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率由旧章”之弊原文和翻译
“率由旧章”之弊
大凡处事不可执一而论,必当随时变通,斟酌尽善,乃为妙用。余尝论“率由旧章”一语,不知坏尽古今多少世事!有旧章之不可改者,有旧章之不可不改者。如吾乡之北望亭桥,今改为丰乐桥,南堍为无锡所辖,北为金匮所辖。嘉庆二十年将重建时,诸乡民原请造纤路以便往来舟楫,锡令韩君履宠因问诸乡民:“向来有否?”曰:“无之。”韩曰:“然则‘率由旧章’可也。”而监造之绅拎华凤仪辈,因人碌碌,亦不与韩君辩,将陋就简,势月而成。每遇西北风,其流直冲,无有约束,复舟损命者,一岁中总有数次。此“率由旧章”之误亭也,可畏哉!
——《履园丛话》
P.S 没有翻译的,解释的话,需要查查古汉语词典了……
出处:《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编辑本段释义
1.完全依循旧规办事。《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後汉书·朱穆传》:“ 建武 以来,乃悉用宦者……愚臣以为可悉罢省,遵复往初,率由旧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试杂文》:“ 有唐 自 高祖 至 高宗 ,靡不率由旧章。”《文明小史》第一回:“到任之後,他果然听了 姚老先生 之言,诸事率由旧章,不敢骤行更动。”
2.原封不动,老样子。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只要亲友们还都平安,他的世界便依然是率由旧章,并没有发生激剧的变动。”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生活方式虽然率由旧章,而到底在物质上,却掺进了不少的新奇东西。”
文言文《秦时妇人》原文及翻译
不是《秦时妇人》是《秦时夫人》
原文: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
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
通过秦时夫人对生活的认识,告诉人们一定要珍惜平常而美好的生活。
扩展资料:
《秦时夫人》讲述了一个故事,就如桃花源中一般远离战乱、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每一个时代的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事那么难以实现,宋朝编者清醒地在故事结尾告诉读者,故事里美好的地方实际上是找不到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时夫人
太平广记》第一卷·卷六二·女仙七·秦时妇人
秦时妇人(出《广异记》)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
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
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
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
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
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
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
,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
,则迷不知其所矣。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
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
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
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
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
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
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
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
,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
,则迷不知其所矣。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
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秦时妇人》原文: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身上全部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文言文解释 翻译
齐纮年少时少喜爱弓箭马匹,善于骑射,爱好文学。性情机敏,应对敏捷。十三岁时,见了扬州刺史太原郭元贞,郭元贞抚摸他的 背说:”你读什么书啊?“答道:“读《孝经》。”又问:“《孝经》讲什么呀?”
..........
后面自己翻译吧
你好!
王纮年少时喜欢弓箭、马匹,善于骑马射箭,非常爱好文学。天性机智敏捷,应对灵活。十三岁时,见到扬州刺史太原人郭元贞。元贞抚其背说:“你读什么书?”回答说:“诵读《孝经》。”元贞说:“《孝经)讲的是什么?”王纮说:“地位在上的不骄纵,地位在下的不作乱。”元贞说:“我作刺史,难道骄纵吗?”王纮说;“公虽不骄纵,然而君子防患于未然,也希望留意此事。”王贞称赞他。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在北豫州,行台侯景和人谈论掩衣襟的方法是应当向左,还是应当向右.尚书敬显俊说:“孔于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了。’以此说来,衣襟向右掩是对的。”王纮进言说:“国家帝王即位于北方荒野之地,称雄中原,五帝三王的礼仪、制度各自不同。衣襟向左或向右掩,哪里值得谈论它的是与非。”侯景惊奇他年少聪明,赐给他名马。
文言文翻译邓训,字平叔,
原文: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
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很高兴,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邓训 ---是一个人名
子-----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所以翻译为:邓训的字叫平书
-----------------------------------------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
文言文翻译《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人长得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每天清晨就出去,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又古又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等到晚上回来才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生气地埋怨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李贺,字长吉,人长得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每天清晨就出去,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又古又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等到晚上回来才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生气地埋怨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李贺,字长吉,人长得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每天清晨就出去,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又古又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等到晚上回来才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生气地埋怨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文言文翻译
【原】:盟所以明信也。宋之盟。向戍欲弭诸侯之兵也。诸侯望信。是以来服。不信、是自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州犂言之。而子木弃之。赵孟患之。而叔向安之。晋务德。楚争先。虽先楚人而书先晋。亦以晋有信耳。
【译】:会盟能够能够使人相信。宋国的会盟。防守的士兵想要抵挡诸侯的兵。希望诸侯相信。因此前来顺服。不相信、是自己放弃自己来顺服诸侯。州犂说的话。子木却不采纳。赵孟以之为患。并且叔向怎么安排。晋务德。楚争先。即使先楚人先写给晋。晋也不会相信。
【原】虢之会。寻宋之盟也。祁午以耻为言。而赵武以信为本。故其相晋国以为盟主。七年中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信之为用大矣哉。
【译】虢会。不久宋盟。祁午拿耻作言。但是赵武以遵守信实作本。所以他辅助晋国作盟主。七年里面围绕诸侯。三围大夫。穿一样的狄。宁东夏。平复秦国的叛乱。城淳在。师徒不安。国家不罢。民众没有不满的话。诸侯没有怪罪。信用的作用大啊。
【原】胡俗耻病死。每病困。辄自刺。邓训使医疗之。多愈。莫不感悦。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欢呼。至训卒于官。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其恩信感羌胡如此。不愧邓禹之子矣。
【译】胡人以病死为耻。每当病笃的时候。就自己扎自己。邓训派遣医生医治他们。大分都痊愈了。(胡人)没有不感动的。戎俗的父母死了。以悲伤哭泣为耻。都骑马欢呼。到了邓训猝死在任上。没有不大声哀号的。或拿来刀自己割自己说。邓训死了。我辈也都是死的了。他对羌胡你这样的重恩德遵守信义。不愧是邓禹的子孙啊。
【原】口不二价。三十余年。女子皆知其名。其言必信、为何如耶。今之经商者。自夸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独不及女子。若遇佼好妇女。辄选其货以诱之。廉其价以悦之。以视韩伯休。其亦有愧于中否。
【译】(韩康买药)不说两个价钱。三十多年。连女子都知道他的名字。他的话肯定能使人相信、这是为什么呢。如今经商的人。(都是)自己夸自己真实,没有二价。连老人孩子都不欺骗。却比不上女子。如果遇到美好的妇女。就用他的货物引诱。降低它的价格来使她开心。再看看韩伯休。看他在其中有什么愧疚的么。
【原】求善贾而沽诸。此经商之常情也。是以龙断者有之。居奇者有之。价值之增减。视供求之多寡而屡改者有之。此皆信德之未固耳。赵柔训子一言。可以为信义通商之殷鉴。
【译】想要求得更好的价钱。这是经商的常理。因此,当有人垄断时。价值就会随着有增有减。看到供不应求而屡次更改价格的也有。这些都是信用德行没有固定的。赵柔训他儿子的一席话。可以作为互易货物的信用和道义的借鉴啊
【原】:盟所以明信也。宋之盟。向戍欲弭诸侯之兵也。诸侯望信。是以来服。不信、是自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州犂言之。而子木弃之。赵孟患之。而叔向安之。晋务德。楚争先。虽先楚人而书先晋。亦以晋有信耳。
【白话】:周朝时候。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宋国郑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许国邾国滕国许多诸侯。将要在宋国地方会盟。楚国的人。个个衣裳里面穿了铁甲。预备乘此时机去打晋国。太宰官伯州犂说。天下的诸候都聚会的时候。我们楚国做着没有信用的事。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一定请求把铁甲脱去了。那时候楚国的宰相子木不肯听。太宰伯州犂退出了以后。就说。我看宰相这个人。不到三年工夫。就要死的了。只图着快了私志。丢弃了信用。要晓得志是所以发言的。言是所以出信的。信是所以立志的。有了志信言三样。才可以把身子安定了。现在他的信用没有了。那里能够活到三年呢。到了第二年。子木果然死了。
【原】虢之会。寻宋之盟也。祁午以耻为言。而赵武以信为本。故其相晋国以为盟主。七年中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信之为用大矣哉。
【白话】周朝时候。晋国楚国和各国的大夫。在虢的地方会盟。祁午对赵文子说。从前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比晋国人先歃了血。终算吐了一口气。可是现在楚国的宰相没有信用。这是各国诸侯都晓得的。请你不可不预备一下子。赵文子说。我一定拿信用做了根本。再照着信用去做一切的事。能够有信用的人。一定是不为人家所轻贱的。依你的话去做。我是办不到的呵。诗经里说。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这就是说着信用呵。一个人能够给别人做了法则的。那末这个人。无论如何。是不会给人家轻贱的了。我只怕不能够给别人做了法则。倒是一桩难事。至于楚国、是不足忧患的。
【原】胡俗耻病死。每病困。辄自刺。邓训使医疗之。多愈。莫不感悦。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欢呼。至训卒于官。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其恩信感羌胡如此。不愧邓禹之子矣。
【白话】汉朝邓训做校尉官的时候。羌人和胡人大家互相战争。当时的人说。蛮夷的内部发生了内争。这真是我们政府的绝好机会。可是邓训并不这样。却下令开了城门。和自己家里的园门。放胡人的妻子们进来。一方面又集合了军队。很严密地看守着。因此羌人并没有抢去了什么东西。一班胡人都感激得不得了。他们说。以前汉朝人常常要来同我们争斗。现在的邓使君看待我们。又有恩德。又有信用。开了城门。放我们进来。于是大家都很欢喜的叩了头。并且说。从此以后。使君的命令。我们无论怎么样。一定是遵守的。于是邓训发了秦胡羌的军队。去攻打迷唐。迷唐就逃到很远的地方去了。烧当族的元帅。也到军营里来投降。并且送了一个儿子来做押信。所以邓训的威严和信用。是很闻名的。
【原】口不二价。三十余年。女子皆知其名。其言必信、为何如耶。今之经商者。自夸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独不及女子。若遇佼好妇女。辄选其货以诱之。廉其价以悦之。以视韩伯休。其亦有愧于中否。
【白话】朝时候有一个人。姓韩单名叫一个康字的。他的表字叫做伯休。在长安地方的市面上卖着药。口里不说两样的价钱。这样地卖了三十几年。有一次、有一个女子向他来买药。韩康守着价值不肯让价。那个女子生了气。说道。你难道是韩伯休吗。为什么不二价呵。韩康听了。叹着一口气说道。我本来因为了要避去名声。所以做着卖药的。现在连女子们也晓得我了。还要做什么卖药的生活呢。就在霸陵山里的地方隐下了。朝廷里屡次去征召他。他也不肯出去。桓帝用了礼物去聘请他出来。他到了半路里。竟暗暗地逃走了
。
【原】求善贾而沽诸。此经商之常情也。是以龙断者有之。居奇者有之。价值之增减。视供求之多寡而屡改者有之。此皆信德之未固耳。赵柔训子一言。可以为信义通商之殷鉴。
【白话】北魏时候。有个赵柔。表字元顺。是金城地方人。从小就是道德品行、才识学问、都出名的。后来在河内地方做太守官。也是很有恩信惠爱的名声。有一回、在路上拾得别人遗失了的一串金珠。他就叫到了失主还了他。后来有人送了他几百个掘地用的铁锹。他因为留着没有用。就和儿子赵善明。一同拿到市面上。把他卖掉。他只讨着二十匹绢的卖价。赵善明知道这个卖价太便宜了。就想收回来不出卖了。赵柔对儿子说。和人家交易。一句话就讲定了的。那里可以为了有利可图动了心。就想反覆了呢。终于卖给他人了。地方上的人士。得知了这回事。都非常佩服。
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三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