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http://www.slkj.org/b/songshi.html
宋史有全文有几百章呢,自己看吧,网页下面有,上面是简介吴曦传
李全传
张邦昌传
刘豫传
贾似道传韩芃胄传
丁大全传
万俟禼传
汪伯彦传
秦桧传郭药师传
黄潜善传
张觉传
蔡攸传
赵良嗣传蔡京传
蔡卞传
曾布传
吕惠卿传
章惇传吴处厚传
朱面力传
蔡确传
王黼传
关礼传董宋臣传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梁师成传
杨戬传
王中正传童贯传(附方腊传)
李宪传
窦神宝传
蓝继宗传
高遵裕传吴益传
李遵勖传
张尧佐传
王贻永传
王继勋传王老志传
王仔昔传
魏汉津传
庞安时传
钱乙传刘翰传
柴通玄传
韩显符传
刘勉之传
郭雍传林逋传
谯定传
种放传
戚同文传
陈抟传华岳传
李艸传
吕祖泰传
马伸传
吕祖俭传欧阳澈传
姚兴传
陈东传
林空斋传
薛庆传翟进传
陆秀夫传
张珏传
姜才传
张世杰传尹艳传
范天顺传
李芾传
张贵传
滕茂实传张顺传
崔纵传
吴安国传
王忠植传
李彦仙传赵立传
杨邦艰传
曾艵传
向子韶传
杨震传李涓传
康保裔传
李若水传
熊克传
陈与义传汪藻传
米芾传
周邦彦传
李格非传
陈师道传刘恕传
张耒传
秦观传
晁补之传
文同传黄庭坚传
苏洵传
苏舜钦传
梅尧臣传
穆修传石延年传
柳开传
宋白传
梁周翰传
王应麟传黄震传
李心传传
魏了翁传
徐梦莘传
真德秀传陈亮传
郑樵传
朱震传
胡安国传
陈傅良传蔡元定传
陆九渊传
吕祖谦传
洪兴祖传
杨万里传胡瑗传
邵伯温传
孙复传
王昭素传
李之才传陈淳传
邢艪传
黄干传
朱熹传
张木式传李侗传
尹火享传
杨时传
邵雍传
谢良佐传张载传
程颢传
程颐传
周敦颐传
程师孟传吴遵路传
谢枋得传
陈靖传
洪天锡传
李知孝传徐鹿卿传
陈仲微传
梁成大传
李庭芝传
文天祥传姚希得传
陈宜中传
赵葵传
谢方叔传
乔行简传危稹传
余玠传
郑清之传
赵必愿传
史弥远传孟珙传
赵汝谈传
欧阳守道传
高斯得传
曹彦约传汪纲传
杨简传
吴昌裔传
杜范传
许奕传陈居仁传
洪咨夔传
李宗勉传
刘黻传
赵方传安丙传
杨巨源传
毕再遇传
柴中行传
李孟传传刘火龠传
辛弃疾传
刘宰传
汪大猷传
高登传王信传
李蘩传
仇胒传
李壁传
项安世传刘光祖传
赵雄传
吴猎传
王淮传
陆游传方信孺传
楼钥传
林栗传
京镗传
彭龟年传詹体仁传
赵汝愚传
周必大传
留正传
张孝祥传袁枢传
李椿传
李焘传
王十朋传
杜莘老传范成大传
汪应辰传
王刚中传
施师点传
刘珙传叶颙传
周葵传
汪澈传
陈俊卿传
虞允文传李弥逊传
张阐传
赵逵传
范如圭传
胡松年传何铸传
陈桷传
刘一止传
陈规传
张致远传吕本中传
赵开传
李邴传
胡铨传
洪遵传洪迈传
洪适传
王庶传
洪皓传
汤思退传王之望传
王伦传
刘子羽传
吕祉传
曲端传张俊传
刘光世传
杨再兴传
牛皋传
张宪传吴芉传
杨存中传
吴玠传
刘钅奇传
韩世忠传岳飞传
张所传
陈禾传
许景衡传
李光传许翰传
吕颐浩传
张浚传
朱胜非传
赵鼎传李纲传
宗泽传
任谅传
周常传
张根传张叔夜传
聂昌传
孙傅传
耿南仲传
何栗传李邦彦传
王安中传
侯蒙传
赵挺之传
郑居中传孙谔传
彭汝砺传
吕陶传
王觌传
刘安世传鲜于亻先传
李常传
孔文仲传
王岩叟传
孙觉传梁焘传
王存传
孙固传
刘挚传
苏轼传吕大防传
范祖禹传
吕公著传
范镇传
司马光传种谔传
种师道传
李稷传
种世衡传
徐禧传李师中传
陆诜传
沈括传
李定传
王广渊传王厚传
薛向传
王韶传
蒲宗孟传
蔡挺传王安国传
王安石传
王安礼传
李允则传
吕诲传郑侠传
郑獬传
蔡襄传
余靖传
曾肇传刘奉世传
曾巩传
欧阳修传
刘分攵传
胡宿传张方平传
王拱辰传
钱惟演传
钱易传
邵亢传赵扌卞传
唐介传
吴奎传
包拯传
韩缜传韩绛传
韩维传
韩亿传
范仲淹传
范纯仁传文彦博传
王硄传
富弼传
吴充传
曾公亮传陈升之传
韩琦传
庞籍传
章得象传
杜衍传王曾传
张知白传
杨允恭传
李迪传
卢斌传戚纶传
张去华传
孙何传
晁迥传
刘筠传杨亿传
梁鼎传
王济传
范祥传
田京传陈贯传
李防传
贾黯传
滕宗谅传
陈从易传陈希亮传
姚仲孙传
彭乘传
司马池传
梁颢传孙甫传
谢绛传
尹洙传
掌禹锡传
王洙传王禹翶传
张咏传
孙扌卞传
田锡传
王尧臣传明镐传
王则传
丁度传
宋敏求传
王博文传郭逵传
宋绶传
狄青传
曹利用传
杨崇勋传高琼传
王益柔传
陈彭年传
陈执中传
贾昌朝传宋祁传
陈尧佐传
宋庠传
夏竦传
王钦若传丁谓传
王旦传
向敏中传
寇准传
李沆传呼延赞传
雷德骧传
王继忠传
何蒙传
马知节传索湘传
翟守素传
樊知古传
姚内斌传
王继勋传郭进传
杨延昭传
李汉超传
杨业传
陶谷传扈蒙传
李惟清传
柴禹锡传
赵昌言传
王沔传温仲舒传
苏易简传
辛仲甫传
钱若水传
吕蒙正传张齐贤传
李日方传
沈伦传
卢多逊传
李穆传薛居正传
石熙载传
吕余庆传
刘熙古传
窦仪传田重进传
刘温叟传
米信传
党进传
李汉琼传崔彦进传
曹翰传
袁继忠传
张美传
郭守文传潘美传
曹彬传
王仁赡传
李处耘传
李崇矩传王全斌传
赵普传
李继勋传
王审琦传
慕容延钊传王溥传
石守信传
范质传
子崧传
士砫传镇王传
益王君页传
庄文太子砱传
汉王元佐传
昭成太子元僖传度宗全皇后传
燕王德昭传
理宗谢皇后传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仁宗郭皇后传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度宗纪宁宗纪
理宗纪
光宗纪
孝宗纪
钦宗纪高宗纪
徽宗纪
哲宗纪
英宗纪
神宗纪仁宗纪
真宗纪
太宗纪
《宋史》简介分页123
有一篇文言文是开头是李祥,字元德…… 答案?
李祥,字元德,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调濠州录事参军。累迁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赵丞相以言去国,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汝愚不畏灭族,决策立陛下,风尘不摇,天下复安,社稷之臣也。奈何无念功至意,忽体貌常典,使精忠巨节拂郁黯闇,何以示後世﹖」除直龙图阁、运副,言者劾罢之。于是太学诸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留之,俱得罪。主冲祐观,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嘉泰元年八月卒,諡肃简。(参史传。)
求帮忙翻译文言文~~~~~
纯手打的,求采纳求加分啊!
于仲文,字次武,是建平公于义的哥哥的儿子。他的父亲于实,是北周的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年少时非常聪明机灵,很小就开始上学,沉溺于读书而不知疲倦。他的父亲感到很奇异,说道:“这个孩子肯定能振兴我们家族。”于仲文九岁时,曾经在云阳宫拜见周太祖,太祖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中都讲些什么事?”于仲文答道:“帮助父亲,侍奉君主,只是些忠孝之事罢了。”
太祖非常赞叹。于仲文后来跟随博士李祥学习《周易》、《三礼》,大概知晓书中的要义。等长大后,他风流倜傥而有大志向,气度超群,被当时的人称为名公子。之后他开始做赵王的属下,不久升任为安固太守。有一次任、杜两家人都丢了牛,后来找到一头,两家都说是自己的牛,州郡久久无法裁决。益州长史韩伯俊说:“安固太守于仲文从小就很聪明,可以让他来裁决这个案子。”于仲文说:“这事很容易解决。”于是让两家人各自赶来牛群,然后放出找到的那头牛,牛跑进了任家的牛群中。他又暗中让人稍微弄伤那头牛,任家人惋惜嗟叹不已,杜家人却泰然自若。于仲文便责难了杜家的人,杜家人认罪离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和宇文护是同一党派的,先前犯了法入狱,却没人敢治他的罪。于仲文到郡里后彻底查办此事,终于让他获罪坐牢。蜀中的人因此说道:“于公裁断英明举世无双,且不惧权势。”不久,于仲文被任命为卿正下大夫,封为延寿郡公,封邑三千五百户。他多次随军队出征,累积战功被升为仪同三司,宣帝时出任东郡太守。
于仲文的字叫次武,是建平公义哥哥的儿子。父亲名实,是北周的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小时分智慧敏慧,从小上学后,专注于阅读不知疲乏。他的父亲认为他奇异,说:“这个小子一定能让我的家族兴盛。”九岁时,曾在云阳宫拜见了周太祖,太祖问他说:“听说你好读书,书中有什么事?”仲文回答说:“协助父亲,事奉君主,只是忠和孝罢了。”
文言文翻译,要尽量完整
于仲文小时就聪明机灵,很小上学,就沉溺书中而不知疲倦。他父亲感到很奇异,说:“这孩子肯定会振兴我们于家。”他九岁时,曾在云阳宫拜见宇文泰,宇文泰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上有些什么?”于仲文回答说:“帮助父亲,侍奉君王,只有忠孝而已。”宇文泰非常赞赏他。
这以后他跟博士李祥学习《周易》、《三礼》,略知大义。长大后,倜傥风流而胸有大志,气度超凡,当时称他是名公子。开始当赵王的部下,不久迁任安固太守。
任、杜两家都丢了牛,后来找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的,州郡无法决断。益州长史韩伯俊说:“安固于太守年少时就很聪明,可让他决断这事。”于仲文说:“这事很容易解决。”于是让两家各赶牛群来,放出那头牛,那头牛就奔向任家的牛群中。他又偷偷让人轻轻地伤了那头牛,任家人叹惜不已,而杜家人却没事一般。于仲文于是诃责姓杜的,姓杜的认罪而去。
始州刺史屈突尚,是宇文护一党的,以前因事入狱,无人敢治他结党之罪。于仲文到郡后,穷追究治,终于让他坐牢。
蜀中人因此传语说:“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暴有次武。”
于仲文,字次武,自幼聪明、敏捷,……后来跟随博士李详学习《周易》、《三礼》,基本上通晓大义。成人后,卓越豪迈,胸存大志,气质和调,英雄盖世。
离开家开始做越王的部属,任安固太守。有任、杜两家各丢失一头牛,后来找到一头,两家都认领,州郡很长时间也每能解决。益州长史韩伯峻说:“于仲文少年时就聪于判察,可以让他来解决这个问题。”于仲文说:“这个问题容易解决。”于是,就命二家各驱赶自家的牛群来,把两家都认领的那头牛放出去,那头牛便向任氏的牛群中走去。又让人对牛造成微小的伤害,任氏看到后嗟叹而惋惜,可杜氏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似的。于仲文就训斥了杜氏,将他治罪后放他回去。始州刺史屈突尚是宇文护的党羽,已经犯罪而判他入狱,而没有人敢将他绳之以法。于仲文到达始州后,就追究了这一案件,于是就将屈突尚逮进监狱。当时,蜀中有俗语说:“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
李安世转文言文翻译有吗
1.李安世传翻译:李祥的儿子李安世,幼年时期就非常聪颖。兴安二年(453年),高宗拓跋濬提拔侍郎、博士之子为官,将官员子弟中的秀俊者提升为中书学生。当年李安世才不过十一岁,高宗看到李安世年龄太小,叫去询问他。李安世向高宗陈说自己祖父和父亲一辈的事迹,说的井井有条,文成帝就提拔他为中书学生。
高宗每次去巡查国子学的情况,李安世常常被文成帝叫出询问。文成帝赞赏他说:“你能坚持够这样,长大了就不用担心不富贵。”在为父守丧期间,李安世以仁孝博得名声。
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李安世被拜为中散。因为他性格温顺,而且做事谨慎,文成帝十分喜爱他。不久被提升为主客令。
齐武帝萧赜派遣使臣刘缵前往北魏通问修好(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十月丙寅廿一,483年12月6日)。见李安世容貌甚美,而且举止言行十分得体,刘缵等私下里议论说:“没有君子,这个国家能发展的好吗?”刘缵等引李安世为典客。李安世说:“夏商周三代都有不同的礼仪,五帝的乐礼也都不尽相同。修建足以灭亡秦朝的宫殿,这能称之为上国吗?”刘缵接着回答:“主客令的名称世代以来都有变化,一共有多少种称呼呢?”李安世说:“周朝的时候称之为掌客,秦朝统一之后改称为典客,汉朝时改名鸿胪,如今的名称是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刘缵又指着方山说:“这座山距离燕然有多远呢?”李安世说:“差不多是建康(今江苏南京)和番禺(今广州)的距离。”
当时因为江南的使者前来北魏朝贡,把内宫收藏的珠宝拿出来,让都下富室好容服者在市肆中出售,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缵曰:“魏国的金银珠玉价格极低,这恐怕是由于北魏本土出产这些东西吧?”李安世曰:“我朝并不看重金银珠玉,所以它们的价格贱得如同瓦砾。而且,我们皇上盛德通于神明,使得山川也不爱自己的宝贝,因此,所有的山上都出产玉石,所有的大河都出产金子。”刘缵原来准备多买一些北魏的珠宝,听到李安世这一席话以后,深感惭愧,便不再买了。迁主客给事中(通鉴云:“缵屡奉使至魏,冯太后遂私幸之(刘缵屡次奉命出使,前往北魏,北魏冯太后于是与他私通)。”史言冯后淫纵)。
当时每次遇到灾荒,老百姓就四处逃散,良田也大多为豪门大族强占。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所以恤彼贫微,抑兹贪欲,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毁,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又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侥幸之徒兴,繁多之狱作。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我认为古代的井田制度难以恢复(桑井,谓古者井田之制,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也),朝廷应该使土地平均些,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使农夫耕种土地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相当,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对发生争执的田产,应该限定日期裁断。官司拖得太久又难以明断的田产,一律归现在使用的人。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冬十月丁未十三,485年11月6日)。
李安世出为安平将军、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西门豹、史起,有功于民者,为之修饰庙堂。表荐广平宋翻、阳平路恃庆,皆为朝廷善士。
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扌剽亲往讨之,李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薛道扌剽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百姓为之语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李安世设方略诱波及诸子侄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
太和十七年(493年),李安世卒于家。
李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瑒。崔氏以妒悍被休妻,送回娘家,李安世又迎娶了沧水公主,生二子:李谥、李郁。)
2.李安世简介。 李安世(443~493),北魏大臣,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魏前期名臣李孝伯兄祥之子。美容貌,善举止,首倡均田制。李安世以贵胄子弟出仕。11岁即为文成帝招为中书学生。献文帝时,迁主客令,奉诏接待齐使刘缵,应对自如,迁主客给事中。太和九年(485),感于豪强广占田土,百姓无立锥之地,贫富不均,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限制士族多占田产民户,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以增加政府收入,为孝文帝采纳。后出为相州刺史,封赵郡公。劝课农桑,选拔人才,为西门豹、史起等有功的地方官立庙,又设计铲除李波等地方豪强,为百姓所称道。
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