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若和乎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中若的多种翻译及其对应诗句

一、作动词。

1、如同、像。例如:

(1)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2)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3)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同、相当。例如: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例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二、作代词。

1、如此、这样。例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你 [们]、你 [们] 的。例如: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2)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三、作连词。

1、假如、如果。例如:

(1)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2)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作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样子”,例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若毒之乎的若翻译什么?

你 [们] ;你 [们]

和下面的句子里的若一个意思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若欲闻射道乎文言文翻译

【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 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楚王刚拉开弓要射 ,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汝识之乎”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汝识之乎”翻译是指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汝识之乎”出自宋代•苏轼的《石钟山记》,原文如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译文如下: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文言文中“若”的多种翻译及其对应诗句

一、作动词。

1、如同、像。例如:

(1)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2)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3)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同、相当。例如: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例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二、作代词。

1、如此、这样。例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你 [们]、你 [们] 的。例如: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2)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三、作连词。

1、假如、如果。例如:

(1)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2)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作助词。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样子”,例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若(ruò)

◎ 如果,假如:~果、倘~、假~:倘~、天~有情天亦老,

◎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好~、旁~无人。

◎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 约计:~干(ɡān )、~许。

◎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顺从:“曾孙是~。”

◎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出自《岳阳楼记》)

◎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还有比得上的意思,不若就是比不上的意思

若欲闻射道乎?文言文翻译。

道:规律,方法,道理。

你想听射箭的技艺吗?

【译文】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技艺吗?楚王曾在云梦泽打猎,让看山官吏轰起禽兽而射取它。禽飞起,鹿出现在楚王的左边,麋又出现在楚王的右边,楚王拉开弓正要射,又有一只天鹅从楚王的曲柄旗上掠过,双翅像垂云,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该射哪个才好。这时养叔进言道:‘我的射法是放一片树叶在百步以外而射它,十发就十中;但如果把十片树叶放在那里,那么射中射不中,就不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了。’”[1]

若和乎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