖世无双。
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盖!
6、用印,打上:盖章。盖戳子。
7、造(房子):盖楼。翻盖。
8、文言虚词(发语词,如“盖闻”;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9、因为,由于 。
二、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盖冒[gài mào]
覆盖。
2、幢盖[zhuàng gài]
赤幢和曲盖。
3、上盖[shàng gài]
外衣;罩衫。
4、厀盖[xī gài]
膝盖。
5、宝盖[bǎo gài]
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
文言文翻译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争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宫,从复道上见诸将往往耦语,以问张良。良曰:”陛下与此属共取天下,今已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上曰:”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齿,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罢酒,群臣皆喜,曰:”雍齿且侯,吾属亡患矣!”
【译文】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您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们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望采纳噢
~
姓王的一位义士,他的名字已经流失(没有记载)了,是泰州如皋县(地名)的差役。虽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气节,行侠仗义。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的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投诉说踩了他的田,
他老爸怒了,狠狠地揍他,完了还是不改。
他娘说:“他这么执著,你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了寺庙旁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却完全不怕。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很惊讶,便把他收作弟子,学儒学。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其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去奉养。后来想念母亲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古时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文言文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1、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3、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4、周郑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5、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6、言出即行,方得人心
灌将军名夫,是颍阴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张孟,曾做过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得到宠信,被推举为官,做到二千石级别的高级职务。所以,他后来就冒用了灌家的姓氏,叫做灌孟。吴、楚反叛时,颍阴侯灌何任将军,隶属太尉周亚夫。他请求任命灌孟做他的校尉。灌夫也以统领一千人的小军官的身份与父亲一同前去。灌孟年纪已老,他当上校尉是经过颍阴侯再三请求方才得到太尉同意的,灌孟因此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常去冲击敌军最坚固的阵地,终于在吴军中战死。军法规定,父子一起从军的,如有阵亡,未死的可以陪同阵亡者的遗骸归乡。灌夫却不肯随父亲的灵柩一起回乡,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愿意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在军中招募了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等到走出营垒的大门,大家都不敢再前进了。只有两个人以及灌夫属下的军奴十余个骑兵冲入吴军营垒中,一直攻到吴军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数十人。无法继续前进,又掉头折回来,跑进汉军营垒,随他同去的军奴全部战死,只有他和自己的战马一道归来。灌夫身上大的伤口就有十余处,幸亏当时恰巧有极为贵重的好药,因此才免于一死。等到灌夫伤口稍稍愈合,又向将军请战说;“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去一次。”将军对灌夫的勇气和精神很钦佩,深恐他在吴军中战死,就报告了太尉,太尉坚决阻止他再去。吴国的叛乱平定后,灌夫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喜欢借酒使性,不爱当面阿谀奉承别人。对贵戚中有权有势、地位在他之上的人,不仅不愿意多加礼敬,反而总要设法压倒他们;对一般的士人地位在他之下的,愈是贫贱,他愈是恭敬,以平等的礼节与他们交往。在大庭广众之中,灌夫常常喜欢表彰奖掖后辈。因此,士人都很称颂他,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辞赋和经术,却爱好施行侠义,打抱不平,讲信用,守诺言。与他交往的人,尽是些能力出众却不守法度的豪强。灌夫家产累积达数千万之巨。每天的食客常有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为了垄断水利田园,灌夫家族及宾客争权夺利,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小孩子们在儿歌中唱道:“颍水清清,灌家安宁;颍水浊浊,灌家灭族。”
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然而却没有权势,那些卿相、侍中一类有官位的宾客越来越少。等到魏其侯失去了权势,也很想依靠灌夫整一整那些以前巴结他而后抛弃他的人,而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与列侯、宗室有个交往,抬高自己的身价。两人相互援引借重,来来往往亲密的像父子一样。彼此非常投契,非常要好,没有一点嫌忌,只恨相识得太晚了。
灌夫的姐姐死了,灌夫为她服丧。一天,灌夫去拜访丞相,丞相慢悠悠地说道:“我本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的,可惜恰巧碰上了你在服丧。”灌夫说:“将军肯屈驾光临魏其侯家,我灌夫岂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让我告诉魏其侯做好请客的准备,将军明天早上早早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把邀请武安侯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魏其侯。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许多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屋,早早地布置起来,直到天明。天蒙蒙一亮,魏其侯就让门下的人在宅前等候。但一直等到中午,丞相还是没有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了这事了吗?”灌夫心里很不高兴,说:“我虽在服丧,但仍然答应陪他来赴会,他应当前来才是。”于是,灌夫驾了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答应灌夫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而已,根本没有真要去的意思。等到灌夫找上门来,丞相还睡着没起来。于是,灌夫进去见他,说:“昨天幸蒙将军答应到魏其侯家去做客,魏其侯夫妇置办了酒宴,从一大早到现在,都还没敢动一口呢!”武安侯作出惊讶的样子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酒,忘掉了跟你说过的话。”武安侯就让驱车前往魏其侯家,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气愤。喝酒喝到将醉,灌夫起舞助兴,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然不肯起身,灌夫便在席间的谈话中讲了冒犯丞相的话。魏其侯就把灌夫扶走了,向丞相赔礼道歉。丞相就在魏其侯家喝酒,一直喝到夜里,欢欢喜喜地尽兴告辞而去。
7、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是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是等着父母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是不能使教育有效果。”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8、背诺之人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著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於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著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於河水之中了。
9、上方山记
一
从乌山口起,两边凌乱的山峰约束成一条窄窄的山涧,游人行于其中如同在胡同中一般,一路上陆续有村庄、麦田、林间小屋连绵不断。往地里送饭的妇女和牧童隔着篱笆惊诧地偷看,村子里的狗吠叫着迎接游人。到了接待的寺庙,寺庙两边的山壁高耸入天,中间一条缝隙,起初我怀疑这缝隙是猿猴的洞穴或是蛇进出的通道,或许有别的路径能到达山顶,不知到身体要从这中间过去。在前引路的僧人进入缝隙,我们赶紧跟着进去。到了这里有人仿佛在盒子中行走,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看太阳,一会在东边一会在西边。脚跟一会高一会低,才感叹这座山峰的奇异,另一座又跳了出来。走一会歇一会,到达了欢喜台。回头看看,好像螃蟹在谭底爬行,从井中汲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它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栏杆都具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承接黄色的基座。我不能一一详细记录。
二
从欢喜台沿台阶向上,经过九次折返,共三百多级台阶,才登上昆卢顶。顶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庙,各种色彩交错缤纷,嵌入岩石的边沿,庵寺都十分精美绝伦,栽种着各种花卉及竹子,好像江南人家的别墅。此时正值牡丹盛开,院院又红又香,沾染熏香了游人的衣服。寺僧争着摆设供案,山肴野菜,新摘下的就可以煮食,味道芳香脆美。唯独不设茶水,冲泡黄苓芽代替,味道也很好。夜晚住在寺院方丈室,共睡一床的还有王则之黄昭素。昭素鼾声如雷,我一夜不能入睡。
三
昆卢顶的右边有一道陡泉,望海峰的左边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很高,一个老僧人说山峰后有一个云水洞,相当奇异深邃。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带着其他人去。我们两手都拄着拐杖,内衣鲜明整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发笑。到了山腰稍微休息了一会,而先前所说的一百二十座寺庙意义都可以看清。我上了摘星岭,抬头看峰顶,及其高峻陡峭,回头看不到其他众人,就独自到峭壁下休息。这时一个东西攀附着藤萝迅速跑来,敏捷得像猿猴一样,到了面前发现他脸面黑魆魆的,削瘦的像鬼一样,我不觉心惊肉跳,毛发全竖了起来。一问原来是个僧人。他说话不很清楚,但给我指了指他的住处。我跟着他走,来到一个小山洞,洞里石床冰冷,我在那坐了一会,僧人给我端来黄茅汤,我喝完留下钱就离开了,他也没有行礼相送。众人登上山峰后都大呼累了,都倒上满满的酒。黄昭素在石壁上题上自己的名字。弯弯曲曲地走了约一顿饭的时间,一共上下坡了四五回,才到达云水洞的洞门。进洞几丈后,有一个穴孔非常狭窄,像坛子口,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进的去。到这里我们才点起篝火,一望没有尽头,正想放开脚走,才几十步,又忽然狭窄起来。走过这一段路就看见岩石仿佛美玉堆叠在一起,看了令人心襟动摇,以为不在人间。又看见好像黄龙白龙在山壁上,又有个大水池,有龙在池边盘踞,张牙舞爪,卧佛、石狮、石烛都很逼真。岩石层叠好像楼阁,有僧人取来石头相互撞击,有的像钟声,有的像鼓声。又有一块大石头,叫做须弥,用烛火照着看它都看不见它的顶。又有的像大小雪山,寒冷的水从上面飞溅下来像雪花一样。其他各种形状的不能完全记下来。它们大概都是水珠淋落在石头上几千年才积累而成的。仆人到这里都惊恐的大叫。我恐怕他们惊起了龙神,急忙斥责制止。不能制止就让他们诵“阿弥陀佛”。篝火快烧完了,我们只能愁闷而回。将要出洞的时候,我让仆人敲下了一块石头,正好可以做砚台。每次拿出来给客人看,客人没有不惊叹说是昆仑山上的美玉的。
四
从云水洞回来后,我们众人都仰卧在一个床榻上。吃完饭,我说:“陡泉非常近,为什么不去看看呢?”大家都说好。我们就相互搀扶着沿着山涧走。一顿饭的功夫就到了。石壁耸立起一百多丈,呈淡黄色,平坦光滑又有光泽,中间又有各种色彩。石壁上又有岩石,有的像帽子,有的像柱子。一直盯着看好像要落下来似的,让人头晕目眩。山壁半腰有一处,石头高峻聚集成一个小普陀,适宜供奉观音大士。陡泉就在这个石壁下,停止的水深而清澈。寺里的僧人说:“以前有人用这水煮腥臭的东西,泉水就消失了。直到诚心的道歉,才又涌出来像以前一样。所以传说乘坐圣泉。”我带有天池茶,让僧人汲来泉水煮茶,每人喝了一杯,在石头上铺上毡子,狂欢到夜深才回去。
10、断桥 没有找到相关的文言文
11、日喻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盘、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12、天目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大多数偏僻的山都是荒凉的;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缺陷。
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潺潺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第一绝。石头的颜色苍翠温润,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绝。即使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很精美,这是天目山的第三绝。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第四绝。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棉花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隐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值得让你们一看,怎么办?”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大笑着告别了。
袁宏道的《上方山记》只找到第二段的译文,所以一三四段都是我自己尝试翻译的,也许有不尽准确的地方。断桥能否提供原文呢?
恰逢此时,东越降服之邦多次反复,朱买臣于是说:"过去东越王住在保泉山,一个人守住了险要之地,数千人也攻不上去。现在听说东越王更换迁徙住处向南而行,距离泉山有五百里,住在大泽之中。现在派兵乘船渡海,直接奔向泉山,排列好战舰和士兵,向南方席卷而进,可以消灭他们了。"皇上拜朱买臣为会稽太守。皇上对买臣说:"富贵之人不回到故乡,就如同穿着锦绣衣裳在夜晚行走,现在你怎么样啊?"朱买臣磕头辞谢。皇上下诏让朱买臣回到郡国,给他整治楼船,准备粮食、饮用水和作战器具,等到诏书到达,军队和他一起前进。
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左传》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秦师骄狂、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又巧设谜局,引人入胜。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远、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同样作者的用意在于战争胜负的原因,对于真正过程则尽量略写,未冲淡主题。
文言文 误认的翻译
一、翻译
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认作他的马是自己的 。于是卓茂问他:“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回答说:“一个多月时日了。”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
自己拉了车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如果这不是您的马,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去把马还给了卓茂。
二、原文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扩展资料
一、启示
这件小事告诉我们应该宽厚待人 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丢马人身上学习诚实的美好品质。世间本没有所谓的大事、伟业,一个成功的人与平凡人的差别就是成功的人能将每一件所谓的小事做好。
二、总结
这件事表现了卓茂宽容大度的品质,表现了“马主”讲究信用的品质。“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卓茂问此句是想知道此人是否真的是此马的主人。
三、人物简介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汉朝大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
生性仁爱恭谨,颇受乡邻朋友喜爱。汉元帝时,前往长安求学,师从博士江生,学习《诗经》、《礼记》和历法算术,深得师傅之学,号称“通儒”。初为丞相府史,颇受丞相孔光称赞,后任黄门侍郎。出为密县令,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官吏信服。
王莽执政时,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汉,称病辞官回乡。更始元年(23年),担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权政局混乱,以年老为由告老回家。
东汉建立后,前往河阳觐见光武帝刘秀,拜太傅,封褒德侯。建武四年(28年),卓茂去世,光武帝身着丧服送葬。汉明帝即位,补位云台三十二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误认
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失马多久了?”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即将要离开,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别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把马还给了卓茂。
[本文注释]
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 侍郎、给事黄门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尝:曾经。
认:误认
顾:回头看。
公:对人的尊称。
幸:希望。
至:到达。
归:归还。
亡:丢失。
诣:到……去(见),谒见。
解:通假字 ,同“卸”
诣:造访;去
原文
卓茂为史事,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
归马
。
译文
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马多长时间了?”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来给了他,自己拉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我。”过了几日那人在别处寻得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还了卓茂的马。
[注释]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
通儒
,曾任丞相府史事、
侍郎、
给事黄门
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
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失马多久了?”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即将要离开,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别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把马还给了卓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