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张介

人物介绍

张介


张介,广东顺德人,1926年生于广州。自小随父张砺石习画,1941年就读广东儿童教养院,从事漫画、壁画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3年入川参加画社《虹社》,1949年毕业于广州市立艺术专门学校西画科。1956年回顺德创立“顺德工农美术研究会”。1982年在惠州市举办第一次个人美术作品展,1986年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1989年出版第一册《张介中国画选集》。1990年任顺德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为中国老年书画会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现任顺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个人履历

张介作品


张介孩提时代已随父习画,并于幼年时在省中小学生比赛中崭露荷角。1941年,张老就读广东儿童教养院。1949年,张老毕业于广州市立艺术专门学校的西画科,在那里,张老接受了系统而全面有序的西画理论和创作技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踏出了其绘画生涯的第一步。
毕业后,张老曾从事中小学术教育工作。五十年代,张老回到顺德积极参加和发展家乡的美术事业。在县工人文化宫,张老担任群众文化的普及工作。他创办了“职工家属美术学习班”、“职校教师美术宣传培训班”、“工农美术培训班”等美术训练班60多期,开展多种美术展览活动,造就和培养了1200多名的青年美术骨干。当时的培训工作十分艰苦,除了缺少硬件以外,工人也只有晚饭后的点点时间。张介只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一吃完晚饭就骑自行车下基层,风雨无阻。一次冬夜,从7817厂回大良,下着暴雨,天很黑又没灯,所骑的车又每50米掉一次车链,从飞鹅山过安利农场的山边路和田基,泥泞直浸到脚肚,只好车骑人。还有一次,在寒冬冷雨之中连车带人翻落到田基里,满身泥泞,黑暗中从泥水里摸索把车捞起,当他一身水一身泥回到家里,家里人问起缘故的时候,他还自嘲地说:“今晚真的‘当黑’,我‘扑左街’啦”。只见妻子眼中闪出怜惜的泪花,但他却若无其事地挽起一桶热水就去了洗澡,个中辛酸真的只有张老才知道。
1955年容奇工人文化宫落成,张老被调往该处工作。他与在当时文化馆工作的陈东波联系,组织了一批美术作品以“顺德县工农美术作品展”的名义举办了顺德解放后的第一次美展。基于一种对绘画的执着与狂热,张老与身边几位美术工作者、工人以及带有农村乡土气息的美术爱好者在1956年创立了顺德解放后的第一个画会——“顺德工农美术研究会”,如果真要寻根索源的话,这或许就是今天顺德市美术家协会的前身了。
1958年,张老于顺峰山农场劳动。年轻力壮而困于山野,胸有万丈而志未酬。张老寄情于画笔之中,以画鸡来弥补内心的抑郁。从小鸡破壳而出到长大,鸡的一啄一抓,一啼一唱,每一个细节都跃然于张老的画纸之上,不知不觉他身边的速写本已高达60多册。在他的笔下,每一只鸡都极具灵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形神具备,栩栩如生。文革期间,张老十年如一日,凭着对绘画的挚爱,在多少艰难与磨练面前,坚守信念,独守一室,潜心执着于美术事业的创作之中。当春风吹绿了南方大地之时,一声鸡啼,一代“凤城鸡王”应声而出。
1986年张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却在美术的业余培训中延续了他的青春。退休后张老继续留教顺德工会的职工业余教育,到凤中授课、辅导幼儿园的小孩学画以及为大良镇培训美术教师。多年来,张老对幼儿的教导如亲孙一样,帮他们洗刷毛笔、换清水,点点滴滴细心照料,使这些美术幼苗不断成长,其中一个在1983年获得国际第六届芬兰画展金奖,又有一个在1986年获得全国夜光杯奖,其余各项奖项不胜枚举。小孩是那么的天真而富有稚趣,常常趴在张老的膝头一边拔着他的胡子一边叫“张爷爷,这里怎么画?这里怎么画?”,有的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指着鼻子,急急忙忙的跑过来大叫着说“张爷爷,张爷爷,快帮我抹鼻涕呀。”
荣休后张老又受聘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顺德分校副校长兼国画系主任,主要负责容桂、杏坛、均安三个班以及部分外来学员的国画辅导。整整三年时间,他走遍了顺德的大街小巷,俨然成为顺德的一张活地图。业余培训,人员基础差,张老惟有逐个面对面地指导,手把手地修改,无形中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常常还要挑灯夜战,深夜晚归,让张老早已瘦削的身躯日渐虚弱,但张老为了美术事业孜孜不倦、毫无怨言,他从不收取一分的学费,同时还要自己掏钱乘车到各镇去授课。在毕业典礼时,学员在他面前一排一排走过,张老此刻感触良多,昔日的辛酸苦楚早已融化在这暖暖的一声“张老师”之中。


张介国画


1989年,张老任顺德老年书画研究会即如今的晚晴书画会副会长。人生第一次辅导“大学生”(年龄大、衔头大、胆子瘾头大),张老可谓费煞心思,想尽了办法。刚开始的时候张老从用笔、技法等方面入手,一步一步的教导,又让他们模仿作图,本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时也会偷”,但仍收获甚微。张老冥思苦想,最后调整了思维,从老年人的特质入手,针对老年人年老学习的心理障碍、基础差、年纪大等特点,张老循序渐进地手把手教导,担当着“老师”和“朋友”的角色,与他们喝早茶交心倾谈,互相探讨,从而让学习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得以进行。同时还经常与他们一起参观各种画展、出外写生,以实际来进行讲课,让生活与学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群酷爱美术的离退休老干部们说:“我们不单在学写画,还继续在学做人。我们的人生又一次精彩!”就这样,他们坚持学写画,至今已是十三年,而且越来越多人参加,一个小组竟有三十多人。他们之中有的已能自办个展,有的作品发表在国内各种报刊上,还有的获得全国或各省市的美术奖项。

自成一体的画风

张介苍松牡丹图


张介,并没师承任何名家,却能自成一体。他说:“我是老父,是个矮老头。作品是小儿,怎会高大威猛!可喜的是它们完全似我,而且都有胎记证明是亲骨肉,这是何等重要。”
在技法上,近代中国画的改革思潮推动了张老的发展路向。他在原有传统国画的基础上溶入西洋技法,如写生、光暗及构图比例等特点均可在他作品中找到;他又喜用大写意的手法,因为他觉得大写意潇洒流畅,能灵活创新而不刻板,自然抒写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并且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国人面貌的表现。但他也深知大写意的缺陷是难以表现复杂的内
涵,“一不留神”往往容易造成意境平庸流于表象和一般化。为此,他常常在画面辅以词句,利用古文学的“外露”特性来弥补大写意“内蕴”方面的不足。如在《厕具颂》中所画的是洗厕刷与拖把,其辅以的词句是“洁人自污者勇,洁人洁己者圣”,《雏鸡》中的“今朝同生长,他日辨龙蛇”;张老善用简笔,他画的鱼身多是一笔而成,而描绘其他动物也在数笔内完成,但却都能表现到形、态、质等特点。如在《唱随》中的两鸡,一深一浅,他都能在寥寥数笔把鸡的骨格、肌肉、羽毛、动态表现出来;他又喜用黑白两色做出强烈的对比或戏剧性的效果。如在《黄口有饱期》,他用浓墨数笔形成鸡的身躯,留白的地方便成为了鸡的头。而在整个构图中,他设计了母鸡一个极黑的身躯以及小鸡一个极黑的头部,使焦点集中在母鸡喂哺小鸡的动作上。

在绘画理论方面,张老主张艺术创作要师法自然。要在生活体验中,从熟悉的事物里得到启发,从而掌握属于自己的创作技巧和方式,反对传统国画的形式主义。为此他提出先写实后创意,正所谓“形不在意难存”,要先有“形”才能有“型”。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物质的特质,才能谈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为此,他经常出外写生取稿,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

张介提出要“以笔为气,以墨为韵,以纸作朋,以水作神”。他的画讲究一气呵成,正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他认为笔是整张画的挚领,落笔前要“夫内自足”才能思如潮涌,否则便“意难持,笔势失,无从达意”。落笔时笔触或强或弱,或迅或缓,或重或轻,有放有敛,有疏有密,讲究相反相成,在抑扬顿挫之间通过线条的勾勒,使形象赋予生命。一支笔中包含着多种墨色,或焦或淡,在运笔之间,通过笔锋的变化运用,因时、因地、因物的变换墨色以达到“一笔而成”,惟有这样才能“思不竭,而笔不困”,意境才能寓于作品,生意盎然。“以纸作朋,以水作神”是比喻的说法,是指要清楚纸张的特性如吸水性,才能知道用水的多少,用墨的分量;同时,在国画中水是“神来之笔”,要把握好加水的分量才可以纵逸行走,气韵意生。

在题材上,其作品题材广泛,凡花卉虫鸟,山水走兽均为其所好。对于不同的题材和事物环境,张老的处理技巧也是因应需要而进行变化的,如《山溪》和《平沙夏夜》,他用浓墨为形
和淡彩为质表现水边沙石的肌理。而在《西樵沃野》中用细密的笔触去描写岭南草木杂生的景色。但总的来说其所画的鸡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著名书法家谢家因先生曾赠予张介一副对联:“徐马白虾张介鸡,松海岭南说关黎”。把他画的鸡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关山月、黎雄才的松海并举,可见他画的鸡确实不同凡响。近几年来,张老在题材上不断的寻求突破,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画家,在题材上应该是多方面而不是局限性的。


艺术成就

张介作品


至今,张介在海内外各地共举办个人画展8次,出个人画集四册,并有大量作品在国内各类报刊上选登,先后应美国加州华人美术组织的邀请,举行画展及讲学。其代表作《老雄之路》、《中华之雄》分别获全国老年书画大赛及全国教师书画大赛一等奖,并被全国老年书画会、青海省博物馆收藏。其他如银川博物馆、广州美术博物馆、珠海博物馆、深圳档案馆等都藏有其画。[1]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