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帅郡中故老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1、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3、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4、周郑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5、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6、言出即行,方得人心

灌将军名夫,是颍阴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张孟,曾做过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得到宠信,被推举为官,做到二千石级别的高级职务。所以,他后来就冒用了灌家的姓氏,叫做灌孟。吴、楚反叛时,颍阴侯灌何任将军,隶属太尉周亚夫。他请求任命灌孟做他的校尉。灌夫也以统领一千人的小军官的身份与父亲一同前去。灌孟年纪已老,他当上校尉是经过颍阴侯再三请求方才得到太尉同意的,灌孟因此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常去冲击敌军最坚固的阵地,终于在吴军中战死。军法规定,父子一起从军的,如有阵亡,未死的可以陪同阵亡者的遗骸归乡。灌夫却不肯随父亲的灵柩一起回乡,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愿意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在军中招募了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等到走出营垒的大门,大家都不敢再前进了。只有两个人以及灌夫属下的军奴十余个骑兵冲入吴军营垒中,一直攻到吴军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数十人。无法继续前进,又掉头折回来,跑进汉军营垒,随他同去的军奴全部战死,只有他和自己的战马一道归来。灌夫身上大的伤口就有十余处,幸亏当时恰巧有极为贵重的好药,因此才免于一死。等到灌夫伤口稍稍愈合,又向将军请战说;“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去一次。”将军对灌夫的勇气和精神很钦佩,深恐他在吴军中战死,就报告了太尉,太尉坚决阻止他再去。吴国的叛乱平定后,灌夫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喜欢借酒使性,不爱当面阿谀奉承别人。对贵戚中有权有势、地位在他之上的人,不仅不愿意多加礼敬,反而总要设法压倒他们;对一般的士人地位在他之下的,愈是贫贱,他愈是恭敬,以平等的礼节与他们交往。在大庭广众之中,灌夫常常喜欢表彰奖掖后辈。因此,士人都很称颂他,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辞赋和经术,却爱好施行侠义,打抱不平,讲信用,守诺言。与他交往的人,尽是些能力出众却不守法度的豪强。灌夫家产累积达数千万之巨。每天的食客常有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为了垄断水利田园,灌夫家族及宾客争权夺利,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小孩子们在儿歌中唱道:“颍水清清,灌家安宁;颍水浊浊,灌家灭族。”

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然而却没有权势,那些卿相、侍中一类有官位的宾客越来越少。等到魏其侯失去了权势,也很想依靠灌夫整一整那些以前巴结他而后抛弃他的人,而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与列侯、宗室有个交往,抬高自己的身价。两人相互援引借重,来来往往亲密的像父子一样。彼此非常投契,非常要好,没有一点嫌忌,只恨相识得太晚了。

灌夫的姐姐死了,灌夫为她服丧。一天,灌夫去拜访丞相,丞相慢悠悠地说道:“我本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的,可惜恰巧碰上了你在服丧。”灌夫说:“将军肯屈驾光临魏其侯家,我灌夫岂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让我告诉魏其侯做好请客的准备,将军明天早上早早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把邀请武安侯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魏其侯。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许多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屋,早早地布置起来,直到天明。天蒙蒙一亮,魏其侯就让门下的人在宅前等候。但一直等到中午,丞相还是没有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了这事了吗?”灌夫心里很不高兴,说:“我虽在服丧,但仍然答应陪他来赴会,他应当前来才是。”于是,灌夫驾了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答应灌夫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而已,根本没有真要去的意思。等到灌夫找上门来,丞相还睡着没起来。于是,灌夫进去见他,说:“昨天幸蒙将军答应到魏其侯家去做客,魏其侯夫妇置办了酒宴,从一大早到现在,都还没敢动一口呢!”武安侯作出惊讶的样子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酒,忘掉了跟你说过的话。”武安侯就让驱车前往魏其侯家,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气愤。喝酒喝到将醉,灌夫起舞助兴,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然不肯起身,灌夫便在席间的谈话中讲了冒犯丞相的话。魏其侯就把灌夫扶走了,向丞相赔礼道歉。丞相就在魏其侯家喝酒,一直喝到夜里,欢欢喜喜地尽兴告辞而去。

7、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是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是等着父母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是不能使教育有效果。”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8、背诺之人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著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於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著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於河水之中了。

9、上方山记

从乌山口起,两边凌乱的山峰约束成一条窄窄的山涧,游人行于其中如同在胡同中一般,一路上陆续有村庄、麦田、林间小屋连绵不断。往地里送饭的妇女和牧童隔着篱笆惊诧地偷看,村子里的狗吠叫着迎接游人。到了接待的寺庙,寺庙两边的山壁高耸入天,中间一条缝隙,起初我怀疑这缝隙是猿猴的洞穴或是蛇进出的通道,或许有别的路径能到达山顶,不知到身体要从这中间过去。在前引路的僧人进入缝隙,我们赶紧跟着进去。到了这里有人仿佛在盒子中行走,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看太阳,一会在东边一会在西边。脚跟一会高一会低,才感叹这座山峰的奇异,另一座又跳了出来。走一会歇一会,到达了欢喜台。回头看看,好像螃蟹在谭底爬行,从井中汲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它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栏杆都具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承接黄色的基座。我不能一一详细记录。

从欢喜台沿台阶向上,经过九次折返,共三百多级台阶,才登上昆卢顶。顶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庙,各种色彩交错缤纷,嵌入岩石的边沿,庵寺都十分精美绝伦,栽种着各种花卉及竹子,好像江南人家的别墅。此时正值牡丹盛开,院院又红又香,沾染熏香了游人的衣服。寺僧争着摆设供案,山肴野菜,新摘下的就可以煮食,味道芳香脆美。唯独不设茶水,冲泡黄苓芽代替,味道也很好。夜晚住在寺院方丈室,共睡一床的还有王则之黄昭素。昭素鼾声如雷,我一夜不能入睡。

昆卢顶的右边有一道陡泉,望海峰的左边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很高,一个老僧人说山峰后有一个云水洞,相当奇异深邃。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带着其他人去。我们两手都拄着拐杖,内衣鲜明整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发笑。到了山腰稍微休息了一会,而先前所说的一百二十座寺庙意义都可以看清。我上了摘星岭,抬头看峰顶,及其高峻陡峭,回头看不到其他众人,就独自到峭壁下休息。这时一个东西攀附着藤萝迅速跑来,敏捷得像猿猴一样,到了面前发现他脸面黑魆魆的,削瘦的像鬼一样,我不觉心惊肉跳,毛发全竖了起来。一问原来是个僧人。他说话不很清楚,但给我指了指他的住处。我跟着他走,来到一个小山洞,洞里石床冰冷,我在那坐了一会,僧人给我端来黄茅汤,我喝完留下钱就离开了,他也没有行礼相送。众人登上山峰后都大呼累了,都倒上满满的酒。黄昭素在石壁上题上自己的名字。弯弯曲曲地走了约一顿饭的时间,一共上下坡了四五回,才到达云水洞的洞门。进洞几丈后,有一个穴孔非常狭窄,像坛子口,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进的去。到这里我们才点起篝火,一望没有尽头,正想放开脚走,才几十步,又忽然狭窄起来。走过这一段路就看见岩石仿佛美玉堆叠在一起,看了令人心襟动摇,以为不在人间。又看见好像黄龙白龙在山壁上,又有个大水池,有龙在池边盘踞,张牙舞爪,卧佛、石狮、石烛都很逼真。岩石层叠好像楼阁,有僧人取来石头相互撞击,有的像钟声,有的像鼓声。又有一块大石头,叫做须弥,用烛火照着看它都看不见它的顶。又有的像大小雪山,寒冷的水从上面飞溅下来像雪花一样。其他各种形状的不能完全记下来。它们大概都是水珠淋落在石头上几千年才积累而成的。仆人到这里都惊恐的大叫。我恐怕他们惊起了龙神,急忙斥责制止。不能制止就让他们诵“阿弥陀佛”。篝火快烧完了,我们只能愁闷而回。将要出洞的时候,我让仆人敲下了一块石头,正好可以做砚台。每次拿出来给客人看,客人没有不惊叹说是昆仑山上的美玉的。

从云水洞回来后,我们众人都仰卧在一个床榻上。吃完饭,我说:“陡泉非常近,为什么不去看看呢?”大家都说好。我们就相互搀扶着沿着山涧走。一顿饭的功夫就到了。石壁耸立起一百多丈,呈淡黄色,平坦光滑又有光泽,中间又有各种色彩。石壁上又有岩石,有的像帽子,有的像柱子。一直盯着看好像要落下来似的,让人头晕目眩。山壁半腰有一处,石头高峻聚集成一个小普陀,适宜供奉观音大士。陡泉就在这个石壁下,停止的水深而清澈。寺里的僧人说:“以前有人用这水煮腥臭的东西,泉水就消失了。直到诚心的道歉,才又涌出来像以前一样。所以传说乘坐圣泉。”我带有天池茶,让僧人汲来泉水煮茶,每人喝了一杯,在石头上铺上毡子,狂欢到夜深才回去。

10、断桥 没有找到相关的文言文

11、日喻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盘、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12、天目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大多数偏僻的山都是荒凉的;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缺陷。

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潺潺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第一绝。石头的颜色苍翠温润,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绝。即使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很精美,这是天目山的第三绝。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第四绝。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棉花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隐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值得让你们一看,怎么办?”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大笑着告别了。

袁宏道的《上方山记》只找到第二段的译文,所以一三四段都是我自己尝试翻译的,也许有不尽准确的地方。断桥能否提供原文呢?

恰逢此时,东越降服之邦多次反复,朱买臣于是说:"过去东越王住在保泉山,一个人守住了险要之地,数千人也攻不上去。现在听说东越王更换迁徙住处向南而行,距离泉山有五百里,住在大泽之中。现在派兵乘船渡海,直接奔向泉山,排列好战舰和士兵,向南方席卷而进,可以消灭他们了。"皇上拜朱买臣为会稽太守。皇上对买臣说:"富贵之人不回到故乡,就如同穿着锦绣衣裳在夜晚行走,现在你怎么样啊?"朱买臣磕头辞谢。皇上下诏让朱买臣回到郡国,给他整治楼船,准备粮食、饮用水和作战器具,等到诏书到达,军队和他一起前进。

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左传》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秦师骄狂、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又巧设谜局,引人入胜。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远、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同样作者的用意在于战争胜负的原因,对于真正过程则尽量略写,未冲淡主题。

文言文 田登作郡 的翻译

田登作郡守时,非常忌讳别人冒犯他的名字,甚至连“灯”字也不让别人说。为此,他

先后惩治了包括吏卒在内的许多人。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把

“点灯”称为“放火”。

元宵节晚上放灯,田登允许人们前来游观,就让手下人写了一张公告榜贴出去,榜上写

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郡中人人见了都暗自发笑,有人还编出歌谣讽刺道:“只许

州官放火,不话百姓点灯。”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说到他这个忌讳,还真有些来历……

蒲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方圆几千里,山、塘、田、地……树木茂盛,水清田肥。这些地方,大多都归村上的富翁“田百万”所有。这个老地主——田百万,虽家中良田万倾,但身边却无一子。于是,他到处花重金请风水,请高人卜卦。到了40岁时,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视他为掌上明珠。算命的说:“晚年得子,必定升官晋爵,金银财宝滚滚而来。”于是,他为儿子早日登科、做官,一步登天,就取名叫“田登”。

田登,出生的时候早产,大大的脑袋,两只极小极小的鼠眼,往上兑,眉不清,目不秀,身材矮胖。从小顽劣,又是出自富豪之家,便总是欺负小朋友,而小朋友们也常常拿“凳子”取笑他。他受不了这个气,便向他爹田百万说:“他们都拿‘凳子’取笑我,我长大当官以后,一定要让所有人都不说这个字。”

田登当官后,命州内的百姓不许说与“登”同音的字,要用某字来代替——花园里的灯心草叫做开心草,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遮光、路照,太守出门登车得说驾车,就连吹捧太守“登峰造极”也得说“爬峰造极”……

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

重则判刑。

一天,太守田登正在堂中坐着,一个仆人被衙役带上公堂。仆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求侥:“冤枉呀!太守大人,今天我也没干什么呀!只是天刚亮,我就去厅前闭灯,不知犯了什么罪,被衙役蹬了一脚,差点被蹬下凳子。”太守田登一听,大怒,命人把仆人捆了个五花大绑,吼道:“大胆刁民,竟敢犯了我的忌讳还不知罪,拉下去,赏五十大板”……

从此以后,太守府中上下,人人都不敢直呼他的“名讳”了……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马上要到来了,按照以前的习惯,州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的衙役贴出告示,让百姓按时来观灯。

这次可让出告示的小官感到为难,用“灯”字要触犯太守的忌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灵机一动,把“灯”字改成了“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百姓们看了都很惊慌,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大火呢!都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百姓,平时就对田登的蛮横无理已经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的告示,更是气愤万分。

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附原文:州官放火

陆游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文言文求翻译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宋淳化3年(992年),析清江、新淦、新喻3县置临江军。】新喻人。

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从小就是聪明敏锐有智慧的典型,上千字的文章一天就能背下来,要写什么文章也是随要随有】

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考上了进士】,调【调任】峡州夷陵县【峡州,原称“硖州”,古代行政区划名,北周改拓州置,唐宋延续,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硖”为“峡”,而后称“峡州”。夷陵县是州治治所,即州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主簿【簿 读作 zhǔbù 古代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未上【还没去上任】,抚【抚州】之乐安【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多盗【盗窃案频频发生,或者是那个地方有很多强盗】,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宋转运使、转运副使、转运判官与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皆有监察辖区官吏之责,统称监司】檄【征调,发公文来要人的意思】谔摄【暂时充任】尉【县尉,即捕盗官、捕快头子】,条【提出列明】二十策【方法,措施】,大要【主要内容是】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使那些强盗贼人内讧或引他们互相之间起纠纷,然后官府出赏格勾引,而且要说到做到】,群盗果解散。

金【北方的金国】渝【违背】盟【盟约,宋金之间的约定】,诸军往来境上【很多部队从谢谔所在的县来往经过】,选【被选中】行【执行】县事【本来该是县令所做的事】,有治办声【从此有了善于治事办差的名声】。

改【改任】吉州【现在江西吉安市的吉州区】录事参军。【官名。晋置,亦称录事参军事。为王、公、 大将军的属员,掌总录众 曹文簿,举弹善恶。以后刺史如掌军开府,亦置此官。北魏至唐,各州亦均置。隋、唐各州、各卫府、东宫各率府,唐各都督府、

都护府、 羽林、 龙武、神武各军府及王国,都有录事参军。京府的录事参军则改称 司录参军。宋亦在京府为置司录参军,各州置录事参军】

囚死者【死在监狱里的囚犯】旧瘗以鞂【用秸秆覆盖后再用破席子包卷,在抬去。。】,往往暴骨【往往会让死者的尸骨都暴露出来】。谔白郡【向郡里的主官建议】,取船官弃材【将官方造船废弃了的材料】以棺敛之【用来做棺材用以收敛那些死无葬身之地者】。

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军帅】龚茂良【(1121-1178),字实之。莆田龚屯人。后迁居城关义井街和美巷。宋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初授南安县主簿、邵武司法。又调泉州观察推官。以廉勤称,赈济灾民,为民称颂。宋淳熙元年(1174)拜参知政事,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因其主抗金,对劾奸赈灾尤力。与蔡襄、陈俊卿、方信孺称为“莆田四贤”。】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

百度这里控制光标太讨厌了!一阵阵的停顿!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年幼时聪敏有智慧,每天记录上千句话,作文章时能够立即写出来。绍兴二十七年,谢谔中进士及第,调往峡州夷陵县担任主簿。还没有上任,他所治理的乐安多盗贼,监察部门讨伐,列出二十条罪状,迫使群盗之间产生纠纷,再给予奖赏。盗贼果然解散了。金国违背了盟约,各方军队来往于边境,谢谔以治理一个县的方式管理,有了能治理善办事的名声。

改任吉州录事参军。死刑的囚犯用鞂(破席之类)埋葬,常常露骨。谢谔告诉郡长官,用船官的废弃材料敛尸。郡里人陈氏的书僮偷了箱子逃亡,有人藏起他。陈氏报官,夸大其实,反而被包庇者所诬陷。元帅龚茂良大怒,想要治罪陈氏,谢谔写信告诉龚茂良,陈氏获免,茂良因此而知道谢谔。

基本方法:直译和。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刘禹锡《鉴药》

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气交沴,炀然焚如。

客有谓予:“子疾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跛者造焉而善驰,矧常病邪?

将子谒诸!”予然之,之医所。切脉、观色、聆声,参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衣食之齐乖所由

而致也。今夫藏鲜能安谷,府鲜能母气,徒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乃出一药丸,可兼方寸,以授予曰:“

服是足以瀹昏烦而锄蕴结,销蛊慝而归耗气。然中有毒,须其疾瘳而止,过当则伤和,是以微其剂也。”予受药

以饵,过信而膇能轻,痹能和;涉旬而苛痒绝焉,抑搔罢焉;逾月而视分纤,听察微,蹈危如平,嗜粝如精。

或闻而庆予,且关言曰:“子之获是药,几神乎!诚能遭己。顾医之态,多啬术以自贵,遗患以要财,盍重

求之,所至益深矣。”予昧者也,泥通方而狃既效,猜至诚而惑剿说,卒行其言。逮再饵半旬,厥毒果肆,岑岑

周体,如痁作焉。悟而走诸医,医大咤曰:“吾固知夫子未达也!”促和蠲毒者投之,滨于殁而有喜;异日,进

和药,乃复初。”

刘子慨然曰:“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易则两踬,明矣。苟循往以御变,昧于节宣,奚独吾

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

翻译:刘某(作者)闲居(家中),得了病,吃精良的食物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血脉和元气都不通畅,滚烫

滚烫的如同被火烤灼着似的。

有个客人对我说:“您的病很多日子了,如今我那有个方士(会方术之人),沦落混迹于医生(看来古代方

术高于医术。)得麻风病的去他那治疗会变成漂亮而健康的人,瘸子去他那治疗会变成善于奔跑的人,更何况常

见的疾病呢?请您去他那吧!”我同意了,来到医生那。把脉、看气色、听声音,综合诊断后他说:“您的病,

是因为起居作息时间节奏紊乱,衣食住行安排不和谐所导致的。如今五脏很难消化食物,六腑很难养育元气,只

能成为装病灶的皮囊了。我能治好的。”便拿出一枚药丸,大概有一寸见方的两倍那么大,交给我并说:“服用

这枚药丸足够祛除你的昏烦和郁结,消除病症恢复元气。但是药中是有毒的,必须病好了就停药,过量了就会打

破和谐,所以给你的剂量要少。”我拿了药来吃,过了两个晚上肿胀的脚轻松了,麻痹的感觉舒缓了;过了十天

奇痒的感觉没有了,不再会抓挠了;过了一个月可以分辨很细小的东西,听清楚很细微的声音,走高坡如履平地,

吃粗粮如同吃精细的食物。

有的人听说后来庆贺我,并且关心地对我说:“您所得到的药,几乎是神效啊!实在难得遇到啊。观医生的

态度,多是吝啬医术让自己显得高明,留后患让自己有财源,何不再要点药,所达到的疗效更好呢。”我糊涂啊,

拘泥于通常的观点而贪心不满足现有的疗效,猜忌诚心而迷惑于邪说,终于按照他的话去做了。等到再吃了五天

的药,那药的毒性发作,周身胀痛,如同疟疾发作。醒悟了去就医,医生狠狠地责备道:“我就知道你不通事体

啊!”下了和解的要解除毒性,所幸还在危险的边缘;他日,吃了和解的药,便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刘某感慨道:“善哉医术!用毒攻击疾病,用和解之药安定心神,改换了两样都不利,有道理啊。如果遵循

老办法应付变化了的新问题,愚昧地执着于(过去的)章法和普通的见解,岂只是我等小人治疗疾病而已。”

帅郡中故老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