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纪言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北史.孝文帝纪》

北史 北魏孝文帝纪

【原文】

帝①幼有至性。年四岁时,献文患痈②,帝亲自吮脓。五岁受禅,悲泣不自胜。献文问其故,对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甚叹异之。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悖③睦九族,礼敬俱深。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覆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修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划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军事须伐人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人苗稼无所伤践。诸有禁忌禳厌④之方非典籍所载者,一皆除罢。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⑤。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⑥,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⑦之意,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又少善射,有膂力,年十余,能以指弹碎羊骨胛骨⑧,射禽兽,莫不随行所至而毙之。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北史·孝文帝纪》

【注释】

①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即位时年仅五岁,由太皇太后(即文明太后)冯氏当国。公元490年,冯氏死,他才亲政。公元493年,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然后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②“献文”句:献文,北魏帝拓跋弘的年号(公元466—471年在位),孝文帝元宏之父。痈,毒疮名。

③悖:敦厚。

④禳(ránɡ)厌:消除。禳,祭祷清除灾殃。

⑤释义:佛教经籍的意义。释,人们对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指佛教。

⑥诗赋铭颂:均为文学之体裁。

⑦布素:形容衣着俭朴。布指质地,素指颜色。

⑧胛骨:肩胛骨。

【译文】

孝文帝自幼就有至好的天性。四岁时,其父献文帝长毒疮,他亲自用嘴吸脓。五岁受禅即帝位,悲痛哭泣而不能自制。献文帝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代替亲人的位置,内心感到特别难受。”献文帝大为感叹而认为他与众不同。文明太后认为孝文帝聪明、圣达,以后恐怕对冯氏不利,就预谋废黜孝文帝。于是,就在冬天里身穿单衣,闭门不出,绝食三天,召回咸阳王拓跋禧并准备立他为帝。由于元丕、穆泰、李冲等人谒力谏止才罢休。孝文帝当初对此一点也不感到仇恨,只是在内心里感激元丕等。对诸兄弟的抚爱,始终没有什么区别。对九族之亲,敦厚和睦,礼貌更深。即使对大臣,执法一点也不放纵任为。他天性宽厚仁慈,进奉御食的人曾将热汤泼在孝文帝的手上,又曾在饭食中发现了虫子等秽物,孝文帝都宽恕了他们。以前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诬陷了孝文帝,冯太后打了他数十棒,孝文帝默然承受而不加以申辩。太后死后,他也不介意此事。

他听省政事,从善如流。同情和哀怜百姓,常想对他们加以赈济。对天地、五郊、宗庙、二分等祭祀礼节,常是亲自参加,并不因为寒暑而感到厌倦。尚书所奏的案牍,他多数能亲自看审;对大小百官,无不留心注意。对于一些事情,力求周到完备,他常说,凡是作为君主的,担忧的是不均和不能够平心接人待物。如果能做到平均和真诚,胡越等少数民族都可亲如兄弟。常常从容地对史官们说:“直写史事,不要忌讳国家的隐恶。人君作威作福,史书不加记录,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南北方征讨和巡防,有司奏请修建道路。孝文帝说:“简单地修建桥梁,能通车马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割草平地去修路。”凡是所加以修建的工程,都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去从事的,不干不急需的事情,以节省人力。巡视到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同在内地一样,军事上需砍伐百姓的树木时,一定要留下丝绢来付树木的价值。对百姓的庄稼没有丝毫的损害。对那些有关禁忌和消灾的方术,凡是史书典籍没有记载的,命令全部加以罢除。

孝文帝平素喜欢读书,常是手不释卷。《五经》的含义,一看便能讲解。学习不需求师,就能探求其精深和玄奥,对史传百家的典籍,无不广泛涉及。喜欢谈论老子和庄子之学,尤其是精通佛教。富有文才和章藻,好写文章,诗赋铭颂,即兴而作。如有好的感想,立即口授,等到文章作成时,不改一个字。太和十年以后的诏书简册,都是孝文帝亲自书写而成。其他的文章,还有一百多篇。

孝文帝喜欢奇人异士,其情如饥似渴。以才能的大小来接待和招纳朝廷中的贤人。常寄托自己朴素的愿望,悠然自得,不因事务众多而缠心。在小的时候,孝文帝长于射箭,有体力,十多岁时,就能用手指弹碎羊的肩胛骨,射猎禽兽,无不箭到而死。到十五岁的时候,就不再杀生,射猎之事也就停止了。孝文帝生性喜欢俭朴,常穿洗濯的衣服,马鞍只是用普通的铁木制成而已。孝文帝的闲情雅志,都是这类的事情。

翻译文言文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题名

题名: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所属文学时期: 明代文学

所属朝代: 明代

作品体裁: 其他

主题词或关键字: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内容摘要

《元史》是记载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160余年历史的史书。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明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同时,明朝修《元史》也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最详细的文献。《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

正文

原文

原文文件

原文文件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端平、嘉定间,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其在江西幕府,平赣州之难于指顾之顷,全活数十万人。父居仁,淳佑丁未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至长孺,其学益大振,《九经》、诸史,下逮百氏,名、墨、纵横,旁行敷落,律令章程,无不包罗而揆序之。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俄用制置使朱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题名

题名: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所属文学时期: 明代文学

所属朝代: 明代

作品体裁: 其他

主题词或关键字: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内容摘要

《元史》是记载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160余年历史的史书。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明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同时,明朝修《元史》也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最详细的文献。《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

文言文翻译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玉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

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力。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原文)琰访知盗杀,卒辞不食

(译文大意)崔琰访知此乃是盗杀,终究推辞不吃

(原文)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

(译文大意)过完年以后就六十岁了,而孝亲之思念更加严重了。

此文出自《魏书•孝感传•赵琰》:「年馀耳顺,而孝思弥笃。」

纪言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