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拒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中 “拒于吾”的于怎么翻译

拒 (jù,)jù

①<动>抗拒;抵御。《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秦。”

②<动>拒绝。《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不为~谏。”

【拒后】阻击敌军,保障大军安全转移。

于 (yú,)yú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吾 (wú,)wú

①<代>我;我们。《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代>我的;我们的。《肴之战》:“秦不哀~丧而伐~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侪】同“吾曹”。我辈;我们这些人。

【吾属】我辈;我等。

【吾子】指自己的儿子。对平辈人的一种亲切的称呼,可译为“您”。

文言文 晏子拒赐的翻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有个天生失明的人,他不认识太阳,就去问那些有眼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一样.」说著还毃毃铜盘而让那失明人听听声音.有一天,失明人听到了钟声,於是误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就像蜡烛一样.」说著还让他摸摸蜡烛而知道了形状.有一天,失明人揣摸到了龠管,於是误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管,差得也有够远的了,而那失明人却不知道其间的差异,因为他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人问问,听听罢了.

「道」比起太阳是更加难看得到啊,而一般人不了解它,实在和失明人不认识太阳没有什麼两样.即便是通达的人告诉了他,虽然譬喻巧妙,善於开导,也不见得比盘,烛的譬喻高明多少.从盘到钟,从烛到龠,一个比喻转著一个比喻,再加以察看看,那有什麼尽头呢 所以世上那些「道」的人,有人是就他所见到的而来说说,有人是根本没有体会而随意揣测,这些都是求道人的弊病啊!

这麼说来,「道」最后是无法求到的吗 苏子说:「道是自然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什麼叫做自然得到呢 孙武说:「善於用兵的人是让敌人自然陷入罗网,而不落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他们的职场里来完成工作,君子则是通过学习来获得道.」不去强求而自然地到达,这就正是「致」/自然得到的道啊!

南方有许多潜水夫,每天都和水生活在一块.七岁就能涉水,十岁就能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那潜水夫难道是随便就会的吗 这一定是他们掌握了水的「道」啊!每天和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岁就掌握了水的「道」.相反地,有从小就不知水性的人,即使到了壮年的时候,看到船都还是会害怕的.所以北方的勇士去问南方的潜水夫,想学学怎麼潜水的方法;当他照潜水夫的话而到河中去试试,没有一个不溺水的.所以凡是想不学却坚持要求道,都像是北方勇士在学潜水一样.

从前国家以诗赋音律来录取士人,所以士人所学杂多却不立志求道;现在国家用经义来录取士人,士人只知求道,却不专心向学.渤海吴彦律先生是位有志於向学的人,他才正要到礼部去参加考试,所以我就写了〈日喻〉这篇文章来劝勉他.

写出《虞公拒谏》的文言文翻译

《虞公拒谏》的文言文翻译: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原文叫《宫之奇谏假道》 ,出自《左传》作者:左丘明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宫之奇谏假道》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左丘明:丘明,姜姓,丘氏,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楚国名臣左史倚相的孙子 。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拒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