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校》翻译
“郡县学校,不得从自己选授;你县公商议,请有名的儒生主的。从平民以至于宰相的辞职的人,都可以担当这个重任,不管已经在没有做官的。那人稍有干在评议,那么学生得到共同起而容易的,说:“这是不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啊。’山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理由,都吸学校自己选择。凡是他生下的孩子都里的粮食从学,离城烟火村落的隐士的众多的,也将经师,民间儿童十人以上,就以诸生的老而不做官的人充任蒙老师。所以郡吧没有老师的人;而人的学习行为形成的,不是主六曹的事务,就主分教的事务,也没有不被任用的人。
学校以外,凡在城在野外寺观庵堂,大的改为书院,经师领的;小的改为小学,蒙老师带领的;以分处学生学习。此寺产即属于学习,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的人。二氏的人,分别在有学识的人,返回的学校,那我就各回自己的事业。
大学祭洒,推选当世大儒,他重视与宰相等,有时宰相退居为的。每月初一日,天子驾临太学,宰相、六卿、谏议都跟着他。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也就弟子之列。政治有缺失,祭酒直言不讳。
天子的儿子年至十五,就和大臣的儿子学习在大学,让他知道百姓的真伪,并且让他们逐渐习惯于辛苦。不要被关在宫中,他的所见所闻不出宦官宫妾的外,我从高大的。
郡县朔望,大会一邑的绅士的儿子。学校讲学,郡县官到学生列,面朝北再拜,老师学生分别用疑问对质难。他把文件日期不到的惩罚的。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就纠绳,大就击鼓号一般。他们有的偏僻地区下县,学校不能马上得到名儒,而郡县官的学校路过的人,就是朔望的机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以的。如果郡县官少年没有实际学问,我自压老儒而上的人,就士子喧哗而退的。
挑选名儒以提督学政;但是学校不隶属于提学,因为他的学行名人相师友的。每三年,学校把他的俊秀在提学而进行的,补充博士弟子;把博士弟子在提学而进行的,为了解礼部,再也没有另派考试官。发榜所遗留下来的人,有平日比学走路的人,学校咨询于提学补进的。他的弟子的罢免,学校以生平定的,而提学无关。
学历的不能推算气朔,即补充博士弟子;他的精神的同事解额,命礼部考的,在钦天监官员。学医的人送提学考的,补充博士弟子,方许行方法。年终,根据他的生与死效与否的数,书之于册。分为三个等级:下等人废黜的;中等行法术照旧;上等解试礼部,进入医院后官的。
凡是乡饮酒,合一郡一县之士大夫士子。士人七十岁以上,平生无玷舆论的,百姓八十岁以上无过错的人,都以齿面南,学校、郡县官都面朝北,宇文宪年老请求建议。
凡是乡贤名宦祠,不得以权势地位及其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就考的历史,文章就拖延的传世,理学则规定的言行。此外乡间的小好评,当时文帝的名声,讲章的经学,依附的事情,已经进入神情嗜好都停止了。
凡郡邑书籍,不论传世藏家,广泛搜集重购。每书抄印三册,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到太学,一册在学校。当时人文集,古文不是有老师法,语录不是有心得,奏议无益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就各市场地传刻。那时的文章、小说、诗词曲、应酬代替笔,已经刻都追板烧了。士子科举的文章选择和私人测试义策略,蛊惑坊市的,弟子员进行改革,现任官员被解职,退休官员夺告诉自己。民间吉凶,一个根据朱子家礼行事。老百姓不一定与熟悉,其丧服的制度,木办法的尺寸,衣服的样式,宫室的制度,在市肆工艺的,学校决定而给他。离城村落,蒙老师相的礼仪来改变习惯。一个城市的名声及先贤陵墓庙宇,他们修饰表彰,这些学校的事。淫祠通行拆毁坏,只留下和士谷,设置主祀的。所以入境,有违礼的祀,有非法的衣服,市场在无用的东西,当地留下没有掩盖的丧失,优歌在耳边,俗话满大街,就学校的职责不修的。”
有人类的开始,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是自利的.天下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它;天下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除掉它.有仁人志士出来,他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要让天下人蒙受利益;他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天下人免除祸害.这个人的辛勤劳苦,必定是天下人的千倍万倍.要付出千倍万倍的劳苦辛勤,而自己又不享受利益,这必定不是天下人的常情所愿意去做的啊!所以古代的君主,思考之后而不愿意当君主的,像许由,务光等人就是;当了君主而又离去的,像唐尧,虞舜等人就是;起初不想当君主,而最后却不能离去的,像大禹就是.难道古人和现代人有什麼不一样的吗 好逸恶劳,这实在也是所有人的常情啊!
后代作君主的人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利害的大权都出於自己一人;我把全天下的利益都归於自己,把全天下的灾害都归给他人,也没有什麼不可以的.让全天下人都不敢自私,都不敢自利;把我自己的大自私,当作是全天下的大公利,刚开始还觉得惭愧,时间一久,也就心安了.把全天下看作是最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无穷无尽地享受.汉高祖所说:「我产业的成就,比起二哥,那个多呢 」他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经洋溢在所说的话里头了.
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古代是将天下看作主人,而将君主看作宾客,大凡君主一辈子所在经营的,都是为了全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作主人,把天下看作宾客,大凡全天下之所以没有一块地能够得到安宁的,都是因为君主的缘故啊!所以在他还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让天下人肝脑涂地惨死,让天下人的子女分散各处,用来换取我一个人的产业,却不会觉得悲惨哪!还说:「我本来就是在为后代子孙创立产业啊!」当他已经获得天下了,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用来供奉我一人的荒淫享乐,还把这看做是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产业的花红,利息啊!」这麼说来,是全天下的大灾害,就是君主而已了.假如像从前没有君主的话,人们都各自能够得到自己的东西,各自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本来设立君主的道理就是这样吗!
古代的天下人,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喻成父亲,把他拟喻成老天,实在不算过分哪!现在的天下人,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敌一样,把他叫做「独夫」,本来这就是应该的.可是小儒们却识见肤浅,认为君臣之间的道理是存在天地之间的,是无法脱逃的,甚到了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仍然还说商汤,周武王不该杀他们的,还乱编造流传伯夷,叔齐无法考证的事情;他们看待万万千千百姓血肉崩溃的惨死,几乎就和老鼠的腐死没什麼两样啊!难道天地这麼的大,在万万千千的老百姓之中,单单私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 所以周武王,是个大圣人;所以孟子的言论,是大圣人的言论.后代君主,想要拿像父亲,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伺君位,都认为孟子的言论对他不利,甚至直接废除孟子配祀孔庙,这难道不是来源於那些识见肤浅的小儒们吗
虽然这个样子,如果后代做君主的人,果真能够保住这个产业,无穷无尽地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可是,既然他把天下看成是产业,那别人想要获得这个产业,谁不跟我一样呢 於是拚命用绳子给它绑紧,努力用钮锁给它牢固,然而一个人的智慧力量是注定不能胜过全天下想要得到的人;以致於远的好几代,近的就在自己身上,他们血肉崩溃的惨死,就应在子孙身上了!从前有君主希望「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再投生到帝王家了!」而明毅宗对女儿(长平公主)也说:「你为什麼要生在我家呢!」这话说得真悲痛啊!回想他们(祖先)在创业打天下,那想要获得天下的雄心,(相较之下),能不沮丧,能不瘫软吗!
所以明白做君主的职分后,那麼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就不是多麼地超俗绝尘了.相反地,不明白做君主的职份的话,那麼连在市井里面,也人人都想当君主啊!这就是为什麼许由,务光在后代绝迹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份难以分明,但是用短暂时间的荒淫享乐,不值得去换取无穷无尽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啊!
有人类的开始,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是自利的.天下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它;天下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除掉它.有仁人志士出来,他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要让天下人蒙受利益;他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天下人免除祸害.这个人的辛勤劳苦,必定是天下人的千倍万倍.要付出千倍万倍的劳苦辛勤,而自己又不享受利益,这必定不是天下人的常情所愿意去做的啊!所以古代的君主,思考之后而不愿意当君主的,像许由,务光等人就是;当了君主而又离去的,像唐尧,虞舜等人就是;起初不想当君主,而最后却不能离去的,像大禹就是.难道古人和现代人有什麼不一样的吗 好逸恶劳,这实在也是所有人的常情啊!
后代作君主的人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利害的大权都出於自己一人;我把全天下的利益都归於自己,把全天下的灾害都归给他人,也没有什麼不可以的.让全天下人都不敢自私,都不敢自利;把我自己的大自私,当作是全天下的大公利,刚开始还觉得惭愧,时间一久,也就心安了.把全天下看作是最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无穷无尽地享受.汉高祖所说:「我产业的成就,比起二哥,那个多呢 」他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经洋溢在所说的话里头了.
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古代是将天下看作主人,而将君主看作宾客,大凡君主一辈子所在经营的,都是为了全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作主人,把天下看作宾客,大凡全天下之所以没有一块地能够得到安宁的,都是因为君主的缘故啊!所以在他还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让天下人肝脑涂地惨死,让天下人的子女分散各处,用来换取我一个人的产业,却不会觉得悲惨哪!还说:「我本来就是在为后代子孙创立产业啊!」当他已经获得天下了,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用来供奉我一人的荒淫享乐,还把这看做是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产业的花红,利息啊!」这麼说来,是全天下的大灾害,就是君主而已了.假如像从前没有君主的话,人们都各自能够得到自己的东西,各自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本来设立君主的道理就是这样吗!
古代的天下人,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喻成父亲,把他拟喻成老天,实在不算过分哪!现在的天下人,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敌一样,把他叫做「独夫」,本来这就是应该的.可是小儒们却识见肤浅,认为君臣之间的道理是存在天地之间的,是无法脱逃的,甚到了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仍然还说商汤,周武王不该杀他们的,还乱编造流传伯夷,叔齐无法考证的事情;他们看待万万千千百姓血肉崩溃的惨死,几乎就和老鼠的腐死没什麼两样啊!难道天地这麼的大,在万万千千的老百姓之中,单单私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 所以周武王,是个大圣人;所以孟子的言论,是大圣人的言论.后代君主,想要拿像父亲,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伺君位,都认为孟子的言论对他不利,甚至直接废除孟子配祀孔庙,这难道不是来源於那些识见肤浅的小儒们吗
虽然这个样子,如果后代做君主的人,果真能够保住这个产业,无穷无尽地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可是,既然他把天下看成是产业,那别人想要获得这个产业,谁不跟我一样呢 於是拚命用绳子给它绑紧,努力用钮锁给它牢固,然而一个人的智慧力量是注定不能胜过全天下想要得到的人;以致於远的好几代,近的就在自己身上,他们血肉崩溃的惨死,就应在子孙身上了!从前有君主希望「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再投生到帝王家了!」而明毅宗对女儿(长平公主)也说:「你为什麼要生在我家呢!」这话说得真悲痛啊!回想他们(祖先)在创业打天下,那想要获得天下的雄心,(相较之下),能不沮丧,能不瘫软吗!
所以明白做君主的职分后,那麼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就不是多麼地超俗绝尘了.相反地,不明白做君主的职份的话,那麼连在市井里面,也人人都想当君主啊!这就是为什麼许由,务光在后代绝迹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份难以分明,
文言文,是某个学校的赋,谁能帮我翻译?(我一小学生,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文言文)
凤凰城高高立着,名师聚集在名校,捐钱帮助贫困学生。龙泉静静地流着,就像一条彩虹,过去和现在一模一样。老窖酒在到处流传,是舒成龙老人施福给人们,招纳贤德的人,对君子士人以礼相待,天赋让他在世上显得十分伟大,他的德行永远芳香四溢,响应他的人像影子一样,美酒散发着香气,一座城用酒来命名。杏坛(教书的地方)规模巨大,樟树茂盛,国窖酒称雄,世人都为之感动,读书的声音绕着屋梁,(教书的规模盛大和国窖)两者可以媲美。成长的教育,酒旗正鲜艳,对地上的东西知道的同时对天上的也了解,始终都贯彻着这样的理念,这些在人间共同生长。新学启蒙教育,经历三次创业,学校与企业属于同一个出处,这是伟大的贡献,盛大而又恢宏,春秋交替,时间流逝,许许多多的学生,这些功德让人人都怀念,消息传出去,人们赶着来,教育很多的人,让古老的城有了新的韵味,鲜艳美丽的桃李,在江阳舞动,经历风吹雨洗,灿烂的天上,天宫的峨岷二山,红笔含着春色,气派而又英伟,人文积淀十分厚重,承接大的趋势。教育先锋,不断追求事物的原理,用好的策略为天下造福,龙在天府飞翔,人们吟诵着高雅的东西,伴着清酒一杯。凤凰在天上舞动,二中师徒传播知识,美丽的春天景色,百年的风采才华,都是一脉相承的,就像风吹雷鸣一样,千秋万代一直繁荣。
黄宗羲《学校》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急求!!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壁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揄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管,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
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壁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揄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管,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