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取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 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拼音】:qǔ ér dài zhī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

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秦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示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近义词】:改朝换代

【反义词】:一如既往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取而代之 【拼音】:qǔér dài zhī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

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秦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示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近义词】:改朝换代

【反义词】:一如既往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730.htm

文言文《 取材 》翻译

原文: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涂,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翻译:

木工做工,一定要先磨炼他的工具,挑选,度量材料,然后才能用力小而得到功效.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要先谨慎地选拔优秀的人才.考核他们是否名副其实,然后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并且事情也能办好.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不重视选取人才的办法呢 然而在这之中得到人才的有,失去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人才有,选错了人才也不能说没有.(如果)一定想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失去人才,不错误地选拔,应该像汉代左雄所说的"儒生考汉儒经学,执掌文书法令的官吏考公文知识"这才算选拔对了人才.

所谓文官,不仅仅是崇尚文章的辞藻,一定要通晓历史和现状,学习礼制法度,(懂得)天文现象,人事变迁,政治教化的更改,然后用于职务,那么就可以周密而公正地处理政事,对重大问题的讨论.(他)能用古今的事例采参照.所谓的诸生,不只是学习解释词义记诵句读,也一定要学习法典礼制.通晓制度和表现君主威严的各种礼节,仪式.政策的沿用,继承,然后用于政务.而给治国的方针政策寻找理论的依据,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就可以用儒家经典中的方法去判断.

用当今采比照古代,现今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官;现今的学习儒家经典的,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在)通过策问考试的进士,只凭着(懂得)文章的章节和句子的声韵和应避免的弊病(做官),只崇尚文辞,类似能力小的人做的事;通过策问考试的儒生,只凭着死记书本的学问为能力,不求掌握经典的大旨和要义,类似肤浅幼稚的人的能力.(这样反而)使得事理通达,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有的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多余的;才能超出当时一般的人,有的被世俗排斥.所以写文章的人甚至相互告诫:"博览群书是有所作为的,华丽的辞藻是值得崇尚的,对于政治有什么可以考虑的呢 "研究经学的人说:"转抄可以有所作为,死记硬背的事可以努力去做,对于经书中的大丈,道理又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 "所以他的父亲和兄长勉励他的孩子和弟弟,老师和长辈勉励他的弟子,都相互写肤浅华丽的习作,用采追求当时人们的爱好来博取名誉声望,为什么呢 (是囤为)他们的取舍爱好是这样,所学的东西(使他)不得不这样.

像这样的一类人,如果选拔他担任某种职位,进入官场,一旦国家有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站在朝堂,宫廷之上,修改礼乐制度,修订法律条令,审判疑难案件,他又怎么能周密而公正地处理正事,给治国的方针政策寻找理论依据,用古今的事例参照,用经典学术判断呢 他一定是随声附和,不置可否的.

文中子说:"文章啊文章,难道是写文章就算完事了吗 一定要贯彻圣人的思想.学习啊学习,难道一定要广泛地背诵吗 一定要运用经书中的要义啊."所以选才不随便选取(这样的事)也很久了.一定要区分他们的德行和才能.那就应该依照汉朝考笺奏,家法的办法.通过策问考试的进士,一定要说:国家的大计什么是最优先的,治理百姓的事务什么是最紧急的,政治教化的利害什么是最大的,妄定边疆的政策从哪里采,使他把当时的事务中应当说的说出来,不只用文章章节句子的声韵和应避免的弊病耗费他们的心血.通过经学考试的人,应当说:礼乐制度的改变怎样才适宜,天地万物的变化怎样,礼仪器物的制度崇尚什么,各级教官的经义对答,不只是凭着死记硬背,转抄作为能力.然后写上甲乙的名次,根据名次来升官或降级,也许可能把人才的取舍明白摆在眼前,这怎么能够厌弃有用的办法而采取无用的办法,放弃轻松的办法而采用劳累的方法呢 所以求学的人不学习无用的言论,那么学业就会专门而完善,一心治理道德学问,那么就会学习贯通而学透.像这样,用在朝廷,用在治理百姓方面,到哪里不会有好处呢,其他任职的年限和资历,也是不足取的.

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隋书·贺若弼列传》)。并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慎言

当时周武帝宇文邕当政,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又十分严格,太子由于太子德行不端,害怕父皇知情,于是矫情掩饰,所以,太子的过失周武帝一点也不知道。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必不克负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二》)。贺若弼深以为然,劝乌丸轨告之武帝。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

。”武帝忙召问贺若弼,贺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且牢记父亲临终遗言,恐祸及其身,于是回答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隋书·贺若弼列传》)。武帝听后默然不语。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贺若弼却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隋书·贺若弼列传》)。果然,后来太子继位,乌丸轨被诛杀,贺若弼却免受其祸。

文言文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并对他说:“您如果能宽恕越国的罪过,同意求和,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送给您。”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让文种回越国去了。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这时,全国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们越国也已经上了轨道,请允许让我们报这个仇吧!”勾践辞谢说:“过去我们被吴国打败,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象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耻辱呢?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过了几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践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的人,都亲近我们越王,就象亲近父母一样。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请允许同吴国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现在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父亲勉励他的儿子,兄长勉励他的弟弟,妻子勉励她的丈夫。他们说:“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愿战死在疆场上呢?”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1于是穆公一一赐酒给他们喝,然后离去

2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

3活着和死去,就是这样决定的

4,衣服,人用它来御寒;食物,人可以用它来充饥。

全文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於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於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於岐山之阳者三百有馀人,毕力为缪公疾斗於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摘自《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第八·爱士》

【译文】

从前,秦穆公乘车出游,车子坏了,右边车辕的马脱缰跑掉了,被一群农夫捉住。秦穆公亲自去寻找跑掉的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农夫们正准备分吃马肉。穆公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我担心马肉会伤害你们的身体啊!”于是穆公一一赐酒给他们喝,然后离去。过了一年,秦、晋两国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兵已包围了穆公乘坐的战车,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穆公战车左边的骖车,晋惠公车右的卫士路石举起长枪击中了穆公的铠甲,七层的铠甲已被击穿了六层。就在这时,曾在岐山分食马肉的三百多农夫,竭尽全力在车下为保护穆公而拼死战斗。于是秦军大胜晋军,并且俘获了晋惠公。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君主怎么能不努力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亲近他们,如果人民亲近爱戴他们的国君,就会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生命。

文言文 约取而实得 翻译

约取而实得

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②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③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④闲步,即就壁问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俟⑤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⑥,略得影响⑦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⑧,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选自清·张尔岐《蒿庵闲话》)

【注释】

①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②某:我。③讫(qì):完毕。④掩卷:合上书本③务期:一定要达到。④笥(sì):古代盛饭或盛衣服的方形竹器。⑤俟(sì):等到。⑥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⑦影响:此处指印象。⑧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⑨约:简要,精练。

【译文】

叶奕绳曾说自己勉强记忆的方法:“我天资迟钝,每次读书,遇到喜爱的章节就记录下来,记录完毕后朗诵数次,并将它贴在墙壁上,这样每天都会有十来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书后,可以在观墙壁上所摘录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为习惯,努力达到精读熟记,一个字也不漏。如果墙壁被贴满,就取下第一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将它收进竹箱中。再将新摘录的文字,贴在此处。这样随着收旧文立即补新文,每天如此。一内,竟然大约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后,盛这些摘抄的竹箱都渐渐被填满。每次见这些杂乱的摘抄,只会得到这些文章的一点点印象而已。时间长了,便一无所获。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之”与“一年之内”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B. 粘之壁间

C.数年之后

D. 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约取而实得》阅读答案(附翻译)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录讫朗诵十余遍

B. 每见务为泛滥者

C. 略得影响而止

D. 稍经时日,便成枵腹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录讫朗诵十余遍

(2)即就壁问观所粘录

(3)务期精熟

(4)一字不遗

(5)俟再读有所录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三五次以为常

(2)稍经时日,便成枵腹.

5.作者在文中倡导“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约取”的具体表现为____,“实得”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与“约取”相对的是____,与“实得”相对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1)终了,完毕 (2)走近(3)力求 (4)遗漏 (5)等到

4.稍微经过一些日子,便腹中空空。

5. 遇所喜即札录之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务为泛滥

稍经时日,变成枵腹

《约取而实得》阅读答案(附翻译)

叶奕绳曾说自己勉强记忆的方法:我天资迟钝,每次读书,遇到喜爱的章节就记录下来,记录完毕后朗诵数次,并将它贴在墙壁上,这样每天都会有十来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书后,可以在观墙壁上所摘录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为习惯,努力达到精读熟记,一个字也不漏。如果墙壁被贴满,就取下第一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将它收进竹箱中。再将新摘录的文字,贴在此处。这样随着收旧文立即补新文,每天如此。一年内,竟然大约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后,盛这些摘抄的竹箱都渐渐被填满。每次见这些杂乱的摘抄,只会得到这些文章的一点点印象而已。时间常了,便一无所获。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叶奕绳曾说自己勉强记忆的方法:我天资迟钝,每次读书,遇到喜爱的章节就记录下来,记录完毕后朗诵数次,并将它贴在墙壁上,这样每天都会有十来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书后,可以在观墙壁上所摘录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为习惯,努力达到精读熟记,一个字也不漏。如果墙壁被贴满,就取下第一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将它收进竹箱中。再将新摘录的文字,贴在此处。这样随着收旧文立即补新文,每天如此。一年内,竟然大约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后,盛这些摘抄的竹箱都渐渐被填满。每次见这些杂乱的摘抄,只会得到这些文章的一点点印象而已。时间常了,便一无所获。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根据译文可以自己找单个字的解释

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叶奕绳曾说自己勉强记忆的方法:我天资迟钝,每次读书,遇到喜爱的章节就记录下来,记录完毕后朗诵数次,并将它贴在墙壁上,这样每天都会有十来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书后,可以在观墙壁上所摘录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为习惯,努力达到精读熟记,一个字也不漏。如果墙壁被贴满,就取下第一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将它收进竹箱中。再将新摘录的文字,贴在此处。这样随着收旧文立即补新文,每天如此。一年内,竟然大约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后,盛这些摘抄的竹箱都渐渐被填满。每次见这些杂乱的摘抄,只会得到这些文章的一点点印象而已。稍微经过一些日子,便一无所获。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取信于人》文言文全文翻译

太祖在位时期,郭进担任西山巡检。有人诬告他私下和河东刘继元来往,将要反叛。太祖大怒,因为他诬告忠良,就命人将诬告者绑起来送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得到(这个人)却没有杀他,(而是)对他说:“你如能为我夺取刘继元的一座城寨,不但免你一死,还要上报赏你一个官职。” 一年多后,这个人引诱一城来投降。郭进就上表说明此事,并将此人送到朝廷,请求赏他一个官职。太祖说:“你诬害我的忠良,这样只能赎你的死罪,还不能得到赏赐。”命人将此人送还郭进。郭进又上表请求:“(这样做)让我失去信用,将不会用人了。”太祖就赏了一个官职。(他们)君臣之间关系就是像这样!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811349.html

太祖在位时期,郭进担任西山巡检。有人诬告他私下和河东刘继元来往,将要反叛。太祖大怒,因为他诬告忠良,就命人将诬告者绑起来送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得到(这个人)却没有杀他,(而是)对他说:“你如能为我夺取刘继元的一座城寨,不但免你一死,还要上报赏你一个官职。” 一年多后,这个人引诱一城来投降。郭进就上表说明此事,并将此人送到朝廷,请求赏他一个官职。太祖说:“你诬害我的忠良,这样只能赎你的死罪,还不能得到赏赐。”命人将此人送还郭进。郭进又上表请求:“(这样做)让我失去信用,将不会用人了。”太祖就赏了一个官职。(他们)君臣之间关系就是像这样

孟子既取,将入私室,文言文翻译器

译文如下: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孟子既取,将入私室”这句出自《邹孟轲之母也》,文章主要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原文如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娶妻以后,刚进入洞房,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于是道歉,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孟子小时候外出求学,学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纺线,问他:“学得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还是那样.”孟母拿过剪刀,一下子就把织机上的线给割断了.孟子0很害怕,忙问为什么.孟母说:“你废弃了学业,就像我割断这织机上的线一样.君子通过学习才能立身扬名,通过请教别人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君子坐则安心宁静,动则远避祸害.现在你废弃学业,将来就免不了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很难逃避祸患.这就像织布,要为别人提供衣服,如果中途停顿,怎么能让丈夫丰衣足食呢?女子停止操持衣食,男子不能培养德义,那么以后不是沦为盗贼,就是变成奴婢.”孟子很是害怕,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不敢稍有松懈.还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老师,经过努力,终于成为天下闻名的儒士.君子说:孟母懂得如何做好母亲.

取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