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叔孙通者薛人也文言文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

1.B

2.B

3.C

4.(1)可以试着办一下,要让它容易知晓,考虑我所能够做得到的去制定。(为:办,制定;度:考虑;“行为”是两个词,翻译时必须分开)

(2)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抑首:低头;次:次序;寿:敬酒祝福)

(3)这些人都是精神上有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意:精神上;所郁结:所字结构,翻成名词性短语;通:行,实现;思来者:使动用法)

在线文言文翻译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籩豆之礼,理军旅之阵,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惟有易卜,未有他书。至於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於学官,为置博士,在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出於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赞之。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於全经,固以远矣。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於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後,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脩,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於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或脱编,博问人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愍,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於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义,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义,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不备,谓左氏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愍此文教错乱,学士若兹,虽深照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旨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後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馀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於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内外相应,岂茍而已哉? 夫礼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犹愈於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小大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妬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於文吏之义,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第一句:过去的唐朝和虞朝已经衰败了,并且夏商周三代交替兴起,英明智慧的帝王,相继地起兵相互侵袭。

你这个比较长,建议利用这个网站自己把剩下的完成:

http://www.16gj.com/guhanzi/cat.php?id=2326

这个网站可以查词,查完连起来就是句子。我刚才就是这么翻译的,呵呵。

这么长的英文,20分也很难吸引人来翻译,更何况现在很少人读古文,呵呵。

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 最好跟我说一下需要掌握的实虚词~

1、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2、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3、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4、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

5、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高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从:使之从,带领。

仪号:仪式,礼节。

朝仪:朝廷中的仪礼。

五帝:传说中古代的五个帝王。其说不一,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⑤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节文:节制修饰。

因:沿袭。损:减。益:增。

颇:略微。

度(duó,夺):揣度,估计。

且:将近。

文言文翻译

《宰臣上炙》《兼罪》

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灸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读音qiao四声,责问)之曰:“女(通‘汝’)欲

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

刀,利犹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

脔(读音luan,二声,肉块)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堂下得无微

(隐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翻译: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官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炊事官来训斥道:“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

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管家不断磕头下拜请罪道:“我有三条致死的罪:拿磨刀石磨刀,磨得比干将(的剑)还锋

利,切断肉而毛不断,这是我的第一条罪;拿木棍穿肉块却看不见毛发,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用炽烈的炉子,炭火都是

通红的,肉烤熟了但是毛发却不会被烧掉,这是我的第三条罪。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着嫉恨我的人吧?”文公说:“对

啊!”于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责问,真的(找到了),于是训斥了他一顿。

感:其实最有说服力的是火烤而毛不烧。但如果使坏的人是在烧煮的肉上做手脚呢?那宰臣岂不是要和上面《门

人捐水》中的大夫一样的下场?

感2:想起原来看过的一幅漫画,标题好象是《内行整内行——更在行》。现实生活中,不着痕迹的整人行为也是

屡见不鲜,想要杜绝和自保其实不易啊。宠辱不惊自然是最好的心态,那是自身的事。权利,是激发人类丑恶本质最根

本的因素,避免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的境况,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不过,是人存活在这个世上,总会有人看你

横竖不顺眼的,如何对待呢?首先当然是善以待人,将遭人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再就是人人都保有疑罪从无的心态,

使坏者得逞其阴谋的几率便微乎其微的了。

兼罪的翻译

以前(有一天),韩昭侯喝醉酒然后睡觉,负责皇上帽子的人看见皇上寒冷,所以给皇上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皇上)睡醒感到愉悦,问左右侍从:“谁添加衣服的?”,左右侍从说:“负责帽子的人”。皇上于是定罪给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为它没有做到他要做的职责;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为它越权作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不是不讨厌寒冷,是因为越权办事的危害比寒冷更加可怕啊!

郢书燕说

郢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时值晚上,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可是不小心把这句话写到信里面去了。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意思或目的。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理解为:举烛的意思乃是,追求光明,也就是要广招天下贤能之人来任命为官,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燕国的相国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大喜,以此来治理国家。

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一狐之腋

词 目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发 音 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

释 义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出 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示 例 ~;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衣服》

不胫而走

【出处】(汉·孔融《论盛孝章书》):“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用例】(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解说】东汉末年,孙策平定江东,尽诛当地英豪。其时盛孝章素有才名,为人耿直孤傲,策深忌之。其友孔融忧其将不免于祸,欲荐于曹操。乃书于操曰:“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公满五十,而吾已过二。海内有识之士,所剩无几,仅存孝章一人。今其人囿于孙氏,妻子俱无,茕茕孑立,临危受苦。昔诸侯有相攻伐者,桓公不能止之,而引以为耻。孝章乃大丈夫也,天下之士有口皆碑矣。今身陷异地,命在旦夕。公可遣一介之使,咫尺之书,则孝章可救,友道可弘也。公辅助汉室,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能自至,人好之也,况贤者有足。昔燕王筑台拜尊名士郭隗,卑身厚币,招纳贤才,故乐毅自魏来,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来,士争趋燕。欲公能崇尚斯义,则天下之士咸归我矣。”操从其言,召之为骑都尉,使命未至,已为孙权所害。

亦作【无胫而走】(唐·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於珠玉。”

亦作【无胫而行】(北齐.刘昼《刘子·卷四·荐贤》):“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行’,扬声於章华之台,炫燿於绮罗之堂者,盖人君之举也。”

亦作【不胫而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经籍会通二》):“间以余力游刃,发之乎诗若文。又以纸贵乎通邑大都,‘不胫而驰’乎四裔之内。”

【释义】① 胫:小腿。② 走:跑。

参看http://www.wcai.net/history/shiji/sj013.htm

帮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谢谢 最好跟我说一下需要掌握的实虚词

(1)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说:“作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却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先生说了些什么讨好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2)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3)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4)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

(5)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高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叔孙通者薛人也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