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灯新话》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提起唐朝我们会想到诗,提起宋朝我们会想到词,而提起元明清时期,我们会想到各种古典小说、戏剧,“四大名着”便是家喻户晓的古代文学经典之作,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禁的书,却不在其中。
《剪灯新话》,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古典小说,被《聊斋志异》模仿,流传到日、韩、越之后大受追捧,成为了教科书级别的文学作品,甚至现在很多年轻人所看韩剧里的爱情模式设计也是受《剪灯新话》影响,明清时无数白话小说和戏曲都在学习《剪灯新话》。
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样一部作品在国内名不见经传,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它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导致被禁呢?《剪灯新话》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编订成帙,属于短篇小说集,分4卷20篇,另外还有附录1篇,作者的名字叫瞿佑。
瞿佑生活在元末明初,满腹才华,但一生坎坷不顺。他经历了元末的兵乱,也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实行的文禁,站在文人的立场上,他对现实有很多思考。因此,瞿佑借着自己搜来的一些奇异故事,经过加工,添上些传奇色彩,写成许多鬼怪志异、闺情艳遇的小说。
《剪灯新话》以当时江南百姓的世俗生活为蓝本,所讲述的故事精彩纷呈,但瞿佑还是很顾虑,在出版时用“诲淫”“语怪”之类的话加以掩饰。这本书奇诡志怪,有悖道学,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相对通俗易懂,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如梦境、冥间)互相交错。
比如《滕穆醉游聚景园记》这篇,就讲述了26岁的文士滕穆偶遇美艳鬼魂卫芳华,不顾世俗娶她为妻,还带回去见亲友,但他却对亲友隐瞒了卫芳华真实身份,原因在于世人眼中鬼魂是负面的形象,人、鬼相遇相恋是冲破了世俗藩篱,不为正统道德所允许的;
卫芳华也没有和他白头偕老,她以阴界之身,无法长期在阳间存活,了却了这段缘分后,她便含泪与滕穆告别,滕穆从此再也不娶,也无心仕途,余生采药,结局不知,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再比如《牡丹灯记》这篇,讲述男子遇到美丽女子(实为粉红骷髅)后见色起意,不听旁人劝告,请到家中来最后导致自己遭殃横死。可以明显看出,聊斋中的名篇《画皮》情节与它几乎完全一致,在志怪小说这方面,《剪灯新话》是《聊斋志异》的“师父”,它让传奇小说体在明清时期又再次复兴了。
所以《剪灯新话》刊刻之后非常受欢迎,市井小民、太学里的儒生都捧着看得津津有味,堪比现代金庸小说风靡校园的情况。但因为内容比较“离经叛道”,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因为学生上课老开小差看《剪灯夜话》而非常生气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写奏折指出这本书是“邪说异端”,导致《剪灯新话》被禁。
虽然《剪灯新话》在国内被禁,但早在明朝,它便已经传入韩、日、越,李朝作家金时习模仿这它写了《金鳌新话》,从此韩国历史上有了第一本小说;那种男女冲破世俗阻碍、为了真爱走到一起的言情模式也被学习,至今都是韩剧剧情设计模板。
不仅如此,《剪灯新话》还在东亚诸国被大量改编,大批学者深入研究,许多以此为基础的影视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剪灯新话》版本“镌刻尤多,俨如中学校之课本”,日本三大怪谈之一的“牡丹怪谈”其实就源自《剪灯新话》中的《牡丹灯记》,可见它到底影响多深远。
很长一段时间里,《剪灯新话》在中国没有足本流传,反而日本一直保存着古代刊刻的、篇数最完备的活字本。在东亚文化圈里,中国文化的输出曾深刻影响了周边诸国,很多人可能完全想不到,自己所迷恋的日、韩文化,其根源还是来自中国,是中国先人的智慧,《剪灯新话》的输出,就是最好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剪灯新话》,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