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李琮

人物介绍

李琮作品


李琮1928年1月10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小职员家庭,他父亲在家乡中学毕业后,到东北辽宁锦州谋生,先后当过家庭教师、火车站职员,李琮就出生在锦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父母回故乡丰润县西欢坨村,在本村和新军屯镇小学上学。1940年考入唐山市丰滦中学(现唐山一中)。在6年的学习中,越是难解的问题,他越要弄个水落石出,而且对许多深奥的问题,如原子的构造、光谱的构成、高等数学等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朝思幕想,总是寻根问底地去探求究竟。为了多学习,他每个星期天都跑到市里的一个小图书馆去借书,不让借出的新书就在那里看,看得入神,往往忘记了回家吃饭。而这些书,已大大超过了中学的学习范围。难怪在1946年参加全国大学考试时,他报考了四所大学都被录取。有人问他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是为了什么,有没有理想和追求,他坦率地说,只觉得学习、思考、钻研一些问题有趣,当然有时也想当个科学家或是工程师,搞些发明创造,为社会做些贡献,这也许就是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萌芽吧,"那时看来,我是一个小书呆子"。

教育经历


"在清华4年,我上了两个大学"。一个是北平清华电机系,另一个就是革命大学。那时他是个穷学生,穿着一身破长袍或是旧短袄,奔走于教室、图书馆、大饭厅和宿舍之间,口袋里往往空空如也,这并没有影响他勤奋学习。4年严格紧张的学习,他受到了那些知名教授的教导,不仅学到了电机专业知识,还更深切地领会到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他到清华不到半年,就参加了北平各大学声势浩大的反美反蒋、反饥饿、反内战的大游行,从那以后,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北平历次学生运动,直至1948年秋清华园解放。除参加革命运动外,他还阅读了不少革命书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邹韬奋传记,他还读了一些解放区见闻的书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他都起到了启示和榜样的作用。1948年,他参加了"民主青年联盟",1949年8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完全走上了革命道路。

工作经历

李琮作品


1950年,李琮清华大学毕业,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陪同总理接见的有郭沫若、萧华等领导同志。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去学俄文。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计委"专家联络室",给苏联专家作口头和文字翻译。不久,当了翻译组副组长,工作十分繁忙,有时任务紧就一连几天几夜加班加点,他毫无怨言。1956年,国家计委为加强对外国经济的研究,新成立了"世界经济局",调他负责美国经济研究。当时,主要的资料是从苏联报刊上收集来的各国经济动向、工农业生产和外贸情况,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验、存在的问题等,他翻译过来后,编写成内部研究报告,供领导参考。他翻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赴美国工业考察团的报告。这个报告内容具体新颖,不少经验对我们极具参考价值。他还就西方1957年的经济危机写了《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论文,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这两件事使他受到启发和鼓舞,对世界经济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把世界经济研究当作自己新的专业,决心为之付出自己的精力与心血。
1958年,李琮任中科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组组长,他除了编写更多的内部报告外,还在《经济研究》、《新观察》、《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许多论述。值得特别一提的,是1963年11月召开的一次学部委员会。时年35岁的李琮作为中青年科研人员也被吸收参加,聆听了刘少奇做的重要报告。会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与会人员并合影留念。这让李琮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科学的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关心、爱护,他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搞好科研、报效国家的信念。
十年动乱结束后,李琮作为研究所的领导者之一,在处理大量行政和科研组织等工作的同时,也加倍努力进行科研工作。这时他已年过五旬,他为自己在十年动乱中失去的宝贵时光而痛惜,决心日夜兼程,尽可能使损失得到弥补。他参加了数不清的各种范围的研讨会,他还做为副主编,参加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纵横谈》一书的编写;组织全国学术界力量,编篡了《世界经济百科全书》。
除此之外,他更注重探讨一些新问题。经过研究,他提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的论断,以此为题,在《世界经济》1978年试刊号上发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曾出现过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和70年代后陷入"滞胀"危机特别重视,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论文。

学术贡献


1980年2月,李琮被评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为该院最早的研究员之一。1982年,他被调到中国社科院新成立的西欧所任副所长,1985年任所长。他为这个新研究所的成长发育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工作多忙,他都尽可能挤出时间来搞科研。在西欧所6年时间,他主持编写了《西欧经济政治概论》和《西欧的社会保障制度》两本专著,还独自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关于帝国主义的垂死性问题》、《论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再认识》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再认识》在中宣部、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单位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而举办的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篇优秀论文之一。这篇论文于198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后,又被译成英文发表,影响很大。
1988年,李琮年满60岁,社科院把他调回世经政所任所长。5年中,他于1991年主持完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略》(两卷本),后独自完成了《第三世界论》专著一部;又主持编写了《当代资本主义论》,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以上著作均于1993年出版。他还组织全所以及所外一些科研人员,集体完成了《世界经济百科辞典》的编纂。此外,他还发表了大量论文,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他还带了三届博士生,终日满负荷工作。
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15年时间里,李琮在所一级的领导岗位上,为研究所的建设、科研工作的推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本人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世界经济的著名学者。

学术交流


李琮认为,搞科学研究,关起门来不行,必须走出书斋,开展学术交流。他或应邀出国讲学,或率领和参加学术团体出国访问,出席学术会议次数之多,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的足迹遍于美、日、加拿大、欧洲、俄罗斯、亚、非、拉美约20多个国家。此外,在国内,他也接待过来自许多国家的学者,参加过各种范围和规格的学术交流会,对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加深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外学者和人民之间的友谊,起了积极作用。1980年,由外交部和中国社科院共同商定,派一名学者参加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李琮被选中。经联合国秘书长提名,他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委员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建立,由世界一些国家的知名学者20多人组成,但十多年来,却无中国人参加,李琮是第一个由中国派出的委员。他在这个委员会连任两届,每届两年。[1]

晚年著作


1998年,李琮年满70岁,届满离休,他有了更多的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干起事来更得心应手。他近几年依然"黎明即起",科研成果最多,独著《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1998年出版,获国家优秀图书奖);主编国家重点项目《世界经济学新编》(200年出版,获吴玉章基金奖);独著《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2002年),此外,他还就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如知识经济、新经济、欧盟单一货币等发表了大量专论、评论和研究报告,主持编写出版了国家重点项目《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白发无凭吾老矣!"正是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才愈发珍惜这晚年的时光。他曾为社科院举行的老学者、老干部书画展写了一副对联:"满头繁霜发,万里碧云天",表达了李琮为学术而奉献出毕生心血的豁达开朗的心境和壮心不已的豪情。

主要专著


1、《第三世界论》(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独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独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西欧政治经济概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战略》(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当代资本主义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9、《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主编之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0、《世界经济学新编》(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主编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12、《经济全球化新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经济学与经济政策》(译著),作者英国阿·凯恩克劳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