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成语文言文及翻译
1.曾经沧海
曾:曾经。经:经历。沧海:大海。唐朝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是曾经见过大海的水,别的水就很难谈的上了。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2.草菅人命
菅:一种野草。《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艾:通刈,音意,割草。)意思是他把杀人看得像割草一样。形容反动统治者的残酷横暴。
3.按部就班
部、班:门类,次序。晋朝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来选用词语。后用“按部就班”表示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4.白驹过隙
驹:少壮的马。过:越过。隙:缝隙。《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郤。”(郤:同隙)意思是像少壮的马在细细的缝隙前飞快地驰过。后用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5.别开生面
唐朝杜甫《丹青引》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凌烟功臣:指画在凌烟阁里唐朝初年功臣的画像。将军:指画家曹霸。)原意是画像的颜色已经暗淡了,但经画家下笔重画,就有了新的面貌。后以“别开生面”指另创新的格局或新的形势。
6.兵不血刃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迩:近)意思是武器锋刃没沾上血,远近各邻国就降服了。原指不必打仗就能取得胜利。后也指不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7.拨乱反正
拨:除去,废除。反:同返,返回。《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8.惨淡经营
惨淡:辛苦,又写作惨澹。唐朝杜甫《丹青引》诗:“意匠惨淡经营中。”原意是说下笔之前,苦心构思。后以“惨淡经营”指苦心经营。
9.得鱼忘筌
筌:捕鱼用的竹器。《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意思是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10.独木难支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意思是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11.恶贯满盈
贯:穿钱的绳子;盈:满。《尚书·泰誓》:“商罪贯盈。”意思是商纣王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12.尔虞我诈
尔:你;虞、诈: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骗你,你也不骗我。后用来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13.耳提面命
《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思是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14.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15.钩心斗角
心:宫室中心;角:檐角。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16.狗尾续貂
续:连接。貂尾是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晋书·赵王伦传》引当时谚语说:“貂不足,狗尾续。”原意讽刺封官太滥,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充数。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17.刮目相看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跟人离开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8.管中窥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有时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9.汗牛充栋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意思是书籍藏起来可以堆满屋子,搬起来可以让牲口累的出汗。形容藏书非常多。
20.画饼充饥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说是,推荐人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不过是在地上画的饼,只中看,并不能吃。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奇制胜
出处: 《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梁·简文帝《采菊篇》诗)
11. 横扫千军
出处: 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典故: 横扫:扫荡、扫除。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例子: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如卷席。(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
12.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出处: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典故: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13.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典故: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例子: “~”,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
14.跋山涉水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典故: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例子: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15.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例子: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16.调虎离山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典故: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例子: 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17.笔下生花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例子: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18.闭月羞花
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典故: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例子: 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之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19.柳暗花明
出处: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故: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例子: 十二月十三日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眼前有这种~的美景。(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
20.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出处: 元·无名氏《大战邳彤》:“主公,便好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典故: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例子: 常言道:“~”,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得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 )
.出奇制胜
出处: 《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梁·简文帝《采菊篇》诗)
11. 横扫千军
出处: 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典故: 横扫:扫荡、扫除。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例子: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如卷席。(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
12.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出处: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典故: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13.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典故: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例子: “~”,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
14.跋山涉水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典故: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例子: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15.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例子: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16.调虎离山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典故: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例子: 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17.笔下生花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例子: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18.闭月羞花
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典故: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例子: 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之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19.柳暗花明
出处: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故: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例子: 十二月十三日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眼前有这种~的美景。(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
20.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出处: 元·无名氏《大战邳彤》:“主公,便好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典故: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例子: 常言道:“~”,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得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 )
采纳吧
急请人帮我找一篇文言文翻译!问题忘记了,正问是"蒋堂侍郎为淮南..."
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
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效不应在庙后;
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共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地上帝,
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
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
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献献』,太庙称『朝飨
』。」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
臣马上抱之,曰「驾头」。辇后曲盖谓之「○」。两扇夹心,通谓之「扇○」。皆绣,亦有
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
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
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
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
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於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
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门。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
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
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
已。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
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子窗格上有
火然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
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自永微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
官」。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
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
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
,复令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官,乃转班横行;参罢,复分立;百官班退,乃出。
参用旧制也。
衣冠故事,多无著令,但相承为例。如学士舍人蹑履见丞相,往还用平状,扣阶乘马之类,
皆用故事也。近岁多用靴简。章子厚为学士日,因事论列,今则遂为著令矣。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有○○带,皆胡服也。窄
袖利於驰射,短衣、长○皆便於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
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盖
欲佩带弓剑、○○、算囊、刀励之类。自后虽去蹀○,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如马之
○根,即今之带○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
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
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后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
。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
文言文100字,要翻译与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