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肃然起敬文言文翻译

求翻译 文言文

康熙年间,曹练亭就任江宁织造,每次出门都会架八匹马的车,而且必定带一本书。经常翻阅从不间断。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好学?”他回答说“并不是这样的,我并不是一个地方官,而当地的百姓见到我就会肃然起敬,使我的心很不安逸,于是用书来掩人耳目”。

曹练亭素来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睦,等到江宁太守陈鹏年犯了罪时,他却秘密奏报朝廷保荐陈鹏年。世人因此而看重他。他的儿子曹雪芹编写了《红楼梦》一书,详细的记载了风月繁华的盛事。

知道我的书斋的人读了《红楼梦》后都对我的随园羡慕不已。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路过钓台,听大人们说起钓台的事,心中向往它。因为年幼,大人不让到危险的地方去。前年到睦州,正当脚上有病,而且雨下得大,没有能够上去。现在从台荡回来,在六月五日上了钓台。

表情严地进入严子陵先生的祠堂,古老的柏树阴森森地,在江两岸青翠欲滴,形象严整峻峭,好像是俯视云台的意思。由客星厅向右,要经过二十多回折返,上了西台,有个亭子叫“留鼎一丝”。我又从龙脊上骑过到了东台,有个亭子叫“垂竿百尺”。附在东台一个平坦的岛上,陡峭得让人不敢往远处看。一块如笋一样的石头横起在幽深的山涧里,歪斜着仰起头傲世,很像先生的手足。脚下蹬的道路上全是老松古木,风冷得浸入骨脾。这两台,或许是当日先生的振衣的地方,虽然是空钩但意在垂钓,何必能否钓着鲂鲤呢,我不因为阅历多少拘泥谁高谁低。

亭子中祠堂中,都被当时的官员们的匾额占完了。那子陵的崇高,哪里在于别人赞颂呢,到卖菜时是为了求更加熟吗?人只有一生,有知识的人各有志,论说的人认为皇帝也不足以与他说理。这是没有看见梦见文叔,又哪里理解严子陵呢?

严子陵实在是高啊,可是一定求他所以高不在士的理由,那么蟠溪的鱼竿,不是要扔到炉灶中烧饭吗?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严子陵认为官不足贵,许由认为皇帝不足贵,人们不歌咏许由只是歌咏严子陵,是因为皇帝少而官多也。自身常常在官中,可是说话常常在官外。

那兰花和桂花的味道,如果清口闻到,就是芳香的;如果臭气闻到,就是污秽的。子陵啊子陵,活着的时候可以有七里明月的睡眠,可是死了却被万人在一个祠堂里起哄,子陵你苦啊。那么把所有的文章都废去吗?回答说:“山高水长,只存范仲淹这一个匾额就可以了。”

赏析:

严子陵钓台位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畔,以其幽静清雅的自然风光和独钓泽畔的严子陵传说为世人所瞻仰。文章前半篇记叙游钓台时看到的景观。作者从小时候私下心仪而欲登不能入笔,叙说对钓台的神往之情,既交待了登台的原因,更是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接着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后半篇是写由登台而引发的议论,由所见的严子陵祠中官宦们题赠之匾,想到严子陵的清商品行,并与那些身恋官场却又标榜自己“清高”者作了鲜明对比,深刻批判了他们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丑恶行径。全文情景交融,态度鲜明,文势凛冽。

本文的—个最大特点是以景写人,借景抒情。写严子陵祠,突出其庄严肃穆的气氛。严于陵钓台突兀于寓春江之上,“古柏阴风”,写其年代久而令人人肃然起敬,“夹江滴翠”写富春江两岸群山苍翠,林木茂盛,绿荫深深,依次写出严于陵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深沉,“有俯视云台之意’,借助作者的想象以夸张的笔法写出了钓台的高峻气势。如果说开头写了严子陵祠所处的“整峻”肃穆的整体环境,那么下面就选择了很有代表性的景“一石笋”,“横起幽涧”,简直是严于陵架在光武帝肚子上的手足,而且高傲自在,恣意妄为。作者写景,实际上是写入。景色的清幽、冷峻、孤高,岂不是严于陵人格冷峻清苍、清风高洁的精神风貌的写照吗?这里的人和景已经合二为一,作者看到景,实际上就是看到了狷介独立的严于陵,作者写景.就是在再现严于陕的清高人格。文中“留鼎一丝”与“垂竿百尺”是小品的题旨所在。

对比鲜明,文势凌厉,是本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文章把严于陵与那些虚情假意的官宦们逆行了一次深刻的对比。严子睦祠中挂满了官宦们的匾额,想必是历朝的官员赞扬严子陵的品德高尚,但他们根本不理解严子陵高尚在何处。他们只是把严子陵不慕虚荣、不求闻达简单地理解为严子陵的清高与脱俗,却不知道严于陵之所以不为官的真正原因。同时,这些赠匾的官僚们之所以赞杨严于陵,只不过以借严于陵的招牌来标榜自己的清廉与方正,其实是对耿介狂狷的严于陵的侮辱,“夫兰桂之味,以请口出之,则芳;以艾气出之,则秽”。因此作者感慨道:“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情缘文生,气因文存,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在于赞颂严于陵,更在于以严于陵为鉴,照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故文章气势夺人。文章在描写钓台景物之后,直接转入议论和抒情,篇幅占全文的一半、而且用了对比写法,美丑分明,好恶了然。在句式上,用了一连串的反话语句.酣畅琳漓,充分体现了王思仕小品文“笔悍而神清,胆怒而眼俊”的特点.显示了文章的凛然风骨,为明清小品文的上乘之作。

祝你学习进步

提问者采纳  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路过钓台,听大人们说起钓台的事,心中向往它。因为年幼,大人不让到危险的地方去。前年到睦州,正当脚上有病,而且雨下得大,没有能够上去。现在从台荡回来,在六月五日上了钓台。

表情严地进入严子陵先生的祠堂,古老的柏树阴森森地,在江两岸青翠欲滴,形象严整峻峭,好像是俯视云台的意思。由客星厅向右,要经过二十多回折返,上了西台,有个亭子叫“留鼎一丝”。我又从龙脊上骑过到了东台,有个亭子叫“垂竿百尺”。附在东台一个平坦的岛上,陡峭得让人不敢往远处看。一块如笋一样的石头横起在幽深的山涧里,歪斜着仰起头傲世,很像先生的手足。脚下蹬的道路上全是老松古木,风冷得浸入骨脾。这两台,或许是当日先生的振衣的地方,虽然是空钩但意在垂钓,何必能否钓着鲂鲤呢,我不因为阅历多少拘泥谁高谁低。

亭子中祠堂中,都被当时的官员们的匾额占完了。那子陵的崇高,哪里在于别人赞颂呢,到卖菜时是为了求更加熟吗?人只有一生,有知识的人各有志,论说的人认为皇帝也不足以与他说理。这是没有看见梦见文叔,又哪里理解严子陵呢?

严子陵实在是高啊,可是一定求他所以高不在士的理由,那么蟠溪的鱼竿,不是要扔到炉灶中烧饭吗?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严子陵认为官不足贵,许由认为皇帝不足贵,人们不歌咏许由只是歌咏严子陵,是因为皇帝少而官多也。自身常常在官中,可是说话常常在官外。

那兰花和桂花的味道,如果清口闻到,就是芳香的;如果臭气闻到,就是污秽的。子陵啊子陵,活着的时候可以有七里明月的睡眠,可是死了却被万人在一个祠堂里起哄,子陵你苦啊。那么把所有的文章都废去吗?回答说:“山高水长,只存范仲淹这一个匾额就可以了。”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说明】

1、文中有些词语文言色彩已很浓,应原文保留;若一概更换,致点金成铁,反为不美。

2、有句前云“才华横溢”,后云“是为有才”,同语反复,今弃前而取后。

3、有的地方略增数语,意在补足文意,或竟为蛇足,聊博一哂而已。

【译文】

夫子又欺余矣!夫子通今博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是谓有才者也;侠骨柔肠,仗义执言,不畏权要,是谓有德者也。如此才华冠绝、德望盖世,乃不得青睐而弃重用,甚而屡获不情之贬谪,焉非有司有目无珠,陟黜殊失公允也?嗟乎!以先生之德之才,遭际尚若是不堪,而况吾辈凡庸学子乎?谚云: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故古今之士,莫不以出仕庙堂、致身荣显以为人生之宏猷,冀所以酬君报国也。曩昔夫子孤身而再入叛营之义举,足征用世报国之夙志,其气、其勇、其智、其勋,无不令人肃然生敬也。然夫子今乃为朝廷所忽,投闲置散,言虽夥而不用,文虽奇而不纳,思一展襟抱,忠怀有余,而鞭长莫及,徒呼奈何!唯得授业课徒于太学,兀兀穷年,岂非明珠暗投,大材小用也?何以见有司者之知人善任哉!先贤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之谓齐其家于先,方有以治其国也。先生命途多舛,尚不能免妻子罹冻馁,又何谈报效朝廷,铲奸除恶也?呜呼,痛哉!

先生又欺余矣!先生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是之谓才;仗义执言,不憷王侯,刚骨柔肠,是之谓德。然才德如此而不能用,屡受贬黜,岂非吏部不公乎?而以先生之德尚如此,况吾等庸庸之辈乎?食君之碌,念君之忧。历朝墨客莫不以出世求官为己任,先生二度独闯贼营,已明报国之志,其智其勇,令人折服。然而先生今见放于庙堂,言多而不闻,文奇而不纳,欲凌云而力不足,唯可授业于太学,岂非牛刀宰鸡耶?何见知人善任哉?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意谓先齐家,而后乃可治国,先生尚不能解妻子于饥寒,何谈报国除害?

[注释]

1.憷:害怕,畏惧。

2.吏部:古代官署,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3.妻子:妻子和儿子,代指家人。

(顺便跟楼上的朋友说一下,"先生勿再欺余"的正确语序应是"先生勿再余欺",因为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句子是要倒装的。)

子复我欺矣!子之识喻于古今,才近乎汪洋,是为王佐;能诤谏,斥当世,重侠义,广施恩泽,是为令德。才德如此而弗任,再三迁,其不言有司之偏庇竟可得乎?而以子之令美尚罹此际,况吾庸资之属耶?奉君之碌,忧君之忧。历朝之士莫不有居庙堂之志、达尊荣之想,而子孤身再入叛逆,信足以征其志,先生之风,安可仰哉!然则,子今为朝廷投置,言固多而未重,文虽奇而弗纳,欲展抱负而力绌,徒守太学,焉非才用不相副乎?知人善任者何所见哉?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先齐家方能治国,子且难免亲戚于饥寒,复何言上报朝廷,铲灭奸恶乎?

先生勿再欺余!先生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才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德也。才德兼备尚未得赏识,几经贬谪,焉不是擢人者不公耶?况以先生之才德尚且如此,况余之辈乎!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历朝从文者皆羡入仕为官,独先生孤身两入叛军以明志,其胆识焉能不敬哉!然,今既赋闲,言众而不闻,文奇而不纳,报国无门,于太学授课,岂非牛鼎烹鸡?遑论知人善任哉!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之齐家方可治国,先生尚无庇妻儿之能,焉能报效朝廷、铲除奸佞?

感谢楼上提供出处!!

试译如下:

1、是:当同“识”。薛综问孔明:刘备不知道天时(即所谓“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勉强地想和曹操争夺,正象“以卵击石”,怎么能不失败呢??

2、孔明回答薛综的:人生于天地间,应该以忠诚、孝义作为生存的基本。

3、孔明回答陆绩的:你啊,只是小孩子的见识罢了,哪里能和高明人士谈论呢?!

4、孔明回答严峻的:怎么能效法寻章摘句的腐儒,在在笔墨之间说长道短,舞弄文墨而已?!

其实《三国演义》在当时已是白话小说,放在今天也不是很“文”的,其中很多用语,今天已经当作成语在使用了,看不明白的地方,多看几遍,大致就明白了。

语文文言文翻译

我觉得你给的这段话应该是“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妻之”吧?

【原句】

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妻之。

【注释】

1、泄:泄露;败露。

2、亡命:谓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

3、佣:名词作动词,做佣工。

4、识:识别;识鉴。

5、庸人:平常的人。

6、妻: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译文】

事情泄露(他被迫)亡命(在外),(后来)到扬州(一位)富商家做佣工,(富商)判定(他)不是平常人,(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交个朋友,帮你翻译一下吧。

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呢?学习从经史开始,我也不能说出那些是重点,姑且列举近代的要篇,以做启蒙之用。士大夫的子弟,到了一定年龄,都要接受教育,学的多的到《礼》、《传》,学的少的也至少学了诗、论。到了成年结婚的年龄,身体和性格都只稍稍定性,在这个时候,要加倍训导。有远大志向的,可以自我磨砺,去成就伟业;没有志向的,会自甘堕落、散漫,成为凡夫俗子。

分离容易再见难,这事古人看重的。江南饯行,哭着说离别。王子侯,梁武帝的弟弟,离开都城去东郡,与武帝告别,武帝说:我年纪大了,与你分别,感到非常伤感、难受。说着流下了眼泪。王子侯于是就秘密的告别,羞愧的走了。因为这个被责怪,在船上漂泊百来天,最后还是没有离去。北方的风俗,不屑于离别,在路口分道扬镳,笑着转身。然而还是有人很少流泪,虽然心里悲痛欲绝,但还是强颜欢笑;这样的人,不应该过分的责备。

借人家的书,要爱惜保护,有缺失损坏,要把书粘补好,这也是士大夫众多品行之一。济阳的江禄,书没读完,即使有急事,也一定等把书整理好才起身,所以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会怪他怠慢。有的人书桌上一片狼藉,书散了、丢了,大多是孩子、奴仆乱涂乱画,风雨蛀虫老鼠所毁坏,实在是有损德行。我每次读圣人的书,都肃然起敬;书上有五经的道理和贤达的姓名,我不敢弄脏了它。

梁孝元以前在荆州,有个叫丁觇的人,也就是洪亭民,比较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和隶书;孝元写文案记录事件,都用他。军府的人认为这很轻贱,多数都不看重他,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他的书法,当时有句话讲:丁觇写十幅字比不上王褒的几个字。我喜爱他的书法,经常当宝贝一样收藏。孝元曾经让典签惠编送丁觇的字给萧祭酒看,萧祭酒说:真是书法好手,是谁写的,怎么没听过他的名字?惠编如实回答。子云欢说:这个人在后生里无人可比,所以不被世人称赞,也是奇事一件了。听到这话的人对丁觇都有些刮目相看。不久升官做尚书仪曹郎,后来有做晋安王的侍读,跟随晋安王东下。西台沦陷后,丁觇的书法作品散佚,丁觇也死在了扬州;以前看轻丁觇书法的人,想要找丁觇一幅字也得不到了。

一字字打出来,只为更多的朋友喜欢文言文。毕竟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全丢了。

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之妻:Vent desperate things, the commission in

Yangzhou rich merchant to identify non-mediocre, to the wife of the female.

文言文求翻译,谢谢了!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作揖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按盟约惩罚。”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齐鲁夹谷之会【原文·译文·点评】

(战国)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之何不闻焉?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得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齐人来归郓、瓘、龟阴之田。 ——选自《春秋左传》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无作揖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按盟约惩罚。”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评点:

孔子不仅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本文中,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君臣针锋相对,维护鲁国的利益,孔子“知礼而有勇”,让人肃然起敬。

本文还给读者这样一个启发:貌似强大、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只会凭借恐吓、强权、阴谋来获取不义之财,对付他们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能在心理和气势上战胜他们。

文言文《北史·薛聪转》中文翻译

薛聪,字延智。为人端方正直,处世明于事理,颇有见识。善于保持自己美好的品格,不随便与人交游相处。虽然独处一室,也终日严肃庄重,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薛聪博览群书,精力旺盛,超过常人。至于对古人过去的言行事迹,大多进行研究探求。论争辩答,随口应对,更是他的长处。父亲去世,他在墓侧建起茅庐,哭泣哀号之声,使行路人听了都感到酸楚。兄弟间淳厚和睦,而家教却十分严厉,他的弟弟们做错了事情,也常常免不了受他的杖责,兄弟们相处十分肃穆。不到二十岁,薛聪已被征辟为州里的主簿。

太和十五年(491),他脱去布衣,任著作佐郎。当时,魏孝文帝注意在门阀世族中选用官吏,并根据出身确定官阶。士大夫们出仕做官,最多只能享受奉朝请的待遇,薛聪一开始就被授予著作佐郎,因而被时论称颂。以后,又升任书侍御史。他纠参弹劾朝廷中的错误行为,从不回避势族权要。孝文帝想放宽或谅解的人和事,薛聪往往据理争辩。孝文帝常常说:“我见到薛聪,不能不感到畏惧,更何况其他人呢?”从此,豪门贵戚威风收敛。他累次升迁,官至直阁将军。又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的职务照旧。

薛聪深为孝文帝所赏识,不但表面上用很高的礼遇对待他,而且内心里也把他当作心腹看待。保卫皇宫的禁军,委托他来统领。所以,孝文帝在世时,他一直兼任直阁将军。群臣们退朝之后,薛聪经常留下来陪着孝文帝,谈论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时政的得失成败,都参与运筹谋划。他常向孝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也大多被采纳。他办事深沉细密,外表难测高深。孝文帝想给他加官晋爵,他坚决推辞,不愿接受。孝文帝也体谅他的良苦用心,对他说:“你的天赐的爵位很高,根本不是我赐给你的爵位所能使你荣耀的。”又授予他羽林监。

孝文帝曾与朝臣们议论天下的姓氏、地理和人物,同薛聪开玩笑“:人们都说你们薛姓是蜀地人,果真是蜀地人吗?”薛聪回答说:“我的远祖薛广德,世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们称薛姓是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人们又称薛姓是蜀地人。我现在侍奉陛下,是胡虏的薛姓而不是蜀地的薛姓。”孝文帝听了并不生气,拍着手说:“你自可以表明不是蜀人,为什么又挖苦我呢?”薛聪气得摔掉手中的兵器离去,孝文帝替他辩解说“:薛羽林监喝醉了啊。”他被孝文帝的知遇如此厚重。

太和二十三年(499),薛聪跟随孝文帝南征,兼任御史中尉。宣武帝即位,他被任为都督、齐州刺史。为政廉明清静。死在齐州,官吏百姓为了怀念他,留下他坐的椅子以表示对他的爱戴。

求翻译 文言文

肃然起敬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