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核工记文言文翻译

核工记文言文答案

原文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其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全文翻译

我四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上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清清楚楚的可以数出来,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着,其中有人好像是管理打更的人,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山脚有一座寺院,有三棵古老的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归来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像是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们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佛经里的高山在这个芥子里”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类司更卒( ) 若寒冻不胜者( )有客凭几假寐( )拥炉嘘火(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楼门洞敞(大开)B、形若渐寤然(睡着)

C、计人凡七(总共) D、殆谓是欤(大概,恐怕)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形若渐寤然 若听茶声然B、睡足徐兴乃尔 乃不知有汉

C、若为佛事夜归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D、高阜钟阁踞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在下列语句中补上省略的词语。

山坳插一(  )城。

5、文中写了七种人,神态情趣各有鲜明的特征。按要求分别摘录描写下列人物动作、情态的句子并翻译。

司更卒:

叩钟者:

6、本文采用了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桃坠上所刻的 的城, 的寺,核侧的塔, 的星月以及 的浪潮。

7、试比较《核舟记》和《核工记》两文的异同之处。

答案

1、略。

2、B

3、A

4、座

5、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翻译:(司更卒)拿着鼓槌在打鼓,好像受不住寒冻的样子。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翻译:(叩钟者)很舒畅,很得意,睡足觉后慢慢起来才表现出那个样子.。

6、山坳 山麓 山顶 山下

7、相同:①都是描写中国的微雕技术的,都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②都通过对物品的外部描写展现了微雕的栩栩如生,表达了对这种技术的赞叹。③两文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④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①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②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芙蕖文言文翻译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

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

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

4.目:看,这里有观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盈柔美

11.零落难堪: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 ;日,一天,一昼夜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作者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芙蕖文言文翻译

我来答有奖励

313倾国倾城

LV.20 2020-02-15聊聊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

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

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

4.目:看,这里有观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盈柔美

11.零落难堪: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 ;日,一天,一昼夜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作者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原诗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 (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 (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叙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们而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

①《芙蕖》,作者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著有《闲情偶寄》,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的总结性的书。“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

②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他写过《爱莲说》。

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 (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 (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核工记 翻译

《核工记》出自清代文学家宋起凤,是其创作的一篇散文。

《核工记》全文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项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

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

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

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原文: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扩展资料:

《核工记》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体现了该桃刻工艺的传神、精细和复杂,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文章说明顺序井然,杂而不乱,条理清晰,描述生动。

名家点评: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

文章不仅写出了这枚桃核上身份地位各各不问的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等七个人物愁苦、寒惧、疑思的诸种意态情趣;同时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水、林木、滩石,以及城、楼、阁、招提、浮屠、舟船、炉灶、钟鼓等九件宫室器具。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时,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点聚焦在两个中心上:一是寒山寺,一是水边的小舟。这样,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景物、宫室器具,便有了中心,而不会各自为阵,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了。

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叙的景然有序,从山顶到山脚,再到水边,由中心到边缘,由宫室器具、人物、山水林滩,到最后点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的诗意,都显得杂而不乱,从容自如,条理非常清晰,亦可看出作者文笔的高妙。

应该说,这篇文章与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都可视为以描写微雕工艺品为内容的散文中的珍品。(《清文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工记

原文: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白话: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原文: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白话: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原文: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白话: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原文: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白话: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原文: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白话: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原文: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白话: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

原文: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白话: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扩展资料:

《核工记》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桃核上的雕工,语言简洁,却生动地描绘出了雕工之妙,状物细致生动,尤其是描摹人物形神兼备,使人读之如在眼前。除明人魏学洢《核舟记》之外,此类文章鲜有望其项背者。

《核工记》与《核舟记》这两篇文学作品皆是记述我国古代桃核雕刻的典范之作,峥嵘竞秀,各有亮点,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二者有相似之处亦有相同之处:

相似处:

(1)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

(2)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3)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4)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

(5)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处:

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

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

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

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出处:清 宋起凤《核工记》

原文: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扩展资料:

全文鉴赏:

全文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显示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和雕刻艺术的精巧。

首先,桃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对比,突出“奇巧”。桃坠“长五分许, 横广四分”说明桃坠体积之小,显示了桃坠工艺品的精巧。

结尾“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隐几,煎茶,统为六。”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 “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 巧夺天工。

其次,人物神态之活与情态之细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之“妙”。

作品写更夫“若寒冻不胜者”的神态和情态,渲染了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又如写寒山寺“户内一僧”则是“侧首倾听”,“松下东来一衲”又是“负卷帙踉跄行”,而舟尾小童是“拥炉嘘火”,钟阁叩钟者是“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以上这些描写,既有 粗线条的勾勒,又把人物最微妙的情态描述出来了。避免了枯淡,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人物的神态和情态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突出了桃坠之妙。

第三,意境深邃与文字浅显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作品之美。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上刻人、物、景、人事,文章描述文字虽浅显,却富有诗情画意。

本文中,桃坠雕刻的重心凝聚在两处:一是寒山寺,一是小舟,扣住了诗的题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门虚掩,一僧于屋内侧首倾听。他是听松涛声,还是听潮涨声?都不是。他是倾听人的足音,在等人。这样,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

这由“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可知。在这深夜中,“踉跄行”、“仆仆前”正说明事情非同一般。

再看另一个画面:“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写 客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来的样子,点明了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闷落寞的情怀,以至于夜半三更,难以安眠。

而残月半弯, 疏星数点,潮声阵阵,无疑又为行客添了几多愁绪。这样,文中所介绍桃坠微雕世界的两个主要画面,都突出了一个“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诗的意境的体现。这些描写,用笔经济、简练,文字浅显,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工记

译文: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

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他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冻得瑟瑟发抖.山脚处建有一座古老的神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

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

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归来的人。

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慢慢的脚步声。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

而人的活动像是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们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纳须弥于芥子”大概就是如此吧!

原文: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饮誉古今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写了姑苏城外枫桥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寂寞的情调,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怀,而《核工记》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则是此诗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全文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显示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和雕刻艺术的精巧。

与核舟记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从“山顶月晦半归 砸疏星数点”可以看出愁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工记

《核工记》翻译如下: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他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冻得瑟瑟发抖.山脚处建有一座古老的神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

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

外面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归来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慢慢的脚步声。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为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

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像是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们愁眉苦脸、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纳须弥于芥子”大概就是如此吧!

扩展资料:

《核工记》的内容讲了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核工记》原文: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工记

核工记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