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学书》译文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编辑本段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管教严的结果。
编辑本段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匡义执政时期。
2 . 听政:处理政务。
3. 内侍:此指太监。
4.规:勉励。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 法:方法,窍门 。
8. 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 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 善:好。
16. 临:临摹。
17. 或:有人。
18.绝:极。
19. 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编辑本段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管教严的结果。
文言文'王著教宋太宗习字'的译文
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快就)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处理政物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好,于是太宗更加用心地去练习。太宗再一次让侍从拿着他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有人询问王著的用意,王著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就很好了,但如果马上说书法写得好,恐怕皇上不再会像原来一样用心了。”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勉励。
《宋太宗学书》古文翻译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勉励的成果。
扩展资料
宋太宗(939年—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g)。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宋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寓意启示
本文通过宋太宗喜爱学书并且在王著:“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的帮助下最后成才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要追求完美。
这篇文章表现出王著是一个劝勉鼓励他人学习深谙引导之方的人。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2 . 听政:处理政务
3. 内侍:此指太监
4.规:勉励
5.益:得益
6.者:……的人
7. 法:方法,窍门
8. 余:余暇时间
9.留心:注意,注重
10. 数:数次、几次
11.刻意:专心
12 善:善于
13 临:临摹
14 或:有人
15 绝:极
16 遽:匆忙,马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注释: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2 . 听政:处理政务
3. 内侍:此指太监
4.规:勉励
5.益:得益
6.者:……的人
7. 法:方法,窍门
8. 余:余暇时间
9.留心:注意,注重
10. 数:数次、几次
11.刻意:专心
12 善:善于
13 临:临摹
14 或:有人
15 绝:极
16 遽:匆忙,马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