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李泌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赵郡中山(今属河北省定县一带)人。
远祖李弼,父李承休官吴房县令,娶汝南周氏为妻,聚书两万余卷。李泌幼居长安,七岁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东宫,写诗讽刺杨国忠,隐居颍阳。肃宗时,参预军国大议,拜银青光禄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刘昫说:“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
代宗时,召为翰林学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时,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虚诞自任,辅佐四朝天子,“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
贞元四年(788年)三月,辞世。其子李繁撰《邺侯家传》,明显带有神话色彩,记其功业,语多浮夸。有文集二十卷。
治国才能
李泌
1、哲学思想
在哲学方面,李泌反对命定论。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记载,在建中元年(780),就有术士桑道茂上书德宗,说“陛下不出数年,暂有离宫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以备非常”。到了建中四年(783),德宗真的因兵变而逃往奉天。事后,德宗谈起此事时,认为这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以改变。接着,李泌与德宗有一个精彩的对话:(李泌)对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当言命。言命,则不复赏善罚恶矣。桀(误,应作纣)曰:‘我生不有命白天?’武王数纣曰:‘谓已有天命。’君而言命,则桀、纣矣。”帝曰:“朕请不复言。”(《新唐书,李泌传》)通过这段对话,可见李泌是一位头脑十分清醒的政治家,特别是在天命思想浓厚的古代,李泌的这一看法更为难得。他重人事、轻天命的思想是指导他政治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2、政治才能
(1)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2)具有阔大的政治家胸怀
李泌的战略反攻方案示意图
(3)反妥协,反割地,作风果敢
(4)具有传统士大夫的死节精神
3、军事才能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第一,叛军猖獗不—厂多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第二,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由于种种原因,这位谋略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4、经济才能
在经济方面,虽然李泌没有直接经管过国家财务,但也显示了一定的才能。
在古代,漕运是国家大事,也是难事。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以便饷漕。由于此事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李泌被升迁为检校礼部尚书。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弊端,《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时方镇私献于帝,岁凡五十万缗,其后稍损至三十万,帝以用度乏问泌,泌请天下供钱岁百万给宫中,劝不受私献。凡诏旨须索,即代两税,则方镇可以行法,天下纾矣。”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总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当时人柳砒就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新唐书·李泌传》)把李泌同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鲁连、范蠡相提并论,这一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处世态度
李泌刻中国最早的斋馆印———“端居室”
李泌的处世态度十分机智,充分地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四次归隐,五次离京
第一次发生在玄宗天宝年间。
第二次大约发生于肃宗至德末、乾元初。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
第三次发生在代宗大历年间。
第四次则大约发生于代宗大历末、建中初。大历十二年(777),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常衮的排斥,先让李泌到澧朗峡(在今湖南省澧县)当团练使,不久,又调任杭州刺史。
四次被排挤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屡蹶屡起的原因,主要得力于他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每次被赶出朝廷,虽然我们不敢断定他就没有怨心,李泌对待个人进退荣辱的平静心态,对今人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2、以布衣、道士的身份避祸全身
李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事的战乱时代;他所处的朝廷,是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如何在这个异常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是当时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都要遇到的问题。前文提到的曾排挤过李泌的杨国忠、李辅国;元载都曾权倾一时,后又都在政治斗争中被杀。
李泌用来保全自己的方法,首先是在为国出力的同时,又竭力与权力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进入权力中心之后,李泌则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
李泌---端居室
李泌反复强调自己是“绝粒无家”的世外人,不争名夺利,或者说世俗名利对自己无用,这样讲无非是要包括皇帝在内的名利之人不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竞争对手。以世外人的身份参与世内的政治活动,是李泌全身的策略。事实上也是如此,肃宗听了这番话以后,对他更加放心,并且不久就满足了李泌枕天子膝睡一觉的愿望。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还记载,李泌早就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去厂。
3、以谦退处世
以谦退的态度处世,是道家和儒家所共同提倡的。李泌能够在名利面前保持着一种谦让态度,这是他处世精明的又一表现。
有关李泌的谦退态度,时人也已看出,《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记载:“上谓泌曰:‘卿昔在灵武,已应为此官,卿自退让。…可见,李泌的“退让”态度给当时的君臣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文学奇才
李泌
李泌家世代重视读书教育,据《邺侯家传》说,李泌的父亲李承休聚书两万余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让这些图书出门,如有求读者,可在别院阅读、供馔。这些图书至少保留到了李泌的儿子李繁的时候。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泌自然受益不浅。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李泌与诗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著名诗人顾况就曾拜李泌为师。
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 、《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修国史。以上我们所举的文章,有——些即属于学术著作。
综李泌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虽然《旧唐书》对李泌评价不高,但《新唐书》已改变了这一观点,认为“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当然,这段话在赞美的同时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旧《唐书》都是由儒生写的。如果作者能够跳出三教的藩篱,从更高的文化角度去审视李泌,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理解李泌的一番苦心,那么他们对李泌的评价肯定会更高一些。
贡献
因李泌曾任宰相,后人在井旁建相国祠
李泌的重大贡献涉及经济、军事、外交、内政等多方面:
贞元三年七月,命各道及州县将正常的政府税收之外所有的非法聚敛悉数革除,缓解民生困难。同月,下令边防戍卒开荒屯田、自力更生,目的是解决军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八月,向德宗劝谏,消除了李适对太子李诵的猜忌,成功化解了一场废立风波。九月,力谏德宗,联合回纥与南诏共同对抗吐蕃,减轻了帝国边境线上的军事压力。贞元四年十一月,设置徐泗濠节度使(治所在徐州),以保障帝国的生命线、即江淮漕运不受平卢(李纳辖区)等藩镇的威胁。
安史之乱始,李泌登上了政治舞台。一亮相,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往往能于错综复杂的天下乱象中牵住形势的“牛鼻子”,其卓越的政治明辨能力和战略眼光可谓炉火纯青。他又像大唐中期的一位政治保姆,伺候着肃宗祖孙三代于内忧外患、多事之秋中艰难前行,堪称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谋略。
肃宗治国,可谓一日离不开李泌,否则便束手无策。李亨登上大位不久,便垂头丧气的对李泌说:现在叛军这么强大,天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这话出自肃宗之口,并不意外,他就是这么一个出息。而李泌就不同了,他从战场态势和敌我优劣入手,精辟地做了分析,对皇帝说:“以臣料之,不过二年,天下无寇矣”。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方略
李泌的“用干部”可用有胆有识来形容。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对韩滉的保护和举荐。假如没有李泌的冒死举荐和韩滉的倾力运粮,德宗的政局很可能无法收拾。当然,李泌的文治武功绝不只限于上面这些,他在协助皇帝制定经济政策、稳定边疆以及处理与太上皇、太子的关系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
李泌
尽管李泌精心辅佐大唐三帝,但终究无法阻挡住这个帝国一步步走向衰败。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的李唐江山,就像一个重症患者刚被抢救过来一样,再也没有先前那样健壮的体魄了,只能于挣扎中勉强活着,熬一天算一天。
不过,有一点倒值得肯定,唐德宗以及代宗也如肃宗,他们都很尊敬李泌,都心悦诚服地承认李泌比自己强,都比较听李泌的话,李泌逆鳞后都没有开杀戒,这几点在那个时代,也是了不起的。唐朝的走向末世,更从根本上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靠血缘和世袭来保证天子英明的制度是一种异想天开或愚蠢的制度。
唐德宗贞元5年,即公元789年,李泌死在了相位上。死前他向德宗推荐窦参为相。恰恰是这个窦参,结伙拉派,排斥异己,干了很多坏事。可见,像李泌这样聪明过人、立国为公的人都有看错眼的,遑论那些昏庸、奸诈之辈。这就又告诉人们,要想英才辈出、国家复兴,必须革除少数人选人用人的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