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鹿门山上的“三高祠
庞德公,襄阳人。东汉名士。居住岘山之南,以耕读为业。夫妻相敬如宾,和蔼相处,从不趋炎附势,走官进府。刘表将荆州官署由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迁至襄阳后,闻知德公是德高望众的人,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屈就。不得已,刘表只好亲自登门拜访。当时德公正在耕地锄草,两人就在地里攀谈起来了。刘表问他为何不做官,只保自身,而不保全天下。他说;“鸿鹄(音湖,鸟名)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音元,即鳖)龟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了物各有求、人各有志的缘由。刘表接着又问他:“先生苦居畎(音犬,田间)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留)子孙乎?”他答道: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怀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是所遗不同罢了,不能说没留。刘表动不了他的志向,只好叹息而去。 (见《后汉书·本传》)
庞德公与隐居于襄阳的司马徽、徐庶等名土极友善,亲密无间,过往颇多,犹如同胞手足一般。一次,司马德操来德公家,恰巧德公过汉水去扫先人墓,他竟直入其室;德公妻子拜见,他竟不客气地要她快些做饭。不一会儿,徐元直来,正要动筷,德公回,大家甚欢,“不知何者为客也”(意即主客不分)。
德操小德公十岁,以兄看待。德公称他为“水镜”。诸葛亮以师对待德公,每次来访,均拜于床下。
汉建安中(约公元207年),德公携妻子隐居于鹿门山。
德公儿子,字山民,娶孔明小姐为妻,任曹魏黄门吏部郎(六品以下文官)。孙子名世文,西晋太康中(公元280—289年)为□□ (今贵州省遵义市南)太守。
襄阳东门外庞公乡,是德公出生地。襄阳人为了纪念他,故改此名。鹿门山在襄阳东津湾南面。唐代的孟浩然、皮日休也在此隐居过。明代建有“三高祠”。现有后殿三间,殿后有“灯公泉”、“暴雨池”,前有“龙泉池”等景。古往今来,均为游人所向往。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多有吟诵。明代薛殖诵鹿门诗中有两句是:“峭壁苍苍石色古,曲径杳杳藤萝昏。”描写了鹿门山的幽深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