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的翻译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在整个初中乃至高中及大学的语文文言文学习中,“之”字的理解方法应该是最多的几个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多义字。以下罗列的几种用法是最常见的,可能有所不全。仅供分享。
之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翻译一个文言文,急啊!
(小时候)我捕捉蟋蟀,你(也)张开胳膊来(到)捉蟋蟀的地方;天冷虫于冻僵了,(我们)一同来到埋虫子的洞穴边。现在(当)我装殓你埋葬你(的时候),当日的情形却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小髽(zhua)髻,穿着细绢的单衫来了,(一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恰好先生开门进来,听见两个孩子(读书的)童音清脆响亮,(脸上)不觉(露出了)微笑(并)啧啧称赞不已。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啊,你(现在虽)在地下,(还)应该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 我考中进士(光荣地)回了家,你从东厢房端着盛食物的木盘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睛看着(你)笑着,不记得话头从哪里谈起,大概是说(我)在京城中了进士,送信的人报信早晚等等。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成为旧事,可是我一天没有死,就一天不能忘记啊。
文言文翻译
顾
①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理会)
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回头看)
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拜访)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照管、注意)
⑤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理会)
⑥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但)
顾计不知法所出耳 (但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 (只是)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盖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车棚,这里借指人)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掩 )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超过)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 (由于)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坚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巩固)
④蔺相如固止之 (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本来)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 (确实)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
归
① 后五年,吾妻来归。 (出嫁)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回家)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退下)
④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⑤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到、去)
⑥则津泽皆归其根 (到、去)
⑦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送给)
⑧吾妻归宁。(回娘家)
国
①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地方)
②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诸侯国)
③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国家)
④ 去国怀乡。(京都)
⑤ 北邀当国者相见。(朝廷)
⑥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国家)
顾
①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理会)
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回头看)
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拜访)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照管、注意)
⑤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理会)
⑥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但)
顾计不知法所出耳 (但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 (只是)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盖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车棚,这里借指人)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掩 )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超过)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 (由于)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坚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巩固)
④蔺相如固止之 (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本来)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 (确实)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
归
① 后五年,吾妻来归。 (出嫁)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回家)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退下)
④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⑤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到、去)
⑥则津泽皆归其根 (到、去)
⑦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送给)
⑧吾妻归宁。(回娘家)
国
①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地方)
②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诸侯国)
③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国家)
④ 去国怀乡。(京都)
⑤ 北邀当国者相见。(朝廷)
⑥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