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法在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翻译为: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如果改变加重它,这样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张释之执法》(选自《汉书·张释之传》),原文选段: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

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如果改变加重它,这样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把他们的手足放在什么地方呢?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便是在这种环境下编纂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文章赏析:

此文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对张释之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释之执法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闯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延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延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

文帝出巡到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天子座车的马儿,于是派骑兵去追捕,交给廷尉治罪。释之问他口供,那人说:“听说清道禁止人行,便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走出来,却撞见皇上的车驾,于是逃跑罢了。”廷尉上奏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他惊吓到我的马儿,幸好我的马儿驯服和顺,要是换了别的马,岂能不让我受伤呢?但是延尉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再加重判刑,则是法律不能取信于百姓了。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若稍有偏失,则天下用法皆可轻可重,而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人民岂不是手足失措了吗?愿别下明察。”过了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一词多义:出(路过,经过) 赖(幸亏) 倾(偏颇)

古今异意:匿(躲藏)

特殊句式: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

词类活用:下(介作动,向下交给)

文言文观书之法的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法文言文翻译:“法”的意思

法fǎ

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放出来,它如果用犄角顶谁,谁就是罪犯。

1、同基本义 [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2、法令;规章;制度 [rules and regulations]

汉法令非行也。——汉·贾谊《治安策》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战国·墨翟《墨子》

3、标准;模式 [norm;standard;model]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4、方法;办法 [metho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其法,用胶泥刻字。——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5、尊称佛家的事物 [Buddhist]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作到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雅”就是翻译的文字语句生动、优美。这三个要求中“信”是最基本的。如何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呢?首先: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筛选法先将古今汉语一致的地方划出来,对译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将与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圈起来,逐步筛选,把完全不懂的地方就突出来了,也就抓住了全文翻译的难点。2、推测法将筛选出来的难点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在人物传记的文章中要了解作者针对的是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这样就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大致推断出它的基本含义,当然,这种推测的前提一定要掌握好古汉语基本知识。3、协调法在文章整体内容大致清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文章前后的协调和语句的通顺流畅。使古文与现代文能保持一致,加深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还可以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方法。1、对译我们在翻译时可按古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逐字、逐句翻译,在对译中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基础知识,《语文高考考纲》中列出120个实词,18个虚词,这些词的内容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都出现过,这也就告诉我们学古文一定先要扎实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另外,在对译中还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1) 一词多义就是要求我们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2)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等,以前是专指,现在是凡指;有的词义缩小,如“金”“谷”等;有的词义转移,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古文是中性词,现在变成了贬义,如“是非”。另外,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句中的“行为” ,在此句中的含义指“品行是” (3) 词类活用就是指词在运用时用法发生变化,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一句中的“名” ,本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常以身翼蔽沛公一句中的“翼”,本是名词此处活用为状语;圣益圣,愚益愚一句中的“圣” “愚”,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一句中的“多”,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一句中的“一”,本是数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另外,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修文德以来之一句中的“来”是使动用法;成以其小,劣之一句中的“劣”是意动用法。(4) 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令壮者无取老妇一句中的“取”通“娶” ;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此大小之辩也一句中的“辩”通“辨”,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的“蚤”通“早”等。2、增补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人说话相对现代人来讲比较简洁,在古文翻译中为了保持与现今的一致性,我们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上原文省略了的必要成分,如: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在古文的省略句中有省略介词的,还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也比较多,在增补时一定不要丢开语境。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了主语“你”)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省略了介词宾语“之”)等。3、删减在古文中,文言虚词用的比较多,根本在意义上没实际用途,我们在翻译时不妨删掉它。如:有的虚词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有的只是发语词,还有的只表示停顿,有些语气词也可根据语境的需要删除。4、调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式结构上有差异,在翻译时我们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加以调整。如: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在翻译时我们要让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等。5、保留在古文翻译中我们可以保留文言文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政区号、官职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名称等。如: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划线部分可不译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有消息说,今年要在翻译上增加分值,我认为考查翻译可以一举两得,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考查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就考扎实的基本功了。以上内容是自己一点粗浅的归纳整理,很希望和大家在知识的探索中找寻规律,不断充实自己,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文言文翻译:法不可废

这晚,周世宗在野外宿营。得到投降敌人的步兵,全部杀死。樊爱能等听说后周大捷,才同士卒逐渐回来,有的到天亮还没有到。甲午(二十日),周世宗在高平休整部队,挑选了几千名北汉投降士卒组成效顺指挥,任命前武胜行军司马唐景思率领他们,派他们防守淮上。剩下的二千多人发给路费和衣服释放遣送回北汉。李谷被乱兵逼迫,潜逃到山谷中,几天后才出来。丁酉(二十三日),周世宗到达潞州。 北汉主从高平起就穿着粗布衣服,戴着斗笠,乘着契丹赠送的黄骝马,带领一百多个骑兵从雕窠岭逃回北汉,夜晚迷失了道路,抓来村民作向导,错向晋州行走,走了一百多里才发觉,便杀了向导。北汉主夜以继日地向北奔走,往往刚到一地,得到食物还未来得及举起筷子,就有人传言后周追兵到了,只好仓皇逃走。北汉主年老体衰,伏在马上,日夜疾驰,几乎不能支持了,才勉强得以进入晋阳。 后周世宗想杀掉樊爱能等人以整肃军纪,但犹豫未决。乙亥(二十五日),白天躺在行宫的帐篷中,张永德侍立在旁边,周世宗询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张永德回答说:“樊爱能等人平常就没有什么大功,枉作将帅,看见敌人就望风而逃,死也抵塞不了他们的罪责。况且陛下正想平定天下,如何军法不严明,即使有勇猛之士,百万大军,又怎能为陛下所用呢!”周世宗把枕头扔到地上,大声叫好。随即拘捕了樊爱能、何徽以及他们部队军使以上的军官七十多人,斥责他们说:“你们都是历朝老将,不是不能打仗,如今望风而逃,没有别的原因,正是想把我作为珍惜货物,出卖给刘崇。”将他们全部斩首。世宗因为何徽以前守卫晋州有功,想赦免他,旋即又认为军法不可废弃,于是将他一起斩首了,然后赐给运载棺木的车子将他送回老家安葬。从此骄横的将领、懈怠的士兵开始知道军法可畏,姑息养奸的作风行不通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扩展资料: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法在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