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好微巧译文大神们帮帮忙
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说:“我能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去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猕猴。”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郑国有个台下地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曲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到处去取削刀。”趁机就逃跑了
棘刺母猴文言文翻译
燕王好微巧⑴,卫人曰:“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⑵。”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⑶。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⑷。”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⑸,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⑹,视之晏阴之间⑺,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⑻:“臣为削者也⑼,诸微物必以削削之⑽,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何以理之⑾?”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
曰:“臣请之舍取之⑿。”因逃。
――节选自韩非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⒁
n注释
⑴微巧:指小巧玲珑的玩物。⑵棘刺:酸枣树上的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⑶五乘之奉:以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乘:方圆六里为一乘。⑷客:指卫国人。为:制作。⑸不入宫:不入后宫,指过独居生活。⑹霁(jì):雨停云散。⑺晏阴:即阴阳,半阴半暗。晏:阳。⑻台下:郑国的地名。冶者:冶工,铁匠。⑼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⑽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⑾理:指刻削。⑿之舍:到住处去。⒀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翻译]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物,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燕国国王很赏识他,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国王说:“我看看你是怎么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沐猴的。”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观看它,这样才可能看见酸枣树刺尖上的沐猴。”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哪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的沐猴。有个郑国台下(地名)的铁匠对燕国国王说:“我是做刀具的,所有细微的东西都肯定要用刀具切削而成的,被切削的东西肯定要比刀刃大。实际荆棘的刺尖上容不下刀锋,(刀锋)无法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削,国王你请看看他的刀具,可不可以刻沐猴就清楚了。”国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刻酸枣树的刺尖上的沐猴,用什么工具做啊?”答:“用刀。”国王说:“我想看看那刀。”那人说:“请让我到住的地方去拿。”他于是逃跑了。
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专靠投机钻营为生之人的猥琐行径。
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燕王好微巧⑴,卫人曰:“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⑵。”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⑶。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⑷。”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⑸,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⑹,视之晏阴之间⑺,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⑻:“臣为削者也⑼,诸微物必以削削之⑽,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何以理之⑾?”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
曰:“臣请之舍取之⑿。”因逃。
――节选自韩非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⒁
n注释
⑴微巧:指小巧玲珑的玩物。⑵棘刺:酸枣树上的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⑶五乘之奉:以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乘:方圆六里为一乘。⑷客:指卫国人。为:制作。⑸不入宫:不入后宫,指过独居生活。⑹霁(jì):雨停云散。⑺晏阴:即阴阳,半阴半暗。晏:阳。⑻台下:郑国的地名。冶者:冶工,铁匠。⑼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⑽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⑾理:指刻削。⑿之舍:到住处去。⒀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专靠投机钻营为生之人的猥琐行径。
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aaawwdwrrwf
初三所有的诗词。文言文。还有翻译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 名称 词性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
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
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
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学法指导
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
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
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2、重点虚词“为”
3、重点实词“恒”“诣”“辞”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④“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河流名称。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程度、范围、义项方面的减弱、缩小和减小。
例:①“怨”古义指“恨”;现指“不满意,责备”的意思。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专指丈夫。
③“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只剩“迁移、变换”这一义项。
(3)词义的转移。是指由原古义表示某一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例:①“涕”古义指眼泪。现指鼻涕。②“走”古义指“跑”、“逃跑”。现指“步行”③“勤”古义是“辛苦”。现为做事尽力,不偷懒。④“慢”古义是“怠慢”。现指速度缓慢。⑤“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词)。现指为正义事业献身(动词)。
(4)词义的合并。是指古义原是二个词的意思,转为现代汉语中一个词。
例:①“妻子”古义二个词妻子和儿女。现指妻子。②“可以”古义指可以用来,现指允许或具有某种能力。
(5)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由褒义或贬义,转为贬义或褒义;或中性词变为或褒或贬。
例:①“明哲保身”古义为赞扬一个人聪明的智慧,善于适应环境,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②“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现指“听话”、“安顺”。③“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现为“恶意中伤”之意。④“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现指“吉祥”。
上述古今词意的变化,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语法:明确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的各种语法或逻辑关系,并各举一例。
(1)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2、承接关系3、转折关系4、递进关系5、目的关系6、因果关系7、假设关系
(2)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2、修饰关系3、动宾关系
三、文言常识
(1)通假字
(2)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四、学法探究
(1)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
(2)给文言文作注释
五、文言文朗读
(1)文言文的异读
(2)文言文节拍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译方法
(1)对(2)留(3)删(4)调(5)补
名词、动词、形容的互用
1、名词的动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驴蹄子,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动词的名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汝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3、形容词的名用和形容词的动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往往是状态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这里指“小巧、精巧的东西”。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动作行为的意思。如,“尔安敢轻吾射?”中“轻”本意是“轻的”形容词,这里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燕王好微巧的译文?
译文: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物,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燕国国王很赏识他,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国王说:“我看看你是怎么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沐猴的。”
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观看它,这样才可能看见酸枣树刺尖上的沐猴。”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哪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的沐猴。
原文:
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
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害关系而仁爱教化辅之,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史载,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使秦之时,被同学李斯等谗言所害,入狱,后服毒自杀。司马迁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活泼之态。
韩非寡言少语之际,遭同窗暗算之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社会进行冷峻犀利的观察,个中滋味,岂足为外人道!观此书,明司马之意,知韩子之文,畅“无情”之法治,有所本矣!
原文
燕王好微巧⑴,卫人曰:“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⑵。”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⑶。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⑷。”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⑸,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⑹,视之晏阴之间⑺,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⑻:“臣为削者也⑼,诸微物必以削削之⑽,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何以理之⑾?”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
曰:“臣请之舍取之⑿。”因逃。
――节选自韩非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⒁
n注释
⑴微巧:指小巧玲珑的玩物。⑵棘刺:酸枣树上的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⑶五乘之奉:以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乘:方圆六里为一乘。⑷客:指卫国人。为:制作。⑸不入宫:不入后宫,指过独居生活。⑹霁(jì):雨停云散。⑺晏阴:即阴阳,半阴半暗。晏:阳。⑻台下:郑国的地名。冶者:冶工,铁匠。⑼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⑽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⑾理:指刻削。⑿之舍:到住处去。⒀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译文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物,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燕国国王很赏识他,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国王说:“我看看你是怎么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沐猴的。”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观看它,这样才可能看见酸枣树刺尖上的沐猴。”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哪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的沐猴。有个郑国台下(地名)的铁匠对燕国国王说:“我是做刀具的,所有细微的东西都肯定要用刀具切削而成的,被切削的东西肯定要比刀刃大。实际荆棘的刺尖上容不下刀锋,(刀锋)无法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削,国王你请看看他的刀具,可不可以刻沐猴就清楚了。”国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刻酸枣树的刺尖上的沐猴,用什么工具做啊?”答:“用刀。”国王说:“我想看看那刀。”那人说:“请让我到住的地方去拿。”他于是逃跑了。
文言文古诗词全解一本通古诗词翻译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实在意义 例句
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
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
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学法指导
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
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
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2、重点虚词“为”
3、重点实词“恒”“诣”“辞”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④“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河流名称。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程度、范围、义项方面的减弱、缩小和减小。
例:①“怨”古义指“恨”;现指“不满意,责备”的意思。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专指丈夫。
③“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只剩“迁移、变换”这一义项。
(3)词义的转移。是指由原古义表示某一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例:①“涕”古义指眼泪。现指鼻涕。②“走”古义指“跑”、“逃跑”。现指“步行”③“勤”古义是“辛苦”。现为做事尽力,不偷懒。④“慢”古义是“怠慢”。现指速度缓慢。⑤“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词)。现指为正义事业献身(动词)。
(4)词义的合并。是指古义原是二个词的意思,转为现代汉语中一个词。
例:①“妻子”古义二个词妻子和儿女。现指妻子。②“可以”古义指可以用来,现指允许或具有某种能力。
(5)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由褒义或贬义,转为贬义或褒义;或中性词变为或褒或贬。
例:①“明哲保身”古义为赞扬一个人聪明的智慧,善于适应环境,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②“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现指“听话”、“安顺”。③“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现为“恶意中伤”之意。④“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现指“吉祥”。
上述古今词意的变化,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语法:明确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的各种语法或逻辑关系,并各举一例。
(1)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2、承接关系3、转折关系4、递进关系5、目的关系6、因果关系7、假设关系
(2)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2、修饰关系3、动宾关系
三、文言常识
(1)通假字
(2)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四、学法探究
(1)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
(2)给文言文作注释
五、文言文朗读
(1)文言文的异读
(2)文言文节拍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译方法
(1)对(2)留(3)删(4)调(5)补
名词、动词、形容的互用
1、名词的动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驴蹄子,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动词的名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汝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3、形容词的名用和形容词的动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往往是状态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这里指“小巧、精巧的东西”。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动作行为的意思。如,“尔安敢轻吾射?”中“轻”本意是“轻的”形容词,这里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燕王好微巧的译文
《寓林折枝》 棘尖刻猴作者:韩非
原文 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意),(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荆棘的刺尖上刻母猴子。”燕国国王很赏识他,按五乘地的收成那样的俸禄养着他。国王说:“我看看你在荆棘刺尖上刻的母猴。”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需半年不进后宫,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看,这样才可能看见荆棘刺尖上的母猴子。”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那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的母猴子。
翻译: 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何以理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有个郑国台下(地名)的铁匠对燕国国王说:“我是做刀具的,所有细微的东西都肯定要用刀具切削它,被切削的东西肯定要比刀刃大。实际荆棘的刺尖上容不下刀锋,(刀锋)无法在荆棘刺尖上刻削,国王你请看看他的刀具,可不可以刻(那母猴子)就清楚了。”国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做荆棘刺尖上的母猴,用什么工具做啊?”答:“用刀。”国王说:“我想看看那刀。”那人说:“请让我到住的地方去拿。”因此便逃跑了。
来源:圣言学堂 《棘尖刻猴》 更新时间:2020/07/07
【注释】
[1]五乘:方圆六里为一乘。见《管子》。
[2]奉:通“俸”。……
[3]雨霁:停雨。
[4]晏:阳。
[5]台下:地名。
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有客卿人教燕王不死的方法,燕王派人学习它,派去学习的人还没有学成,这个客卿就死了。燕王大怒,杀了派去学习的人。燕王不知道是客卿欺骗自己,反而认为学习的人学成太晚而诛杀了他。相信不正确的东西,责罚没有罪过的臣子,都是缺乏仔细考察造成的祸患。况且人所迫切关心的莫过于他自己,不能让自己不死,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随便那本中学文言文翻译书上都有,买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