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随笔【第一篇】:讲坛随笔
听完校长所主持保护环境的一个讲座,那直是叫人惊心骇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钱”成为人们眼中一个全新的标准,金钱们趁此向人们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利益不甘示弱地信步其中,各种通向金钱的途径适时厮杀,利诱。最终,新兴工业被各级推崇为人类依赖的至高峰,成为控制人类灵魂的佼佼者。
如果哪天你走累了,想在河边青草上休息一会,听会儿歌,小憩一下,你会发现不行,因为噪声太多太大太杂太乱。或是,你想倚着靠背坐在公交车站的座位上,却也是万万不可的。马路上的车子所排放的可不是悬浮颗粒物那么简单的,那可是含量非常高的一氧化碳的栖息所!它为你身体注入罪恶的种子,不过是须臾间,一眨眼的功夫罢了。或许上一秒,你还是跃雀着,欢笑着的,但是下一刻,你就被注入一篇改不了的悲剧,这一切都将主导着这一刻的到来……
我时常会想……
舒倘的暖阳溢满了分子间的空隙,飘逸的轻风徐徐掠过盈满栀子花香气的小径,所带走的,只是沁鼻的芬芳。大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之势。阳光下,是一道纤绝的尘陌,呢喃着天真。泉水潺潺地流动于山脚下,不时激起一弯泛着涟漪的浪的漩涡。唯有一缕欢笑倘佯田间,那欢笑犹如琼浆玉液,如银铃般锐利地划向天际,俨然,是想向命运宣示:这逶迤不绝的恬静呵!
然而……
人类为大自然所创作的泥淖与阴霾却嚣张无畏地着手其中,来不及它的一丝彷徨与反扑,便已坠入冗长的罪恶之渊。
“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灾害。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造成的危害,若用金钱来衡量,损失是巨大的,而且,许多损失是用金钱无法挽回的当前……”
柏校长扶了扶眼镜,揉了揉鼻尖,继续为我们讲课。一边讲着,她还一边冲大家笑笑。但是,在场的人都能看得出,这笑容的背后是有多么的凄凉与悲壮!
……
“地球只有一个!如果大家还不‘从我做起’,那么,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别无其他……”讲课,结束了。柏校长的最后一句话,说得非常痛苦与无奈,好像人类对大自然母亲所留下的的每一个抓痕,都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道道伤疤……
讲座结束了,大家的脸上都显得分外沉重,似乎是在哀悯,又似乎是在向人类发出最后的呼吁:人类对工具的造诣源远流长,甚至可追朔到原始时代,但无论怎么发展,请不要再伤害含辛茹苦地哺育着我们的自然母亲了!
讲坛随笔【第二篇】:别具一格的《讲坛随笔》
读到蔡多文将军的《讲坛随笔》(花城出版社出版),确实感到一种意外的惊喜。作为一位长期在军队院校和一线部队任职的政治工作主官,蔡多文将军以思想漫谈、文学随笔的形式,把自己多年来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感悟与思索诉诸文字,真挚平和地与广大部队青年官兵以及当代青年进行交流,这种别具一格的创作探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随笔,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文体,谈天说地,议论抒情,皆可着笔成章。但是在时下的社会氛围里,我们在报刊杂志上读到的随笔文字,却以自我抒发的闲情逸事居多,休闲消遣似乎已然成为一种时尚。《讲坛随笔》则截然不同,从创作理念来看,它是执著地要以庄重严肃的思想命题、人生命题作为思考与诉说对象的。换言之,它决不讳言“大道理”,它就是要冲击一般读者对于照本宣科的“大道理”的逆反心理,推陈出新,去伪存真,以科学理性的光芒去影响读者和社会。比如,它这样去谈理想的指引作用:“生命之旅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有丽蝶,有累累的硕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很少采集吮吸,一心一意地赶路,一脉相承地追随,一鼓作气地奔波,只因我们心中栽种着更加美丽的理想,只因我们身上激荡着铁流滚滚的血液。”比如,它这样去表述人生当自强的道理:“大自然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春天的斑斓而让时光多停留片刻,也不会因为冬天的冷酷而剥夺它存在的权利。其实生活原本是一张白纸,美好的明天要靠自己描绘。”在《讲坛随笔》中,作者勇敢地直面社会、人生的一系列重大命题,从信仰使命,到家国情怀,从道德诚信,到风度修养,情理并重,侃侃而谈,即便是我们看来老而又老的话题,作者也能选择别样的切入角度、深入浅出的论说方式和激情洋溢的诗化语言,让我们读来感觉耳目一新。蔡多文将军在随笔中向青年读者们热情推崇“每天必看日出”的福楼拜,而在他的作品的深邃立意与清新文风中,我们也确实领略到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格言的寓意与魅力。
《讲坛随笔》全书凡20篇洋洋38万言,之所以让我们读来感觉酣畅淋漓并不厌烦,其内在的奥秘就在于作者自始至终将时代精神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精华特别是我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紧密结合在一起,思想性知识性并重,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趣。当前社会中引人注目的各种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常常成为作者关注与剖析的重心;而在正视社会现实、揭秘人性善恶的同时,作者不遗余力地张扬积极向上的时代主旋律,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为当代读者送去一腔正气,一片阳光。我们看到,借助在荧屏热播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潜伏》的故事和主人公的命运,作者畅谈了科学信仰的寻找、坚守及其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引用美国前总统林肯传记中“家境贫寒,母亲早亡;孤苦奋斗,厄运不断;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十一次竞选八次失败”的坎坷人生历程,作者讲述了坚韧顽强的意志品格与永不放弃的进取追求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重要意义。在《讲坛随笔》中,作者显现出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学养,思维开阔,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凡人故事,每每被他信手拈来,品味评说,使得读者感到似乎时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浏览游走,时而又在与高尚的人倾心交谈。可以说,读《讲坛随笔》,我们不难感觉到一个天天读书、时时思考的写作者的精神快乐,并且会情不自禁地为这种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的生活态度所吸引所感染。
蔡多文将军在谈到自己写作《讲坛随笔》的初衷时,曾经尖锐地批评说:“在我们的文化中,精神上的软弱和消极,生活中过多倚重于立身处世的智慧和技巧,以此作为一生奉行趋利避害的根本,而忽视了对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关注,岂不知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及事业的成就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在于是否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成熟独立的人格。逃避和消极的哲学磨损着一些人的理想和个性,让生命变得卑微和平庸。”《讲坛随笔》的问世,不妨可以说就是作者身体力行地张扬理想信念、激发和谐进取的时代精神的成果。我相信,这样的精神成果一定会赢得广大当代读者的喜爱。
讲坛随笔【第三篇】:讲坛随笔
此次讲座之前,几乎没有人能想到:头痛,头晕,耳鸣,耳涩甚至脊背疼痛等无原因的疾病能与牙合系统紊乱有关,更难以想象,出现这些问题时应该看牙医。
牙合,把所有牙科元素综合在一起的本体感受器。作为口颌系统的根本,却置于被人忽略的角落。试问国内,即使具有最先进诊疗系统的口腔医疗机构,又有几家能做如此系统,彻底的检查与治疗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知识要系统,全面。
作永久修复时,首先要考虑口颌系统的协调性。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先进行暂时性修复,让患者有个预适应的过程,以使修复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使患者更舒适,更放松,进一步提高生命质量。
持续不平衡的状态造成肌肉持续抗力,继而疼痛,这叫做“代偿”。在任何修复中都不能和病人的生理结构做对抗。要顺应其结构,找到自然生理状态,减少肌肉的兴奋性,使其处于放松位置。
尤其要注意的是,缺牙数目较多的烤瓷桥修复和全口多数牙齿缺失的患者。修复后桥体或者是基托折断,不单单要考虑应力集中的问题,咬牙合系统紊乱也是一项重要原因。在生理功能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将咬牙合适度调整,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要时应进行咬合重建。如全口牙重度磨耗,牙合面形态破坏严重,垂直距离过低等……重建前要进一步诊断并作出详细计划,多与患者沟通,建立互信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以后的工作。
这是我通过两个小时的讲座学到的知识。虽然不可能把颌系统理解的多透彻,却让我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个人认为,这对自己将来更好的从事口腔医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认知,了解,熟悉它,将成为我未来学习的任务之一。
讲坛随笔【第四篇】:读《讲坛随笔》有感
《讲坛随笔》始终透露出由责任和忧患演绎的智慧:泱泱中华五千年,厚以载物的传统文明,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生命光环。但这光环罩住的也有保守者行动的迟缓,还有恋旧者思想的畏缩。“人生之路遍布困顿,不少人只是在不可预知的心态里茫然前行、随遇而安。在历经生命与存在的顽强撞击后,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应是人生最高境界上的涅口。”
《讲坛随笔》是一本开明祛昧的典籍。对心灵归宿的追求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特征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但如今的人们,好像越来越淡忘了古典。如果先前是“神”遮蔽了人,现在则是“人”遮蔽了人,是人们自己在遮蔽自己,总以为今人开明而古人蒙昧。我们也许“明”于现在,却常常“昧”于过去也“昧”于未来,我们也可能“明”于事却“昧”于人,尤其是“昧”于那些精彩的人。
《讲坛随笔》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生幸与不幸的源头。书中关于婚姻与爱情的精辟论述,关于信仰与道德的经典透析,读起来饶有趣味,让你感到亲切“诚服”,而不是被动“训服”。多文将军记录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多文将军在《后记》中还说:“这几年,我将这种带有对政治工作创新性的探求和想法,在各类讲坛、报告中作了探索性的试验,其反响和赞誉连我自己也不曾想到。去年,我又把讲坛上、课堂上讲到的反响比较好的观点,以随感随笔形式撰写了名为《人生悟语》的一本书,其在军内外读者中产生的广泛影响,更让我始料未及。”也让多文将军从中感受到改革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群众是何等急迫和期待。
读《讲坛随笔》的“诗”。从红军、八路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书中充满轻盈、优美的文字,诗意盎然。它所带来的意象,彰显勃勃的生命力和细致的美。
《讲坛随笔》是对漫谈式散文随笔的探索和实践。自“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式的,另一是漫谈式的。可以说,以周作人、汪曾祺为代表的漫谈式散文体现着一种达观主义:对人生必有的缺憾抱以坦然,认可相对性而避开绝对性,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它既摆脱了那种无病呻吟的矫饰主义,也避开了那种有病呻吟的感伤主义,有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从容与潇洒。多文将军以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和大纵深的思维跨度,以随意赋形、无拘无束的文体,以诗情画意的语言打动读者。
没有高深的洞见,没有冷峻的批判,没有人性的探秘,一切诉说都自然而然,就像在大雪覆盖的冬日里,一位面容和善的长者坐在炉火旁,缓缓地与你促膝而谈。多文将军就是用这样一种探寻的目光去审视,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思索,一种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难解之谜,听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另类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是人性的、道德的,也是诗意的,充满情感,像温泉一样汨汨流淌。
读《讲坛随笔》的“行”。正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讲坛随笔》凝聚着多文将军的忠诚:他把祖国比作圣地,把共产党比作圣殿,把人民比作圣人,从来没有停止“朝圣”的追赶,从来没有停止“崇高”的追随。
多文将军以异常深厚的生活功力、理论功力和文字功力,以洞幽烛微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和艺术体验,尽情地将思想修养、作风历练问题剖析和研判得淋漓尽致,虚中有实,灵动飘逸,激情磅礴。既有绵密扎实的生活经历,又有舒展从容的情思飞扬,每一个命题都浸漫了强烈的客观感受和主观浪漫,使原本枯燥的说教有了很强的艺术张力和思想穿透力。正如他在《作者感言》里写下的:我们确实需要有道德的熏陶和灵魂的净化,理论应当悦于心,聚于魂,化于行……
在市场经济最活跃的这片天空下,在“两前两制”的那片南粤热土上,多文将军还能坐得下身,静得下心,满怀对理论和文学的虔诚与执著,在对比和反观中追索人性的光辉,是很需要一番恒心、耐心和定力的。读《讲坛随笔》,不觉已随作者将祖国河山走了一大半,又将五千年历史梳理了一遍,不是地理胜似地理,不是历史胜似历史。我却更倾心于作者包容四野、骛及八方的胸怀,倾心于他那充盈的内心世界和美丽情致。
讲坛随笔【第五篇】:讲座随笔
今天晚上去听了ICES的成立大会,其实主要是想去见一下我们专业甚至是中国这个专业的创始人丁士昭先生,听听他都会讲什么。丁老先生谈吐稳重且幽默,让我觉得不虚此行。而后来的提问环节却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提问环节的时候大概讲出的事实就是我们专业的设立其实是有些偏差的,工程管理专业其实更应该先走好技术这条路,而不应该把力学一再删减,技术上的东西一再简化,使这个专业其实非常的虚浮,我们既不能像建筑学院的同学一样,又不能像土木学院的同学一样,丁教授建议我们专业的学生能考的话最好考土木学院的研究生,其实这确实挺令人悲伤的……发现自己的专业其实有点鸡肋……由此我想到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对于学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甚至比较排斥,也嘲讽学霸,也整天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现在想想当时实在是太天真了……学习到知识其实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并不是说一定要整天都去学习,王尔德说过,恶莫大过于浮浅,无论什么,领悟了就是。我觉得起码要真正掌握这门课的一些知识,这样期末就算不是优也有良了,不必在意成绩,只要掌握了成绩自然不会差,平时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主要该做什么的时候依然能够完成地很好,我在想人文学院的袁老师不是一直在读书吗?建筑学院的谢天伟等不也是一直在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吗?这样想想我就觉得我原来实在是太虚度了,课上只是随便听听,完全靠考前突击,甚至有时还为自己的小聪明而鸣鸣自得。是,确实有很多人都这样,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大学咯,可是我却也瞥见了很多人,他们上课时便认真上课,首先保证了自己的专业上的知识,然后课余时间分配得当,发展了其他兴趣,依然很优秀,我就觉得这种人实在是令人佩服,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当前的状况,实属难得。我很庆幸我遇到了不少这么优秀的人,而且我又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学习的人,所以我现在对于知识多了几分敬畏与渴求,收起了无所谓的态度,做什么的时候都争取一丝不苟,虽然很嫌弃自己的过去,不过我想最能抓住的还是现在吧。我喜欢文学、摄影、美术、音乐等许多东西,可是我以什么为立身之本呢?那些东西我只是喜好,却无法用它们换来面包和牛奶。我得先得到我的面包和牛奶才能够继续喜欢他们,否则什么都不用谈了。我现在真的恨不得回到大一直接辅修土木的力学课,以此来弥补我们自己学院教学上的偏差。我在想我以后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在本专业的岗位上做的至少要算得上是优秀,然后再在自由时间内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职业和生活应该分开,但都应该认真对待。我爱听英伦摇滚,为它那桀骜不驯、狂傲而着迷,可是那些乐队是那么的有才,因有才所以才那样的狂傲,我有什么狂傲的资本呢?我爱武侠小说,可每一个大侠谁不是好好地潜心努力练武许多年才终成就自己。经常是只看到后来的辉煌而忘记了他们都曾经非常非常努力。可能有一些想法是在说喜欢什么就应该把什么当做职业,可是我觉得我对艺术的热爱还未到那个强度,而且我觉得我的天赋似乎也不足以当一个非常出色的艺术家,当做爱好就蛮好的,生活多了许多有趣的事物和点缀。这也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考虑了以后的职业发展,我想出国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外国的很多东西都比国内成熟的多,我相信在那边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光是想到这些就足够令我兴奋的了。我喜欢掌握新技能的感觉,就像学会骑自行车,第一次拼装好四驱车一样的兴奋。总结一下好了,我就是想鼓励自己一下让自己好好学习,德语老师也说专业知识加一门精通的第二外语简直是打开了人生的无数扇大门。那我就需要好好地为这两个目标努力了。其实这一点我在德国已经渐渐感觉到了,只不过这次的讲座彻底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曾经在大二时可以玩一下午的电脑却丝毫不感到惭愧,但现在一定会不安死的,有些人说这是现在年轻人急、浮躁,总想快点学到什么才能安定,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吧,小时候无忧无虑是因为不知道人生还想要实现许多价值,所以无忧无虑,怀念小时候,但一个阶段就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确实应该对自己负责起来,虚度光阴简直罪孽深重。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对什么事情都应该认真以待,全力以赴,学习如此,爱情亦然,我现在有一个非常喜欢我的女朋友(至少我觉得是这样),我也喜欢她,一切都非常的好,我什么都不缺了,我只该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好好努力了。我在想将来我可能周内会待在建筑工地成为一个负责的工程师,而周末就会在家看看书浇浇花,看看话剧看看展。然后长假里去美丽的地方摄影,带着全家,记录下她们的笑容。这就是我对生活的终极想法了。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如丁教授一般闻名的人,可是我也不想太平庸。
后记,我觉得现在的社交网络实在是越来越没有深度了,微博上动不动就是一些很奇怪的热门话题,比如今天的XXX滚出娱乐圈,我觉得为什么人们都变的如此不宽容?圣经里说过,在一个盗贼面前,如果你们谁认为自己没有罪孽,就去拿石子砸他吧。社交网络总是充斥着暴戾、浮浅的气息,我真的很欣赏人文学院的一个同学每天泡一壶茶看书的这种做法,沉淀地像19世纪。