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散文后记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后记文言文翻译

戊午九月初二日,从白岳山榔梅庵出来,到桃源桥。从小桥右边下去,非常陡,这是从前通往黄山的路。走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日,走十五里,到汤口镇。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里洗了个澡,柱着拐杖.望着朱砂庵而登。走十里,上黄泥冈,原先在白云里的群峰渐渐地显现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转而到石门峰,越过天都峰之侧是天都峰、莲花峰的两个山顶。它们超越所有的群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一条岔路往东边上去,是我以前没有到过的地方,便往前跑去,几乎到达天都峰的侧面。又往北面上去,走在石头的隙中。石峰片片夹起,道路在石头中宛转延伸,阻塞的地方就凿开它t陡峭的地方就凿开石阶_间断的地方就架上树木使它连通,悬着的地方就树起了梯子接通,往下面俯看那陡峭的山谷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五色散乱间杂。灿烂得好像绣上了图画。因而想到黄山应当是一生中应该观赏奇景的地方;像这样的奇景,前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觉得畅快又有惭愧。因地势险要当时仆人被阻走在后面,我也不得不停下来不在往上走。一路的奇异景色不知不觉地吸引着我一人前往。登上峰口,只见一个张看翅膀似的庵堂,这便是文珠院,是我往年想登临又没有登临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峰,两山的秀丽景色尽可用手抚摸。往四面看。奇异的山峰交错排列.山谷纵横交织,黄山真可为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再来。哪里知道有像这样的奇妙遇见游僧澄源到来,兴致非常高。当时已过中午.仆人们刚好也到了。站立在庵堂前指点着两座山峰,庵堂里的僧人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去却路途遥远。今天只适合近看天都。明天登莲花峰顶。”我不同意,决意游览天都峰,携同澄源,、仆人,仍然从峡路下来。到天都峰的侧面,从流石上像蛇一样伏地爬行,攀着草,牵着棘条,石块成堆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旁边陡峭就攀着崖壁,每次到手脚没有放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倒下来接我。每当想到上来既然是这样,下去又怎么办?最终还是顾及不了那么多了,经过艰险和努力以后,终于到达峰顶。只有一个石顶,石壁立起还有数十丈,澄源在它旁边找路,找到台阶,扶持我登攀.诸峰下伏,只有莲花峰与它不相上下,当时浓雾半兴半止,每一阵雾到来,面对面都看不见,远望莲花各个山峰,大多在雾中。一个人登上天都峰,我到达峰的前面,那雾就移到后面;我越过峰的右边。那雾就从左边出来。松树曲挺纵横;柏树树干大得像手臂,无不平贴在石头上如同苔藓一样,山越高,风也越大,而雾气也来往不定,下看各个山峰不时现出为青翠的高尖山。又不时隐没为银白色的雾海。远望山下.太阳光灿烂.是另外一种天地了。暮色渐浓,我将脚放在前面,手向后带着地.坐着往下滑。到非常险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接我们,渡过险要的地方下到山坳,夜色已合拢来了,又从峡谷经过栈道上去,歇在文殊院。

初五日,天大亮时,从天都峰的中间往北下来两里路,石壁山谷深空。它下面的莲花洞,正与前坑的石笋峰相对,是一处幽静的山坞。告别澄源下山。到前面岔路的旁边,向着莲花峰方向走去。沿着高高的石壁往西边走,路途要经过两次升降,将下百步高的云梯,有条路可以直接登上莲花峰。登上去后,石级没有了,犹疑一阵又下来。隔着山峰的一个僧人高呼着说:“这正是莲花道!”便从石坡的旁边,经过石头的缝隙走去,路小而高陡,峰顶上巨石对峙着,中间空空的像房子。从峰石中踏着层层叠叠的台阶朝上攀登,台阶走完后洞口转向,弯弯曲曲奇诡莫测.如同在楼阁中上下,忘记了是在高出天外的地方。走出大约有一里路.那里有一座茅庐.靠在石头的裂隙中。我们正徘徊着要登上去,先前喊路的那个僧人来了。这个僧人的法号叫凌虚,在这里修了个茅屋,于是互相握着手臂登上顶峰..顶上一块石头,悬着离地面有两丈高。僧人取来梯子渡过去.那顶上十分宽敞。四面望去一片空旷碧青,即使天都峰也要俯首看了。大概这座山峰位居黄山的中部,它独立于在群峰之上,四面的岩壁环绕耸立着。早晨出太阳,云开雾散,耀眼的光芒映照着,一层层发射,令人要大喊、大叫、起舞。就这样过了很久,返回到茅草庵堂。凌虚拿出粥来给我们吃。我喝了一盂,便下到岔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上天门。走三里路后.到炼丹台,沿着台的口子下来。观看玉屏风、三海门各个山峰,全都是从深旷的山坞拨地而起。丹台的一个山岗垂直而立,没有什么奇异高峻的特色.却可以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高耸,上下映照。足以显现瞻仰眺望的奇趣。回来经过平天砸,下后海峰,进入智空庵,与僧人凌虚告别。走了近三里路后,下狮予林,前往石笋砸,到前些年所登过的尖峰上,依靠松树坐着,俯着坞中的山峰石块曲折簇聚,满眼都觉得斑烂美丽,才觉察到匡庐、石门,或者只是有黄山某一种景物与风光,或者缺少黄山景物、风光的某一方面,不像这里的广大丰富与美妙。过了好久.我上到接引崖,下眺望坞中,景色幽暗觉得有些异样,再到山岗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拉着棘草,随坑而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完。等到天已经晚了,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告别僧人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走去。下来七里路。到白沙岭,霞光又来了,我想看看牌楼石,他惟恐白沙庵没有指路的人,便再一次追上来自告奋勇当我向导。于是一同到岭上去,他指着岭右边的隔坡。那里有石头一丛丛地立着.下面分开而上面并拢.这就是牌楼石。我想跳过坑沿着山涧上去,直接到它的下面。僧人说:“荆棘丛生没有道路.不能走;如果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上这个岭,如果想从仙灯洞前去,不如就从这个岭向东边去。”我听从了他,沿着岭的脊背走。岭横贯在天都峰、莲花峰的北面,非常狭窄,旁边几乎放不下脚,南北都是高高的山峰对映着。岭走完后往北边下去,伸望着右边山峰的罗汉石,圆头秃顶,像两个和尚。下到坑中,越过山涧上去。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向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僧人在外边修架栈道,里面大而深,依然有大自然的情趣。往南边下去三里远,经过丞相原,这是山中的一块夹地。那个寺庵非常齐整,从四面观察一下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最后没有进去。又向南沿着山腰走了五里,慢慢下来,山涧中的泉水奔涌翻腾,从石头闯的九个台阶上往下冲泻着,每下一个台阶,就有一个碧青色的深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龙潭。黄山没有倒悬的流水和飞溅的瀑布,只有这个潭。又往下走五里远,经过苦竹滩,转而沿着太平县的道路。向东北方向走去。

朝花夕拾中的后记里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求翻译?

里面那么多篇,都要翻译吗?

我看了,你写的这句的意思大概是:坊间所刻的《二十四孝》,很好。但是其中郭巨埋儿子的事,从天理人情方面来看,实在是不可以把它当做学习的对象。

下面是句子中几个字的解释

kuí

①<动>度量;考察。《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之以日,作于楚室。”

【引】<动>揣测;估量。陆机《演连珠》:“临渊~水,而浅深难知。”

②<名>推测;道理。高知几《史通?疑古》:“以古方今,千载一~。”

③<动>管理。《左传?文公十八年》:“以~百事,莫不时序。”

【引】<名>宰相。《晋书?礼志上》:“桓温居~,政由己出。”训xùn

①<动>训诫;教诲。《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②<动>训练。《晋书·羊祜传》:“祜缮甲卒,广为戎备训。”

【训典】⒈教导人的常规、法则。⒉先王之书。

【训诂】解释古书字义。与“训”相关的词语 “殊”在这里的意思是“特别,尤其”的意思。

《游庐山后记》翻译

原文: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池。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润中,即锦润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润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润,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注释:

[1]白鹿洞:在庐山五老峰下。唐贞观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并畜一白鹿,因名。宋代为白鹿书院所在地。栗里:在庐山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居于此。这是指作者前次《游庐山记》所游的地方。

[2]四月庚申:四月二十三日,时为嘉庆十八年。

[3]德化:今江西九江市。

[4]壬戌:四月二十五日。

[5]东林寺:在庐山西北,初建于晋。

[6]西林寺:在东林寺西。

[7]香谷泉:在西林寺后。

[8]太平宫:在东林寺东北。

[9]甲子:四月二十七日。

[10]湓口:在九江西,湓水入江之处。

[11]乙丑:四月二十八日。

[12]报国寺:在庐山西北部。

[13]丙寅:四月二十九日。

[14]沙门:和尚。

[15]篮舆:竹轿。

[16]数本:数株。

[17]绡纨:白色的薄绢纱。

[18]罗罗然:清疏的样子。

[19]“庐山高”石坊:石坊横额有“庐山高”三字。

[20]天池口:即天池山山口,在庐山中部偏西。

[21]东出:当为“西出”,聚仙亭、文殊岩均在天池寺西。

[22]沉云:指浓云。

[23]衣袂:衣袖。

[24]蹊:小路。这时谓从小路走。升仙台:又名白鹿升仙台,在佛手岩西南数百步。

[25]拊:通“抚”。御碑亭:在升仙台南。亭中碑上刻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周颠仙人传》,因名。

[26]含鄱岭:在庐山中部偏南的半山腰。神林浦:水口名,在星子县东。这里指同年三月作者游含鄱岭、神林浦时所未见过的云海。该处云海见作者《游庐山记》。

[27]赢:备足。

[28]以言纪:用文字记载下来。

翻译:

从白鹿洞往西到栗里,都在庐山的南面;听说它的北面更加宽旷神秘,没有去过。

四月庚申日,我因为有事到德化。壬戌日,凌晨,沿着山脚前行。在东林寺的三笑堂吃了点东西。沿着高贤堂,跨过虎溪,来游西林寺,到了香谷泉旁边。出了太平宫,在宝石池喝水。甲子日,过江一览湓口的形势。乙丑日,回来住宿在报国寺。天下大雨,溪谷的水都满了。

丙寅日,带着叫无垢的小和尚,乘竹轿子在润中曲折行走,这里叫做锦润。度过石桥,叫做锦绣谷,这名字及其不好;这里出过几株红兰,应该改名叫红兰谷。忽然间白云就象野马一样,在腋边飘过去了;看前后的行人,好像就在薄纱之中。白云过后,路旁的草木罗罗发响,清越的声音相互答和。于是踏上半云亭,斜看试心石,经过“庐山高”石坊,石头的形势挺秀高拔无法描述,它们的高峰都飘浮在天际。云彩忽然从脚下升起,慢慢上浮慢慢弥漫,山峰都被淹没了。听到云中的歌声,华美婉转动人心弦,虽然就隔着一润,但不知道唱歌的是谁。白云飘散,每一块大一石都有一片云环绕。忽然峰顶有云从数百丈飞下,就象有人驾着飞行,然后飘散位千百缕,慢慢消失至一丝都没有了,一会的功夫就这样了。沿着天池口的路,到了天池寺。寺里有个石头池,水从不枯竭。东边高处是聚仙亭、文殊岩。在岩上俯视,石峰苍翠碧绿,从下面向上矗立,白云环绕,忽然就飘到岩上来了,把天地都像是薄丝纱的颜色,五尺之外,看不见别的东西。白云都散尽时,日光和煦,天地又成了薄丝纱的颜色,无法分辨了。返回到天池口,向东到了佛手岩,在浓云中行走,大风从身后推来,把云气吹成雨,淋在衣服上。踏上并小坐在升仙台,抚摩御碑亭,云气更加浓重了。到了半云亭,太阳又暖和了。无垢告辞而去了,我于是独自经过铁塔寺回去了。

天池的云,又是我在含鄱岭、神林浦所没有见到的。哪天应该带足了几个月的粮食来住,观察这里春秋、早晚的差异,到山里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可以一一观览,用文字记载下来,兴许有前人没有提到的,也不一定。

散文后记咋写

后记(postscript)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或书后。 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

后记的文字应该简洁、洗练,点到为止,后记往往是参与编辑工作的人员或者作者本人所写,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

附录:

《古城月色 后记》 自从散文集《晴雪》出版以后,我一直还想出一本散文集。几经周折散文集编成了。一日朋友集会,我说我的集子想叫《站在世纪的边缘上》。并想请葛忠老师题写书名,他看了看,若有所思。有位朋友当即断然否定:“不好,啥呀!”遂提出了《老城旧事》、

《月照老城》等几个名字,聚餐会成了策划会。

散文写了这么多年,还是应了那句话:散文易写难工。想要出新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人总有一个人的艺术追求,犹如穿衣,犹如口味。

我想我写的散文应如同一枚橄榄,富于咀嚼性。也许写了许多年的诗,对于一眼见底的散文早已厌倦。歌德说得好: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如何提高自己,一是读古人的书,一是读自然社会这本书。黄庭坚云:“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书中有面容美如玉的女人。如果说书洗涤了人的尘俗,内心清明,容颜也会变得和善。“未有不学而能者,学所以修身也,身修则无不治矣。”(王安石语)其身正其言也正,人品决定了诗品和文品。

写作惟一就是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郑燮说得好:“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在这其中我悟出了一些东西:写文章不可勉强为之,越想写的“像个散文”,最终写出的却不像个散文。越是无所用心,清静无为,越是能写出好的东西来,写文章一旦和功啊、名啊、利啊扯在一起,便会一塌糊涂。

书后附录了几位朋友写的评论,还有刘书芳的的一篇却没有找到,只好存遗珠之恨。这本散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各位老师和文友的支持,特别要感谢葛忠老师挥毫题写书名,感谢刘建军、高国和、秦朝晖、李雁征、李晓瑛等人的创意。

感谢印刷厂的大力支持。还有许多人做了默黩无闻的工作,他们把青春的年华、心血、汗水,植在书的字里行间,植在层层叠叠的岁月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由于水平局限,书中有舛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农历丙戌年五月初五日

给好评!!好人有好报! 文言文翻译(朝花夕拾后记):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

试译如下:

【原文】

1、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不知孝出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2、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

3、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

【参考译文】

1、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不知孝出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译文:更何况近来世风日下(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流传下来的风气浮薄不厚,不知道孝本是出于自然的事,反而把孝当做另外的一件事。

【注释】

(1)迩来:近来。(2)浇漓: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南朝齐王融《为竟陵王与刘虬书》:“淳清既辨,浇漓代袭。”

2、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

译文:特别不明白孝只在于心,不在于外部表现出来的行迹,尽孝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行孝也没有固定的事。

【注释】

(1)殊:特别;特殊。(2)审:清楚;明白。

3、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

译文:(我)慨叹自从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向东方中国渗透)我国文化欧化以来,国内做学问的人,喋喋不休地大谈特谈自由平等的理论,导致(国人的)道德一天天地接近沦丧,人心日益(一天天地更加)浮薄不厚,寡廉鲜耻(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干得出),常常因心存侥幸之心而铤而走险,人人都想因侥幸而进升,(那些)追求所谓的磨练棱角修正品性、束身自爱的人,社会上(越来越)不多见了。

【有几个现在依然还用的成语可以不翻译,也可以按照其后括号内的意思翻译出来。如寡廉鲜耻、无所不为等。】

【注释】

(1)欧化: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制度等。黄质《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佉卢旁行竞欧化,变色风云惊叱咤。”(2)东渐:原指向东流入。后引申谓向东方流传。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西逾月窟,东渐扶桑。”林纾《送文科毕业诸学士序》:“欧风既东渐,然尚不为吾文之累,敝在俗士以古文为朽败。”这里指西学东渐。(3)海内:天下。这里指中国。(4)承学之士:做学问的士人。承学,谓从事学问。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梨洲起而振其颓波,亭林继之,于是承学之士,知习古经义矣。”(5)嚣嚣(áo):本指喧哗。后指多言。宋苏洵《六经论·书论》:“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清周亮工《陈章侯绘磨兜坚见寄感其意赋此答之》诗:“他日青藤山下去,嚣嚣对尔莫相嗔。”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6)侈谈:大谈;纵论。明袁宗道《戒坛山二》:“予再探诸洞,俱弇浅,遂返方丈,侈谈所见骄诸公,王则强言不须游。”清周亮工《与张瑶星书》:“学人侈谈该博,每苦记忆不真,得此奇观,顿如指掌。”(7)沦胥:泛指沦陷、沦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淳风杪莽以永丧,缙绅沦胥而覆溺。”唐张鷟《游仙窟》:“下官堂构不绍,家业沦胥。”清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严复《论教育书》:“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8)行险:做冒险的事;走危险的路。《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郑玄注:“险,谓倾危之道。”孔颖达疏:“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唐柳宗元《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子又以行险为车之罪。夫车之为道,岂乐于行险耶?度不得已而至乎险,期勿败而已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9)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又特指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幸进,条约之。”《清史稿·选举志五》:“捐弃阶资,幸进者不以为奖励之公,而阴喜进取之独巧;沉滞者不自咎才智之拙,而徒怨进身之无阶。”(10)砥砺:原指磨石,后活用为动词,指在磨石上磨。后引申为磨练;锻炼。《墨子·节葬下》:“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后汉书·窦融传》:“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宋苏轼《与王庆源之子书》:“惟望昆仲力学砥砺,以显扬不坠为心。”又作激励;勉励。《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汉刘向《列女传·齐女傅母》:“(傅母)砥厉女之心以高节。”清戴名世《〈梅文常稿〉序》:“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11)廉隅:原指棱角。后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汉书·扬雄传上》:“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宋苏洵《御将》:“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明史·王廷相传》:“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12)束身自爱:犹言束身自修。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稍束身自爱者,不敢逸于常轨,以蒙青史之诛。”

参考:查字典网

不解《朝花夕拾》后记中的文言文

街市上书店出版的《二十四孝》,很好啊。然而其中郭巨埋儿这一件事,缺少天理人情,实在不可以效法。……肃州胡文炳”先生作《二百卌孝图》,勇决地删除“郭巨埋儿”案例。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的人,一概从而删除,只是选择其中的正事,而且人人可以做的,分为六个门类。

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⑶,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⑷,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⑸,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⑹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⑻

□注释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如下:“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具,里面糟蹋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记。”

⑵描红纸:一种印有红色楷字,供儿童摹写毛笔字用的字帖。旧时最通行的一种,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一些笔划简单、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穷”:语见《论语·卫灵公》。“固穷”即“固守其穷”,不以穷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⑷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由秀才或监生应考,取中的就是举人。

⑸回字有四样写法:回字通常只有三种写法:回、〔外“冂”内“巳”〕、〔“面”之下部〕。第四种写作〔外“囗”内“目”〕(见《康熙字典·备考》),极少见。

⑹“多乎哉?不多也”:语见《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与原意无关。

⑺服辩:又作伏辩,即认罪书。

散文后记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