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文言文《说苑》的翻译吗?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写道:“臣子的行为,表现为六正六邪。实行六正则臣子光荣,犯了六邪之罪则臣子耻辱。什么是六正呢?一是有先见之明,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臣子能够预见到得失存亡的利害,使君主免于祸患,永保江山稳固,这样的臣子,是圣臣。二是虚心进谏,劝告君主实行礼义,帮助君主成就善事,避免君主犯错误,这样的臣子,是良臣。三是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不断地为朝廷举荐贤才,不断用古代圣贤的楷模来勉励君主,励精图治,这样的臣子,是忠臣。四是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断绝祸患产生的根源,转危为安,使君主高枕无忧,这样的臣,是智臣。五是奉公守法,不收贿赂,谦让节制,这样的臣子,是贞臣。六是国家混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面指出君主的过错,这样的臣子,是直臣。以上就是所说的‘六正’。那么六邪是什么呢?一是贪得无厌,不务正业,苟且偷生,没有立场,这样的臣子,是具臣。二是认为君主说的话都是好的,君主的行为都是对的,只会趋炎附势,助长君主的逸乐,不顾严重后果,这样的臣子,是谀臣。三是内心阴险,外表拘谨,八面玲珑,嫉贤妒能,要想提拔谁,就只说好的,隐瞒过失,要想排挤谁,就夸大他的缺点,掩盖他的优点,致使君王赏罚不明,下达的命令又不被执行,这样的臣子,是奸臣。四是凭着自己的机巧辩才,掩过饰非,对内离间骨肉之情,对外制造朝廷混乱,这样的臣子,是谗臣。五是专权霸道,不可一世,私结友党,聚敛财富,伪造君主的诏令,以显贵自居,这样的臣子,是贼臣。六是用邪道歪门迷惑君主,陷君主于不仁不义之境,蒙蔽君主,使他不辨是非曲直,臭名昭彰,这样的臣子,是亡国之臣。这就是所说的‘六邪’。如果贤臣做到六正,避免六邪,那么朝廷就会安宁,国家也会太平。生时为百姓造福,死后被人追忆思念,这就是为臣之道。”
说苑原文:
《说苑》日:“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内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 说苑, 汉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他主 张“天人感应”学说,与其子刘歆一起,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工 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 七略别录》、 《 新序》、《说苑》、《 列女传》等。
说苑原文及翻译:曾子衣敝衣以耕一一一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一文中曾子性格)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释义: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出自:刘向 [汉]《曾子不受邑》。
扩展资料:
文章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
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释义: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出自:刘向 [汉]《曾子不受邑》。
扩展资料:
文章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
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子(名参)穿着破衣服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去送给他一座城,说:"请你以它来修补你的衣服吧.''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然后又来,曾子又不接受.使者说:"您又不是通过求人得到的,是人家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人家,送给别人东西就会对人家骄横.就算您送给我城,而且不对我骄横,但是我能不敬畏你吗?''最终都不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可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文言文《说苑 尊贤》翻译
《说苑 尊贤》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
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
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
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
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说苑 尊贤》原文: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扩展资料:
《说苑 尊贤》出自刘向的《说苑•卷八•尊贤》
刘向的主要著作:
《新序》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曾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说苑》,又名《新苑》,共二十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现代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代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说苑尊贤》的翻译如下: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相关知识延伸:
原文: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刘向《说苑•卷八•尊贤》
尊贤:君主的想治理好天下而留名清史的,一定要尊重贤能的人,由下士。《易》说:“从上往下落下,其道大光。“又问:“尊贵卑贱的人,大得民心的。”在明君的布施恩德而下的,将远方而导致近了。朝廷没有贤能的人,如同天鹅的没有翅膀的,虽有千里之望,还不能达到自己所要到达的地方;所以在海的托在船,招致远方的人要依靠车子,要想成就霸王之业的人假托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这是霸王的船乘坐的。父亲和儿子、孙子解释,不是疏远他了;任用厨师渔夫和仇敌奴仆,不是阿的了;持国家建功立业,不得不这样啊。就像木匠盖房子了,量大小而知道木材了,相比效果就知道用多少人了。所以吕尚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消亡,而周之王了;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道齐国和秦国一定要称霸了,这只船乘着呢!成就王业霸业本来有人,国破家亡也确实有人;架用在萃,商纣任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任用苏秦,秦国任用赵高,而天下的人都知道它灭亡的原因;不是那人想要立功,好比在夏至这一天却想夜晚的长了,射鱼手指天却想射中了;即使是舜禹还也困,而更何况平庸的君主呢?!
尊贤:春秋时期,天子微弱,诸侯当权,都不朝反叛;众欺寡,强大的劫掠弱小,南方和北方的狄人交侵,中国的不断如果线。桓公于是任用管仲、鲍叔、隰朋、宾胥无、宁戚,三保存灭亡的国家,一个延续断绝的世系,去中国,驱逐戎狄,最终威胁荆蛮,以尊奉周室,称霸诸侯。晋文公任用咎犯、先轸、阳处父,加强中国,打败强大的楚国,会合诸侯,朝见天子,以显周室。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司马子反,将军子重,征召陈从郑国,击败了强大的晋国,无敌于天下。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子、王子廖和由多,占据雍州,打败西戎。吴国任用延州来季子,同时翼州,扬威在鸡父。郑僖公拥有千乘之国,贵为诸侯,做事不顺应民心,而要杀害在我的,不先得到贤人的原因。到了简公用子产、裨谌、世叔、子羽,贼臣任,正我进,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结合中国,国家安宁,二十多年,没有强大的楚国的祸患。所以虞舜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他彻夜不眠;楚国有子玉得臣,文公为此席而坐,远吗压制贤能的人就很难折断冲啊。宋襄公不听目夷的话,大的侮辱到楚国;曹不任用僖负羁的意见,败死在战争。所以一共只有五开始的关键,治乱的开端,在于审察自己和任用贤人啊。国家的任用贤人而吉,任用贤能而凶,考察过去的历史,再看看自己的事,其必然的,像合符,这是做国君的,不可不慎重啊。每当国家混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的贤见,僖公即位,任用季子,鲁国安宁,国内外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子死后,郑国进攻它的南方,齐国攻打城北,鲁国不尽的担忧,将向楚国请求出兵来保全了(或作人),所以《左传》说:祸患必将从这里开始的。公子买不可使守卫,公子遂不听君王的命令而擅自的晋,入侵在我下,外受战乱,弱小的结果。僖公的性,不是前二十一年常贤,以后逐渐变得不好了,这是你存在的效益,死亡的损失啊。那得贤失去贤才,其损失的证明如此,而君主忽然在所用,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智慧不足以见贤,没有办法了,如果智能出现的,而强不定,犹豫不使用,而大的死亡,小的混乱倾,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以宋殇公不知道孔父的贤能吗,怎么知道孔父死,自己一定会死,赶快去救他,走去的人,这是知道他贤能啊。因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子贤德吗,怎么知道病得要死,把季子而授予的国家政策,授予的国家政治的,这是知道他贤能啊。这两个你知道能看见贤人,都不能使用,所以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把贼继承,使宋殇早用孔父,鲁庄一向使用季子,就可以安定邻国,何况自己活着吗!
《说苑》的翻译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 师旷说:“像我这么个瞎了眼的臣子,怎敢跟君王开玩笑?
我曾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中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你讲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 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 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
扩展资料: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纂。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说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可译成白话文如下: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
师旷说:“像我这么个瞎了眼的臣子,怎敢跟君王开玩笑?我曾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中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你讲得好啊!”
扩展资料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 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 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
点析
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这里,师矿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是十分形象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恐怕就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当一个知识盲、科技盲已经行不通了,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因为岁数大一点就不学习了呢?这里应该问自己一声:“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可译成白话文如下: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
师旷说:“像我这么个瞎了眼的臣子,怎敢跟君王开玩笑?我曾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中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你讲得好啊!”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
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说苑》刘向 文言文 翻译
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已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福反为祸至。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敬妖孽者.天所以誓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说苑》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曰:“父老苦矣!”谓左右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闾丘先生不拜。王日:“父老以为少耶?”谓左右复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阊丘先生又不拜。王曰:“拜者去,不拜者前。” 曰:“寡人今观父老幸而劳之,故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先生独不拜,寡人自以为少,故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先生又独不拜,寡人得无有过乎? ”闾丘先生对曰:“惟闻大王来游,所以为劳大王,望得寿于大王,望得富于大王,望得贵于大王。”王曰:“天杀生有时,非寡人所得与也,无以寿先生;仓廪虽实,以备灾害,无以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闾丘先生对曰:“此非人臣所敢望也。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春秋冬夏,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今大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虚也;赐臣无徭役,然则官府无使焉。此固非人臣之所敢望也。”齐王曰:“善。愿请先生为相。”
(选自刘向《说苑》)
译文如下:
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社山的老百姓有十三人一起来慰问宣王。宣王说:“父老们辛苦了。”就吩咐左右的官吏赏赐父老们田地不必纳税。父老们都拜谢,但闾丘先生不拜。
宣王说:“父老们嫌赏赐太少吗?”又吩咐左右官吏再赏赐父老们不必服劳役,父老们都拜谢,闾丘先生又不拜。宣王说:“拜谢的人可以离开,不拜谢的人前来。”并且说:“寡人今天来此,很荣幸的得到父老们的慰问,所以赏赐父老们田地不必纳税。父老们都拜谢,先生你独不拜,寡人自认为赏赐太少,所以又赏赐父老们不必服劳役。父老们都拜谢,先生你又独不拜。寡人是不是有过错呢?”
闾丘先生答道:“听说大王来游猎,所以来慰劳大王,是希望大王能让我长寿,希望大王能令我富有,希望大王能令我尊贵。”
宣王说:“上天杀生有一定的时间,不是寡人所能给与的,无法使先生长寿;仓库虽然充实,是为防备灾害,无法使先生富有;朝中大官没有缺额,小官又卑贱,无法使先生尊贵。”闾丘先生答道:“这不是为人臣者所敢奢望的。盼望大王选择善良富贵家的子弟,行为有修养的人做官吏,使法律制度公平,这样臣下便可稍得长寿了;春夏秋冬四季,按时救济,不要烦扰百姓,这样我们百姓便可稍为富有了;希望大臣发出命令,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尊敬年老的人,这样我们便可稍得尊贵了。现在大王幸运地赏赐臣下田地不必纳税,这样国库将会空虚;赏赐臣下不必服劳役,但是这样,官府里就没有差使了。这本来就不是做臣下的人所敢奢望的。”
齐王说:“很好!希望能聘请先生做我的宰相。”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说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螳螂捕蝉》选自刘向《说苑 正谏篇》。《说苑》和《新序》是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
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螳螂捕蝉》选自刘向《说苑 正谏篇》。《说苑》和《新序》是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