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南乡子纳兰容若文言文翻译

求纳兰容若的《南乡子》注释,翻译,赏析之类的,感激不尽。。。

【注释】

①何处句:谓何处是当年使吴钩染血的争战之地呢?淬,浸染。吴钩,宝刀,形似剑而曲。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命人作金钩,后有人杀掉自己的儿子,以血涂于钩上,铸成二钩,献给了吴王。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来泛称宝刀、利剑为吴钩。

②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炎灵遗剑玺,当涂骇龙战。”

③韶华:美好的年华。

【讲解】

此篇前景后情,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古今同梦的悲慨,大有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上片以问句起,已见悲凉凄怆之情调,下接以荒城“枕碧流”和当年争战地的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更加突出了这种迷惘哀伤的情调。下片抒怀,表达了人间若梦的哀感,其落句“多少英雄只废丘”是这种哀感的点睛之语。

【辑评】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诗人望着古战场,感慨万千。他觉得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现在,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词的调子,显得悲凉,寄托着凭吊兴亡的哀思。”(198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注释 翻译等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清纳兰性德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释】

何处句:谓何处是当年使吴钩染血的争战之地呢?淬,浸染。吴钩,宝刀,形似剑而曲。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命人作金钩,后有人杀掉自已的儿子,以血涂于钩上,铸成二钩,献给了吴王。事见《吴越春秋?阔间内传》。后来泛称宝刀,利剑为吴钩。 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炎灵遗剑玺,当涂骇龙战。”

韶华:美好的年华。

【翻译】

这一日,纳兰容若出使梭龙一行已至松花江畔。此地原为古时争战之处。放眼观望,狼烟已逝。茫茫苍荒之间,唯一带碧水相绕。塞上早秋,冷冽风霜催早寒,胡雁高飞难,飕飕惨惨。叹想这千万年来,这方土地上经历过多少霸业之争,也不知道要何时才能休止。可知那些英姿雄发立马横刀的男儿,总有一天也要白发苍苍垂垂老年。时间多匆匆,切莫用大好的年华去换取浮世的功名。历史长河何止百代,多少英雄不是败给了光阴而最终沉睡成一把冢中枯骨呢。

【赏析】

此篇前景后情,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古今同梦的悲慨,大有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上片以问句起,已见悲凉凄怆之情调,下接以荒城“枕碧流”和当年争战地的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更加突出了这种迷惘哀伤的情调。下片抒怀,表达了人间若梦的哀感,其落句“多少英雄只废丘”是这种哀感的点睛之语。

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所谓“吴钩”,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制造的。《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已得莫耶剑,复命人做金钩。有人贪吴王重赏,杀其二子,以血涂于钩,遂成二钩献吴王。”因其锋利无比,为后世称羡,故名。

一个残忍,利欲熏心的故事。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由此可见藏于温情面纱之后,人性斑驳血腥的面孔。为了成功为了利益,我们可以牺牲的东西太多,时间,生命,亲情只是庞杂情感中微小的部分。它的崩塌不会有致命的危险,虽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那亦不过是男人有某种需要时亮出的通行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是女人,不是男人。为了百金的重赏,父亲可以杀了两个儿子。以血涂钩。是,人命这样贱,不过数十金。亲情这样贱,重不过一把剑。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仁人志士通过看吴钩,拍栏杆,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文人在诗文中赞了又叹。吴钩剑的血腥气,被爱国,建功立业的人生光芒所遮盖。化为一把光明和理想之剑。男儿带吴钩,是为英雄豪气。吴钩霜雪明,光华亮烈。

不会记得。不要记得。曾经,在这对剑诞生的最初,张口饮到的第一口鲜甜的血。阴毒的人性蛰伏在血里。昂首待噬。那样的锋利又带着怎样地心寒?

站在荒城楼上,曾经刀光剑影,豪杰征战的的古战场如今已化为荒城,眼前景象使人徒生沧海桑田世事悠然之感。这种感觉强悍而凶猛,曾经触动过很多人。曾经在赤壁,生性超迈的东坡面对滔滔长江叹出了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容若作的是是小令,不能有苏子一泻千里,波涛如怒的磅礴气势。事实上后世除了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八个字隐有苏子之风外,其他的怀古词,也真难有超越东坡这句气势胸襟的。

容若是聪明人,懂得用问句起拍,是省力而警醒的写法。一语发问,是慎思追远。自答一是城“荒”,二是“碧流”就说出了生命的虚和自然的美来。一抑一扬之间,词味甚浓。

怀古词说穿了,其实就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意淫历史。古今同梦,世事无常,兴亡无据,人生的感慨往大了说,总逃不脱这几个圈子。仿佛立在历史长河边看尽繁花开谢的智者,年轻的容若面对人间的废墟发出了“霸业等闲休”的感慨。而“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一句既是对执迷功名的世人的奉劝,也透出他对自己官宦生涯的厌弃和无奈。

怀古词偶尔也有睥睨天下,读来荡气回肠的,像那首《沁园春-雪》,一样是怀古,“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是霸气到道前人所未道的地步。

这阕《南乡子》不同于“灯影伴鸣梭”的温情缠绵。它短小而壮烈,言辞之间神韵与“山河表里潼关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遥相应。兵家必争的潼关,秦宫汉阕,万世功业全敌不过时间伸手轻轻一点。

在流年中偷换的,只是流年。

早有评家指出:纳兰公子是盛世悲音者。他们反复论证着,这位白马轻裘的公子心中为何总有挥不散的浓愁,然后有人说,这显示了时代在个人身上的进步,容若的觉醒是自身思想的拔节而出,在他的时代,他是一个孤独的先行者。这么说未尝不可。但我认为至情至性本就是可以超越时空的狭隘的。

与世间碌碌为功名所缚的男子不同,容若发自内心地厌弃虚妄功名和战争。值得称颂的怀古词,如容若和张养浩的作品。别于一般词家的,是他们的一片仁者之心。

诚如人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英雄废丘是个人的事,争斗天下却是关系民生。这道理,古人八个字已说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1]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2]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这一日,纳兰容若出使梭龙一行已至松花江畔。此地原为古时争战之处。放眼观望,狼烟已逝。茫茫苍荒之间,唯一带碧水相绕。塞上早秋,冷冽风霜催早寒,胡雁高飞难,飕飕惨惨。叹想这千万年来,这方土地上经历过多少霸业之争,也不知道要何时才能休止。可知那些英姿雄发立马横刀的男儿,总有一天也要白发苍苍垂垂老年。时间多匆匆,切莫用大好的年华去换取浮世的功名。历史长河何止百代,多少英雄不是败给了光阴而最终沉睡成一把冢中枯骨呢。   注释 何处句:谓何处是当年使吴钩染血的争战之地呢?淬,浸染。吴钩,宝刀,形似剑而曲。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命人作金钩,后有人杀掉自已的儿子,以血涂于钩上,铸成二钩,献给了吴王。事见《吴越春秋?阔间内传》。后来泛称宝刀,利剑为吴钩。 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炎灵遗剑玺,当涂骇龙战。”   韶华:美好的年华。[2]

求.纳兰性德生平简介文言文版本(有翻译)

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项鸿祚、蒋春霖在清代词坛分鼎三足。

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子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其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以上为文言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年少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在旁人眼里,这种“皇恩眷顾”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可纳兰性德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是与这种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径庭的,本来就淡薄门第利禄的他并不以为然。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在婚姻爱情方面,纳兰性德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因而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尽管后来继娶官氏,并且有副室颜氏陪伴,可是亡妻的影子总也不能从他的生活中消失,有学者甚至认为纳兰词风为之而变。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纳兰性德因“寒疾”,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在逝世的前七日,他还在渌水亭设宴(现宋庆龄故居南楼前)“集南北之名流,咏中庭之双树”,却没有想到这次咏夜合花,竟然成了他的绝唱。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为之挽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他的《纳兰词》 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纳兰世家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子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录章京(骑都尉)。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 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 乾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 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纳兰容若《南乡子》为忘妇题照的译文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上阙泣诉:欲哭无声中,内疚从前不够珍视夫妻深情。画幅画也算再见见面吧!但,仿佛妻儿含笑的仪态犹在眼前,——伤心啊,执笔难画!下阙中似乎在自言自语:比翼鸟儿的梦啊,半夜竟醒了,可分别的话儿好象还在耳边啊!一个醒了,那么另一个继续睡吧!直到天明,哭声交织着风声雨声和远远飘来的铃声. 【赏析】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相知相爱,伉俪情深。不幸,婚后三年,卢氏因难产而死。痴情的纳兰,在这一沉重打击下,陷入无尽的悲哀之中。那一首悼亡词,恰如杜鹃啼血,哀婉凄切,心酸之处令人不忍卒读。这首词,是他为妻子画像时所作,一片挚情,跃然纸上。“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纳兰感情内向,对爱情极为专注。他的词中有不少描述他与卢氏婚后的幸福生活。如“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又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浣溪沙》在纳兰的笔下,他与妻子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和谐。她们是幸运的。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好端端的却突然逝去,这飞来横祸,使纳兰难以承受。欲哭无泪,悲咽无声。他不知该把怨恨投向谁,是无情的命运?还是残酷的现实?极度的悲痛,却找不到倾泄的对象。最后只有转向自己,后悔当初未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种自怨、自悔,由自己承担起一切痛楚的内心情感,唯有一颗挚爱的心灵才会体验到。在这无法排解的痛苦中,纳兰开始寻求解脱的办法,“凭仗丹青重省识”。诗人想通过为妻子画像和她重新相会。“凭仗”二字,寄托着他想达到解脱的希望。然而“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一切努力都落空了。诗人的任何一种作法都只能使思念之情更深、更切。既然思念之苦、伤心之情无法排遣,索性就沉浸其中。下阕诗人不再寻求解脱,也不再反省、节制自己,而是一任感情倾泄,在心中回味妻子临别的话语,在梦中追寻妻子的身影。每当午夜更深,这对有如鹣鹣鸟的恩爱夫妻能从各自的梦中醒来,相聚在一起。那相对垂泪的痛泣声,伴和着整夜的风雨声、檐铃声,无止无休。这首词的情感缠绵悱恻,凄楚动人。词人似乎忘却了自我,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死者的怀念之中。其中所透露出的悲哀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丧失后的悲哀,是一种最强烈的生命体验,读之催人泪下。

求纳兰容若的《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赏析 和翻译

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赏析

此篇前景后情,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古今同梦的悲慨,大有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上片以问句起,已见悲凉凄怆之情调,下接以荒城“枕碧流”和当年争战地的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更加突出了这种迷惘哀伤的情调。下片抒怀,表达了人间若梦的哀感,其落句“多少英雄只废丘”是这种哀感的点睛之语

这一日,纳兰容若出使梭龙一行已至松花江畔。此地原为古时争战之处。放眼观望,狼烟已逝。茫茫苍荒之间,唯一带碧水相绕。塞上早秋,冷冽风霜催早寒,胡雁高飞难,飕飕惨惨。叹想这千万年来,这方土地上经历过多少霸业之争,也不知道要何时才能休止。可知那些英姿雄发立马横刀的男儿,总有一天也要白发苍苍垂垂老年。时间多匆匆,切莫用大好的年华去换取浮世的功名。历史长河何止百代,多少英雄不是败给了光阴而最终沉睡成一把冢中枯骨呢。

康熙二十一年秋,容若奉命出使梭龙。这一阕《南乡子》,便是作于是年。人说纳兰小令,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扈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此阙《南乡子》不仅格调高远,更是彻头彻尾皆豪纵的佳作,情致哀凉凄怆,读来是快意悲意溢满胸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古诗里,李贺对天下书生如是摇旗呐喊。容若他写,何处淬吴钩。如此一问,可见在容若心里,他一方面痛恨战争所带来的民生苦痛,另一方面又深埋个人的未酬之志。战场,是血流成河之地,亦是试剑扬名之地。一如他心里的矛盾与叹息,相关相联,深不可解。

吴钩,兵器名,形状似剑而弯曲,因吴人最善铸钩而故称,后也泛指宝刀,利剑。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人作金钩,赏之百金。后有人杀掉自己两个亲身儿子,以其血涂于钩上,铸成二钩献给吴王。为求赏金而弑亲子,是可愤,亦是可悲。战争之中,人命从来就是贱如草菅。为求一名半利,人性即可达到最可怖的地步。然这世间,又有哪一柄争战的利刃,不是饮够了鲜血呢——这是兵器的宿命,生,即为其战,不血不锋。

一片城荒枕碧流。容若以此一句做了一个完满且痛心的自问自答。枕碧流三字,应是源于五代词人李珣的《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李珣这两句,妙在三个字:依,枕,锁。有此三字,通篇俱活。幽幽碧水做枕,可李珣那边枕的是行宫,而容若这边枕的是荒城,真是凄凉之至。

龙战地,即古战场。龙战自出《易经》“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句。依卦象说,城外为郊,郊外为野。玄黄指天地之色。天地为最大的阴阳,其血玄黄即指阴阳交战流血,是为凶兆。龙战,便是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用来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据年表考,是年容若一行于秋天出行,严冬返还。再从词意来看,此阙《南乡子》,应是作于往途之中的松花江一带。前句城荒所枕的碧流正是奔腾的松花江。这里亦正是满族入关前各个部族血战争斗之地,还是极目苍莽,风霜纵横,满地逢秋之时,容若行至于此,于情于景,都是不能不感慨万千的。

吟读这阙词时,我不得不想起电影《特洛伊》的片头语。序幕拉开:灼灼烈日,生灵涂炭。黄沙漫天,尸骨遍野。胜者高歌,百姓流亡。一丛一丛的无名植物蘸着血迹漫不经心的摇摆。一个沧桑的男声似从时光深处而来,轻轻几问,却是那样的痛击人心——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名流千古吗?在我们消失很久以后,当陌生人再听到我们的名字时,会知道我们到底是谁吗?我们战争时,有多勇敢吗?我们的爱情,有多伟大吗?

天地苍茫。细数千百代兴亡,惟有星月依然逐斜阳。滚滚光阴之中,人渺若微尘。我们自认为轰轰烈烈的情感,终归将淡化成虚无里的虚无。于是,纳兰容若说,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对于功名利禄,成败之争,他似已看了个通透。韶华可贵,岂可轻换浮名?

多少英雄只废丘。这一句,容若将他的深深哀感先绾后发,余韵悠悠。多少,多少,争逐一世的英雄绮梦,换得就是一个屈指凄惶。这一笔点睛,有舔血夕阳之悲荒,亦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磊落情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常在,江月常留,而千古风流者终会身名俱灭。韶华何其有限,何不举酒相酹,笑对人生。赤壁亦是古战之场,曾有东吴英姿周郎大败八十万曹军。东坡叹自己是壮志未酬身先老,而岁月流逝匆匆。可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的感慨里,不曾有一丝失望与半点颓靡。这一阕词的惊涛拍岸,一如他那句“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奔腾千里荡尘埃。苏东坡过的,从来就是泼墨淋漓的酣畅人生。

容若这阙《南乡子》虽是小令,境地却丝毫不逊色于一首长调。苏轼的气骨,是一杆风流长戟。容若的意脉,是一柄霜风短刃。如此并观,自有妙处。

素秋千顷,且折逝水为镜,照万古之兴衰悲欢。战争带给人类的,是太多火热水深的牺牲。浮名如尘土,剑煮酒无味。英雄男儿合眼一梦,多少星霜已从枕边悄然划过,甚至,闻不见飕飕。

南乡子纳兰容若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